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
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JOURNALOFJIAYING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Sciences)
Vol.26 No.4Aug.2008
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内容体系构成
○廖志成
(嘉应学院,广东梅州514015)
[摘 要]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革命的光荣传统和时代精神融为一体的文化
存在。清晰而科学的确证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内容体系结构,有利于认真坚守和全面建设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内容体系;构成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42X(2008)04-0043-04
政党文化是一个政党延续发展的重要标识,是政党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理文化和标识文化,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独特的内容体系,它们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相互依托、相互制约的完整结构。一、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文化政党的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党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纲领路线、执政理念等。“意识形态是具有符号意义的信仰和观点的表达形式,它以表现、解释和评价现实世界的方法来形成、动员、指导和证明一定的行为模式
[1]或方式,并否定其他一些行为模式或方式。”一般把它
思主义信仰凝聚在一起,具有不可估量的组织原动力,这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革命成功的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存在着一个同中国历史变革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前一个阶段的结果是被中国共产党的七大写进党章作为自己指导思想的毛泽东思想;后一个阶段的结果是被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写进党章确定为自己指导思想的邓小平理论和被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写进党章确定为自己指导思想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以,我们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是伴随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而形成和发展的。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壮大,也说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已赢得了一批人的认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显著区别,理应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文化的核心部分。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是共产党人的追求,是共产党人的信念,应当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党的纲领路线,是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具体路径,亦应纳入中国共产党精神文化建设的范畴。
执政理念系指执政主体对其执政活动的理性认识和价值取向,是执政活动的理论指导和执政能力的思想基础。对一般执政党而言,没有明晰、确定的执政理念,其执政活动只能是盲目的、随意的;对中国共产党来说,
看作一定团体中对所有成员共同具有的认识、思想、信仰、价值等。它反映了该团体的利益和价值取向,为团体的行为提供合理辩护。意识形态与政党特别是共产主义政党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因为中国共产党是那些持有同一信念的人们组成、用严明的组织纪律和全面的组织结构共同约束的组织,体现着一定的意识形态偏好。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载体和政治载体,是这一信仰的社会现实和外部体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为中国共产党,也是由于其有共同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或共产主义信仰,一旦没有或失去了这一共同信仰,它就不成其为共产党了。同样,一个人之所以被看作共产党人,就是因为他是信仰马克思主义并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生的人,如果他完全丧失了这一信仰,
[3]他也就不配再称为共产党员了。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
[2]
[收稿日期]2008-06-18
[作者简介]廖志成(1970-),男,广东兴宁人,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43—
没有先进的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执政理念,其执政活动将会背离社会发展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偏离时代前进的方向,最终损害执政能力,危及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因此,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宗旨、发展兴国的执政要务、与时俱进的执政要求、依法执政的执政意识等执政理念,亦属中国共产党精神文化建设的内容。
政党的精神文化处于政党文化的核心层次,也是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其他组织的最典型特征。政党文化包含标识、心理、行为、制度、精神等不同层面。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政党的精神文化对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文化层面产生着重要影响。它虽然具有形而上的、隐性的特征,但在现实中,可以通过政党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理文化和标识文化表现出来。它是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理文化、标识文化的升华,是政党的上层建筑。其中,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文化的核心,决定着政党文化建设目标的实现,规定着政党发展方向和政党基本特征。
二、中国共产党的制度文化
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是政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制度因素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根本制度,第二个层次是基本制度,第三个层次是具体工作制度。根本制度指的是民主集中制,它是整个制度中最核心、最根本的部分,是其他制度要素赖以成立的原则和基础。其中,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基本制度包括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内选举制度、党内监督制度、党的干部制度、党内生活制度。这些制度是规范党内机构运行、党员行为的法定程序和有效规则。具体工作制度包括党委会及其常委会的议事规则、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决策程序等,这是维持各级党组织运行必不可少的保障,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的具体化。同时,正确处理党与人大的关系、党与政府的关系、党与政协的关系、党与人民团体的关系,直接关系党的执政方式和党的执政形象,应有具体的制度安排。这方面的制度和规范,同样属于政党制度文化建设的范畴。
制度规范是党内的行为准则,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组织纪律性的政党,党的各项纪律是维系党的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政党制度文化不可缺少的内容。党的纪律是使党员自制、自律,约束党员言论行动的一种强制性规定。政党要谋求政治斗争和竞选的胜利,必须使党员做到严守党纪,整齐步伐,统一党的组织行动。陈云指出:“可否不要纪律呢?如果不要也可以,那就是毛主席讲的六个字:‘亡党亡国亡头’,就一定不可避免。我们的党是一个战斗的党,我们在斗争中依靠
[6]的武器,唯一的就是纪律。”各级组织设有纪律检查委
[5]
[4]
员会,负责对党员的组织纪律监察工作。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有严密的纪律,是为了保证党的战斗力,以适应推翻旧世界建设新社会的需要。中国共产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需要。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组织性、纪律性的政党,这种铁的纪律是整个阶级组织团结起来的保证。马克思说:
[7]
“必须绝对保持党的纪律,否则将一事无成。”列宁也
指出:“否认党性,否认党的纪律,这就是从反对派那里得出的结论。这就等于完全解除无产阶级的武装而有
[8]利于资产阶级。”中国共产党自一开始就特别重视纪
律建设,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中国共产党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为榜样建立起来的;第二,党在创建过程中,同无政府主义者进行了严肃的斗争,因而特别强调组织和纪律;第三,当时幼年的党处于非法地位,时刻有被打垮、消灭的危险,强调组织纪律,对
[9]于保护党的组织,提高党的战斗力,是完全必要的。中
国共产党在取得政权后,也从未放松党的纪律建设。一方面,不论在新中国建立之初,还是在改革开放时代,党都面临着艰巨的建设任务,如果党的力量不能实现足够的整合,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会相当艰难,组织涣散、纪律松懈会极大地耗散党的力量;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经济建设也会给党风建设带来严峻的考验,如果执政党放弃对自身的纪律建设,那必将产生党风不正、脱离群众、腐败蔓延等现象,最终将偏离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丧失整体战斗力。因此说,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地强调纪律建设,是时代提出的永恒不变的主题。
政党的制度文化处于政党文化的中间层次。它具有规范性和强制性,对政党的健康发展起到保证作用。政党精神文化指导着制度文化的建设,使政党的各项具体规章制度与政党的价值观、发展目标相一致;同时,政党的制度文化又反作用于精神文化,影响政党的价值取向,形成标识文化、行为文化、心理文化与精神文化螺旋式上升的循环发展。
三、中国共产党的行为文化
中国共产党的行为文化,主要指党在执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工作作风、精神气质、执政能力。政党的行为文化直接关系民众对它的支持程度,关系执政的合法性。
毛泽东概括的党的三大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实质上是中国共产党的行为文化,或者说中国共产党的行为作风。所谓作风是组织或个人在思想上、工作上或生活上一贯表现出来的态度、行为。中国共产党的作风“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
[10]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中国共产党
的三大作风,就是党所赖以生存的、区别于其他任何政
—44—
党的、代表了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工作作风。它是党员、党组织对马列主义、对人民群众、对自己的态度、情操和风格,是思想方法、道德标准、行为习惯、风气风尚一类的东西,它可以表现在无数具体事例上,但其
[11]本身却是无形的东西。精神气质就是指给别人的第
讴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歌曲、民谣、共产党人的感人故事。这些都是党员和人民的心声,是中国共产党的心理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心理文化也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构成要素。
政党心理文化处于政党文化的深层,是政党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标识文化折射到党员心理上积淀形成的,是政党内普遍存在的一种大众心态。一般而言,在现代社会,一个人加入某一党派,本身就表明他具有一定的政治倾向、情感和态度。主动地加入某一党派,使自己积极地置身一定的政治体系和政治关系中,这本身就是对该党派的基本价值有一定认知和兴趣的反应。与作为意识形态的政治思想不同,政党的心理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意识,它不是理论化的政治意识,而是政治意识的准备状态。确切地说,它是社会存在与意识形态之间的介质。政党心理文化受其所处的国家和民族的社会心理影响甚深,但也直接地受到党的制度文化的制约,并与党的行为文化交融互摄,互为表里。心理文化是政党文化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政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影响政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影响政党文化其他构成部分的发展。
五、中国共产党的标识文化中国共产党的党旗党徽是中国共产党的象征和标志,它代表了中国共产党的一种外在的形象,人们往往根据党旗党徽来判断党员属于哪个政党组织。在党的生活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正确地使用党旗党徽,是对党员的一种教育和召唤,有利于激励党员牢记党的宗旨、纲领和奋斗目标,激发党员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增
[13]
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政党的标识具有文化
一感觉,在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上体现到的,或者是通过物表现出来的非物状态。一个政党的精神气质是通过政党活动或党员行为表现出来的具有内在魅力的意象特征,是形态和气氛的统一。面对时代的发展和新的挑战,中国共产党对自己的理论和政策表现出一种勇于批评的精神,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俱进,并强调不仅要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且要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同时,不断塑造优秀党员形象以期得到群众信任。因而可以认为“行为文化是一种做的文化,易于把握,也容易获得认同”,故而中国共产党非常注重自己的行为文化的培植。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这些是中国共产党精神气质之所在,同样属于中国共产党的行为文化。
执政能力是党在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中的本领。随着时代的变迁、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共产党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等执政能力,也是中国共产党行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政党行为文化处于政党文化的外层,是中国共产党在其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是意识形态和制度规范的外化,具有直观性和可感性。由于中国共产党组织和成员的行为直接作用于人民大众,因而有时它比居于深层的意识形态内容更具有影响力,群众常常是根据党的行为而不是纲领和制度来判断自己是否应该支持它。
四、中国共产党的心理文化
政党成员对政党的认知、情感、兴趣、态度,属于心理文化的范畴。人的认知往往支配人的行为,人的情感、兴趣、态度影响人的价值取向,政党心理文化的建构同样关系党的健康发展。党员对党的情感和兴趣、态度,建立在对党认知的基础之上。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建设过程中,既要让党员了解党的历史、党的传统,又要让党员知晓党的现状、党的未来,在此基础上培养对党的情感、兴趣和虔诚。对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仰之情,才能保持党员对党的忠诚,才能具有为党的事业献身的信念,没有爱党之情,敬党之意,难有报党之志、报党之行。贫苦人民翻身得解放后,涌现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党啊!亲爱的母亲”等大量表现人民、党员
[12]
的内涵。
为实现党旗党徽制作和使用的规范化,1995年4月,中央责成中央组织部会同有关部门对党旗党徽的制作和使用的规范化问题提出意见,并起草《中国共产党
(以下简称《)。党旗党徽制作和使用的若干规定》规定》1996年9月,经中央批准,中央办公厅印发了这个《规
定》。《规定》共12条,它对党旗党徽的性质、式样、规格、制作和使用等都作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并附有党旗党徽的标准图案和制法说明。
《规定》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党旗党徽是中国共产党的象征和标志。制定本规定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中国共产党党旗党徽的尊严,使党旗党徽的制作、使用规范化。同时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和每一个党员,都应当尊重和爱护党旗党徽。党旗党徽的式样为:中国共产党党旗为旗面缀有金黄色党徽图案的红旗。中国共产党党徽为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参照国旗的通用规格,规定党旗有五种通用规格。并指出:在特定场所需要非通用规格党旗的,报县级以上党的委员会组织部批准。用于悬挂的党徽的具体尺寸,由使用党徽的党组织提出并
—45—
报县级以上党的委员会批准。
《规定》指出:党旗和用于悬挂的党徽,由中央组织部从生产国旗国徽的企业中指定企业,按照本规定所附的中国共产党党旗党徽制法说明制作。作出这样的规定,主要是为了便于加强对党旗党徽制品的管理和监督,保证党旗党徽产品的质量,维护党旗党徽的严肃性。
《规定》第六条还指出党旗的使用范围是:(1)召开党的基层代表大会,举行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2)党内举行重大庆祝、纪念活动,党日活动;(3)党的委员会及其工作部门、党的中央和地方委员会派出的代表机关及其工作部门、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会议室,可以悬挂党旗。同时规定:按照国旗法规定应升挂国旗的场所,一般不同时悬挂党旗。
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通过的党章增写了“党徽党旗”一章,作为第11章。具体分为三条:第51条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徽为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第52条规定,中国共产党党旗为旗面缀有金黄色党徽图案的红旗。第53条规定,中国共产党的党徽党旗是中国共产党的象征和标志。党的各级组织和每一个党员都要维护党徽党旗的尊严。要按照规定制作和使用党徽党
[14]
旗。
政党标识文化处于政党文化的表层,是政党精神文化、心理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物化和外显。维护政党标识的严肃性,发挥政党标识文化的感召力,对于增强党员的光荣感、使命感,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政党文化的这几个层次并不是相互孤立,独立存在的。它们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完整系统。政党文化系统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政党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生态环境中。为了适应外部生存环境变化的挑战,政党文化往往形成一些新的特征。如欧美早期产生于议会内的政党,面对普选权扩大的挑战,迅速将自己变为群众性的政党,力图使自己的纲领迎合广大选民的要求,努力树立一种亲民的形象。政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自觉地使自身的政党文化与时俱进。运用政党文化结构系统的理论来思考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的研究和建设,有利于澄清国内外对党的思想文化的片面认识,有利于从总体上全面地把握执政党的政党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1][英]戴维・米勒.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345.[2]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74.
[3]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28-129.
[4]郭定平.政党与政府[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58-59.
[5]王邦佐.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20-122.[6]陈 云.陈云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97.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3.[8]列 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00.[9]范 平,姚 桓.中国共产党党章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
党校出版社,1995:166-167.
[10]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1:5.[11]张黎群.党性、党风、党纪[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4.
[12]赵理富.政党文化探析[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2(5):
24.[13]《中国共产党章程》学习问答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章程》学
习问答[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386.[14]吕 澄,王泽旭.新编入党培训教材[M].北京:红旗出版
社,2004:223.
责任编辑:陈火祥
OntheContentSystemofthePoliticalPartyCulture
oftheCommunistPartyofChina
LIAOZhi-cheng
(JiayingUniversity,Meizhou514015,China)
Abstract:ThepoliticalpartycultureoftheCommunistPartyofChinaisconnectedwiththetraditionalChi2neseculture,theglorioustraditionoftheChineserevolutionandtheculturalspiritofthetimes.Thecon2tentsystemofthepoliticalpartycultureoftheCommunistPartyofChinaisconfirmedclearlyandscientific2ly,whichisconducivetoseriousadherencetothecomprehensiveconstruction.
Keywords:theCommunistPartyofChina;politicalculture;contentsystem;construction
—4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