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借这本书的时候,是因为图书室的老师向我推荐,说这本书很不错。借来后,在学校是没有时间看的。利用暑假时间在家随意翻翻,每次阅读都让我深有感触,或是扎心,或是感动,或是赞叹,继而想要学习,但又有些许矛盾。
书中的思想、案例都是我在努力实现的和谐课堂的影子。可又是我想学,一时半会儿又学不来的。也许这就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所留下来的影响吧!虽说我想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但在我们的思想深处还隐藏着“我是你的老师”这种高高在上,绝对权威的思想。刚读了第三章第五节《我们都是平等的》,里面有很好的思想,也是我想表达的,摘抄一点。“平时教师要找学生了解教学后的反馈意见时,班主任要找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或谈心时,学生来到办公室后,我们的老师总是习惯于让学生站着说话,学生敬礼,老师不还礼。”“在课堂上,学生只能俯首帖耳,不能乱说话。他们想要发言,必须是在老师提问时,并经过老师的允许,否则,将受到校规的处罚。”“我们习惯于高居讲坛,侃侃而谈,学生也习惯于正襟危坐,洗耳恭听……师生之间的等级观念也自然成了天经地义,理所当然。”
书中还写了一位外国校长的做法,让我颇受教育。这位罗伯特校长在学校要排练一个重要的文艺演出时,不幸得了肺炎,所以没能到现场参加排练。等到演出快要开始时,他在打完吊针后去巡视,却发现演出的队形排的不好,需要调整一下,可当时已临近午休,孩子们也都饿了。他很是自责,因为排练时自己未能到场而浪费了学生的精力和时间,所以他真诚的向学生道歉:“亲爱的孩子们,昨天你们排练时我没有来,现在让你们重新调整一下队形,因此浪费了你们的时间和精力,很是对不起。”然后他又向分别在三个侧面的学生鞠躬。就这样一个动作,却让学生很感动,他们没有抱怨,而是快速有序的调整好了队形。并且在日后有一位学生在校园看到校长,为了向校长问好,跑的太快摔了一跤,他不顾疼痛,来到校长面前深鞠一躬,大声问:“校长好!”校长问他找自己有什么事,他说没有事,只是要来向校长问好,因为校长给口琴表演的同学行过礼。读了这个故事,我想会勾起我们心中的一点点的东西,也会让我们学习一点东西,以后对学生的态度上也许会有一些改变。
读到第一章第四节《给孩子一双翅膀》时,也有一些感受和想法,就写了下来。这里说我们老师往往是在用自己的思想去教育学生,什么样的老师就会带出什么样的学生。如书中所说:“老师的视野就是学生的视野,鼠目寸光的老师不可能培育出伟大的学生。”正如著名教育家尼尔·波斯特曼所批评的:“孩子们入学时像问号,毕业时却像句号,这只能说明是学校教育的失败。”
是啊!我们的学生入学时如同一群叽叽喳喳唱着不同歌儿的小鸟儿,活泼的来到校园,经过我们的一番教育却成为一只只被剪掉翅膀的可怜的鸟儿,只能拘泥于地面,却很难再插上那想象的翅膀翱翔于天空之中了。这是学生的可悲,也是教育的可悲,更是我们老师的可悲。我不想被人称为鼠目寸光的老师,也不想被人成为剪掉鸟儿翅膀的老师。但我敢说我没做过这种鼠目寸光的事情吗?难道我就没有拿起剪刀剪掉过那想象的翅膀吗?我不敢说,我不敢说我没做过!我不是有意,但在无意中我肯定做过!
当学生的答案超出标准答案,甚至离题万里时,我们能否看到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之光呢?
面对着试卷或作业,当你批到“冰雪融化后会变成什么”的问题,有的学生写“水”,我们打对号,而有的学生写“春天”,我们是怎么处理的呢?是毫不客气的打错号,还是给予鼓励和赞赏?赞赏他那富有想象力的创造性思维呢?
当一个学生用“想”造句,说:“我想听到花开的声音。”我们是因为花开怎么会有声音,打上大大的红叉,还是因这子有诗人般的浪漫,写下这优美的句子,大加赞赏呢?出于对语文教学的严谨,我们会认为不符合事实而给予错误的处理。也许就因为我们这个大红叉而捆住了孩子那双幻想的翅膀,使他的想象力不能展翅高飞。
想到这里我都觉得心被扎的很痛,我的心被紧紧的揪在一处,拧成一团,像这样类似的拙劣的行为,我岂不是做过多次吗?我手中的红笔不就是那可恶的锋利的剪刀吗?我要摆脱这样的拙劣,这样的愚蠢,使我手中的笔成为赞赏的精灵,用它点亮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使它们重新展翅翱翔于那蔚蓝的自由的天空之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