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猴痘分支Ⅰ型与分支Ⅱ型病毒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综合现有数据和相关研究,猴痘分支Ⅰ型、分支Ⅱ型病毒的相同点主要有:传播途径均以直接接触患者的病变部位分泌物、渗出物为主;感染后均能引起皮疹、发热、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两者的不同点主要有:在地域分布上,目前非洲同时有分支Ⅰ型、Ⅱ型病毒流行,非洲以外的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仅流行分支Ⅱ型病毒;在人群分布上,非洲地区报告的猴痘病例性别差异不明显,15岁及以下青少年和儿童占比较高,非洲以外的国家和地区报告的分支Ⅱ型病毒感染病例主要为青壮年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在疾病严重程度上,分支Ⅰ型病毒感染病例出现皮疹的范围更广、数量更多,发生重症和死亡的风险可能更高。
8.我国对猴痘疫情的应对策略是什么?
2023年6月我国首次报告猴痘本土病例后,迅速将猴痘纳入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采取乙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精准防控、快速处置”原则,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措施,开展医疗机构、重点人群、入境人员和重点场所等多渠道监测,加强疫情分析与风险研判,针对性地开展重点人群健康教育和综合干预。坚持发现一起、控制一起,及时阻断疫情传播,确保全国猴痘疫情整体处于较低流行水平。
9.我国猴痘疫情形势如何?
我国猴痘疫情目前保持较低流行水平,大部分省份均有病例报告,90%以上病例为男性,主要通过男男同性性行为等密切接触传播,超过40%的病例为既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目前,我国确诊病例的病毒基因测序均为分支Ⅱ型病毒,尚未发现分支Ⅰ型病毒,需动态跟踪评估国际疫情形势和分支Ⅰ型病毒输入风险,做好防控应对准备。
10.我国采取了哪些措施进一步防范应对猴痘疫情输入?
我国认真总结新冠疫情防控经验和猴痘纳入乙类传染病管理以来的有效做法,进一步加强联防联控,建立健全部门会商协作机制;强化入境人员卫生检疫,对前往重点国家和地区的人员开展健康宣教,倡导做好个人防护,归国后做好健康监测,严防猴痘病毒特别是分支Ⅰ型病毒输入传播;加强疫情多渠道监测,做好培训演练和防疫物资准备,确保能够及时有效处置猴痘输入疫情。
11.猴痘病毒的传播方式有哪些?
无论是猴痘分支Ⅰ型病毒还是分支Ⅱ型病毒,目前传播途径都是以直接接触患者的病变分泌物、渗出物为主,常见的直接接触方式包括性行为、家庭内密切接触、医疗护理接触等。接触病毒污染的环境、物品也可引发感染,但传播效率较直接接触低。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长时间近距离吸入病例呼吸道飞沫也可感染,但是这种传播方式较少见。我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与猴痘病例近距离接触的家属、同事等人群中,目前未发现通过呼吸道传播而感染的情况。
12.猴痘和艾滋病的传播方式有什么不同?
猴痘和艾滋病都可以通过性行为传播,猴痘更多通过性行为过程中直接接触病例的病变部位分泌物、渗出物后感染;艾滋病病毒主要通过性行为过程中的体液交换传播,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握手、拥抱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被感染。因此正确使用安全套能够有效预防艾滋病传播,但不能完全避免猴痘传播。此外,免疫功能受影响的艾滋病患者感染猴痘后临床症状更严重,患重症和死亡的风险更高。
来源: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传染病防控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