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现象:开始小药瓶悬浮在水中;用手挤压可乐瓶,就可以看到小药瓶下沉了;松开手, 小药瓶又浮了起来,恢复到初始状态。你竟能随心所欲控制它的浮沉。而且随着你手的力度变化,你还能控制它悬浮在液体中的某一位置。那忽上忽下神奇的浮沉子,很是有趣。 实验原理:
(1)在大瓶中装水至将满而未满的程度,将做好的浮沉子开口端向下放入瓶中,调整浮沉子刚能竖直浮出水面,拧紧瓶盖,这样大瓶的上部就被封闭了一段空气。浮沉子不下沉,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是由于受到浮力的作用。浮沉子能静止浮在水面,是由于浮沉子所受的浮力和重力二力平衡的原因。
(2)接下来,当用手挤压瓶子时,大瓶上部被封闭的空气体积减小,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压强增大(波以耳定律)。这增大的压强传递给水,将水压入小瓶中(如右图示),小瓶中的空气被压缩(帕斯卡原理)。浮沉子里进入一些水后,使浮沉子的重力增加,当浮沉子的重力大于它受到的浮力,由于非平衡力会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浮沉子就向下沉。
(3)而一旦松手,不挤压瓶子时,大瓶恢复原来的容积,瓶内压强减小,原来小瓶中被封闭的空气压强较大,体积会膨胀,将水从小瓶中压出去。流出一些水后的浮沉子,重力减少。当浮沉子的重力小于它受到的浮力,就向上浮。
如果手用力恰当,使得浸没在水中的浮沉子所受的浮力与重力平衡,则浮沉子将悬浮在液体中的某一位置。
通过这个精彩的实验,你不仅能看到颇为生动有趣的现象,也一定能启迪你的智慧。 现在你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吗?那么请你用身边的材料也快来做个浮沉子吧!和你的同学、朋友们做的浮沉子,比一比,交流探讨探讨,相信你还会有新的收获!篇二:浮沉子的实验与解读
浮沉子的实验与解读
题记:没有实验的物理理论是空洞的,没有理论的实验是盲目的。正是实验家使理论家保持老老实实的态度。——帕格尔斯,物理学家。 “浮沉子”原名“笛卡儿潜水器”,最早是由法国科学家笛卡儿(rene descarte, 1596-1650)在十七世纪为了示范浮力定律而发明的。“浮沉子”也是八年级物理浮力学习后一个课外小实验。“浮沉子”不仅是一个“好玩”的玩具,其中还包含着很多的物理知识呢!
先让我们用身边的材料做个浮沉子吧!开动你的大脑,相信你在整个过程中一定会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所需器材:
一个大瓶:大饮料瓶(可乐瓶、雪碧瓶、纯净水瓶皆可);浮沉子材料:小玻璃瓶、小药瓶、笔的外壳、笔套等一端开口,另一端密闭的小瓶(能放入大瓶中)皆可制作;扎丝一段(细铁丝、细铜丝、细铅丝皆可)。 制作方法:
1、在小瓶开口端缠绕几圈细铁丝,倒置放入水中,如果小瓶下沉,则可逐渐减少缠绕铁丝的圈数。再将小瓶中装适量的水后倒扣(开口朝下)在大瓶的水中,小瓶中的水量需仔细调节到小瓶能竖直浮在水中,且使之底部刚浮出水面,接近全部浸没在水中的程度为宜。(露出水面的体积不能太大,如果浮沉子露出水面的体积太大,则实验时使它下沉所需的力会越大)。这样浮沉子就做好了。
2、在大瓶中装水至将满而未满的程度,将做好的浮沉子开口端向下放入瓶中,拧紧瓶盖。
做好了,那就一起来动手做实验吧!
- 1 -你用力挤压瓶子,就可以看到浮沉子下沉(如图3所示);一松手,就看到浮沉子又浮起来了(如图2所示)。你竟能随心所欲控制它的浮沉。而且随着你手的力度变化,你还能控制它悬浮在液体中的某一位置。那忽上忽下神奇的浮沉子,很是有趣。相信这个好玩的玩具一定会让你爱不释手的。
好玩的同时,聪明的你一定会思考,其中到底隐藏了怎样的奥秘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吧。
让我们仔细观察一下浮沉子(如图1所示),一个普通的小瓶,开口端缠绕细铜丝,内装适量的水。小瓶瓶口绕制一点漆包线是作为配重,降低重心,使它能开口向下竖直浮在水中。另外它下端开有开口,水可通过开口端进出瓶体。当水流入瓶中时,浮沉子的重力(瓶和瓶中水总重)增加;当水流出瓶中时,浮沉子的重力减少。
再让我们仔细观察一下操作浮沉子的过程:在大瓶中装水至将满而未满的程度,将做好的浮沉子开口端向下放入瓶中,调整浮沉子刚能竖直浮出水面,拧紧瓶盖,这样大瓶的上部就被封闭了一段空气。浮沉子不下沉,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是由于受到浮力的作用。浮沉子能静止浮在水面,是由于浮沉子所受的浮力和重力二力平衡的原因。
接下来,当用手挤压瓶子时,大瓶上部被封闭的空气体积减小(如图3所示),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压强增大(波以耳定律)。这增大的压强传递给水,将水压入小瓶中(原理如图4所示),小瓶中的空气被压缩(帕斯卡原理)。浮沉子里进入一些水后,使浮沉子的重力增加,当浮沉子的重力大于它受到的浮力,由于非平衡力会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浮沉子就向下沉。
而一旦松手,不挤压瓶子时,大瓶恢复原来的容积,瓶内压强减小,原来小瓶中被封闭的空气压强较大,体积会膨胀,将水从小瓶中压出去。流出一些水后- 2 -的浮沉子,重力减少。当浮沉子的重力小于它受到的浮力,就向上浮。
如果手用力恰当,使得浸没在水中的浮沉子所受的浮力与重力平衡,则浮沉子将悬浮在液体中的某一位置。
通过这个精彩的实验,你不仅能看到颇为生动有趣的现象,也一定能启迪你的智慧。
现在你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吗?那么请你用身边的材料也快来做个浮沉子吧!和你的同学、朋友们做的浮沉子,比一比,交流探讨探讨,相信你还会有新的收获! - 3 -篇三:探究性小实验 探究性小实验
——奇异的浮沉子与小试管上升 奇异的浮沉子与小试管上升
摘要:本实验只要通过制作浮沉子,改变浮沉子的初始深度,观察浮沉子的运动趋势并 寻找浮沉子的浮沉临界点,从而建立并验证小试管所受合力与深度的数学关系式。 关键词:浮沉子、临界点 一、实验原理
设浮沉子漂浮于水面时,浮沉子管内空气压强为p0,体积为v0;
v在深度x处,管内空气压强为p气,体积为v气。浮沉子的体积为壳, 质量为m壳。
则浮沉子在水中的合力为: f?g?f浮?m气g??g(v壳?v气) 根据理想气体的玻意耳定律得: c?p0v0?p气v气 可得 v气?
c p气
,而管中气体的压强p气?p0??gx,故浮沉子的合力: c
f?m壳g??g(v壳?) p0??gx
临界状态时,x?x0,合力f?0,即mg壳??g(v壳? c
)?0, p0??gx p0c
可得x0?。
(m壳??v壳)g?g 由此可知:浮沉子在临界状态x0位置与浮沉子的重量和浮沉子初始管内气体的体积有关。当x?x0时,f>0即合力向下,松开气球膜后浮沉子下沉;当x?x0时,即f<0即合力向上,松开气球膜后浮沉子上浮;而x?x0时,合力为零,浮沉子受力平衡。 二、实验器材
长玻璃管、注射器、气球、刻度尺、水杯、锡条丝(增加注射器的重量)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一)奇异的浮沉子
1、用锡条丝绕几圈注射器,以增加注射器的重量。在长玻璃管内装近满水,把注射器倒置在玻璃管内,调节注射器中水的高度,使其顶部有一定量的空气,旋紧注射器盖子。用气球封住玻璃管开口(用橡皮筋绑住,使不漏气)。
2、用手指向下压气球膜使注射器下沉,至深度x将手指松开,观察浮沉子的状态。改变x的大小,观察浮沉子的浮沉状况。
3、寻找浮沉子的浮沉临界点,即注射器处于悬浮状态的深度x0,建立注射器所受合力与深度的数学关系式并用图像表述。 (二)小试管上升 在一端封闭的玻璃管内注满水,再把一只小试管底朝下插入水中。然后把长玻璃管倒转过来,观察实验现象。
四、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 注射器质量m 壳
=4.0g,体积 v壳=2.63ml 1.01105pa
开始时,注射器中气体:v0=1.4ml,p0临界点处,注射器中气体:v1、注射器质量g=m 壳 气
=1.42ml,x0=240.5mm -
g=4.0×10-3×9.8n=3.92×102n 浮
注射器所受浮力:f - =pg(v
壳 +v 气
)=1×103×9.8×(1.42×10-6+2. 63×10-6)=3.97×102n 故g≈f
浮,可验证在临界点处,注射器所受合力为 0.
2、计算c的值:
c=p0v0=1.01×105×1.4×10-6n=0.141pa.m3 3、作f合f=m 壳
-x关系图
g-pg(v壳+c/(p0+pgx)) -
=3.92×102-103×9.8(2.63×10-6+ =1.34 ×102- -做f合
-x关系图如下所示
曲线与x轴交于点(202,0),即理论上临界点为x0=202mm
当x?x0时,f>0即合力向下,松开气球膜后浮沉子下沉;当x?x0时,即f<0即合力向上,松开气球膜后浮沉子上浮;而x?x0时,合力为零,浮沉子受力平衡。 4、分析实验误差来源
实验相对误差e=(240.5-202)/202=19% 由于测量x0时,玻璃管的稍微抖动容易导致浮沉子受力失去平衡,所以在临界点处只能快速读数,故测量误差主要来源于测量原点和临界点把握不准确和读数的误差。 (二)小试管上升
由实验观察可知,小试管非但不会下落,而且将一直上升到顶端。这是由于小试管所受浮力总大于重力,所以才上升至顶端。 五、实验总结 1、操作难点
根据我们制作的浮沉子,有三种情况:①浮沉子不会下沉,始终停留在玻璃管口。②浮沉子一直下沉,不压气球膜还是在下沉。③初始浮沉子漂浮在玻璃管内,在深度较小时,撤去压力后,浮沉子上浮;用力压使浮沉子逐次增大深度,撤去压力后,浮沉子可能上浮,也可能会逐渐下沉到水底。在寻找临界点时,由于深度的稍微过大,浮沉子便立刻下沉到水底,导致我们还没来得及测量临界点的位置,只能重复进行多次实验,浪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 2、经验总结
(1) 制作浮沉子要掌握两个要点:第一,浮沉子内部必须有适量的气体;第二要控制好整个浮沉子的重量,太轻只会漂浮,而太重则只会下沉。
(2)寻找临界状态过程中,观察到浮沉子来回摆动,测量高度时要保持玻璃管竖直不动,因为一旦有某种干扰,平衡即被破坏,浮沉子可能会下沉或上浮。 六、参考文献
[1] 李明亮.浮沉子的巧妙制作及原理[j].学苑教育,2011,(第19期). [2] 常建,丁智勇.“浮沉子”水下平衡的定量探究[j].物理教学探讨,2011,(第9期). [3] 刘炳昇.探究浮沉子撤压后浮与沉的规律[j].物理教学,2011,(第2期). [4] 杨波.浮沉子实验中的反常现象研究[j].考试周刊,2010,(第15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