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管理班级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摘 要 班级管理涉及到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思想品德、学习表现、环境卫生、班集体活动等内容。这些方面既包括了教学区也包括了宿舍区。班级日常管理事务相当繁琐,单凭班主任和几个班干部是无法能够全面有效地对班级进行管理的。通过这些年的探索实践,我个人认为在班级日常管理中应以新课程改革作为指引,实施小组合作的管理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在各个方面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这样可以使得班级整体建设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 小组合作 自主管理 竞争意识
多年的教学工作,让我不断尝试和借鉴各种教学模式,然而近年来,我发现小组合作模式除了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外,在班级管理中,也越来越受到很多班主任的青睐!一个班级几十号人,光靠班主任和几个班干部去管理,很难管理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而小组合作的班级管理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
一、组建小组,尊重每个孩子的选择。 1.公平公正选取班干部,组建班委会。
根据平时的学习态度、学习目标、是否有公信力、是否能以身作 则、是否有踏实的工作能力,由全体同学推选出班委会成员,这样可
1
以调动班委会所有成员的积极性。班委会以班长为主要负责人,能够锻炼其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而班主任可以在班长对班级棘手问题不能有效应对时,给予班长相应的建议,实现班级由班主任管理向自我管理的逐渐过渡。
2.充分发挥班委成员效应,群策群力。
以文书形式明确细化班委各成员的具体职能,确保能够做到各尽其职。各分管成员应该对班级的各项日常事务做到心中有数。在处理事务时,应该发挥班委会的共同管理效应,通过班委会讨论,每个人提出对不同阶段班级出现在的不同问题的个人看法,班主任在参与讨论时做出适当指引和点拨,这样班委会自主处理班级事务的能力就会慢慢增强,也有助于提升班委会成员的实践能力。
在班委会积极参与班级管理的同时,班主任也要强调班级全体学生人人都是班级的主人这一理念,把班级当成一个大家庭,配合班委会的各项工作能顺利实施。这样全体同学才能真正主动的为班级的飞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培养团队意识,做到个人效能的最大化
新课程改革让我们提出了“让学引思”的教学模式,而学习小组 的设立,能够让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更加频繁、更加有效,也间接的与班级管理相融合。
接受一个新的班级,在开学一、二周后,基本摸清学生情况的前提下,充分征求大家的意见,将全班学生按性别比例、学业成绩、综合表现等,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每6-8人一组进行分
2
组,并根据不同学科,设立组长。这样小组内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既能够合作探究也可以取长补短。
由于每个孩子都有被尊重的需要,班主任在对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征求大家的意见后再进行分组,学生就不会有抵触情绪。由于每个小组的情况大致相当,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而合理,为全班各小组今后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其中“组内异质”是为了让优等生的才能得以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组间同质”是为了使小组之间的合理、公平竞争意识形成,又促进组内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分完小组之后,各组进行组内商讨,确定各组组名,小组的名称能够体现出小组成员的共同愿望和奋斗,体现出小组的特点。在命名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做到全程参与,当好顾问的角色,但不要过多地干涉。
另外,小组在组建初期往往斗志昂扬,往往过了一段时间或者取得了一些成绩后就会萎靡不振。因此小组的建设过程中,还有一点不能忽略,就是小组成员不能固定,应该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充分考虑学生的意见,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对小组进行适当调整。倡导小组之间相互兼并、自由重组,这在今后的小组合作管理中可以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二、小组内部管理,人人都是管理者。
小组组织的建立:每小组设组长一人、副组长一人、学科组长每科一人。组长由各小组成员根据组内各成员的学习成绩、行为习惯推
3
选有责任心的人担当。副组长和学科组长由组长根据组员实际情况协商产生。
组内分工:组长抓学习,负责组内的全面工作、协调处理组内的大小事务。副组长抓常规(纪律、卫生、安全、日常行为等)。各学科组长(以小学为例设语文组长、数学组长、英语组长和技能组长),具体负责本学科作业检查和批改,作业上交和出题辅导。学科组长要全方面调动、激发小组每个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这种组内分工使班里的每一位学生都成了管理者,同时每位学生又都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并让学生看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同学们通过组内成员的协助,完善自己,从而使整个小组、整个班级都在一步步地前进。
另外,由于人人都有从众心理,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例如,一个班级自习时很安静,没有一个人说话,就是有个别学生想说话也不好意思。因此在小组组建初期,引导小组长合理的制定小组规则并认真监督执行很重要,这将影响到班风和学风的形成。否则庸俗的从众行为会导致班风消极落后,给班级的后续管理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三、小组间的管理,人人都是班级的主人。
每个小组除了进行自我管理之外,还要轮流参与班级管理,人人都是班级的主人。各小组的组长轮流当班级的“值日班长”(如果正好5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天的班级值日;否则就按顺序轮流),其他组员分别对本班这天的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管理,如实记录。
4
为了能够充分挖掘各个小组的潜力,可以采取小组考核机制,考核内容包括以小组为单位的学生学习情况和日常管理,每周对各个小组和成员进行量化评比。评比得分最高的小组则被评为“优秀小组”、个人得分最高的被评为“最佳学生”、每周进步最大的学生被评为“进步明星”,发放荣誉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促使小组间、成员间的竞争,激励他们不断努力。这样可以使小组内部各成员的团队荣辱观增强,并汇积出团队的凝聚力和积极向上的态势,从而使得整个班级无论在班风还是学风建设上都会有质的飞跃。 四、及时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
每周要召开小组组长会议,了解各组在学习、生活、纪律等各方面所出现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讨论应对方法。各组组长在平时要注意记录好小组各成员出现的问题并想好解决办法,个人无法解决的事务可在组长会议上进行讨论。落实好改进措施后做好纪录,定期上交。而相对比较难解决的问题,可以放在班会课的时间进行现场讨论,如果有合适的方案,可以立刻实施。学生的问题由学生自己来解决会让他们能够更快地体会到利害关系,能够促进他们更好的成长。
五、创造合作环境,注意管理原则。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可以尝试经常改变一下学习环境,而这种改变也是由全体同学共同参与讨论和设计的,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拿出不同的方案。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主观能动性。
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头羊,是班级的灵魂,学生能否坚持不懈坚定
5
地执行小组学习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的工作细节和对班级的管理原则。在新课程改革之前的教育模式中,班主任拥有对班级的绝对管理权,对于班级管理采用的是一言堂的方法,班主任说什么,学生们就要做什么,根本没有自主选择或商讨的权力。而新形式下的教学模式追求的是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过去老旧的班主任思维模式已经远远无法适应了。只有班主任主动地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学生们才会真正的发自内心的愿意接受教育。所以班主任要与时俱进,要学会理解学生的想法,倾听他们的心声。 六、考评科学合理,奖罚分明
对班级进行量化管理,注重班级管理中的每一个细节,由班委会成员共同制定出《小组评比制度》讨论稿后,发给全体学生,并组织同学们反复讨论。收集、整理大家的建议和意见,使得这项评比制度能反映出绝大多数同学的想法,并涵盖了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就能够反映出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情况及综合素质。对学生常规学习与生活以分数量化,每周评一次分,每月做一次总结,并进行相应奖罚。充分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凝聚同学们的集体意识,使班级自主管理落到了实处。
我们都能体会到,新课改以来,只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唯一评价尺度,并不是素质教育的真正体现。我采取的评价方法是:各小组每周的综合评价分是由小组学习成绩(占百分之五十)和小组参与班级管理具体活动情况(占百分之五十)来进行考核的。每周评出单周考核“优秀”的小组和个体学生,学期结束结合各学科和班级常规考核
6
累计产生“五优小组”和“三好学生”、“优秀学干”。
将一个班级分成多个小组,各个小组通过积分制来进行评比,各个小组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帮助,从而提高了整个班级的实力。小组竞争,可以使学生一直处于竞争的环境,他们努力改变自我,超越自我,展示自我,努力为小组争光;在竞争中同组同学也会时常督促帮助本组成员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在竞争的压力下,小组成员齐心协力,形成合力,在总体上促进了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
当然,在小组合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而学生却无力解决,这时班主任可以以学生成长合伙人的姿态出现,从当事学生的角度出发,提供一些方法或建议。当班级个别孩子遇到情绪、思想、行为等方面不稳定时,班主任可以“过来人”的身份介入,利用“自己人效应”让学生产生“认同感”,取得学生的信任,就容易营造良好的沟通环境,走进学生的心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小组合作的班级管理目标就是实现从管理学生到学生自己约束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利用小组合作管理班级,既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又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负担。小组合作让整个班级化整为零,每个小组之间相互竞争,而小组之间的每个人也是合作与竞争的关系。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小组合作将全面同学联系起来,互相帮助、互相提高,是提高学习成绩、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一种教育手段。
7
参考文献
1.李镇西 《做最好的班主任》 漓江出版社 2008 2.张万祥 万玮 《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