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如何才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

来源:小奈知识网


如何才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

教育家叶圣陶解释“语文”一词涵义时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可见口头与书面同等重要。如今考试仍以笔试为主,而在语文科笔试中习作可是块大肥肉,吃得消“上”得快,吃不消“拉”一地。那么怎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习作能力呢?笔者经过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种做法入手:

一、加强积累实践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丰富语言积累”是《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要求上加以突出和强调的内容之一.积累语言目的是为了日后习作的运用.那么怎样积累才能丰富语言呢?笔者在指导学生时采用了以下方法:

1.在语文课教学中给予学生积累的机会。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于是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从“例子”出发,始终坚持以“例子”为引导,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机会。例如:在教学语文第五册中的《庐山云雾》一课时,为了给学生创造积累语言的机会,我利用一课时的时间,对课文中的精彩“例子”加以引导。其间我指导学生摘抄了“变化无常、瞬息万变、千姿百态”等四字词语,又指导学生一边想象庐山的千姿态百态,又一边背诵庐山具体姿态在山顶云雾时像一个绒帽、在山前如瀑布等优美的佳句。还指导学生仿照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写法,以“天边的云霞瞬息万变”为总起句,把云霞的万变写具体。学生在小练笔中很快地写出了“天边的云霞瞬息万变。刚刚还是火红火红的火海,一眨眼工夫,就变成了一群自由飞翔的天鹅,在你扭动脖子的一瞬间,又似孙悟空腾云驾雾的仙境了。”的优美佳句。在笔者坚持不懈的引导下,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写作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到课外进行阅读或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章指出:自然风光、人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能成为语文课程资源。笔者顺着这一思路进行思考,何不跳出课本教材这个“小语文”,去面对“课外”和“生活”这样的语文大课堂?这样既能填补农村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少这个空白,还能开阔学生视野,开发学生思维,丰富学生生活经验。笔者是这样做的:一是在课余时间在校园内利用小黑板写名言警句、优美佳句让学生转抄积累,鼓励有条件摘抄课外知识的同学在班上进行宣读交流。这样既取得萧伯纳所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的效果。二是带领同学们到野外进行观光,如春天来了的时候到田间地头欣赏油菜花,然后让同学们描绘出油菜花佳句,“走在悠长悠长田埂上,看着遍地金黄金黄的油菜花,我的脸似乎变成了桃粉色,那淡淡的清香直入心扉,微闭双眼,似乎腾云驾雾一般……”,再在这样优美的句子上面配上精美的照片张贴在教室里,让人赏心悦目。体现了好的作文必须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特点,真正达到积累知识和运用知识的作用。

二、加强运用实践 提高习作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低年级学生要在写画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中高年级的学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那么在习作实践中如何科学地进行读写结合运用性训练呢?笔者在教学中把“习作实践训练”和阅读教学中的句段和篇章进行结合。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和贴近学生生活的文章。例如在小学语文第五册《锡林郭勒大草原》这篇课文中,描写草原野花的句子“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散发出阵阵清香。”教学时,笔者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事件,先回忆自己在什么地方在哪里见过什么颜色的野花,然后运用这个句型进行说话,最后进行写话及习作实践。再如《灰雀》一文中学习了描写灰雀叫声传情的几次对话后,我又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老鼠和猫、母鸡和小鸡等动物之间的叫声会是传什么情,然后用对话的形式把它们的传情内容写出来。这样的习作实践,既给了学生一个施展运用的平台,又是培养学生创作能力的过程。

三、开放实践形式 提高习作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到“为学生的自主习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笔者经过统计,在小学语文第五册中共安排了八次笔下生辉,没有一次是统一命题的。老师在教学中应先引导学生理解习作要求,然后让学生从习作内容出发自己定一个习作题目。例如在指导学生“观察动物日记”时先让学生理解要求在大胆地把命题全让给学生,结果学生们命出了五花八门的题目,有《可爱的小猫》、《调皮的小狗》、《报春的燕子》等等。这样大胆地开放给学生打开了一扇扇感受生活的窗户,眼前各种各样的小动物,自然也就通过他们的笔尖生动有趣而又独具灵性地描绘出来了。

在习作实践中除了开放命题以外,开放习作过程也会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收获。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指导学生写《我》时,我大胆地设计了一次合作习作:1.让学生在班上寻找各自的好朋友然后坐到一起;2.各自描述评价一下对方;3.把对方的评价写下来。4.互相交换读一读,改一改。这样一合作,学生对自己都有话可写了,既体现了合作精神,又为学生提供了创作材料,还能让学生在互助合作中培养修改作文的能力。“这是谁呢?乌黑的头发令人好生羡慕,明亮机灵的大眼睛好象会说话,高高的鼻子专闻香气十足的烤鸭,甜甜的小嘴见人就笑。哈哈他就是我的好朋友——小帅哥。”瞧瞧,小学三年级能写出这样的句子,让笔者体验到了“开放命题”的潜力。

四、加强分层评改指导 提高习作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当教师改过的作文不计其数,得到深切的体会,无自修自改便徒劳无益,……假如着重培养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要引导和指导,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决定,这是终身受用的。”学生自己学会修改习作,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教学思想。由于学生知识背景存在差异性,其评改能力也就千差万别。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阶段加强指导学生进行分层评改:

第一阶段:评价遣词造句。在学生写完习作之后,教师指导学生自评或互评,放学的时候让同学把对方的作文带回家认真地进行评定,力求发现并改正错别字和病句,然后第二天把作文交到老师手上。

第二阶段:评价情感。在学生上交作文后,教师和部分学生合作评改,在评改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参评同学,侧重评改作文中内容是否有新义、能感人,先由学生草拟相应的启发性评语,再结合老师的评价写在作文本上,最后把作文发给学生,让学生朝着启发方向进行自我修改。但与老师合作评改的同学每次都要变化,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进来,在评改过程中老师也能更好地指导他们,让他们有成就感和责任感,在自我修改时和下次作文时,他们会做得更好。

第三阶段:评价作文中的认识和表达方式。在学生自我修改作文之后引导学生侧重评改描述方法和表达方式。例如:语言是否精妙生动形象,是否运用上比喻、夸张、拟人、排比等极具说服力的修辞方法。一次作文经过多次引导,评价,修改,学生慢慢地就会对作文描述,表达有了更好的认识,写作水平自然就会越来越好。

第四阶段:提炼精华,激发兴趣。好的作文给予我们一种美的享受。所以每每遇到好作文的时候,尽量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加精,让其得以更好地提升。如每次作文后把好的作文张贴出来,让大家共同学习,老师把好的地方用评语标写出来,让大家一看就知道。还可以利用同学或老师宣读有价值的文章,然后进行点评,让同学知道好的哪儿,学习的地方在哪儿,下次自己作文又应该如何提高。最后是把好的文章推荐到一些杂志、报刊,有机会让同学们享受到自己的习作变成现实的梦想。由此大大提升同学写作的兴趣。

总之,作文教学教无定法。毛泽东说过:“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在习作教学中积极探索,敢于实践,一定能摸索出因地制宜而又行之有效的“高招”的。

编辑/张俊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