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古典经济学价值分析
李晓平 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安徽蚌埠 233010
摘要:有人认为杨小凯对经济学做出了重大学术贡献,如果不早逝有可能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华人。但本文通过对《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一书的分析,认为“新兴古典经济学”本质上是一种“黑板经济学”,是“只见物不见人”,对人类的经济活动缺乏实际指导意义,“杨小凯在经济学领域里做出了重大成就”的观点,应该“只是一个传说”。
关键词:杨小凯;新兴古典经济学;超边际分析
以前在与一些学友们讨论经济学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们的学术成就时,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叹息:如果澳大利亚籍华人学者杨小凯不早逝,他很有可能会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华人。而在学术刊物上也能见到对杨小凯及其学术成就的赞誉,例如在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经济学家茶座》总第59辑第60页上,就有“杨小凯教授的研究用超边际分析框架重新组织现代经济理论,创立了新兴古典经济学派。……他们的研究及其学术贡献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被经济学家所普遍认同”。
笔者以前对杨小凯及其学术成果,确实知之甚少。为弥补自己在这方面的无知,并使自己能够了解和学习杨小凯的学术贡献,笔者专门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学习和研究杨小凯的学术成果。因为百度百科里对杨小凯的介绍是“杨小凯(1948年10月6日-2004年7月7日),男,原名杨曦光,澳大利亚经济学家,华人,……他最突出的贡献是提出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方法和理论。……曾经被两次提名诺贝尔经济学奖(2002年,2003年),……被誉为‘离诺贝尔奖最近的华人’”(见http://baike.baidu.com/view/379871.htm)。而笔者最先找到的杨小凯的著作是《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杨小凯、张永生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因此笔者就想先通过对该书的学习来了解和分析杨小凯的学术贡献。
然而一读该书,一股强烈的失望感就扑面而来。该书的第一段就让笔者对杨小凯的学术素养产生了怀疑。该书的第一段是:“什么是经济学?教科书上的典型定义是,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多种经济用途之间进行合理配置的学问。但是,这种新古典式的定义,同古典主流经济学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差别。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关注的重点并不是资源配置问题,而是如何才能使一个国家更加富裕,并尤其关注分工如何能够减少资源的稀缺程度。马歇尔之后,新古典经济学关注的核心,逐渐转向在给定稀缺程度下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市场的功能则局限在决定投资品和消费品的相对价格和数量上。新古典的这种定义,丢弃了古典经济学最本质的东西,从而使经济学的解释力大大降低。因此,必须对经济学进行重新定义,使之能同时涵盖新古典和古典经济学的思想”(P1)。
笔者认为该书的第一段至少存在这样三个问题:一是“教科书上的典型定义是,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多种经济用途之间进行合理配置的学问”,众所周知经济学是一门“众说纷纭”的学问,究竟是哪一本教科书上给出的这一“典型定义”?杨小凯等在此是否应该注明出处?二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通篇主要谈论的都是物质财富,基本没有涉及人的主观因素;而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则不仅分析了物质财富,也分析了人的“效用”等主观因素,但杨小凯等却认为以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为主要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比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主要代表的古典经济学,“解释力大大降低”,不过杨小凯等并未解释为何新古典经济学比
184现代商业MODERN BUSINESS
古典经济学“解释力大大降低”,以这种武断又不加说明的方式下结论,如何能让人信服?三是既然杨小凯等认为“这种新古典式的定义,同古典主流经济学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差别”,这显示杨小凯等认为古典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是“不相容的”,即两者之间应该是一种“有你无我”的关系,那又如何能做到“必须对经济学进行重新定义,使之能同时涵盖新古典和古典经济学的思想”?
笔者硬着头皮读下去,发现该书中充斥着疑似“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表述。如对“经济学”,该书的定义是“所谓经济学,就是研究经济生活中各种两难冲突的学问”(P3);对“超边际分析”,该书并未给出较为严格的定义,只是以举例的方式来加以说明,即“在超边际分析的模型中,第一步是对每个专业进行边际分析,计算每个专业(角点解)的效用,第二步才是比较每个专业的总效用,选择效用最高的专业,即作出超边际决策”(P22);该书对“角点解”的定义是“如果一个决策变量之最优解是其最大或最小值,最优决策之解就被称为角点解”(P22);对“内点解”的定义是“如果所有决策变量之最优值在其最大和最小值之间,则最优决策就被称为内点解”(P22);该书对“超边际分析方法”的运用所举的例子是“假设社会由两个人组成,每个人必需消费两种商品,即食物和衣物。同时,每个人在每种产品上有3个变量要选择:一是自给自足量,二是购买量;三是销售量。这样,两种产品就有6个变量。每个变量可取正或零值,这在数学上是个6变量的2组合问题,可能的角点和内点解的数量是=64。其中有一个为内点解”(P22-23)。
对某一学科的定义,一般应该说明该学科对人类的意义,或者说明人类发展出该学科的目的。例如杨小凯等所不满意的“经济学”的定义“教科书上的典型定义是,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多种经济用途之间进行合理配置的学问”(P1),这一定义至少说明了“经济学”是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而杨小凯等所给出的定义“所谓经济学,就是研究经济生活中各种两难冲突的学问”,让人看不出杨小凯等所定义的这种“经济学”有何意义?“研究经济生活中各种两难冲突”要达到什么目的?杨小凯等对“角点解”所给出的定义“如果一个决策变量之最优解是其最大或最小值,最优决策之解就被称为角点解”,也让人糊里糊涂,这里的“决策变量”究竟是自变量还是因变量?何为它的“最优解”?判断“最优解”的依据是什么?另外只有“确定型决策”才存在着“最优解”,而确定型决策只是人类决策类型中的很小的一部分,人们所遇到的决策大部分都不是“确定型决策”,对“非确定型决策”,如何寻找“角点解”?杨小凯等为解释“超边际分析”所做的说明:“在超边际分析的模型中,第一步是对每个专业进行边际分析,计算每个专业(角点解)的效用,第二步才是比较每个专业的总效用,选择效用最高的专业,即作出超边际决策”(P22),和为解释 “超边际分析方法”所做的说明:“假设社会由两个人组成,每个人必需消费两种商品,即食物和衣物。同时,每个人在每种产品上有3个变量要选择:一是自给自足量,二是购买量;三是销售量。这样,
两种产品就有6个变量。每个变量可取正或零值,这在数学上是个6变量的2组合问题,可能的角点和内点解的数量是=64。其中有一个为内点解”(P22-23),笔者认为都不容易理解,至少笔者自己不能清晰理解这些表述。例如这里一个人的“购买量”应该是另一个人的“销售量”,因此这里的“6个变量”应该不是各自独立的,真正的“自由变量”应该不是6个;再如“6变量的2组合问题可能的角点和内点解的数量”为何会是“=64”?为何“其中有一个为内点解”?或许杨小凯等的这些结论是合理的,但是不是应该给出具体的推导过程?像这种没有推导过程就直接给出结论的方式,谁又能保证不是“不懂装懂”或“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呢?
由于《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一书写得概念、结论和论证都很模糊,该书作者基本都是在以一种“自认为‘显而易见’但其实表述很不清晰”的行文方式来撰写该书,因此该书让人很费解,读者应该是很难能准确理解该书作者想要表述的主要概念和观点。笔者根据自己的阅读和揣测,认为《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中的一些概念和主要结论可能就是:相对于“边际分析”的决定“要多少”而言,“超边际分析”就是决定“要什么”和“不要什么”;所谓“角点解”就是“选择某一产品(或职业)而放弃所有其它产品(或职业)的状况”;人们都选择“角点解”可以进一步深化社会专业分工;深化社会专业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增加社会财富;以上这些概念和结论可能就是“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内容。
或许是笔者对《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一书的基本内容的理解并不准确,或许是笔者还需要阅读更多的杨小凯等的著述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和评论杨小凯的学术成就。但一是因为“不需要吃完整个苹果才能准确地知道这个苹果的滋味”,二是因为对《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一书的阅读使得笔者彻底丧失了对杨小凯其它著述的阅读兴趣,因此笔者想只通过对《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一书的阅读就对所谓“新兴古典经济学”和杨小凯的学术成就做出评价。笔者认为,所谓“新兴古典经济学”至少存在着这样三大缺陷:
一、“新兴古典经济学”本质上是一种“黑板经济学”
“黑板经济学”是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科斯(Ronald H. Coase)所发明的术语,他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致辞时将那种“研究的是一个存在于他们心目中的而不是真实世界中的经济体系”的经济学研究状况,称为“黑板经济学”。“黑板经济学”看起来貌似“逻辑严谨”,但因为其不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因此“黑板经济学”的说服力或可信性很低。而《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一书,除了在最后一章中列举了一些据说是经验证据的参考文献之外,全书基本都是在用一些虚构的事例或模型来进行论述,基本没有用到现实生活中的任何统计数据,因此杨小凯等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实际上也是“研究的是一个存在于他们心目中的而不是真实世界中的经济体系”,他们所建立的“新兴古典经济学”,本质上是一种“黑板经济学”。
二、“新兴古典经济学”是“只见物不见人”。
笔者认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主要分析的都是“财富”问题;而且杨小凯等也认为:“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关注的核心是资源的稀缺程度如何能被人类经济活动所减少。换句话说,他们关心的是一个国家如何才能富裕起来”(P8),因此以《国富论》为主要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是“只见物不见人”。而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则吸收了“边际学派”的一些观点,引入了“效用”等概念;《经济学原理》在其第一章第一节中就指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科学,同时又是一门研究人的科学”;所以以《经济学原理》为主要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至少是
广角 | Wide Angle“既见物又见人”。仅凭这一点,杨小凯等所说的“传统新古典经济学由于偏离了古典经济学的真正核心,其分析框架受到很大限制,解释力大大降低”(P19),就难以让人信服。
杨小凯等所说的“用超边际分析的方法,重新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和专业化的精彩思想变成决策和均衡模型,掀起了一股用现代分析工具复活古典经济学的思潮”(P15)、“所谓新兴古典经济学,就是运用超边际分析的方法,将被新古典经济学遗弃的古典经济学的灵魂在一个现代躯体中复活。它比新古典经济学思想更古老,但是它却比新古典经济学的身躯更年轻”(P16)等,可能就是说在思想上,新兴古典经济学是要“回到”古典经济学去,因此新兴古典经济学应该与古典经济学一样,也是“只见物不见人”。
但问题是“只见物不见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人们的经济行为。人们采取某种行为的原因是要追求自己的“效用最大化”而不是要追求“财富最大化”。杨小凯等所建立的“新兴古典经济学”似乎特别重视“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强调人们要先进行“专业化决策”,强调“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P22),认为人们应该先进行“超边际分析”选择自己的社会分工。但由于整个社会对某种“专业”或“社会分工”的总需求是有限的而且是会变化的,因此人们将自己固定在某一专业或某种社会分工上可能并不利于自己利益的实现,所以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学习多种专业或多种技能,想通过“艺多不压身”来让自己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另外专业分工过细也会导致“枯燥、乏味”从而降低人们的效用,以中国著名围棋棋手聂卫平的情况来看,聂卫平既下围棋,又打桥牌,还常常会通宵熬夜观看足球比赛,而聂卫平从未获得过世界职业围棋棋手比赛中的冠军,为此围棋前辈吴清源曾告诫聂卫平要“不搏二兔”,但聂卫平为追求其自己的“最大效用”,根本做不到“不搏二兔”。所以“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强调“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不能很好地解释或指引人们的行为。
三、“新兴古典经济学”对人类的经济活动缺乏实际指导意义
一个经济理论的意义,不仅在于能够解释某些经济现象,而且更在于能够指导人们的经济行动,使得人们按照该理论来采取行动,应该能够取得相对更好的结果。但在《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一书中,除了类似“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那样的“空洞指引”之外,几乎看不到“新兴古典经济学”对人类经济行为有何具体指引。而根据杨小凯等的介绍,“新兴古典经济学不但大大扩展了经济学的解释能力和范围,而且重新将相互孤立的经济学各分支用一个内在一致的核心理论统一起来了。新兴古典经济学在统一的分析框架内,逐步解释市场如何由分工的发展而出现、企业如何出现、货币如何出现、失业和景气循环如何出现、新产品新行业如何由分工在迂回生产部门的加深而出现、保险业如何为解决分工加深后网络可靠性下降的问题而出现,分层金字塔交易组织如何由于分工加深而能用来提高交易效率,等等”(P19-20)。因此“新兴古典经济学”应该主要只是“解释”,而缺少“指引”。但一个对人类经济行为缺乏指导作用的理论,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实际意义。
由于“新兴古典经济学”存在以上三大缺陷,因此笔者认为“新兴古典经济学”不是意义重大的学术成果,杨小凯也未在经济学领域里做出重大成就。
在《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一书中还附上了几位匿名评审人对“新兴古典经济学”及杨小凯等其它著述的评论(P242-246),杨小凯等在自己的书上附上那些评论或许是想显示自己的学术成果获得了学术界的承认。但阅读那些评论,可以看出那些评论基本都属“内容空洞的赞誉”,如“高品质的知识,宽泛的涵盖面、现代思想同历史思想的有机结合,以及逻辑性的组织结构”、
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
185
Wide Angle| 广角
消费者利益在中国反垄断法中的适用
——以工商系统为例
杨雪 暨南大学法学院 510623
【基金项目】本文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编号:71603099)研究成果。
摘要:我国反垄断法第一条规定,其立法宗旨之一是保护消费者利益。而且在第15条中,明确提出对垄断协议的豁免是“让消费者分享利益”。如何解读我国反垄断法执法中的消费者权益?这个解释是否一致和清晰?与其他司法管辖区有什么不同?问题是什么?本文从消费者利益的角度,仅选择工商局的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对案件的分析和了解,最终我们将了解消费者利益在中国反垄断法执法中的应用。关键词:消费者权益;反垄断法实施;工商局;案例
一、前言
反垄断法肩负维护市场良好的竞争环境,促进市场经济高效运行的重大使命,一直被称为中国的“经济宪法”,也是经济法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反垄断法从2008年8月1日开始正式施行,规制内容主要包括了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经营者集中等三种市场性垄断行为以及以行政权力干预经济活动为主要特点的行政性垄断行为。其中消费者利益在规制垄断行为中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保护消费者利益是我国反垄断法的立法目的之一。垄断行为会对消费者产生误导,使其无法根据真实的市场状况做出选择,从而影响消费者对生产的反作用,不利于经济正常运行。而且与垄断企业相比,消费者处于对抗中的劣势方。其次,消费者利益可以作为执法标准适用。在实践中,消费者利益标准不仅
可以单独适用,而且可以嵌入效率标准,与其同时适用。
二、反垄断法中的消费者概念
在法律语境下,普通民众所熟悉的消费者的概念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第二条:“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尽管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消费者的概念,但是消法将“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确定为消费者行为,可合理推断消法中的消费者是指为生活需要购买、使用商品的社会成员。
本文所讨论的反垄断法中的消费者概念与消法中的消费者概念明显不同。
首先,消法中的消费者是指个人消费者,即购买、使用或接受服务的社会成员;反垄断法中的消费者是指整体消费者,无论
“非常有趣的书”、“称得上是盖世杰作”、“填补了研究生教材上的一个空白”、“该书无疑前途远大”、“这一研究激动人心,令人屏息以视”、“这一工作具有原创性和新颖性”、“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微观经济学方法”等等。而“新兴古典经济学”究竟提出了哪些原创性的学术观点?该理论的提出者们对那些原创性的学术观点的发现或论证是否合理、充分?那些原创性的学术观点对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有哪些实际意义?在该书所附上的评论中基本都未涉及。可见该书所附上的评论基本都属“虚伪、客套、空洞的赞誉”。笔者估计可能是因为那些“匿名评论人”也未能准确地理解“新兴古典经济学”究竟为何物,但又怕被人视为“阅读和理解能力低”,因此才会对“新兴古典经济学”给出了那些“虚伪、客套、空洞的赞誉”。例如杨小凯等自认为“在新兴古典经济学里,不再有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P19),但居然有匿名评审人认为杨小凯等“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微观经济学方法”(P246),这岂不是相互矛盾?可见至少该匿名评审人可能也未能真正理解“新兴古典经济学”究竟为何物,给出那样的评论或许也是在“不懂装懂”。
笔者也曾询问过自己的那几位曾感叹“杨小凯早逝而未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文友,发现他们对杨小凯的学术成就其实也是知之甚少,他们也不知道“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究竟是什么,他们之所以发出那样的感叹主要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的结果。这可能也显示了中国人的一种陋习:过于相信“道听途说”、容易“人云亦云”、而缺乏对“道听途说”进行“刨根186现代商业MODERN BUSINESS
问底”的精神。例如仅根据东晋陶渊明所著的《桃花源记》,很多中国人就认为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过一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笔者认为《桃花源记》文中本身就存在着明显的逻辑缺陷,例如如果“桃花源”中的人都确实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又如何会“皆叹惋”?);再如中国人从南宋至今普遍相信“秦桧害死了岳飞”,但如果仔细想想,单凭秦桧能害死岳飞吗?这些可能都是中国人相对比较相信“道听途说”、容易“人云亦云”、缺乏“刨根问底”精神的例子。
对杨小凯的学术成果进行分析,有助于客观评价杨小凯的学术成就,也有助于克服中国人相对比较相信“道听途说”、容易“人云亦云”、缺乏“刨根问底”精神的缺陷。笔者认为在几个诺贝尔奖项中,经济学奖应该是最“不靠谱”的奖项,某种“云山雾罩”“自视甚高”但实为荒谬的理论要想获取诺贝尔奖,最有可能的获奖途径就是“走诺贝尔经济学奖之路”。所以“如果杨小凯不早逝,很有可能会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华人”并非完全没有可能。而且笔者作为一名中国人,也衷心希望能有华人学者尽早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另外杨小凯本人早年的坎坷经历也令人同情,其“不向命运低头”、独立思考、刻苦专研的精神更值得敬佩。但如果以公正客观的态度来看待杨小凯在经济学上的学术成果,笔者认为那种“杨小凯在经济学领域里做出了重大成就”的观点,应该“只是一个传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