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分析与中医中药治疗

来源:小奈知识网
CJCM中医临床研究2010年VOL.(2)NO.3 ..29..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分析与中医中药治疗 Alinical analysis of DPN in TCM 李玉香 王文慧 (1.黑龙江省大庆市东海医院,黑龙江2.黑龙江省密山市人民医院,黑龙江大庆,163416; 密山,158300)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860(2010)03.0029.02证型:DGB 中医学早在《内经》时代,《素问・通评虚实论》 就曾把消瘅与痿、厥、仆击、偏枯等并称, 《古今录 验方》更明确指出肾消病“但腿肿,脚先瘦小”,这 些皆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关论述。但综观古今 所论,本症当属于消渴病继发麻木、痿证、厥证等病 证,现代临床可根据其主症诊断其为“消渴病・麻木”、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则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研究的焦 点。 1.2中药治疗价值 经济价值:糖尿病患病率有60.3%合并周围神经 病变,而且中老年患者居多,“三七通络饮”为中药 浓缩水煎剂型,易于被接受,一定会产生很大的经济 “消渴病・痿证”、“消渴病・厥证”,吕仁和教授习 惯统称之为“消渴病痹痿”,以其普遍存在血脉痹阻 的病机,时振声教授认为当属“血痹”。1980年上海 效益。计算一下用此方案治疗一例病人大约需要两个 疗程,需要2800元,治疗45例病人创造的经济效益 约l2万元人民币,一旦应用于临床并推广可产生不可 地区调查发现,糖尿病新发病例有神经病变者占90%, 而其中有周围神经病变者占85%,植物神经病变者占 56%。可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确实是糖尿病最为 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估量的经济价值。 2中医中药治疗 2.1一般资料 90%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人均为门诊和住院病 人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同时除外合并眼底出 血、脑出血及肾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5例,男 1临床分析 1.1病因病机 对于本症的发病机理,目前尚未明确,一般认为 23例、女22例,年龄最小34岁、最大76岁,平均 54.5±O.5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8年,平均49 ±0.5月;对照组45例,男24例、女21例,年龄最 小36岁、最大7l岁,平均年龄54±1.0岁,病程最 短27个月、最长6年,平均37±O.5月。两组病人从 年龄、性别及病程无显著差别。 2.2治疗方法 2.2.1治疗组 与糖尿病患者代谢异常、微血管障碍、神经髓鞘蛋白 非酶性糖基化、免疫因素、维生素B族缺乏、静脉血 气变化、微量元素变化(如锰水平增高)等多方面有 关。其病变主要表现在神经组织和神经滋养血管两方 面,神经组织病变特征是节段性脱髓鞘、雪旺氏细胞 损害以及不同程度的轴突变性,髓鞘再生,可形成葱 皮分层样结构。 中医学认为,其发病机理与消渴病日久,伤阴耗 气,气阴两虚甚至阴阳俱虚,气虚血瘀,脉络痹阻, 气血不能濡养四肢,阳气不能布达四末以及久病损伤 在综合降糖治疗的同时,肌注维生素100mg维生 素Bl20.5mg隔日一次肌注同时加服“三七通络饮”为 基础方随症加减。100mL/次早晚各一次空腹温服。 2.2.2对照组 肝肾,肝肾亏虚,筋骨失养有关。络脉痹阻是糖尿病 周围神经病变的典型病变,但临床所见该病也常表现 为风寒湿邪气留滞,痰湿、湿热诸邪阻止经脉气血, 加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或气血不能布达于 在综合降糖治疗的基础上,用维生素Bl100mg, 维生素Bl20.5mg,隔日一次肌注。以上两组病人均观 察2~3个疗程,每个疗程为4周,两个疗程间隔7 四肢,导致经脉拘挛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糖 尿病神经病变范畴,其典型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 并可伴有四肢冷凉、皮肤蚁行感,晚期患者肢体肌肉 可发生萎缩,导致功能废用。糖尿病神经病变与糖尿 病肾病、眼病,被人们习惯上称为“三联病症”,而 天。治疗前后检查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尿糖、 血流变、血脂及肌电图,同时观察症状和体征改善情 况,以确定其疗效。 2.2-3治疗结果 临床疗效: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改善情况, -30. Clinical Journal ofChinese Medicine 2010年VOL.(2)NO.3 如表1所示。 实验室检查:两组病人血脂、血流变部分项目在治疗前后平均值的比较,如表2所示。 衰I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症状体证改善情况 3讨论 项下的有关规定,选择地道优质中药材,由我院研究 小组精心研究创立并精制而成。 3.3效益及推广应用分析 3.1创新点 目前糖尿病患病率日趋增高,其中有60.3%的糖 尿病患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近年来在治疗上用维生 素B族、钙离子拮抗剂、前列腺素PGE同时调整好 血糖,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联合用药副作用较大 疗程长且易于复发。目前国内倾向于中西医结合治疗 “糖尿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随着经 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改变其发病率 逐年增加,到2010年将上升约为10%以上,并且有 60.3%的糖尿病病人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我院科研小 组针对病源广的临床特点,加强了地此病人的研究, “三七通络饮”经过反复应用,多年临床验证,此方 剂具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其特点是药源广,无毒副 作用,易于被中老年患者接受,故计算一下用此方案 治疗一例病人大约需要两个疗程,需要2800元,治疗 45例病人创造的经济效益约12万元人民币,一旦应 用于临床并推广可产生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而我院研究“三七通络饮”其 配方独特,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内服方便。经查 新国内外治疗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组方中 尚未发现此类组方及制作标准,因而具有先进性和创 新性。 3.2关键技术 “三七通络饮”方剂,配方中药物组成合理,药 物剂量比例可根据病情轻重及辨证调整。是根据《中 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版及2005版关于水煎制剂 (上接25页) 编号:C一2010101(修回:2010.01—24) 口位于筛漏斗底部,窦腔内纤毛运动的方向是由窦底 可改善同侧鼻腔通气功能。 向窦口方向传输,不易引流所致,窦口鼻道复合体本 身的各种解剖变异和鼻腔鼻窦的通气引流障碍是筛窦 发病率高的直接原因。 参考文献: [1】杨东霖,王荣光.鼻中隔偏曲与单侧上颌窦炎性病变的l临床观察与CT图像 处理【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6,31(1):78 综上所述,鼻中隔偏曲在鼻窦炎的发病中起着重 要作用,应引起耳鼻咽喉科医师的高度重视,鼻中隔 偏曲患者应尽早手术。在治疗鼻窦炎的同时根据情况 做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不仅可防止鼻窦炎复发,还 可阻断偏曲造成对侧代偿的下鼻甲、中鼻甲的肥大, 【2】陶泽璋,张剑宁.鼻中隔偏曲两侧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的差异[J].中华 耳鼻咽喉科杂志,2001,4(36):132 【3】张剑宁,陶泽璋,吴玉珍,等.不同部位鼻中隔偏曲伴窭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 异的特点【J】_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3,9(1):212 编号:C。2010101(修回:2010—01—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