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一语文考试重点总结六篇

来源:小奈知识网
大一语文考试重点总结六篇

大一语文考试重点总结范文1

一、精研考试大纲,明确最新趋势

2021年10月,教育部考中心下发了《关于2021年一般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教试中心函〔2021〕179号),对2021年高考全国卷考试内容做了具体说明。对比往年高考,修订内容主要是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乐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乐观导向作用。详细见下表:

2021年高考在考试内容和试卷结构上都要发生新变化。 二、归纳历年考点,把握命题脉络

全国卷高考试题虽然比较灵动,常常创新,但还是有规律可寻。在复习备考中,对历年高考真题进行归纳总结,就能把握命题的脉络,对科学备考起到指引作用。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从2021年到2021年,论述类文本阅读都是全国卷试题的必考内容,设置三道小题,均为客观题,每小题3分,共9分。2021年的高考试题还会沿用这种命题形式。论述类文本一般在1000字左右。选材一般是社会科学类文章或自然科学类文章,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注意人文科学学问的传播,凸显其人文价值、文化含量、教化作用。2021年的史学论文与现实亲密相关,论述的是宋代的金融特点。2021年的文本重在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从考点支配上看,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分析概括文章内容成必考点。从试题难度看,近几年的试题考查更敏捷,错误选项设置更加隐藏,有肯定难度,需要将各选项与原文进行仔细分析比较。考生在解答时,要留意断章取义、强加因果、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命题陷阱。 2. 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从2021年到2021年所选的文本均为小说,并且以中国现当代小说为主,外国小说为辅。篇幅在1500字左右,直接选用原作或对原作删改,或从长篇作品中抽取片段进行考查。

这一题型命题重点在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鉴赏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同时注意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推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鼓舞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共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文学类文本的阅读重在唤起体验、联想。2021年全国I卷的三道主观题分别从标题的含义、词语作用、句子含义三角度命制,不是考生平常做题的套路,需要考生精确 理解小说的主题之后才能答题。 3. 有用类文本阅读

从命题形式上看,近五年对有用类文本的考查相对稳定。在文本的选择上,所选的文本均为传记,且传主都是在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方面的现当代名人。从文本内容上看,从2021年开头有一个小的变化,就是正文后增加一些与传主相关的链接材料,对文本进行恰当的补充,有些题目的答案就渗透在这些链接内容里。

从近五年试题状况看,有用类文本阅读往往围绕传主和与传主相关的

大事,结合传记的特点进行力量考查。一是结合作品考查对传记理论学问的理解,如自传的真实性、传记与传主的关系、传记的真实性与文学的虚构、传记的选材与语言表达、传记人物描写与刻画、勾画与细节等。二是利用传记学问作品,如分析传记的结构、表现手法,总结传主的事迹、贡献或形象、性格特点,评价传主的价值、影响或传记的观点、态度等。 《2021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有一处变化需要留意:“有用类文本阅读和评价中外有用类文本。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021年以前的大纲都是“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今年首次把新闻排在了第一位。2021年高考全国卷现代文阅读部分很可能为小说+新闻。 4. 文言文阅读

从2021年到2021年,文言文阅读试题始终保持比较稳定的态势,以客观题和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该题分值基本保持在19分。约占高考语文试题总分的12%。其中客观题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主观题为翻译题,包括两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阅读文本均为人物传记,字数大约在600―700字,涉及的人物大都是忠臣良将或在某一方面有建树的人物。

高考阅读文段从思想上来说必需是“文以载道”,从文字难易程度上看必需是“浅显易懂”,近五年的选文均出自《二十四史》中的记叙性文段,阅读材料难度适中。2021年试卷用文言文断句题替换了文言文实词题,2021年试卷用文化常识题替换了信息筛选题,2021年沿用2021年的考查形式。高考命题组将文化常识这道题归入“理解”层级,而非“识记”层

级,其实质是考查考生对实词更深层次的理解。这道题的变化体现了高考试卷重视传统文化精神的方向。 5. 诗歌鉴赏

近五年的古代诗歌鉴赏试题,选材范围特别广泛。但从整体上看,仍旧以唐宋诗词为重点,名家名篇相对削减,考生不熟识的作品比例大,名家的非名篇和非名家的名篇所占比重不断加大。题材上突出写景诗和咏怀诗,篇幅上是短篇,即是律诗或者双阙的词。太短和太长的诗歌均不便于考查考生的理解力量,也不便于试题的命制。其最主要的变化是2021年消失了两首诗歌进行比较鉴赏,2021年和2021年与课内诗词结合考查,既考查考生对教材理解的程度,又考查考生对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记忆的娴熟程度,还考查比较鉴赏古代诗歌的力量。两道试题的考点分别涉及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语言风格,其中分析的思想内容、鉴赏表达技巧(表现手法)是高频考点。此类试题需要考生在整体理解诗歌的基础上精确 答题,单纯的背诵答题公式和术语无济于事。 6. 名篇名句默写

近五年考查的名句多出自先秦和唐宋作品,先秦是百家争鸣的时代,散文思想性强;唐宋诗词和散文俱佳。在命题内容上对学校和高中内容的考查比例比较固定,为1:2。从2021年开头采纳情境默写的形式,难度有所增加。从已考查过的名篇名句来看,能被选为默写内容的句子大致为:思想深刻的句子,主要是道德教化,弘扬正面的人格精神,侧重思想性、教育性;写景叙事特殊精妙的句子;格式上比较工整的句子,在结构上侧重于对偶,体现审美性。

7. 语言文字运用

全国卷语言文字运用版块命题的总特点是稳中求变。共5道题,3道客观题,2道主观题,分值为20分。成语、病句、语言连贯、图文转换成为高频考点。

成语考查由考查4个成语变为考查3个近义成语,2021年改为考查6个成语。

病句辨析题掩盖面广,考点匀称分布,尽量涵盖多种病句类型;所选的句子贴近生活,时代感强,涉及的话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错误类型具有肯定的代表性,病句语病典型,尽量避开争议,所选语料大都见诸报章杂志。

语言连贯题为考点,成为近几年高考试卷的固定题型,分别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形式考查。2021年全国卷的三套试卷转变以往选用句式的题型,考查语段精确 选择恰当词语的力量。

三年连续考“图文转换题”,分别涉及图表解读、图片解说、漫画解读。“图文转换”题,表面看来是“看图说话”,实际上,它综合了“句式变换”“仿写”“续写”“压缩语段”等多种题型,说究竟这类题是在考查考生综合的语言表达运用力量。 8. 写作

近五年,全国卷作文多为新材料作文,2021年全国I卷把文字材料改为漫画材料。命题呈现如下特点:凸现理性人文颜色,注意思辨力量,关注对生活的思索和体验,引导共性思维,折射中国社会多元化。 2021年消失的任务指令型作文仍旧是热点题型。作文试题创设了生活

情境,规定了详细任务。复习备考时,应强化理性思维,摈弃宿构、模式化作文。

从上面的统计可以看出:2021到2021五年全国卷试题,试卷结构没有多大变化。但2021年估计有大变化,如文学类阅读和有用类阅读要挨着文本类阅读。三篇现代文阅读之后考查古诗文阅读。从命题设计角度看,试题能够匀称分布各学问点,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从试题题量上看,题量支配科学,分值设计合理,难度适中,考点全面。估计2021年阅读量要加大,答题时间会比较紧急。从考查形式上看,命题敏捷多样,能够针对考生的实际,使每一位考生都能展现自己的真实水平。

三、做好专项复习,领会答题技巧

高考考查的是高中生的C合力量。所以,在高考语文备考复习的时候,语文老师要正视学情,立足现实,为同学建立专项复习方案,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做好专项复习工作,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回归课本,举一反三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同学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娴熟技能。”这是对中国几千年语文教育阅历的总结。全国卷高考语文试题与课本的联系特别紧密,许多考点的设置均来自于教材,考生备考时应注意课本的示范功能和迁移功能。比如,复习诗歌鉴赏时,考生可以依据进行分类整理,分别找出李白的诗、杜甫的诗、李清照的词等。还可以依据诗词中的景物进行分类整理,分别找出诗中运用了“月”的意象的,诗中运用了“雨”的意象的,等。当考生能够在心

中形成严密的学问网络以后,就能够轻松自如地答题了。 2. 坚持积累,锲而不舍

语文是一门慢课程,快不得,急不得。只有老狡猾实,不断增加语文积淀,才能提高语文力量。在复习中,坚持“每日一练”,对基础学问要低起点、全掩盖、高密度、分门别类加以练习,并准时反馈,狠抓落实。用好《笔记本方案》,督促同学读背结合,理解并运用相关学问。注意课前活动和课后反馈检测,督促同学利用零碎时间每天都要落实相关内容。可以利用连缀成文等新形式把基础和力量结合,增加训练的综合性、趣味性。

3. 提倡读书,厚积薄发

语文是感性十足的科目。没有大量阅读,视野与思维就变得狭窄,也难以有灵敏的语感。高中学子,特殊是高三同学视读书为累赘,铺张时间。这是认知的误区。语文的内在规律不像理科那么明显,不经受大量阅读,难以获知其规律。语文试题要重视第一感觉,而感性思维力量只有在长期的阅读积累中才能形成。 4. 重温真题,培育题感

“重者恒重”,高考试题的核心重点内容是基本固定的,每年虽有变化,但涉及的主要学问点却是基本不变的,少数状况下还有重复的题型。高考真题在命题时经过了反复打磨,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考生通过做高

考真题能够切实感受到高考语文的难度,对自己的实力做出精确 的估量。而且,考生通过分析题目的关键要点,能够学会从命题者的角度分析问题,查找切入点,培育“题感”。

在做高考真题时,考生肯定要勤于动笔,亲自动手。将答案写出,看与标准答案的差距在哪里。做完之后,做好总结和反思,让自己的做题力量得到提升。

5. 重视训练,总结技巧 大一语文考试重点总结范文2 论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