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辨析

来源:小奈知识网
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辨析

《商场现代化》2009年2月中旬刊总第566期

作者简介梁小青

荆楚理工学院经济发展研究所

研究领域: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投资;建筑科学与工程;

工作单位:中国建设部文献篇数:17被引用次数:22总下载次数:626

文章思路:

自新型工业化概念提出后,中国现代化征程中的工业化、城镇化关系就开始发生了一些尽管微妙但却影响深远的新变化。本文从理论与实践二个方面着手,在分析新型工业化涵义基础上提出了城镇化主导工业化的理论观点,并着眼实践提出了围绕城镇化、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操作思路。

文章观点:

“工业化在过去是、将来仍然是城镇化的‘发动机’”。对此观点,本文不敢苟同:说过去是发动机,这是对事实的理论总结!说将来还是发动机,本文认为,自新型工业化概念提出后,将是城镇化起主导作用!

文章内容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

1新型工业化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就提出了由“外延”型向“内涵”型、由“数量”型向“效益”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但直到今天,这种转变却仍然没有最终完成。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农业人口转移以及城镇就业的巨大压力,使经济常常在速度与效益间“摇摆”!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7年我国已经出现买方市场以来,各地低水平重复建设仍然屡禁不止,即说明了这个问题。

˙为什么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本文从国内发展和国际竞争来分析

2.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

服务业具有需求收入弹性高、发展潜力巨大、资源环境亲和的特点,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

生产性服务业能够促进分工与技术进步的有机结合,影响技术创新方向。

二.新型工业化背景下的城镇主导作用

1.城镇化有利于创新发展

2.城镇化直接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3.城镇化对新型工业化具决定性作用

三.围绕城镇化推进工业化

鉴于前述认识,本文认为:在实践中处理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的正确思路应该是,围绕城镇化、推进工业化。

目前,理论界仍有人认为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发动机”,一些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人也用主要精力在关注工业化。

1.观念上的误区

把工业化推动城镇化的理论结论过于绝对化,忽视了城镇化与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内在联系,认为不论何时、何地,只要有了工业项目、有了工业化,城镇化就水到渠成了。2.实践中的失误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最大的问题是:人口城镇化的速度慢于土地城镇化的速度。一些城镇热衷于通过修编城镇规划,设置开发区,县改区、乡改镇等,拉大城镇框架,扩大城镇占地面积,以获取土地开发的短期收益。很多市县城区规划面积的扩张速度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

3.正确的城镇化态度

城镇化重点在“化”字上做文章。城镇化并不专指小城镇,而是包括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镇化过程不仅仅是将农业经济转化为工业经济、将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更是一个通过转变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以增强一国综合国力的过程,它意味着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进化。

→→

农业文明

现代工业文明

城镇化下一步发展的总体考虑是:以农村人口进城就业并定居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改革体制、完善政策、健全规划为重点。最终目的就是将农业剩余劳动力由农村就业转移到城镇就业、将农村富余人口由农村居住转移到城镇居住。

在实践中可从如下三个方面做文章。首先,破解观念误区,改变靠行政手段、急功近利推进城镇化的做法。其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使农村新一代劳动力能掌握一定劳动技能,使他们有能力在城镇安家立业。第三,在编制城区规划和进行城区建设时,不仅要以城里人为本,也要以进城的农村人为本,统筹兼顾,一并考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