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陈俊武是我国著名的炼油工程技术专家、催化裂化工程技术奠基人、煤化工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在座谈会上说:“今生没有一点遗憾是不可能的,回忆逝水年华,因有所为而有所成,因有所未为而有所失,但是总结起来,得大于失,无怨无悔。”“痴心科技追求,使我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孤独者,生命的意义全寄托在没有生命的分子、原子上,后来为石化工业作出了一定成绩,可以说梦想成真,无怨无悔。”“到法定退休年龄后,我又工作了近30年,一生未得休闲固然是有所遗憾,但在科学攀登中得到了快乐,在耄耋之年还能为国家和民族作一些贡献,无怨无悔。”
陈俊武的肺腑发言,引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这三段“无怨无悔”,令在场的嘉宾无不动容。回首这位德高望重的学者一生,陈俊武即兴创作的抒怀诗:“耄耋老翁忆平生,有志年华事竟成。亦老苍天情未了,扁舟浩海又启程。”也许是他这一生最好的诠释。
说到陈俊武技术革新的起点,不得不提到“25度电的故事”。
1952年,陈俊武在抚顺人造石油厂变换车间值班时发现,水煤气和水蒸气混合的“蒸汽喷射器”抽力很大,继而联想到水煤气鼓风机的电动机是否可以在不给电的情况下运行的问题。为此,他决心自学高速气流理论,进行参数计算,与工人班长一起利用倒班时间开始试验。
神奇的一幕发生了!“鼓风机在停止供电的情况下依然自动旋转,车间其他设备运转正常。这样,停开一台鼓风机,仅1小时就能省电25千瓦时!”回忆往事,陈俊武骄傲地说。
当时正值国家开展增产节约运动,陈俊武的这项技术革新在全厂开了先河。从此,陈俊武的创新热情一发不可收。例如,国内原油产量剧增、炼油厂加工能力不足,有些电厂直接用原油代替燃煤发电的现象引发了陈俊武的关注。这是多么大的浪费啊!能不能设计一种投资少、上马快、对原油只需中等程度加工就能提高加工能力的炼油装置呢?
为此,他大胆提出蒸馏—催化联合装置的设计技术革新方案。简单来说,就是把原油蒸馏和催化裂化两套装置合而为一,省去常压蒸馏装置,直接用高温油气在分馏塔把蜡油拔出,用一个催化分馏塔取代常压和减压两个分馏塔(简称“一顶二”)。
1971年,该方案获得原石油部批准实施,将石油六厂作为“一顶二”装置试点厂,又先后在林源炼油厂、沧州炼油厂等生产企业建成投产。为解决胜利炼油厂新建的120万吨/年催化裂化装置催化剂大量跑损的难题,陈俊武还带领攻关小组来到黑龙江大庆,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爬上大庆炼油厂30多米高的催化裂化装置两器平台,监测反应器、再生器运行情况,记录流态化数据。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为了方便对比分析,他和同事辗转来到抚顺石油二厂催化裂化装置区,收集第一手资料,对三个装置的流态化数据反复对比,找出了催化剂大量跑损的原因,总结出现场操作要点,进而提高为迄今仍然采用的催化裂化装置流态化测试理论和方法。
中国石化安庆石化公司副总经理宫超是催化裂化高研班第三期学生。他对《中国科学报》表示,20多年前是陈院士把自己带入催化裂化的大门。“当时作为一名年轻人,无论自己的观点多么幼稚不成熟,陈老师从来不摆院士的架子,对所有人一视同仁。陈老师这种点亮自己照耀别人的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宫超说。
登顶两器最高平台
20世纪90年代初,已近古稀的陈俊武按捺不住一腔热血,把重点转向石油替代问题。
“我国石油资源不足,煤炭相对丰富,煤制烯烃技术是连接煤化工与石油化工上下游的桥梁、实施石油替代的重要方向。”陈俊武如是说。然而,煤制烯烃涉及煤气化、甲醇合成、甲醇制烯烃等多个技术环节,其中煤制甲醇相对成熟,用甲醇制取烯烃则是制约煤制烯烃的技术瓶颈。为此,他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合作,借鉴炼油行业催化裂化的流化床技术,进行甲醇制烯烃技术实验室成果的工程放大和基础设计。
据了解,整个工业试验的成功,不仅要完成试验装置的工程化技术开发、设计和建设,而且必须经过升温、循环、催化剂结炭与再生、催化剂损耗和丁烯回炼等多方面的考验。可以说,工业试验进展的每一步,都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探索。
同事回忆,陈俊武指导甲醇制烯烃技术开发和工程设计时,不仅和年轻人一样加班,多次主持讨论会,还先后8次到陕西华县甲醇制烯烃工业试验现场了解情况,坚持走遍装置的各个部位,登上30多米高的两器(反应器和再生器)平台亲自查看。
“有时为了不让院士登高爬梯,大家都说塔顶上没有什么新设备,不用上去看了,可院士对上面每个地方有什么设备都说得一清二楚,想瞒都瞒不住他。”跟随陈俊武工作20多年的中国石化洛阳(广州)工程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刘昱对《中国科学报》说,“院士用行动告诉我们,工程设计人员在现场必做的有两件事,一是钻两器,二是爬高塔,只有在现场的时间足够多,才能干好工程设计工作。”
2006年5月,陕西万吨级甲醇进料规模的甲醇制烯烃工业化试验宣告成功,每天可以处理50吨甲醇,实现了第一步100倍工程放大,远远超越国外同类装置试验规模。
2010年8月,陈俊武指导完成的世界首套、全球规模最大的180万吨级甲醇进料的甲醇制烯烃工业示范装置在内蒙古包头市建成投产,成功实现第二步100倍工程放大,累计获得国家授权的发明专利30余项,在煤制烯烃领域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之后,陈俊武又指导项目联合攻关团队完成了新一代甲醇制烯烃技术开发。目前,由中国科学院甲醇制烯烃和中国石化SMTO两种技术生产的烯烃已经占国内烯烃产量的25%~30%,加速形成我国独有的甲醇制烯烃战略性新产业。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中国哪一年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峰值年排放多少亿吨?这些似乎不是石油化工行业专家的研究范围。然而,陈俊武认为,出于对社会的责任,科学家还应学习过去不熟悉的知识,争取提出一些对国家、对大局有益的论据和建议。
晚年的他高度关注温室气体排放和低碳研究,率先提出了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年不应该超过2030年、排放量100亿吨的科学论断。其出版的《中国中长期碳减排战略目标研究》为国家碳排放的制定、能源结构的调整、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确保经济持续发展提出了积极的科学建议。
如今的陈俊武,尽管已届92岁高龄,却仍奋战在工作岗位一刻不敢歇息。
“陈院士几乎天天上班工作,还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指导意见。”高桥石化炼油四部2号催化裂化装置长梁建伟在座谈会上表示,“从陈院士身上我看到了什么叫忠诚事业、什么叫无私奉献的生动诠释,他的精神必将鼓舞和激励我们每一名石化员工。”在陈俊武看来,自己的生活和科研已经分不开了:“每天必须学习一点新的东西,给大脑充充电,我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别人再站在我的肩膀上,才能带动创新。”
篇二
年过九旬的老人,与石油炼化打了一辈子交道,如今仍然密切关注着国家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只为初心不改的“石油梦”;进入耄耋之年的老者,回望成功足迹,感恩时代际遇的同时,胸中依旧燃烧着工作的激情……我国著名的炼油工程技术专家、催化裂化工程技术奠基人、煤化工技术专家陈俊武的事迹,筚路蓝缕辟海疆的拼搏、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令人由衷钦佩信仰的光芒、信念的炙热、信心的力量。
信仰是精神的支柱。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前夕陈俊武克服重重困难投身国家建设,还是怀揣振兴石油石化工业的梦想主动要求到生活条件艰苦的抚顺,从事人造石油项目设计与生产,抑或是打破外国技术封锁,带领团队催开我国炼油技术的首朵“金花”,陈俊武都以国家需要为使命,始终涵养家国情怀,始终保持对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的清醒认知和执着追求,并坚持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才得以开创出我国炼油化工技术领域的多项“共和国第一”。信仰决定价值观念,理想决定精神状态,石化管道人当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担当精神和“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奋斗精神,把本职工作放到国家、企业发展大局中去思考、谋划和推动,才能以小我成就大我,以萤火之光照亮身下的一方土地。
信念是奋斗的罗盘。“一定要认真对待每一个数据,替公司负责,替国家负责”“吃一、看二、眼观三,创新的带头人就是要不断发现和思考新的问题”……陈俊武把理想信念和责任担当牢牢地钉在他的工作岗位上,用不懈奋斗、大胆创新收获着属于他最初的梦想。在打造世界一流管道物流公司的阶梯上,梦想拾级而上,仿佛瞬息即达。但这向上的每一步,汇聚了多少个石化管道人日夜不息的脚步,蕴含了多少个日夜交替的酸甜苦辣:从第一条原油大动脉的建成到目前横跨14个省市的3输道输送原油,从40年前最初的仪征中转油港码头到现如今多个30万吨级、45万吨级原油码头的投用……正是凭借管道人坚定的理想信念,砥砺意志品格,常怀进取之心。时间的阶梯不断丈量出石化管道一个又一个梦想,管道事业蓬勃发展的宽阔大道上,处处都有砥砺前行的追梦人。
信心是力量的源泉。多年来,陈俊武直面制约企业发展的技术难题,自我加压、持续探索,推动了石油石化工业技术的创新发展;不畏技术复杂、资料缺乏等困难,在催化裂化领域开创性地研发技术,实现催化裂化技术跨越式发展。“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奋进在漫漫追梦路,面对长程的追寻、沿途的坎坷,我们怎样去坚守初心的真诚,触摸心底的愿景?不管你是初踏岗位的大学实习生,还是在岗位坚守了几十年如一日的一线员工;不论你是在企业转型发展逐浪前行的科技工作者,还是扎根基层挥洒汗水的基层干部,惟有坚定乘势而上的决心,激发攻坚克难的信心,勇往直前,方能为公司的前行助力。或许你的努力只是点滴,但涓滴努力终将形成凝聚共同奋斗的强大力量,直抵共同的梦想。
篇三
陈俊武,1927年3月出生,1949年12月参加工作,19年4月加入中国党,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炼油工程技术专家、催化裂化工程技术奠基人、煤化工技术专家,曾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获过全国优秀、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等称号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70年来,中国从依靠“洋油”到成为炼油技术强国,中国石化从名不见经传到成为世界第一大炼油公司,陈俊武等老一辈炼油化工科学家功不可没。92岁的陈俊武院士投身中国石油石化工业七十载,带领团队完成了我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的开发和建设,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了我国催化裂化技术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他坚持自主创新,主持完成同轴式催化裂化、渣油催化裂化技术,把炼油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了中国人手中。他为中国石油石化工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至今仍在研究课题、教书育人,是石化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杰出代表,悟初心、守初心、践初心的先进典型。
报告会上,陈俊武的六位同事和学生,分享了他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所具有的科技报国、无私奉献的情怀,忠于使命、敢于担当的风骨,精细严谨、开拓创新的精神,授业解惑、培育英才的故事,严于律己、可亲可敬的形象。青年员工代表刘倩说:“作为新时代的石化青年,我们一定以陈俊武院士为榜样,接过科学发展的接力棒,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建设基业长青的世界一流企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92岁的陈俊武在洛阳通过视频发表了人生感悟,一是不忘初心、科技报国,二是牢记使命、贵在实干,三是人生价值、在于奉献。他说,人生在世不过七八十年,其中能够保持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思维能力,一般也不过四五十年。人生苦短,对社会的“奉献”大于索取,人生活得才有意义。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党组、董事长戴厚良表示,举办陈俊武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目的是深化主题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干部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对标先进典型找差距、明方向、抓整改、促提升,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中国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落实到“爱我中华、振兴石化”“为美好生活加油”的生动实践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他要求全系统干部认真学习陈俊武同志先进事迹,坚持典型引路,不断将主题教育引向深入,焕发奋斗激情,全力推进实施“两个三年、两个十年”打造世界一流战略部署,坚定不移向着世界一流奋勇迈进,以优异成绩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做出应有贡献。
Copyright © 2019- huatuo3.com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3022190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