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苗族民歌引入音乐教育的策略探求

来源:小奈知识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苗族民歌引入音乐教育的策略探求

作者:何新

来源:《人民音乐》2011年第05期

我国苗族居住地域的分布,按人口数量的多寡,依次分布于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广东、海南等省。贵州苗族居住最为集中,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苗族是一个善歌的族群。传说故事、社交礼仪、婚姻恋爱、人事纠纷等,都曾可以以“歌唱”的方式进行。在千百年来的历史与传统中,苗族人民的歌唱形成了丰富厚重的民歌文化,而风格色彩最富特色、歌种类型最系统、分布最广、文化传承生态最好的则推贵州的苗族民歌。自1950年代以来,贵州的苗族民歌便被不同程度地以不同的路径引入了相应的音乐教育中。回顾不同时期苗族民歌引入音乐教育的路径策略与方法,结合当下苗族民歌引入音乐教育的状况,不难发现仍然面临很多的困难和问题。笔者欲从苗族民歌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与将其引入音乐教育的路径、策略、方法相互观照,解析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探索苗族民歌引入音乐教育更为合理的路径、策略和方法。

一、苗族民歌引入音乐教育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1957年至1958年夏,贵州省歌舞团的两个演出队在冀洲、卯洛的带领下,到紫云、水城、威宁、赫章、毕节一带,步行演出,一边劳动,一边采集民间歌舞。①1958年,贵州大学艺术系100多名音乐专业的师生分成五个组,分别下到黔东南、黔西北和贵阳近郊的民族地区采风教学。

吸收以上两次采风活动的成果,整理出版了《苗族民歌选》?穴冀洲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雪。

《音乐创作》1959年第3期上发表了雅文根据“苗族飞歌”曲调为素材创作的“花腔女高音”独唱歌曲《两个太阳》,被中央音乐学院和四川音乐学院选为声乐教材;杨绍榈创作的《飞哟,飞到金色的北京》,也是以“苗族飞歌”为素材创作的,获首届“全国民族团结征歌”三等奖,选入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教材。

1988年开始,贵州艺术专科学校开设3年制和4年制贵州少数民族歌舞专业,深入到民族地区招收民族学生,其中“民间歌手班”就招收了“苗族民歌”专业,聘请民间歌师和专业院团的苗族民歌手教授苗族民歌。

2002年以来,“贵州民委”在民族文化保护工程的基础上,推动了“民族文化进课堂”,其中就有苗族民歌的教学内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005年,“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取得圆满成功后,贵州省政府向贵州大学下达了“多彩贵州”特色专业人才的战略任务,获奖的16名优秀选手通过相关的专业测试,保送到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就读,以期培养一批传承、弘扬、传播、推介贵州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专门人才。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将这批学员的主专业分为民族声乐演唱、通俗音乐演唱、少数民族民歌演唱三个方向,并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②其中,“少数民族歌唱”专业的教学计划包括了“苗族民歌演唱”、“侗族民歌演唱”、“彝族民歌演唱”等专业基础课程。

同年,贵州民族学院音乐舞蹈学院也招收了“侗歌”和“苗歌”专业的学生,聘请民间歌师教授。

2006年至今,随着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苗族民歌进入相应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力度加强。

综上所述,自1950年代以来,苗族民歌引入音乐教育,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方法策略和实现途径。1950年,苗族民歌被引入音乐教育是以歌舞创作、收集整理为目的,方法和实现途径是组织专业院团的演职人员、艺术院校的学生到苗族地区教学采风。另外,带有苗族民歌风格的声乐作品,被引进高等艺术院校的声乐专业。

1980年代末以来,苗族民歌引入中?穴高?雪等艺术院校的音乐教育,目的是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文艺建设培养专业人才,实现路径是开设“民族艺术特色班”。2002年以来,苗族民歌引入中小学、高等艺术院校的音乐教学则是建立在保护民间音乐、维系民歌传承和发展区域文化以及文化产业的基础之上。具体路径是把苗族民歌引入苗族地区的中小学课堂和艺术院校的特色专业。

二、苗族民歌引入音乐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1.苗族民歌社会功能转换难使其行为者文化自觉丧失

苗族民歌为农耕时代苗族社区民众的一种生活化的民间歌唱活动中产生的一种音乐文化样式。其本身为当地苗族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他(她)们通过歌唱来教化人们和子孙后代铭记本民族的历史;通过歌唱来结社,通过歌唱来进行恋爱、择偶及婚姻生活,进而完成其族群、家族繁衍。此乃为原本的社会功能,但此种功能在原有的农耕经济体制被当代的工业经济、后工业经济取代之后,其经济基础的改变使得原有农耕经济基础上的社会功能变得不太适应当下苗族社区现有经济基础上的苗族民众的生活,于是其行为主体(苗族群众)则向往并接受了新的音乐文化样式。加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贫富悬殊,使得各苗族社区内青壮年男女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形成浪潮般的短暂性的“打工移民”。基于两方面因素,导致苗族民歌行为主体的缺失和传承人的缺失,进而造成苗族各类民歌在民间中传承的困难。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主流教育的压力与就业

学校主流教育占有了各民族地区中小学的大部分时间和空间。我国的主流教育仍然为应试教育的知识体系,一方面它为苗族地区文化教育发展打开了更大的视野,同时又以新的文化知识将苗族的本土文化切割分离,使得苗族民歌引入音乐教育传承面临较大的压力。

在苗族居住的乡土社会中,以歌传授经验、以歌交往、以歌明理在主流教育的挤压下已无空间。现在农村普遍实行“两基教育”的族群外知识系统的教育,以接受国家规定的考试而进行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等一系列的应试教育。这一过程中,音乐教育?穴国家规定的音乐教学普及?雪本身在苗族地区就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副科学习,因为音乐文化不在升学的应试范围。所以就更不谈早已处于主流文化边缘、丧失了部分音乐习俗生态的苗族民歌,也因此,苗族民歌引入乡土音乐教育?穴中小学教育?雪收效甚微、困难重重。 3.引入艺术院校的苗族民歌专业面临招生与就业的双重压力

1988年贵州艺术专科学校把苗族民歌、侗族大歌等少数民族音乐引入“专业音乐教育”的创举,虽然取得一定的成功,但随着分配制度的取消,就业问题则是横亘在苗族民歌引入艺术院校音乐教育的难以逾越的关口。这也是其它民间音乐作为一个音乐专业共同面临的难题。 “多彩贵州歌唱”大赛以后貴州大学艺术学院的“少数民族民歌演唱”专业的学生也同样面临就业的问题,“民特班”在分配制度未取消前多少有一点少数民族地区“委托培养”的政策支持。现在各地区都实行“就业招考”制度,所以苗族民歌引入艺术院校的音乐教育就业压力增大,各地区也相应缺少一种特殊人才引进的政策和制度。 4.苗族民歌的演唱方法未形成系统的研究以供于教学

苗族民歌在歌唱内容、音乐形态、文化生态等方面学界都有较深入的学术研究,如李惟白先生的《苗岭乐论》便是一本较为深入的研究苗族民歌的专著。但从声乐的角度来系统归纳整理苗族民歌演唱技巧的研究则出现了学术空白。1980年至2005年以来贵州大学艺术学院的“苗族民歌演唱”的教学,是聘请苗族优秀的歌师或民歌手来进行教授。首先,未形成固定的师资;其次,民间歌师没有研究苗族民歌演唱方法的能力。而苗族民歌不同的歌种又相应有不同的演唱技巧和方法。故,苗族民歌引入学校音乐教育还须从演唱技巧和方法入手,进行整理研究,以供教学。

三、从苗族民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探索将其引入音乐教育的多元路径

苗族民歌按传统习惯分为以下四大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飞歌:黔东南的台江、雷山、凯里等县市流传的飞歌为代表。其音调高昂,节奏自由,气势雄浑,旋律起伏较大。

2.游方歌:也称苗族情歌,在黔东南流行甚广。

3.叙事歌:也称酒歌。其内容具有家族史、民族史、村寨史的教育记事的功能,对研究苗族的迁徙和历史有重要史学价值。

4.礼俗歌:分生活风俗歌和节日风俗歌两种。

苗族的民歌在歌唱内容、音乐旋律、演唱方法三方面,体现出它的文化史学价值、音乐素材价值和声乐表演的技能价值。将其引入我们的乡土教育(中小学)、艺术院校的音乐教学中,应联系其各方面的价值与作用,多途径、多极目的、多维度地建立音乐立体教学体系,全方位地推进它的普及传承和传播发展。

1.苗族民歌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对应的途径是:分别将飞歌、游方歌、叙事歌、礼俗歌的形成历史、流行区域、演唱形式等内容引入中小学的历史课程和本土艺术院校的少数民族音乐史课程,且为不同专业的必修课程。

2.苗族民歌在音乐旋律上的艺术价值的教学引入,可以在中小学音乐课上引入苗族民歌的代表性曲调教唱学生,比如引入飞歌的旋律级进小二度长音拖腔下滑的音调和苗族情歌游方歌中的男女声二重唱和多重唱。作为民族地区艺术院团和艺术院校作曲专业学生在进行音乐创作时,应该融合飞歌的音乐旋律音调和游方歌的情歌音调以促进苗族民歌曲调的创新与创作,进而实现苗族民歌艺术价值在音乐教学中的利用和转化。

3.苗族民歌独特的演唱技巧的引入,则主要以本土艺术院团的声乐演员和本土艺术院校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声乐技巧之一进行教学训练。比如在教学之中引入苗族民歌中的宽嗓、窄嗓、假嗓演唱技法,用下颚支撑发声点并由喉部与口腔、胸部与口腔、喉部与头前庭等的结合方式发生共鸣而获得音量。

通过对苗族民歌歌唱内容、音乐旋律、演唱技巧诸方面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等作的浅显探讨,而提出将苗族民歌引入音乐教育中的一些方法策略,以期能引起人们对苗族民歌的重视和研究,达到推动音乐教育更好发展之最终目的。

①德埙《贵州近现代音乐理论研究概述》,《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3年第3期。

②张应华《浅谈“多彩贵州少数民族民歌演唱专业的课程策略》,《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7年第1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何新 周口师范学院音乐系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 张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