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2期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NO.2,2014 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策略和措施 邓耀彩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职教所,广东深圳518055) 摘要:高职教育的生源结构、学生就业岗位的要求以及学制等等现状使之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有自己 特定的环境,也必然有自己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策略、制度与措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复合性主要表现专业 设置的多学科复合和培养目标“动手动脑”复合。要求学生学了一个专业之外再修一个专业的专业外复合型 人才培养对高职教育的适应性有限。以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和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合理运 用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各种制度和措施,才能真正达到高职教育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高职教育;复合型人才;策略 中图分类号:G7l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3l8(2014)02 0003—04 从19世纪中叶以来的西方现代科学发展一直 以学科分割为基本范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 学科分割无论是在科学研究上还是在解决现实问 题上都存在着严重的局限,随着战后科学研究不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但是高职教育的生源结构、学 生就业岗位的要求以及学制等等现状使之在培养复 合型人才方面有自己特定的环境,也必然有自己不 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策略、制度与措施。 断地介入社会发展过程,学科分割所带来的负面 影响越来越严重,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1956 年查尔斯・斯诺(C.P Snow,1905—1980)在《新 政治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两种文化》的 文章,批评学术文化已经分裂为两个壁垒森严的 世界,一个是人文的,一个是科学的。他认为这 1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复合性 目前关于高职教育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文献并 不多。现存的文献大都把主辅修等普通高等教育中 常用的方式作为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策 略【J J。本文认为,高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固然不能 样会妨碍社会和个人的进步和发展。二十世纪后 半叶以来,随着对学科过分分割的不断矫正,跨 绝对排斥主辅修制度、双学位制、第二学士学位制 等的灵活运用,但这些都不能作为高职教育得合型 人才培养的主要策略。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是针对现实社会需要 的,而现实社会中很少碰到应用单一学科就可以解 学科、学科交叉与复合也逐渐地成为了新的科学 范式之一,并在这一新范式下不断地拓展科学的 边界,加速了学科与知识生产的步伐。同时,由 于学科的交叉与复合,科学在解决社会与工程问 题方面取得了更大的进展,促进了知识生产与社 决的问题,大多数是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才能够 解决的,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与课程设置、 会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后工业社会”、“知识经 济”等新名词让人目不暇接。当前,打破学科分 割培养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责无旁贷的 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上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较有更 明显的复合型特点。吉布斯(Gibbons)指出,学术 性知识针对学术界的背景、兴趣提出与解决问题, 任务,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 以打破学科分割为主要特色,自然应该非常重视 收稿日期:2013 12 05 其知识传统往往受制于学科已有的结构;应用型知 识则是在应用性背景下提出与解决问题,往往需要 ,rg目来源:本文为校级重点课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理论研究——复合式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邓耀彩(1963),男,湖南人,研究员,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应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因此,学术性知识通常是 育的适应性有限。 第一,在目前的学制系统中,高职教育的时 间只有三年,而普通高校学生在校有四年的时间。 即使不考虑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本科院校在学习 能力一k的差别,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好本专 业之外再去辅修一个专业,其可能性也大为降低。 另外,一项对北京地区高校的调查表明,“985” 院校和“211”院校学生的课后时间分配上投入学 学科知识,而应用性知识往往是跨学科知识 J。 吉布斯的观点说明高职教育坚持应用型人才必须 突出人才培养的复合性。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复合 性主要表现为两点,第一是专业设置的多学科复 合,第二是培养目标为既拥有较强动手操作能力, 又拥有扎实理论水平的“动手动脑”复合型人 才。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很少呈现单一学科的特 点,而表现为多学科的复合。例如高职院校不会 设置明显的学科型专业,比如说没有普通高校通 常都有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或外国文学专业,而只 有商务文秘或商务英语等类专业。高职院校的专 业设置必须打破学科的分割而表现出多学科复合 的特点。以高职院校的“商场管理”专业为例, 其课程可以涉及到商场的采购技术、仓库管理技 术、促销技术、定价技术、财务管理、人事管理、 软件设备管理等知识,也可以涉及到商场的室内 习的比例较高,而高职院校学生的课其余时间配 置中,娱乐投入的比例超过了学习,同时社会活 动与勤工俭学方面投入的时间也明显高于其它类 型学校的学生【j J。综合以上这些情况,我们可以断 定,单从时间分配的角度看,高职院校实行主辅 修等普通高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制度就会受到很 大的限制。 第二,我们前面己经分析过,高职院校的专业 设置具有较强的复合性,即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精密 的专业设计和课程设计,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技能 培训组织到专业学习中,从而实现在专业学习的过 外装修、橱窗布置、商品展示、接待顾客等知识, 这样在课程与专业设置上就不能以学科为中心, 而只能根据就业岗位的要求,实行多学科复合, 才能学生的专业需要。目前高职院普遍实行了“双 证书制”,学生毕业后要同时具备学历证书和职 程中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的。有一项针对北京地区 高校专业与课程设置的研究表明,从高校课程的基 础性、系统性和应用性三个维度来看,“985”院校 无论在课程的基础性、系统性还是应有方面都处于 领先优势;“211”院校的课程结构性得分明显低于 业、技能证书,前者保证了学生具有扎实理论水 平,后者保证了学生的技能水平,使高职教育能 够培养出会动脑、又会动手的复合型人才。由于 985院校,并且系统性和应用性标准分为负值,表明 应该类院校在这两方面的课程水准低于院校的总体 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同于普通高等 教育的特点,因此,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也必然具有不同的策略和措施。 水平;一般本科院校的三个维度得分不仅为负值, 并且在四类院校中均属最低值。相比之下,高职院 校尽管在课程的系统性、基础性、应用性方面仍然 2 高职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主 要策略 2.1 普通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主要制度在高 职院校适应性有限 存在缺陷,但课程结构体系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 己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竞争优势ljj。这一调查的 结果说明,高职院校通过专业与课程设置在专业学 习内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模式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竞争 优势,因此,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立足专 我国普通高校现行复合型人才培养制度主 要有主辅修制度、双学位制、第二学士学位制等 三种类型,但这些类型的制度都有一个基本特 业与课程设置的进一步优化,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 势,而不是像普通高校那样把专业外的复合作为复 合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2.2 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策略 征,要求学生学了一个专业之外再修一个专业的 课程,我们姑且将之称为专业外复合型人才培 高等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根本目的是适应 现实社会中多学科复合的需要,只要能够培养出掌 养。这类专业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方法对高职教 一4.http://xb.szpt.edu.Cn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2) 握多种学科知识、技能、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人 才,就达到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的,至于是采 质和文化素质,这些知识、能力、技能对学习其他 知识和技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具有较好的学习 迁移性,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够 用主辅修制度、双学位制、第二学士学位制等专 业外形式,还是采用通过在专业设置的过程中打 破学科的界限、合理引进多种学科进行科学搭配 的方法都不会影响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根据前文的分析,高职教育专业设置过程中本身 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复合性,而且理论研究和教 育实践都证明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已经具有较强 促使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多学科复合的特性发挥最大 的正面效用。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数文化素质、 学习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比较差,更需要对这方 面加以重视。这也是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德 国社会教育学家梅腾斯于上世纪70年代将职业能力 划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基本职业能力主 要是指专业能力,关键能力主要指超出于专业能力 之上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个性能力。他们认为, 关键能力在人一生的职业成功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 用。处于德国职业教育法规顶层的《联邦职业教育 法》(第一条第三款)规定,职业教育应当以职业行 动能力为宗旨,确立了关键能力的培养在德国职业 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多学 科复合的过程中对超出具体专业的基本能力要给予 特别的重视。在专业与课程的设置中除了要继续保 持多学科综合的特点之外,还要特别重视核心学科 与专业的建设及其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通 过核心学科与专业的发展带动关联学科,这样可以 适当拓宽专业口径,以核心专业为中心,实现相关 领域专业与课程之间的复合与迁移。 3.2合理拓展证书制度 高等职业教育实行“双证书”、即学历证书和职 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 特色,这一制度保证了高等职业教育能够培养出具 有较高专业技能水平、又能动手操作的复合型人, 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制度的一个重要方 的核心竞争力,并且在采用主辅修制度、双学位 制、第二学士学位制等形式时具有明显的劣势, 我们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策 略应该是进一步重视在专业与课程设置过程中的 多学科综合,注意不同学科知识之间迁移与相互 促进,同时努力追求专业技术与技能培养与文化 素质教育的平衡,使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多学 科综合能力和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努力改 革、改革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方式,努力推 动学分制、不同专业之间的协作等,为学生的自 由选择和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 3 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的主要措施 高职教育专业复合性来源于职业岗位的复合 性要求,因此,面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 要求动态调整和优化专业与课程设置,以适应区 域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是高职院校培养高质量 复合型人才的前提。在这一前提下合理运用促进 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各种制度和措施,才能真正达 到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3.1 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质 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适应 不同工作领域与不同环境的能力,需要具有将多 面。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 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 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并明确“学 历证书、培训证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作为职业学 校、职业培训机构的毕业生、结业生从业的凭证”。 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家将继续深入推动国家职业资 学科的知识、能力和技能进行整合的能力,而这 种能力需要以较高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质作为基 础。高职教育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在当前的状态 更上一层楼,就不能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局限于 知识、能力、技能的简单叠加,而需要在实现多 学科复合的同时促进知识、能力和技能之间的有 格证书制度的建设,重视和强化行业在职业资格认 证和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标准中的指导作用,因此继 续坚持以双证书作为高职教育办出特色的制度支 点,是高职教育继续推动产学合作培养高质量复合 机结合、相互渗透,从而实现知识、技能、能力 和素质的融合,就是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 http://xb.szpt.edu.cn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2) 一5一 型人才的重要保证。在高职教育发展的新阶段, 用人单位比较青睐那些既拥有较强动手操作能 力,又拥有扎实理论水平的“动手动脑”复合型人 才。简单地说,就是既会动脑,又会动手的人。 双证书制的一个方面是技能证书,是保证高职教 育。双证书制度尽量向国家职业资格靠拢。走向 国际化。 应的选课制、绩点制、导师制、弹性学制、按学分 收费等学与教的管理制度;要建立学分银行,鼓励 工学交替,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在教师、课 程、专业、学习方式等方面扩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 形成规范、灵活的教学运行组织机制;要鼓励学生 创新实践,完善学分奖励办法,完善选修、免修、 学分互认与替换等相关规定。在条件成熟时应全面 推行学分制。 高职教育的双证制度要有新的发展与新内 涵,尤其要注重不断拓展引进国际职业资格证书 的途径,加强国际职业资格证书的相关培训、考 试和鉴定工作,将国际通用的高技能人才标准融 入人才培养方案。 注释: ①凌红.德国职业教育“关键能力培养”研修报告[J].《国 际教育交流》第十八期,引自眉山职业技术学院 http:llwww.msvtc.net 3.3提高教学管理制度的弹性 尽管由于学制和生源的限制,主辅修制度、 双学位制、第二学士学位制等专业外复合型人才 的培养模式在高职教育中的适应性不强,但对于 部分优秀的高职学生来说,这些制度为他们提供 了一种实现个人理想、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沈弥雷.对高职院校主辅修制教学模式的思考[J].职 教论坛,2009(2):曹江英.高职院校主辅修教学模 式的探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7). [2]David Boud and Nicky Solomon.Work--based learning a new higher education[M].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Open university Press.200 l:38. 是高职教育因材施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可 忽视。在推动这些专业外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时, 重点是加强教学管理制的弹性和学生在专业和课 程选择方面的自由度。要建立与学分制运行相适 [3] 鲍威.未完成的转型[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 Multi—skilled Talents Develop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pproaches and Measures DENG Yaocai (Institute of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Shenzhen Polytechnic,Shenzhen,Guangdong 518055 China) Abstract:Source of students,requirements of their prospective positions and length of schooling of TVET has great effects on development of multi—skilled talents,which makes it adopt approaches,systemS and measures diferent from those practiced in regular higher education.The compound nature of TVET is mainly focused on multidisciplinary in program and the target of“mind and hand”proficiency.With an aim for restructuring of regional industries and demand for professional from industries and enterprise,we should take appropriate policies and measures to fulifll the objective of development of multi—skilled talents in TVE Key words:TVET;multi—skilled talents;approaches 一6一http.//xb.szptedu cn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