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1)、了解降水形成的条件和过程。
2)、了解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3)、了解降水的分布和季节变化。
2、 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降水的循环过程,训练学生的推理
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读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疑能力。 3)通过对降水的测定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际
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物质是运动的、变化的,对学生进行
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 教学重点:1、降水的形成条件。
2、降水的分布和季节变化。 三、 教学难点:1、降水的形成过程。
2、饱和空气的概念。
四、 教具准备:海绵一块、水一瓶、音像材料 五、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 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气候有两个主要因素:气温和降水。我们已经学习了气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降水。 七、 导学达标:
[板书]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提问]生活中,你知道有哪些降水形式?(雨、雪、冰雹、霜、雾等)
[讲解]不管哪一种降水形式,大气中一定要有水汽。 [板书] 一、大气中的水汽
1、大气中含有水汽
[思考讨论]1、湿衣服晾在室外,过一段时间就干了,衣服中的水到哪里去了呢?
2、大气中的这些水汽是从那里来的?
[讲解]大气中有水汽,水汽来源于海洋、河湖和植物等水分的蒸发。 [演示实验]请一位同学将水慢慢倒入海绵里,(其他同学观察)到一定程度,教师喊停。然后继续倒水。
[思考探讨]1、教师为什么喊停?
2、说明海绵贮水能力是怎样的?
3、如果超过了海绵的储水能力,会出现什么现象? [讲解]海绵储水,达到一定限度时不能再加水了,这叫饱和,再加入水,水溢出,这叫过饱和。这与空气对水汽的容纳的道理非常相似。当空气不能在容纳更多的水汽时,叫饱和水汽。 [板书]2、饱和空气
[展示图片]不同气温时空气的最大容量
[探索讨论]1、三个图中的空气是否均为饱和空气?
2、相同体积的饱和空气,在不同气温条件下,能容纳
的水汽量是否相同?如果不相同,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要想使三图中的水汽凝结溢出,其气温应怎样变化?
(如此可引导学生得出水汽凝结条件——气温降低) [板书]3、降水的条件 [观看录象]雨点的形成
[讨论探讨]1、使水汽凝结的气温条件是什么?自然界中,空气怎样运动可以实现这一条件?
2、没有尘埃,水汽还能凝结吗? 3、水汽凝结,一定会形成降水吗? [讲解小结并板书]1、空气饱和,气温继续降低。(成为过饱和空气) 2、有凝结核
3、水滴增大到足够大时。(小水滴靠碰撞合并使体积增大,成为大水滴)
[讨论思考]为什么在城市的十字路口雾天多?(尘埃多,有足够的凝结核)
[过渡]降水降落到地面后,又怎样知道降水的多少呢? [板书]三、降水量的测定
[观看录象]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思考讨论]1、测量降水量的工具为 ,有什么特点?计算单位是什么?(毫米)
2、一天中,定时测量几次?分别在几时?
3、怎样计算日降水量、月降水量、年降水量?
4、“年降水量”是指全年的降水量吗? [讲解]雨量器的特点、观测方法、计算方法、“年降水量”
[思考讨论]1、冬天,在室内用嘴对着窗玻璃呵一口气,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2、在阴冷湿的天气里,把湿衣服晾在阳台上,为什么不容易干?
[反馈矫正]教师略加指导。
[承转]通过对降水量的测量,发现各地降水量不同。 [板书]降水的分布
[讲解]降水量的分布的表示方法——等降水量线 [展示图片]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
[探讨目标]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在多少毫米以上?该地区为什么多雨? 2、两极地区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下?该地区为什么少雨?
3、南北回归线两侧,西岸和东岸降水有何不同?为什么?
4、中纬度地带,内陆地区降水少,为什么? 5、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是怎样的?
[讲解过渡]世界各地的降水,不仅是全年的降水量不同,一年中各月、各季降水多少也不一样。
[展示图片]世界各地各月雨量的分布 [讲解]降水柱状图各要素表示的含义
[探讨目标]1、 地各月的降水量都很多,最多的月份在 毫米以上?
2、 地各月降水都很少,其中有 个月滴水不降。 3、 地降水量夏季多,冬季少,最多月和最少月相差 毫米。
4、罗马降水的特点: 季多, 季少。
5、 地降水量适中,分布比较均匀,各月降水约
毫米左右。
[小结、板书] 1、全年多雨区——赤道附近。
2、全年少雨区——干旱、两极地区。
3、夏季多雨区——南北纬30º~40º附近大陆东岸。
4、冬季多雨区——南北纬30º~40º附近大陆西岸。 5、常年湿润区——南北纬40º~60º的大陆西岸。
八、课堂总结 气流上升 气温降低 饱和空气 凝结核 水滴碰撞合并
降 水
空间分布不均 时间变化大 九形成性测试:
1、 下列地区,分别属于:
A、 全年多雨区 B、全年少雨区 C、夏季多雨区 D、
冬季多雨
(1)地中海沿岸 ( )、 (2)赤道地带( )、 (3)大陆东岸(30~40N)的中国北方地区( )、(4)大陆西岸(回归线附近)的非洲北部地区( )。 附板书设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