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奈知识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考校国语辞典

考校国语辞典

来源:小奈知识网

考校的国语辞典是:考核、考试。考校[kǎojiào]⒈考核、考试。引《礼记·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儒林外史·第六回》:「二人听这话,心里明白,不讲考校的事了。」。

考校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    【点此查看考校详细内容】

1.考核、考试。2.考察比较。3.考订,校对。4.考查比较。5.校核;研究。6.考课。7.拷囚讯罪。考校[kǎojiào]⒈考查比较。校核;研究。犹考课。犹考试。拷囚讯罪。

二、汉语大词典

亦作“考较”。(1).考查比较。《礼记·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郑玄注:“乡遂大夫间岁则考学者之德行道艺。”《后汉书·皇甫规传》:“羌戎未动,策其将反;马贤始出,颇知必败。误中之言,在可考校。”(2).校核;研究。汉蔡邕《上汉书十志疏》:“请太师田注考校连年,往往颇有差舛。”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西晋已往字书,何可全非……考校是非,特须消息。”《宋史·律历志中》:“又史官受诏,以土圭测景,考校二至,差三日有馀。”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御史张盛藻疏奏,谓天文、勾股,宜令钦天监五官正天文生研究;制造工作,宜责成工部考校。”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一》:“做《内经》的不知道究竟是谁,对于人的肌肉,他确是看过,但似乎单是剥了皮略略一观,没有细考校。”(3).犹考课。《北史·房彦谦传》:“左仆射高颎定考课,彦谦谓颎曰:‘《书》称三载考绩,黜陟幽明……比见诸州考校,执见不同。进退多少,参差不类。’”《新唐书·选举志上》:“吏部甲令,虽曰度德居任,量才授职,计劳升叙,然考校之法,皆在书判簿历、言辞俯仰之间。”明丘浚《大学衍义补·正百官严考课之法》:“立为考校之法,就积日累久之中,而分德、功与能之目,常才则循夫一定之资,异才则有不次之擢。”参见“考课”。(4).犹考试。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进士归礼部》:“考校取舍,存乎至公。如有请托于时,求声于人者,当首落之。”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始一》:“取士,至仁宗始有糊名考校之律。虽号至公,然尚未绝其弊。其后袁州人李夷宾上言,请别加誊录。因著为令。而后识认字画之弊始绝。”《宋史·选举志二》引宋朱熹《私议》:“古者大学之教,以格物致知为先,而其考校之法,又以九年知类通达、强立不反为大成。”《儒林外史》第二回:“长兄这些年考校,可曾得过甚么梦兆?”(5).拷囚讯罪。明汪廷讷《狮吼记·摄对》:“早升殿视事,考校罪人。”

三、辞典修订版

考核、考试。《礼记.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儒林外史.第六回》:「二人听这话,心里明白,不讲考校的事了。」

四、其他释义

1.亦作'考较'。2.考试。3.考察比较。4.考订,校对。

五、关于考校的词语

摸金校尉  校短推长  犯而勿校  青巾校尉  彰往考来  富贵寿考  

六、关于考校的造句

1、此人姓刘名晔字子扬,淮南人,据闻乃是光武帝嫡派子孙,素有才名,不若着宗正寺修书一封且先唤到长安来安置,也好就近考校

2、要想在下棺落葬时避开这噫气寒风洞的凶穴,那也不难,这就要考校那寻墓点穴的风水先生的眼力了。

3、薛和这两根穷骨头考校着每一个人的良心。

4、过了一年的火居生活以后,才会由师兄出题考校,过关了才会被老道长收为门下。

5、据在下所知,历次盟主的选定,均要考校德行、智慧、武功,以便选出德能兼顾,深孚众望的盟主。

6、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扁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考校的详细信息

Copyright © 2019- huatuo3.com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3022190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