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资治通鉴第十一卷·汉纪三·太祖高皇帝中|季布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愿先自刭。”季布许之。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
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滕公留朱家饮数日,因谓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耶?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君何
1 / 6
不从容为上言邪?”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闲,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
季布母弟丁公,为楚将。丁公为项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于是丁公引兵而还,汉王遂解去。及项王灭,丁公谒见高祖。高祖以丁公徇军中,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遂斩丁公,曰:“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臣光曰:高祖起丰、沛以来,网罗豪桀,招亡纳叛,亦已多矣。及即帝位,而丁公独以不忠受戮,何哉?夫进取之与守成,其势不同。当群雄角逐之际,民无定主,来者受之,固其宜也。及贵为天子,四海之内,无不为臣;苟不明礼义以示之,使为臣者,人怀贰心以徼大利,则国家其能久安乎!是故断以大义,使天下晓然皆知为臣不忠者无所自容;而怀私结恩者,虽至于活己,犹以义不与也。戮一人而千万人惧,其虑事岂不深且远哉!子孙享有天禄四百馀年,宜矣!(选自《资治通鉴第十一卷?汉纪三?太祖高皇帝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 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购:重金收买 B.意季布匿其所意:料想
2 / 6
C.高祖以丁公徇军中徇:杀
D.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多:赞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 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B.而丁公独以不忠受戮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则国家其能久安乎 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身乎
D.使天下晓然皆知为臣不忠者无所自容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3.下列句子中,分别表明高祖“倡导礼仪”、“鄙弃二心”的一项是
A.敢有舍匿,罪及三族 民无定主,来者受之,固其宜也 B.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 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
C.短兵接,高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 人怀贰心以徼大利,则国家其能久安乎! D.戮一人而千万人惧,其虑事岂不深且远哉!
3 / 6
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之所以要缉拿季布,是因为在项氏手下为将时,屡次使高祖身陷绝境。
B.朱家不仅冒险收留了季布,而是为他奔走,辨说道理,当季布最终被赦免后,朱家也名闻天下。
C.丁公当年遇到身处危难之中的高祖,被高祖的好话所打动,不仅没有将高祖杀掉,还主动撤回了军队。
D.当年的仇敌季布最后被封官,有救命之恩的丁公却被找了个借口处死,高祖这样做,是从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的角度考虑的。
5.下列对司马光 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不仅认为高祖处置季布和丁公是必要的和恰当的,而且对处置的深远意义评价很高。
B.司马光认为高祖之所以这样做不是恩将仇报,而是由于“进取”与“守成”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C.司马光认为,高祖将丁公处死的目的是要让天下千千万万的人明白礼仪并引以为戒。
D.司马光写这段话的目的是赞扬高祖富有远见、与时俱进的政治才能。
6.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4 / 6
景公问于晏子曰:“为政何患?”晏子对曰:“患善恶之不分。”公曰:“何以察之?”对曰:“审择左右。左右善,则百僚各得其所宜,而善恶分。”
孔子闻之曰:“此言也信矣!善进,则不善无由入矣;不善进,则善无由入矣。” (1)何以察之?
(2)左右善,则百僚各得其所宜,而善恶分。 (3)此言也信矣!善进,则不善无由入矣。 [ 参考答案] 1.C(徇 :示众)
2.D(A“之”,到;B“以”:因为;C“其”,怎么;D“为”:上句的意思是“作为,身为”,下句的意思是“弹奏”)
3.B(A上句是写高祖起初对季布的态度,下句是司马光对“来者”的看法;C上句写高祖临危求丁公,下句写司马光对“贰心”人的看法;D上句言司马光对高祖对杀丁公的评价,下句写高祖“鄙弃贰心”的话语,非“表明”)
4.D(并非“找借口”,而是根据丁公当初的表现和自己统治的需要处死的)
5.D(目的是启发君王吸取高祖的治国经验) 6.(1)靠什么明察这个问题?(重点词“何以”、“察”)
5 / 6
(2)近臣善,那么百官就能明确各自应该做什么,善恶从而分明。
(3)这话,确实啊!善的得到进用,那么不善的就无从进入(朝廷)。
(翻译重点在“也”、“信”、“进”、“入”、“无由”。第一句译为“这话确实不错啊!”“这话说得实在啊!”也可以。“信”译为“可信”不对。第二句译成一般原理也可,如将“进”、“入”只泛泛地理解为“进去”(不涉及朝廷)应算对;采用意译也可,如将“无由”译为“没有因由”、“没有条件”等也应算对。)
6 /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