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十年光阴似箭,十年风雨兼程,中天钢铁,一个曾经濒临破产的弱势企业,从绝境中破茧重生,在掌门人的率领下,筚路蓝缕,迎难而上。十年来,企业依托宏大的胸襟和气势,开展了三轮大手笔扩张,打响了新区技改攻坚战役,实现了超常规的跨越式发展,以630多万吨钢产能、500多亿元营收规模,巍然屹立于常武大地,奏响了一曲强者之音。从本期节目开始,本台将推出系列报道《十年创业铸就辉煌》,以历史图文形式,与观众们一起,沿着集团发展之路,阅读中天十年磨砺,领略中天十年辉煌。 首先请看怀旧篇——危难时刻 挺身而出
【配音】这些照片拍的是中天钢铁的前身——武进钢厂当时的状况。武进钢厂成立于1973年,当时是为武进水泥制品厂配套而建的小轧钢厂。
【采访】:(集团副总裁 筹建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 吴志炼) “武进钢厂当时靠8万元财政拨款白手起家,在一无资金、二无人才、三不懂冶金的条件下,全厂干部群众艰苦奋斗、艰难创业,大家吃住在厂,毫无怨言,一呼百应,努力创造条件,起早贪黑的干。”
1993年底,武进钢厂总资产已达1.25亿元,员工3000余名,年产钢20万吨,开坯25万吨,轧材40万吨,发电1亿千瓦时,利税5846万元。
然而,好景不长,1995年到1997年,武钢集团最精良的设备、最年轻的操作工人都进了合资的大众钢铁,面对仅剩下的陈旧设备和
落后工艺,2000多名职工欲哭无泪。 【采访】:(第七轧钢厂厂长 强燕清)
“当时我是生产厂的厂长。那个时候我们的生产线由于资金紧缺、坯源也不足,老是停停开开。发的工资也是很低的,跟合资的大众比起来差距很大。我是79年进入武钢的,(那个时候)工作了将近20年,当时看到企业到了濒临倒闭的境地很着急。当时,员工们也怕企业会撑不下去,因为当时有很多员工都是双职工,包括我们夫妻在内。企业要是倒闭了,我们的生活以后怎么办?”
生死关头,武钢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1997年,年仅34岁的董才平从武进锁厂一脚跨进武钢,开创了一个传奇。 【同期】:(集团董事长、总裁、党委书记 董才平)
“我也非常愿意来,为什么呢,我原来在锁厂听春兰集团的陶建新讲,他的梦是1000个亿,对我非常有震撼力。那么这一千个以我在锁厂显然是做不到的,因为当时我可能也是想的是天方夜谭,想的很幼稚。但是我还是想证实一下,我到底能不能做到。”
年轻的董才平面前,危机四伏:陈旧落后的装备,资金断链的财务,尤其严重的是弥漫在员工心头的失落情绪。关键时刻,董才平率领全体干部员工,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二次创业。 【采访】:(集团副总裁 生产指挥中心主任 周永平)
“董总刚接任武钢集团时,生产经营十分困难,资金紧缺,生产厂的原料是一天一天组织的。今天好不容易凑齐了能够生产一天的坯源,同时又要为明天的生产用坯发愁。董总接任总经理以后,当时我们最
大的希望就是使公司的生产能够尽快的恢复正常,摆脱这种有了上顿没下顿的状况。增加员工对企业未来的信心,重塑武钢在社会各阶层心目中的形象。”
【主持人】在上一期怀旧篇中,武钢集团由于种种原因濒临倒闭,年轻的董才平临危受命,出任了武钢集团的董事长兼总经理。他是如何力挽狂澜,带领武钢“起死回生”的。请看创业篇——勇上高线 云开见月
【配音】眼前的650一火成材高线生产线,现在看它,算不上高新产能,但在当年,却承载着钢厂重生的希望,展示着武钢人的坚韧和智慧。
【同期】:(集团董事长、总裁、党委书记 董才平)
“他们当时说上项目是找死,不上项目是等死,找死还可以拼一拼。”
1998年8月,刚刚上任的董才平就开始筹划650一火成材高线项目”。这是武钢的希望工程,命运在此一搏! 【同期】:(第二轧钢厂厂长 杨俊虎)
“我们那时候去就把这个项目定为生命线,只能成功不能失败。1998年10月份,厂里连员工工资都发布出来,在那种情况下我们董总考虑发展,抽调了我们12个人到首钢培训三个月。那时候的培训费是很贵的,一个人要三万块钱。”
从立项到争取资金,从设计到施工监管,董才平始终坚守在一线。经过九个月的摸爬滚打,1999年5月1号,第一条高速线材生产线
终于在武钢诞生!
【采访】:(集团党委书记助理、组织部部长、常州中天钢铁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 蒋松福)
“仅用了九个月的时间,就建成了“希望工程”——“一火成材高速线材生产线”,项目投产后,市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当时钢坯价格700多元一吨,而线材的销售价格是1800元左右一吨,一下子就赚了5000多万元。(这让)所有员工为之信心大增,也使武钢起死回生。这是董总来到武钢创造的一个奇迹。“
新项目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武钢人还要解决一个瓶颈:供电的问题。由于电力供应紧张,费用高昂,而且还经常避峰,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投资自备热电厂的“后劲工程”被摆上议事日程。随即,即热电厂一期工程——第一台60MW热电机组于1999年8月25号破土动工,于2000年11月28号一次并网成功投入运行。同时建成22万,11万变电所各一座,3.5万变电所二座。
尘埃落定,大家都认为可以松口气了。但董才平又抛出了一个更大胆的计划。他认为:掌握自己命运的主动权,走规模生产的路子,就必须上好炼钢项目。
2000年9月,武钢多方筹措资金,引进意大利达湟利公司成套设备,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90吨超高功率电炉炼钢厂。电炉项目于2002年10月峻工投产,2002年12月达产,创造了世界电炉炼钢史上的最佳业绩。
【采访】:(集团副总裁 赵金涛)
“三大工程的逐步建成,不仅使集团产品品质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而且培养了一支站起来能讲、蹲下去能干、坐下来能写的干部员工队伍。为集团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年后,90吨超高功率电炉又从设计年产能每年60万吨提高到100万吨。
一个曾经疲弱的企业就此腾飞,一个中国冶金建设史上的奇迹在苏南大地上诞生!
【主持人】创业篇中,生命线工程的成功投产使武钢获得新生,企业步入稳步发展阶段。2001年,一个充满现代气息的集团公司——中天钢铁应运而生,并踏上了张弛有度的兼并扩张之路。请看拓展篇——科学决策 多元发展
这张照片记录下了中天钢铁诞生的辉煌瞬间。2001年9月26号,新组建的武进中天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成功收购武钢集团,正式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民营企业。从此踏上了张弛有度的兼并扩张之路。
【采访】:(集团副董事长、副总裁、党委副书记 高一平) “在这个十周年过程中,我们除了本部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同时也实施了兼并扩张的道路。一方面是积极响应国家产业政策的号召。也就是优化产业、整合资源,节能减排、淘汰落后,加快向低碳经济发展转型步伐。同时呢,也是我们主动承担起的社会责任,解决了重组企业员工的就业问题。另外,(这)也是企业发展多元化产业的需要,
符合我们“做强做大”的发展理念,也更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从03年到08年,中天钢铁挺兵西进,连战告捷,在西区顺利组建了中天炉料、中天热电、中天龙祥、中天钢铁常州大酒店等子公司,进一步扩充了集团产业规模,壮大了集团实力。
2009年6月,总投资7亿元的中天长江码头一期工程全部建成投运,成为常州市举足轻重的功能齐全、集疏运畅通的现代化港口,以及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和区域综合物流中心。2010年,中天长江码头实现营业收入6480万元,完成散货吞吐量550万吨,完成集装箱10.6万标箱。其中集装箱业务完成量创造了常州港建港以来的历史新高。
【采访】(集团副总裁 常州录安洲长江码头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军) “最近,董总亲自出面和政府经过(磋商)政府也很支持。准备对已经建好的一号码头后面继续建设机械化集装箱堆场。另外,我们在已经拥有的6个千吨级小码头的基础上,再增加两个,也就7号和8号泊位。同时还要建设我们机械化散货料场。那么,我估计,随着这两大工程实施以后到“十二五”结束,我们整个录安洲在散货上面,除了集团的矿石以外,我们还可以(对)社会上的其他的一些货物也可以进行装卸。届时,可以达到1500到1600万吨的吞吐量。集装箱有望达到25万到30万标箱。那么也就是说,常州市的集装箱二分天下我们已经有其一了。应该来讲,码头的发展前景还是非常令人欣慰的。”
【主持人】上一期拓展片中,中天钢铁通过兼并重组,相继组建了中天炉料、中天热电等外围子公司。成为了一家涵盖多元产业的大型钢铁集团。产业规模和实力不断壮大的中天钢铁于2003年启动了轰轰烈烈的三大项目,铸造了新的辉煌篇章。请看腾飞篇——乘胜追击 铸就辉煌
【配音】历经高线“希望工程”、电厂“后劲工程”和电炉“腾飞工程”的奋力拼搏创业,生机勃勃的中天钢铁又启动了第二轮发展规划,热电厂二期、高炉一期和70万吨三级螺纹钢生产线三大项目,三大项目都在2003年开工建设,并在当年峻工投产,当年全部达产。 【采访】:(集团常务副总裁 刘伟)
“三大项目的峻工投产,新增年产值30亿元,使得新成立的中天钢铁在经济上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撑,结束了企业有钢无铁的历史,也点燃了干部员工的希望之火。为企业稳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创业没有休止符。中天钢铁随即又投入30亿元,拉开了第三轮创业发展的帷幕,主要实施的工程项目包括120万吨优钢工程和热电厂三期60MW热电机组一台,2005年3月,120万吨优钢工程峻工投产。至此,总投入51.5亿元的十六个大工程项目全部进入投资回报期。
2005年,中天钢铁成为常州市第一家产、销双超百亿元的五星级企业,拥有总资产300亿元、员工万余名,涵盖球团、烧结、炼铁、炼钢、轧钢、发电、制氧、物流、外贸、酒店、港口等多元产业的大
型钢铁联合企业。并形成了油井管、锅炉管、轴承钢、弹簧钢、齿轮钢、冷镦钢等多个规格系列优钢产品,成为了国内重要的合金管坯生产基地。【采访】:(集团副总裁 周国全)
第一方面,我们的产品结构合理,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建筑钢材、工业用材两大系列,普钢、优钢、特钢多层次的产品结构。市场占有率高,市场竞争力强。第二方面,我们产品的技术水平比较高。我们的装备水平都是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装备水平。产品质量稳定,技术含量高。第三方面,我们的物流成本比较低。我们的销售半径大概在200到300公里范围之内,大都在华东地区。所以我们的物流成本是我们产品销售的一个优势。”
凭借最具竞争力的紧凑型、长流程生产模式,在短短十年时间里,集团老区经过五轮技改规划,成为了国内中小型钢厂典范。
【主持人】在腾飞篇中,短短十年时间,中天钢铁集团老区已成为国内中小型钢厂的典范。以“低碳经济、绿色钢城”为目标,中天钢铁于2008年又开辟了新的战场,续写中天发展传奇。请看燎原篇——激流勇进 续写传奇
这张图片展示的是中天新区战场。这是一块东接横林,西到232省道,北枕老312国道,南至长虹路的广大区域。从2008年开始,中天钢铁在这片处女地,开始了谋篇布局的新篇章。
【采访】:(集团副总裁、筹建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 梅高阳) “新区项目分两期实施,一期主要包括新区一号料场,两座180㎡烧
结,一座1580m³高炉,一座120吨转炉,两条高线,一套20000m³制氧机组,一座220KV总降变等工程项目。一期工程已于今年年初建成投产,二期项目正在推进当中。主要包括二号料场,一座550㎡烧结,两座1580m³高炉,两座120吨转炉,两条螺纹钢生产线,高线、精品大小帮生产线各一条,两套30000m³制氧机组,石灰生产线以及污水处理厂等工程项目,二期工程预计在明年6月份全部建成。”
2009年下半年,集团以“调结构、促转变”为目标,启动一系列技改规划,新区技改生产线全部配套国际领先的一流装备, 【采访】:(集团董事长、总裁、党委书记 董才平)
“我们所有的轧机都是美国摩根五代轧机,我们的制氧设备是阿特拉斯的,我们的除尘设备是德国GEA公司的,我们的自动化都是西门子的,都是世界一流的装备。”
新区技改规划是中天钢铁实现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的关键之举,主要产品着眼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汽车、桥梁、造船及轻工用钢为主,质量和品质将全面超越集团现有产品, 【采访】:(常州中天特钢有限公司总经理 徐开斌)
“以前中天钢铁以普、优为主,以建材为主,市场的核心竞争力相对较弱。董事会审时度势,迅速的决策,在新区形成我们特钢的生产规模。特钢公司生产的主要的特钢品种大概有:管坯钢、齿轮钢、汽车和工程机械用钢、锻造钢、锚链用钢、轴承钢、弹簧钢、非调质钢。线材品种主要有:焊接用的焊丝钢类、碳素结构钢类、合金结构钢类以及拉丝用的钢帘线、子午线等产品。这些产品以前许多高端产品都
是从国外引进的。随着中国钢铁行业的大发展,这几年我国很多钢铁行业也都能生产这样的高端产品。中天钢铁新区工程就是瞄准这块市场,要进入我们钢铁行业的高端市场,要生产出一流质量的产品,给公司创造最大的效益。
新区技改还专门制定了绿色、生态钢铁主题公园规划,邀请专业设计单位制定绿化、园林景观规划,配套高架桥梁、电梯等现代化参观通道,旅游大巴可以直通生产平台。
到2012年新区全面建成,届时集团的年产钢能力将突破1000万吨,营业收入将突破1000亿元,销售收入突破600亿元,利税超80亿元。
【采访】:(集团董事长、总裁、党委书记 董才平)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天钢铁制定了十二五发展规划,将坚定不移实施科技领航发展战略,紧紧围绕“长青企业、绿色钢城”目标,全面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扎实推进新区技改,加快多元化发展步伐、加速新品研发、实现现代化管理,繁荣企业文化,提升核心竞争力,将中天钢铁打造成装备现代化、经营多元化、市场国际化、年营业收入超千亿的钢铁企业,为中国钢铁事业的发展多做贡献。”
【主持人】回眸十年风雨、续写辉煌篇章。今年,中天钢铁迎来了十周岁的生日,集团以打造百年基业、绿色钢城为目标,正朝着现代化、多元化、国际化集团阔步迈进,在新一轮崛起的浪潮中谱写如日中天的未来。
好,观众朋友,感谢您收看今天的《关注》,我们下次节目再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