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通过对典型的陆地动物——蚯蚓进行实验探究、观察、讨论、交流、总结和归纳,进一步深化理解陆地生活的动物在形态结构等方面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观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在学生自主、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中,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在“思考——探讨——实践——汇报”的过程中,亲历科学的探寻过程,得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教既训练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又让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把学生的科学学习落到实处,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提高。
由于小学生喜欢猜谜,课前我先让他们一个谜语:“没有脚,没有手,弯弯曲曲来回走,松土数它是能手。这是什么?”这样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今天的课题上来,激起了学生探究蚯蚓的兴趣。
孩子们依靠动手操作来认识世界。“这节课,老师让同学们自己想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你们喜欢吗?“一句话就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自己动手来解决问题。这些问题让学生遇到困难,同时也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于是,各小组学生开始思考探究办法,制定探究计划,并进行探究活动。
我要求学生将观察结果及方法进行交流。观察蚯蚓外形特征的小组代表说:“蚯蚓身体外部有一个大圆环,而且没有眼睛。”;探究蚯蚓生活环境的小组说:“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
中。
在前面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获得的关于蚯蚓的各方面知识集中起来,进行比较、分析,进行思维加工,从而形成对蚯蚓的整体认识。完成实验报告。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只有因地制宜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和探究机会,让学生自行应用已有的知识获取知识,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观察实验目的,切实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主动的获取知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