关中民俗博物院收藏的宋元时期火葬罐
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征集了一批罐,从造型分析应为宋元时期的火葬罐。这些罐的造型基本相同,有盖,装饰手法皆采用堆贴、捏塑、刻划、彩绘等技法,现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介绍如下:
一、灰陶莲瓣纹罐,分为四式:Ⅰ式(图1),通高24厘米,腹径19厘米(大小不同,但相差不大)。圆口,其中有的罐口有唇。矮颈,丰肩,鼓腹,下收,圆平底。腹部雕塑凸双层六莲瓣纹围绕一周,上层莲瓣较硕大,双脊,中间有一竖凸棱,连续五个莲瓣内各模印一人,双手置胸前,持一物,下着长裙,站立,共有五人,其下模印一周十二生肖,有盖,灰陶胎。Ⅱ式,高26厘米,腹径19厘米,造型与胎同上,模印的五立人物,头戴圆帽,身着宽袖长裙,双手置胸前,下模印十二生肖。Ⅲ式,高27厘米,腹径19厘米,造型同上,仅是上面的双层莲瓣为阴线刻划。五立人与十二生肖为浅模印。上面还用朱砂写满梵文,有盖。Ⅳ式,单层浮雕莲瓣纹罐,高25厘米,腹径19厘米,造型同上,上有浮雕六莲瓣一周,上五立人与十二生肖各围绕一周,胫部以朱砂绘六莲瓣一周,与上浮雕形成双莲瓣纹,上还有朱砂写梵文,罐上有盖。
二、灰陶刻写梵文陶罐,分为二式:Ⅰ式(图2),高26厘米,腹径18厘米(大小不同,但差别不大)。圆口,有的圆口有唇,矮颈,丰肩,鼓腹,下收,圆平底,有盖。外腹通体阴刻梵文,灰陶胎。Ⅱ式,造型同上,高25厘米,装饰除腹面阴刻梵文外,口沿刻双层莲瓣纹,有的口沿还雕塑宝杵四枚围绕一周。
三、灰陶塔式浮雕罐(图3),高27厘米,腹径19厘米。圆口,有唇沿,丰肩,鼓腹,下收,底为圆形束腰底,形如塔座。腹下部饰站立人物、花卉、莲瓣纹等,有盖,如同摩尼塔形。
以上三类罐上的盖也各不相同。盖面有圆凸拱形、有拱折形。钮形有宝珠形(图4)、荷叶抱珠形(图5)、尖顶连珠形(图6)、椎形四类。有的盖面用朱砂写梵文或绘纹饰,有的盖面阴线刻莲瓣纹,有的钮座外置边沿刻三道阴线弦纹,分内外区,内区一周刻八角纹,在上下角各钻一小孔,或上下角刻小圆圈,中心再钻一小孔。
从这些罐的造型与纹饰特征看,与云南滇中地区澄江县古火葬墓地发现的火葬罐有联系。云南省考古研究所苏佛涛在《大理国罗伽部火葬墓陶瓷考》(见中国古陶瓷学会编《中国古陶瓷研究》专辑)一文中曾对该地区出土的火葬罐的造型、纹饰、质地、尺寸、工艺制作及出土时内部发现的随葬品进行了介绍。这些火葬罐
有陶质与瓷质之别,都有盖,有的罐腹饰莲瓣纹,下有托盘,内部皆有小瓮,身上有朱砂梵文,特别是残陶瓮上刻有十二生肖动物形象。这类瓮是宋代大理国时期常见的器物。另外还介绍了石屏县小亭子地段出土的火葬罐,即大理国时期的火葬墓群出土的火葬罐,其中的梵文罐与绿釉干枝罐引人注意。梵文罐腹身贴塑仰莲瓣10个,上下腹有朱砂书写两周梵文,共计36个字,胎质类似原始瓷,灰黑色。绿釉干支罐,罐体“束口收足”。腹部莲瓣纹,其上浮雕人物,头戴高冠,身着长袍,腹系带,足蹬靴,双手持鼓,正面直立,下腹堆贴十二生肖围绕一周。较为奇特的是同地出土的陶罐,其腹上铸有凸形仰莲瓣,盖面中心为凸圆形,靠圆形外等距离分布八凸点,外又有八角星图,凸点对内角。经研究鉴定,“两者间的造型风格与特征是大同小异的”。石屏类型火葬罐属大理国早中期产品,而澄江火葬墓地发现的火葬罐属大理国中晚期至元代时期。
李明贵在《西昌出土的南诏、大理国火葬墓陶罐》(见《收藏界》2007年9期)一文中也介绍了八件火葬陶罐,其中有朱书梵文陶罐,通体用朱砂书写梵文,文字多达三百余字,还有贴塑莲瓣纹陶罐,腹壁雕塑两层莲瓣,其上浮雕人物与十二生肖图。还有单层莲瓣,同样塑有站立五人与十二生肖图。其盖上刻花瓣及圆圈纹图案,均为灰质泥陶胎。从造型、胎、纹饰看与云南省滇中地区澄江县发现的火葬罐雷同,加之罐内发现的金箔以及朱书梵文的骨殖相同,反映出两地的习俗相同。上述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收藏的火葬罐与两地火葬罐相同,也应是同一时期的遗物。
火葬用陶罐葬之是当地的习俗,在大理国时期佛教密宗几乎成为国教,上述介绍的火葬罐就反映了这一事实。罐上刻划与朱砂书写梵文应是佛教经咒,上饰以莲花纹,象征高洁清净的西方极乐世界。腹体上模印的五立人与十二生肖,其每人代表天上的两颗星宿,十个星宿为十个天干,12生肖即十二地支。《大理国罗伽部火葬墓陶瓷考》一文中介绍的铜罐盖上铸彝族八卦图,图上中为凸圆形,紧靠圆形外圈,等距离分布八颗星宿,每两颗星宿上伸出一个三角形,相连后呈放射八角,象征宇宙八方,这个原始的八角圆轮图形,称“彝族八卦图”,反映佛教文化和乌蛮传统文化相互结合。
总之,上述介绍的这批火葬罐,应是大理国烧制产品,其时代是宋元时期,可能来源于大理国遗址地区。
(责编:雨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