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实验法
作为现场法,实验法和观察法的区别在于:观察法是在自然的社会过程中了解研究对象的外显行为的,而实验法则在研究者有意改变或设计的社会过程中了解研究对象的外显行为。实验法的依据是自然和社会中现象和现象之间相当普遍存在着的一种相关关系——因果关系。因而当我们能假使现象X和现象Y相关,并且可以假使现象X的作用是引起现象Y变化的原因的话,我们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就可以采用类似于自然科学中广泛使用的实验研究的方式来探索两现象之间是否存在因果联系。
7.1 实验法的基本要素
实验法是一种按照某种因果假设设计的,在高度控制条件下,通过人为操纵某些因素,以检定两现象之间是否存在着一定因果联系的研究方法。
作为一种特定的研究方式,实验法涉及三对基本要素:⑴自变量与因变量;⑵前测与后测;⑶实验组与控制组。 ·自变量与因变量
实验基本上是考察自变量X对因变量Y的影响。在社会调查的实验研究中,自变量通常又称为实验刺激,它或有或无,多为二分变量,即给予实验刺激或不给予实验刺激。
值得注意的是,两个变量相关,不一定就有因果关系。只有当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时,才能断定这种关系是因果关系:
(1)两个变量有共变关系,即一个变量的变化会伴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 (2)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不是由其他因素形成的,即因变量的变化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的。
(3)两个变量的产生和变化有明确的时间顺序,即一个在前,另一个在后,前者称为自变量,后者称为因变量。 ·前测与后测
实验法特别适用于假设检验,它的基本分析逻辑是:假使我们能推测变量X的作用是引起变量Y变化的原因,为了检定这一假使,在X作用前我们先对Y进行第一次测量(即前测),在X作用后我们又对Y进行第二次测量(即后测),再比较前后两次测量的结果,因变量Y前后测之间的差异可视为自变量X的影响力。也就是说,如果前后测之间有差异,可以初步判断X的作用对Y具有影响力。在实际的社会调查研究中,实验法的分析逻辑比上述基本分析逻辑要复杂得多。
·实验组与控制组
正因为因变量Y前后测之间的差异不一定都能归因于实验刺激(甚至有可能不能归因于实验刺激),所以我们在进行实验研究时不仅要有实验组,往往也少不了控制组。实验组是在实验过程中接受实验刺激的那一组对象,控制组在各方面都与实验组相同,但是其成员并不是实验对象。在大多数场合,实验研究之所以少不了控制组,是因为我们要把前后测的差异中那些不能归因于实验刺激的影响找出来,然后确认自变量X真正能对因变量Y造成的影响有多大。所以,控制组也叫做参照组。
7.2 实验法的特点与程序
一、实验法的特点
作为一种特定的研究方式,实验法有以下几个特点:(1)实验法是在非自然状态下观察研究对象,这是它不同于观察法的一个显著特点。(2)实验研究必须在两变量之间建立起因果假设。因而实验法特别适用于假设检验。换句话说,实验法适于用来解释,而不适于用来描述。(3)实验研究旨在探索两现象之间是否存在因果联系,但是并不是两现象之间只要存在因果联系,就能用实验法加以研究。(4)控制除自变量以外的变量或变数的影响也是实验法的重要的特点。(5)在社会调查研究中使用实验法,基本上是在社会生活中进行的,所以多为实地实验。
二、实验研究的步骤
实验研究的过程和社会调查研究的一般过程一样,都是从选题开始到得出结论结束。只是由于实验研究在对象选择、研究设计、变量测量上与用其他方法收集资料有较大区别,因而在具体步骤上还是有需要我们加以认识的特别之处的: 1.建立因果假设;
2.按可比性建立实验组与控制组; 3.确定自变量与因变量; 4.对因变量制定一个合适的测量; 5.就因变量对实验组与控制组进行前测;
6.对实验组实施实验刺激(即让自变量出现并发挥作用); 7.就因变量对实验组与控制组进行后测;
8.运用统计分析检定假设,从而说明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联系。
三、实验组与控制组的产生
在实验研究中,建立控制组之所以经常成为必要,就是因为我们要通过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对比,把前后测的差异中那些不能归因于实验刺激的影响找出来,从而确认自变量X对
2
因变量Y造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于是,在实验研究的第二步,使实验组与控制组在各方面尽可能相同就成了一个必不可少的规则。使实验组与控制组有很好的可比性经常使用两种方法:(1)随机指派;(2)匹配。
应该指出,在方法论上讲,使实验组与控制组具有可比性,运用随机化方法比运用匹配 方法至少有两个优点:①在匹配方法中我们很难就哪些变量是“重要变量”达到认同;②大多数统计技术都是用来分析随机化实验的结果的。如果不这样做,实验结果就很难用这些统计方法来加以分析。
7.3 实验设计
在社会调查研究中使用实验法,实验者所面临的问题是错综复杂的,这样一来,就有了对实验的不同设计。设计不同,能够排除的非实验刺激的影响也有所不同。下面我们来讨论几个常见的实验设计,从中我们可以具体体会到控制组是如何起到排除非实验刺激影响的作用的。
一、单一实验组实验
单一实验组实验是只有实验组而没有控制组的一种简单实验方法,它直接出于因果联系的基本分析逻辑Y(X)。因为仅有一组对象,在自变量出现前可视为实验中的“控制组”,在自变量出现与起作用后它便成了“实验组”。因此,单一实验组实验的逻辑是把实验对象前后测之间的差异(可称为差分)全部归因于实验刺激,显然,这种方法只能在因变量Y很少受到实验刺激以外的其他影响时才能考虑使用。
时间 实验组:前测 „„„„ 实验刺激 „„„„ 后测
图6-1 单一实验组实验
二、一实验组一控制组实验
一实验组一控制组实验是最基本的实验设计,也被称为经典设计,它包括了实验设计涉及的全部要素:自变量、因变量、前测、后测、实验组、控制组。
时间 实验组:前测 „„„„ 实验刺激 „„„„ 后测 控制组:前测 „„„„„„„„„„„„„„ 后测 图6-2 一实验组一控制组实验
3
三、一实验组二控制组实验
一实验组、二控制组实验又经常被称为索罗门三组实验,它是在经典实验设计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控制组后形成的。这种设计旨在消除前测和实验刺激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影响。
时间 实验组: 前测 „„„„ 实验刺激 „„„„ 后测 控制组1:前测 „„„„„„„„„„„„„„ 后测 控制组2:„„„„„„„ 实验刺激 „„„„ 后测
图6-3 一实验组二控制组实验
四、一实验组三控制组实验
一实验组、三控制组实验又经常被称为索罗门四组实验。这种实验设计是在一实验组、二控制组实验的基础上再增加第三个控制组。该控制组既无前测也无实验刺激,而只有后测(参见图6-4)
时间 实验组: 前测 „„„„ 实验刺激 „„↓„„ 后测 控制组1:前测 „„„„„„„„„„„„↓„„ 后测 控制组2:„„„„„„„ 实验刺激 „„↓„„ 后测 控制组3:„„„„„„„„„„„„„„„↓„„ 后测
图6-4 一实验组三控制组实验
应该强调,如果真正能做到随机指派,正如坎贝尔和斯坦利两位学者所指出的,真正的实验只要有后面两组(即将控制组2变为实验组,将控制组3变为控制组)就足以应付实验本身的影响了。因为被试被随机地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这样在初始阶段两组在因变量上就具有可比性,没有必要在实施实验刺激前进行前测。如果要那样做,唯一的理由只是习惯。于是,实验设计的逻辑简化为图6-5,此时建立控制组的目的只是要排除可能出现的外部因素的影响。实验刺激的影响则可以十分简单地用实验组后测和控制组后测的差来计算,即
实验刺激的影响 = 实验组后测 - 控制组后测
时间 实验组:„„„„„„„ 实验刺激 „„↓„„ 后测 控制组 „„„„„„„„„„„„„„„↓„„ 后测 图6-5 不用前测的一实验组一控制组实验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