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礼仪传统特色维持至今的原因探究
作者:杨柳
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6期
[摘要]日本礼仪拥有令世人广泛称道的独特魅力。魅力之独特在于其有别于其他国家的传统特色。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所有后进国家的共同课题。日本在现代化发展的最初阶段明治时代,对待传统礼仪文化的方式奠定了进入现代化社会后对待传统礼仪的基调。社会意识与舆论是决定传统文化发展的基本导向,学校及社会教育是传统礼仪得以传承的根本途径。在此基础上,明治日本积极从传统中挖掘礼仪精华并使之得到了弘扬。本文试从礼仪社会意识与舆论、学校及社会礼仪教育、茶道复兴与女性礼仪三个层面探究日本传统礼仪得以传承的原因。 [关键词]明治时代 传统礼仪 传承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049-02 在国家软实力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包含文化、教育、国民形象等一系列非传统意义上的竞争因素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礼仪作为文化的重要部分,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对外形象,并且是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的认识最直观的领域。日本的国家软实力较高的重要因素之一,无疑是其礼仪的独特魅力。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国际通行礼仪固然重要,但最终决定一个国家礼仪特色之所在的是传统礼仪。日本礼仪之所以独具魅力也正是由于其经历了明治时代欧化盛行的文明开化后,依然传承下来的传统礼仪的鲜明特色,并一直保留至今。而我国清末民国初年,在欧风美雨的洗礼下传统礼仪多惨遭遗弃的境遇,因此考证明治时代日本对待传统礼仪的方式及其传统礼仪的传承方式,无疑对弘扬我国传统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民间坚持传统礼仪的呼声
日本在明治时代经历政府主导的如火如荼的西洋化进程时,传统与现代、欧化与国粹斗争的声音也曾不绝于耳。但民间一直存在忧虑传统礼仪流失的声音,并积极向政府谏言、积极引导社会民众维护传统礼仪。早在明治十三年(1880年)青森县普通民众渡边村男就已经在给明治政府的建议书中慨叹:“我国各地都有自己的传统礼仪,但现在都面临即将消失殆尽的危险”。并进一步表示担忧:礼仪出现一时混乱国家不会灭亡,但传统礼仪完全消失了,国家就灭亡了。希望在传统礼仪的基础上制定新时代礼仪规范”。向政府建议“启用通晓天下时务的廉洁有德者在传统礼仪的基础上制定通行天下的礼仪规范”。[1]以上建议虽然缺乏具体操作性,但表明了民众对保护传统礼仪的热情。
在欧化浪潮中社会精英分子也开始积极维护日本传统,明治20年代初开始出现了保存国粹的社会思潮。三宅雪岭与志贺重昂于明治二十一年(1889年)创立了杂志《日本人》,陆羯南等人于明治二十二年(1890年)创刊了报纸《日本》。强调日本的近代化“不是西洋社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同化,是在有选择的基础上,对西洋文明的导入”。[2]在高举维护传统旗帜的同时社会上甚至出现了诸如:“强烈反对导入诸如亲吻礼等西洋风俗习惯、礼仪中的有害事物”[3]、“夫人小姐们的病痛全是西洋服饰的束腰工具所致”[4]等一些极其激进的西洋礼仪风俗有害论。人们在论及传统礼仪的传承方式时,时常涉及日本传统武士道,高呼“传统礼仪的复活就是武士道的复活”[5],认为在新时期要通过坚持武士道精神来弘扬传统礼仪,慨叹“从前在武士的家庭中,严格遵守着礼仪规范,而当今家庭中武士般的礼仪教育越来越少,到访日本的外国人不再能看到曾经武士家庭良好的礼仪规范,而只能嘲笑当今礼仪生活的混乱,实则遗憾之至”。[6]在明治时期,国家自上而下的文明开化运动过程中,“西洋”礼仪发挥了一种触媒作用,使人们开始更加积极自觉地维护日本传统礼仪。 二、礼仪教育与传统礼仪的结合 (一)学校礼仪教育与传统礼仪
在维护传统礼仪的社会舆论的影响下,传统礼仪流派开始在学校和社会教育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明治近代教育制度的确立,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修身”课程开设确立。明治十二年政府发布了“教育大旨”,开始明确规定了一门“作法”科目作为修身科目的实践课程。明治十三年再次发布教育令,明确规定将“修身”列在读书、习字、算数、地理、历史之后,作为与其同等的科目。明治十三年再次发布改正教育令,将“修身”列为各学科之首。将其定位为教育的根本。这一规定一直保持到昭和二十二年。道德及其实践礼仪课程的成为明治以来近代教育的重要层面。
明治十三年传统礼仪流派家元小笠原清务①向明治政府提出了具有操作性的具体学校中开设礼仪课程的建议书。响应他的建议,以明治十三年东京神田小川小学开设礼仪课程为开端,东京府各小学中都开设了礼仪课程。此外明治十四年在男女共学的礼仪课程之外,开设了针对女生的“小学女礼式”课程。小笠原清务为此编写了教材《小学女礼式》,序言部分谈到,“而今,本府各公立小学校均开设了女礼式课程,为了向学生讲授起居进退之法,受府厅委托,我等制定了此学校礼仪教材”,成为全国多所学校的女子礼仪教材。明治十五年小笠原清务开始在东京女子师范学校教授礼仪课程,使用小笠原与松岗明义共同编写的教材《新撰立礼式》,开创了在高等教育中开设传统礼仪教育的先河。文部省也将“女礼式”列为正式科目。宣布训令,女子礼仪科目应包括:裁缝、女礼、点茶、插花。明治十七年开始,师从小笠原清务和松岗明义的后闲野菊、佐方镇子开始招徒讲学,之后她们的学生遍及全国的女子学校。明治十年代学校礼仪教育迅速高涨,造成礼仪教师极度缺乏的局面,小笠原在自家开设的礼仪教室中培训礼仪教师。文部省命令东京的73所小学每个学校选三人,在小笠原清务的礼仪学校进修一年礼仪课程,后回到本学校任教。据此,小笠原传统礼仪在学校教育中被广泛普及。以小笠原流传统礼仪为蓝本,其他传统礼仪流派家也纷纷著书。②随着明治近代学校教育的建立,体系化的传统礼仪教育迅速发展起来。 (二)民间礼仪教育与传统礼仪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传统礼仪流派或出于传承传统礼仪的社会责任感,或出于拯救本流派没落局面的考虑,纷纷著书立说,面向社会开设礼仪教室,活跃于明治时代的传统礼仪流派名单见表1。 出处:《明治的礼仪》(日本岩波书店2004年)
传统礼仪流派教室仅东京一个城市的统计就达到了二百多间[7],其中参加培训人数最多的小笠原流礼法教室,其学生守则“礼仪规范的学习过程中,要明辨尊卑上下,男女差别。起居进退有度,言行举止不宜有损开化日进国民的颜面”[8],充分体现了日本传统礼仪的精髓。 小笠原礼法教室学员在回忆礼仪培训场景的日记中谈到,“一天的学习内容结束后,老师要求白天没有练习好的项目在晚饭后重新练习。所有动作必须做到精准,在一张榻榻米上完成。每日必做的练习有:座礼、物品呈送、膝行进退”[9],表明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接受着传统礼仪的严格训练。日本传统礼仪重视“恭敬和亲”,强调通过自谦、敬人来融洽人际关系。在练习的过程中特别重视“型”的掌握,崇尚反复练习,以型至心,再由心到型,并且强调上下等级与男女差别。在学校与社会传统礼仪教育过程中,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充分掌握传统礼仪的神髓,使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如。 三、茶道复兴与女性传统礼仪
明治初年经历了文明开化的浪潮,传统艺术茶道曾一度权威扫地。当时茶道复兴人士打出了两个标语旨在复兴茶道,即茶道是传统文化的代表,复兴茶道有利于弘扬日本国粹;茶道是日本传统礼仪的集中体现,复兴茶道有助于礼仪规范的习得。其中后者在茶道复兴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奠定了传统艺术茶道与传统礼仪习得相结合的根本思路。最早在茶道书籍中提出这一观点的是明治十四年间濑兵右卫门:“茶道规定繁多,确有不便之处,但日本传统礼仪在茶道中包含甚多,客人的送迎、招待、榻榻米上的起居进退、仔细灵巧地使用物品,以上种种结合起来即为茶道。”[10]另一位茶道复兴人士相岛龟三郎论述道:“而今(明治初年)即使是古都京都的身份高贵的人也开始不欣赏歌舞伎,不玩赏茶道、香道。高雅的举止被认为是跟不上时代潮流的行为。面对这样的情况茶道可以发挥巨大的复兴礼仪的作用。”
在这种浪潮的影响下,明治20年代开始,社会一般礼仪书也开始涉及茶道礼仪。《正式图解 女用诸礼法》论述道,“虽说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舒缓优美的茶道容易被忽视,但在培养女性礼仪方面却没有可以与茶道比拟的,(中略)以茶待客或受邀饮茶时,举止若不合乎规范则难免被认为是缺乏礼仪修养的”,将茶道作为女性的常识性修养加以强调。到了明治30年代以后,随着跻见学园女子教育家政课中茶道课程[11]、华族女学校(女子学习院大学的前身)茶道的设置,③文部省于明治38年5月13日发布女子教育省令规定“文部大臣审批许可后,可酌情添加茶道课程”。此后,设置茶道科目的学校越来越多。女性礼仪与茶道的结合几乎成为了一般常识。明治二十六年大川新吉在《东京百事流行案内》中描写女性茶道盛行的状态:“为了对抗欧美礼仪,保存国粹,在传统礼仪教育家频繁振兴礼仪的浪潮中,千家茶道开始盛行,从皇亲国戚到普通百姓皆习茶道。”夏目漱石在明治三十四年的日记中写道:“茶道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度废止,又开始(在女性中)盛行。”[12]铃木论述茶道在恢复传统礼仪过程中能够发挥的作用:“培养恭敬和亲之情,上下本分之义,矫正不良习性,融洽人际关系,崇尚传统礼仪,不知不觉的在愉快氛围中,全面提高个人修养。”[13]从明治时代高入学率来看,茶道对日本人特别是女性礼仪修养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茶道成为出现于明治时期,广泛流行于大正时期社会各阶层女性的“花嫁修业”(新娘必修功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结语
日本传统礼仪在明治时代能够历经欧化浪潮而不褪色,与民间自觉保护传统礼仪的意识有密切关系,维护传统礼仪的社会舆论贯穿整个明治时代,即使是在欧化盛行的文明开化期也没有中断。社会舆论发展变化过程中始终没有出现十足的崇洋媚外势头,有力地降低了欧美礼仪一边倒的可能性。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儒学化转向,以小笠原流为主的传统礼仪流派纷纷参与到学校礼仪教育活动中,同时积极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传统礼仪。茶道作为复兴传统礼仪、提高女性礼仪修养的有效手段,在学校、社会教育中都得到了广泛的普及。明治学校近代教育与传统礼仪结合的模式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明治日本善于从传统中挖掘礼仪精华使之得到弘扬,并促成传统礼仪全面走向学校与社会教育。在明治时代,近代礼仪形成过程中传统礼仪的烙印被深深植入日本人的身体,从而形成了日本独具魅力的礼仪文化。 注释:
①小笠原清务(1846-1913年)德川幕府礼法师范28代传人,明治宫廷内礼仪特别指导. ②典型礼仪书有:《男女普通小学諸礼法》小林义则编,文学社出版,明治14年4月;《小学礼法详说》田中小三郎著,前川善兵卫出版,明治15年12月.
③明治40年“学习院女学部施行规程”包括“立礼、座礼、插花、点茶”等内容. 【参考文献】
[1]我部政男(監修),内田修道(編集).明治建白书集成(第五卷).筑摩书房,2000年,第166页. [2]鹿野政直.近代日本思想案内(岩波文库).岩波书店, 1999年,第89页.
[3]渡边明.西洋风俗有害论.读卖新闻.明治21年(1888年) 2月5日社说.
[4]田中优.当世女性.东京日日新闻.明治21(1888年)年8月23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5]日野节斋.礼仪之鉴.良文堂书店,1911年,第26页. [6]田野素鸠.明治礼仪.墨仙堂,1910年,第13到14页. [7]横山验也.明治的礼仪.文春新书,2000年,第51页. [8]小笠原清务编.(小笠原流)明治礼仪教室教材.三山堂, 1888年,第3页.
[9]大江晴子编.小笠原流入门学习日记.白水社,1892年,第36页. [10]濑兵右卫门.茶道箸曾吕得.芳文堂,1879年,第221页. [11]跻见女学校编.跻见女学校50年史.跻见女学校出版, 1920年,第89-90页.
[12]夏目漱石.漱石文明论集.岩波书店,1986年,第309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