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诗评选》编纂的诗学思想(一)——论王夫之评明诗学前代诗歌 《日月诗评选》编纂的诗学思想( ——论王夫之评明诗学前代诗歌 潘林,史小军 摘要:《明诗评选》对前代诗歌创作的批评与接受是船山诗学思想的体现。船山认为明诗学得 古诗表达方式和谋篇布局的传统创作手法并有所突破而具有神韵性。船山还指出在诗歌创作中由于 杜诗创作求格律风格和唐诗繁琐曲折传统造成对情感表达的伤害,而且唐宋诗对诗“意”不具有创造 性,最终只会将“意”寄托于前人之诗歌以此来舍旧趋新。 关键词:《明诗评选》;王夫之;诗学;古诗;唐宋诗 中图分类号:B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87(2013)04—0019—06 有清一代对明诗的编选既是对明代诗学价 值的考量与认知,也是对明代文学创作与思潮的 一、总结与反思,清初朱彝尊、钱谦益和王夫之等为 对明诗学古诗创作的批评 代表的遗民诗人更是对明代诗歌有独特的认识 与理解,并分别编选有明诗总集多部。《明诗评 明诗创作受前代诗歌的影响深厚,以前代诗 选》是王夫之(号船山)古近体诗评选之一,编纂 文为范例进行诗歌创作的风气也弥漫于整个明 集中体现了船山诗学思想,内容不仅涉及到对明 时代。《明诗评选》按照诗体不同将明诗分为八 诗文学价值的探讨,还突显船山对明诗接受前代 类编排,对明诗学古诗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前四 诗歌的认知程度,更为深层地将对古诗与唐宋诗 卷,即:乐府、歌行、四言古和五言古。船山对明 的批评融合于明诗的批评之中,可以说《明诗评 诗学古诗给予充分肯定,他认为古诗所具有的神 选》是在其另外两部诗歌选集《古诗评选》和《唐 韵和创作手法都值得学习。 诗评选》基础上的更为全面地阐述船山诗学的集 (一)学古诗之神韵 大成之作。 “神韵”的基本内涵为神气、韵致。钱钟书 学界对船山编选的诗歌总集早有关注,董林 《谈艺录》以一章专述神韵,指出西方Soul、Spiirt、 《王夫之与明代诗歌》一文简明扼要地阐述了《明 Mind等系列词汇与汉文“神韵”一词的微妙区 诗评选》的研究现状。 本文将从《明诗评选》对 别,最后结论:“谈艺者所谓‘神韵’、‘诗成有 前代诗歌创作批评与接受的角度作全面关照,进 神’、‘神来之笔’,皆指上学之‘神’,即神之第二 而整体把握船山诗学思想的内涵。 义,Pater与Br6mond论文所谓神(Soul与Anima) 收稿日期:2013—06—24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代七子派接受史研究”(12YJA751051);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 五”规划项目“明代七子派的接受与被接受”(GD10CZW12)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潘林(1975一)男,安徽舒城人,暨南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广州,510632; 史小军(1966一)男,陕西岐山人,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510632。 1 9 l;; 学州2o13年第4期 是也”, 2 论述可谓深入精当。清初对明代复古 派摹拟汉魏盛唐诗陋习进行深刻批判,船山不反 对明诗对前代诗歌的学习,相反积极提倡对古诗 的学习与接受,但是对学习古诗创作最终是否具 有神韵性提出较高的要求。 关于神韵性论述。首先,表现在船山对明诗 学习具体作家所体现神韵的认可。例如评价高 季迪《短歌行》:“气势在曹瞒之右,沉勇亦不下 之。唐以来不见乐府久矣。千年而得季迪,孰谓 乐亡哉!’' 王夫之认为高启学曹操《短歌行》青 出于蓝而胜于蓝,具体价值体现有三点:一,气势 在曹孟德之上;二,沉勇丝毫不逊色;三,突破了 唐宋乐府诗创作。这里所提出的气势与沉勇显 然正是高启学曹诗所得神韵具有的魅力。这样 的论述是有道理的,高启曾说“必兼师众长,随事 摹拟,待其时至心融,浑然天成,始可以名大方, 而免夫偏执之弊矣。”_4 四库馆臣亦评论日:“其 于诗,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 拟宋似宋。”l5 近人宋佩韦也从神韵赞赏季迪: “前人作诗,为格调所限,摹仿古调原是不得已, 但精神意象确实诗的生命。否则学像了古人,忘 却了自己,那便是‘诗匠’,算不得诗人了。”_6 钱 基博这样论述其中的道理:“特其摹仿古调之中, 自有精神意象存乎其问。” ¨再看评价梁有誉的 《咏怀》第五首:“诸篇唯此仿佛阮公,遂而神肖。 不求肖者肖必神,方是拟议,方是变化,于鳞未免 忽然。”_8 船山并不肯定后七子派的梁有誉,但是 他认为此诗不追求神似却反得到其神似,从拟议 变化中寻找到学诗的真谛。朱彝尊曾赞扬兰汀: “诵其古诗,犹循选体,五七律亦无叫嚣之状”, J 也许这种神韵的产生正是后人认为他在后七子 中习染未甚的原因吧。其他如评价赵南星《灌 园》学陶潜都是从神韵来论:“居平不喜人轻言仿 陶,以非其人则疾如于褊率也。太宰得陶之韵, 何妨神拟。_J。。从上述看,明诗在古诗创作中领略 到曹操、阮籍和陶潜诗歌神韵,这既是肯定两汉 魏晋古诗本身所具有的艺术价值,也是肯定明诗 学习古诗范例。 其次,表现在船山对明诗学两汉魏晋诗风所 形成神韵的肯定。船山首先认为《诗经》、《乐府》 与《古诗十九首》为古诗最高典范,也是时代诗风 形成突出表现,因而后学者应该在学习诗风的基 20 础上获得神韵。就《十九首》而言,船山多次评 价其文学价值并以此为参照来批评明诗对《十九 首》学习的得失。今举一例: 旅兴 日莫登高台,流目盼云间。 云间有明月,窈窕芙蓉颜。 光辉被四表,万古一往还。 惜无腾化术,仰之不能攀。 这是刘基《旅兴》十六首之六,船山论述:“其 韵其神其理,无非《十九首》者。总以胸中原有此 理此神此韵,因与吻合;但从《十九首》索神韵索 神索理,则必不得。江醴陵、韦苏州一为仿古诗 则反卑一格,以此。”… 他认为刘基此诗无论是 神、韵还是理都来自于《十九首》,但是这并非是 诗人刻意摹仿结果,而是他心中本有神、韵、理恰 与《十九首》相吻合,这种无意吻合正是船山认为 学习前代诗歌的最高境界。在此基础上,船山点 出诗人江淹和韦应物亦有此拟古手法,这点《静 志居诗话》有相似论述:“其五言诗,专仿韦左司。 要其神诣,与相伯仲,诸体均纯正无疵。”¨ 船山 不仅肯定了五言古学《十九首》所具有的神韵,而 且还认为明诗五言律学《十九首》亦有可取之处。 例如评价杨慎《折杨柳》:“才说道折处便休,无限 无穷,天流神动,全从《十九首》来。以古诗为近 体者,唯太白间能之,尚有未纯处。至用修而水 乳妙合,即谓之千古第一诗人可也。”¨ 船山对 杨慎评价极高,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就此诗来 看,起承转合巧妙,用语恰到好处,意味绵长,这 得益于对《十九首》的学习。二,就创作手法来 看,将古诗手法写近体,唯有李白能为之且未成 熟,此诗则能“水乳妙合”。船山认为杨慎由此诗 创作具有的神韵可以称之为“千古第一诗人”。 船山还肯定明诗学晋、宋整体诗风所形成的 神韵。例如评价高启《白 词》:“飞心埋血,气敛 而神益流。晋、宋《白 》,欲至此而尚未。”¨ 祝 枝山《前缓声歌》:“字字神行,人以为迹耳,晋宋 人得此,即空一代。”_1 钱羽《钱孔周席上话文衡 山王履吉金元宾》:“炼液得精易;炼精得气难;炼 气得神,则晋、宋以下吾未之见也。”¨ 这些都是 船山对明诗学晋、宋诗的正面评价,也是他对晋、 宋诗风形成价值的肯定。不仅如此,他对学汉魏 诗也是肯定的,例如评价陈子龙《江南曲》:“转折 《明诗评选》编纂的诗学思想(一)——论王夫之评明诗学前代诗歌 不形,魂神自动,结句蕴藉,一字百意。此以汉人 机杼更齐、梁式幅,不知者但谓之齐、梁已 耳。”lI7 以上是船山从明诗学古诗所具神韵特性 所作出的评论,也是船山诗学思想的重要方面。 (二)学古诗之手法 船山认为诗歌创作的关键和明诗学古诗创 作手法的成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表达方 式的巧妙运用;二,谋篇布局的精巧构思。 首先,看表达方式的巧妙运用。通过何种表 达方式对语言的掌握与运用是诗歌创作的基础, 《明诗评选》指出明诗学古诗获得神韵是与其灵 活运用古诗表达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语言 蕴含的意味来看,如何将情感无形地融入到有限 的语言中?船山评价唐寅《出塞》诗说:“一若无 意,乃尽古今人意一在其中。此真古诗也。北 地、信阳舍此不知求,乃以擢筋出血,形埒汉、魏, 不已末乎 181他认为唐寅在无意中却极尽古今 人所要传递的情感,这是古诗创作手法所具有的 魅力,也是唐寅学古诗形成魅力,钱谦益亦论述: “不计工拙,兴寄烂漫,时复斐然”。lJ 其实,唐寅 本人对“意”有很深理解,他在《作诗三法序》中 说:“词以写意,意以达气;气壮则思精,思精则词 古,而章句备矣。”_2o 他认为意乃诗歌创作的根 本,是气壮、思精和词古的基础,这是递进过程, 也是章句完备的必要条件,可见船山理解的无意 确是唐寅有意后的更高境界。另外,船山借此指 出李梦阳、何景明学汉魏诗没抓精髓,仅是“形埒 汉、魏”。因而,他认为唐寅这首诗起齐、梁、隋、 唐、宋、元之衰,侧面反映对以上几个时期诗歌创 作的部分否定。同样评论蔡羽《相逢》:“嫡从《青 青河畔草》一脉来。彼以自然得安,此顾以沉郁 取之,方是翻古调为新声,不似俗子生吞,翘然自 命。”_2 船山也强调此诗在自然无意中学得《青 青河畔草》精髓。从语言运用来看,如何准确地 将情感描写或表达?船山认为这是诗歌创作的 难点,唯《三百篇》能精确把握,在秦简王《静夜 思》诗中评论:“状景状事易,自状情难。知状情 者,乃可许之绍古。文成起千年后,夺得《三百 篇》,汉人精髓矣。” 那么状情有哪些手法可 用?例如船山指出清雅语言就不可忽视,“涵英 爽于文弱,出奇谲以清穆,得魏、晋之髓,无问 肤也。”[圳 其次,看谋篇布局的精巧构思。诗歌起承转 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船山评明诗将明诗创作 古诗成功获益于对汉魏诗歌谋篇布局的学习。 例如就诗歌起兴来看,他赞扬梁有誉《咏怀》“起 兴广大深至,唯汉人能之。若不办此胸次,无劳 咏怀。”_2 船山在《明诗评选》中多次强调诗歌创 作中需要境界“平远”、“广大深微”、“纵横深远” 等等,他认为梁有誉《咏怀》诗能继承汉人写诗绝 技,而这种“广大深至”则是咏怀诗所必须具备 的,也是谋篇布局的关键。不仅如此,船山还认 为诗歌创作的结句至关重要,例如在《述行言情 诗》第一节中,他对祝允明诗歌学汉魏古诗结句 用法评价极高:“结语一句总一篇,又止半句。其 宛缛密藻则自颜延年出,其命意养局又非延年所 逮,直从《十九首》来。” 本段主要从三个方面 肯定祝允明的五言古诗。第一,结句精炼,110字 仅用“何愁白日莫”即可概括;第二,诗歌语言“宛 缛密藻”来自于颜延年。因颜氏作品有雕琢藻饰 与喜用古事的弊病,_26 祝枝山对他诗歌学习又有 所超越。第三,整首诗立意布局则是颜氏所未能 达到的,而这又是枝山学习《十九首》的结果。船 山对祝诗的点评是准确的,也是枝山诗歌理论观 点的体现,正如其所言:“至于去就每不折衷,概 为高谈所吓,类欲斩绝子孙而孤守宗祖,褫剥冠 裳而赤立筋骨,愚且违众,辄用蒙见,统而条之, 时而出之。” 2 船山在《述行言情诗》最后一节还 说:“只结五字是一篇命笔处,却只大概言之。真 《毛诗》,真汉人,唐、宋人更须半篇不得分 晓。” 2 同样,船山高度评价祝诗结句的精炼之 处,足以堪当汉人和《毛诗》,并指出唐、宋诗语言 的繁琐,特别是他在《明诗评选》中屡次批判元白 歌行体:“长篇为放元、白者败尽。挨Et顶月,指 三说五,谓之诗史,其实盲词而已。”_29 另外,船 山还评价了胡翰学曹植诗在谋篇布局上的巧妙 之处:“一结作全首归墟,而函咏平缓,正不作归 墟形色,故通体陈王,乃不落陈王排设中。此天 壤至文,云容水派,一以从容见神力,非吞剥古人 者得十里外闲香也。” 船山对明诗学前代诗歌总体构思亦有肯定, 例如:“不谋而至,不介而亲,不裁而止。一引人 远,一引人近。此所谓大音希声也。国初人不受 唐、宋绳棘,独出心手,直承风雅,仲申尤为大 21 i;;J_l◆学彳・I 2。13年第4期 宗。”l3ll“苏门诗,以貌取者以“清”题之,知者不 谓然。其独至处正在密赡耳。原本正自康乐来, 一字殆无虚设。略形说理,抑不落西晋人窠臼, 殆将上取黄初之藏。天地间常有此种诗,自然恶 道不侵。一往苍莽莽者,自然不敢搦三寸管挥汗 而吟也”等。 不仅如此,他认为古诗对明近体诗创作也有 潜移默化地正面影响。“微以古诗意度行之,即 必不落钱、刘下。五言近体,源流本自《十九首》 来,颜、谢尤其祢寝,不知此则必入庸陋。”[33 3就 是说明五言近体对《十九首》和颜、谢二人的学习 与继承。“此种诗不入唐亦不落宋,顾可以直承 汉、魏,广远深至,有明一代之绝技也,文成为开 先矣”_3 则是言刘基七言绝句受到汉魏诗的深 远影响,从而能够开“有明一代之绝技”。 总的来看,船山在此阐述其诗学思想有两个 基点,第一是对汉魏古诗语言、构思和布局的正 面评价;第二肯定明诗学古诗的正确道路,特别 是明诗凭借古诗创作手法运用促成了诗歌在情 感传递过程中具有的神韵性。当然,明诗学古诗 也有不足之处,船山对此亦做出批评,只是涉及 面很小,例如:“乐府中有复句叠句者正自各有思 理,不容不尔。复读志叠处,居然若初见。李于 鳞以声腔放《铙歌》,唯未涉此境界,随觉无故截 鹤补凫。”[35] 二、对明诗学唐宋诗创作的批评 明诗除了对古诗学习之外,近体诗多学习唐 宋。船山对唐宋诗多持否定态度,既指出唐宋诗 创作的弊端,又指出明诗学唐宋诗的不足。船山 批评明学唐宋诗亦可从两个方面论述,一是对唐 宋具体作家创作风格的批评,这以杜甫及后代学 杜诗为批判标的;二是对明诗学唐宋诗的总体批 评,涉及到诗体、流派、创作方法等方面的论述。 当然,船山对唐宋诗的批评并非完全否定的,特 别是对初唐及盛唐的部分诗人的肯定在《明诗评 选》中也是时有论述,例如:“假青莲以入古,如乘 云气,渐与天亲”。_3刮正如谭承耕所言:“船山在 诗歌方面,也是讲学汉魏齐梁以及初唐,对盛唐 虽有微辞,但还是承认它是鼎盛时期,船山与前 后七子的主张是基本符合的。” 22 (一)对杜诗创作手法的批评 在唐宋具体的诗人作家中,船山对杜诗批评 最为彻底,《唐诗评选》和《明诗评选》均有较深人 的剖析,刘绪义《萧条异代不同时——王船山为 什么瞧不上杜甫》对此有专门论述,并认为船山 是讥杜甫诗品人格的第一人。 杜诗讲究格律,对诗歌外在要求更需做到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根须”的境界。明诗学习杜 诗则更加将这种格律明确化,七子派对杜诗格律 的学习也因此受到抨击,清初几位大家对此都有 专门论述,也特别指出七子派诗歌创作具有神韵 性的不足,而此又不能对情感表达产生突破。 《明诗评选》论述学杜同样以此为中心展开论述。 船山认为后代学杜缺乏神韵、活力而对情感表达 产生伤害,例如评论陈沂《忆昔》:“诗有神采,不 倚妆点。顾必有神采而后妆点可略,若一以铁绰 板十围布鼓,删神采而侈腔骨,正自惊人闷顿,安 得长言以动性情耶?凡此之弊,学杜者当之。 论蔡羽言:“诗有生气,如性之有仁也。杜家只用 一钝斧子死斫见血,便令仁戕生天。先生解云杜 不足法,故知满腹皆春。”L4¨诗歌具有神韵是历 代诗家和学者所关注的共同话题,也是诗歌创作 成功的关键,《明诗评选》中船山多次指出诗歌创 作的根本需具有“生气”,而这种“生气”抑或“神 韵”不是依靠外在语言的装饰,必须先有神采而 后在语言上才能自然显现,不能靠长篇之语去动 情、表情。杜诗则用死理掩饰并桎梏了人之性 情,在论徐渭《严先生祠》言:“诗以道性情,道性 之情也。性中尽有天德、王道、事功、节义、礼乐、 文章,却分派与《易》、《书》、《礼》、《春秋》去,彼 不能代《诗》而言性之情,《诗》亦不能代彼也。决 破此疆界,自杜甫始。桎梏人情,以掩性之光辉; 风雅罪魁,非杜其谁耶?” 4 夫之认为人之性在 《易》、《书》、《礼》、《春秋》均有表现,而《诗》是 言性之情感的代表,它们彼此之间不能打破疆 界,否则只会“桎梏人情,以掩性之光辉”,显然船 山将诗歌有损于情感的表达归罪于杜甫破坏了 规则。船山还说:“指事发议诗一人唐、宋人铺序 格中,则但一篇陈便宜文字,强令人韵,更不足以 感人深念矣。此法至杜而裂,至学杜者而荡 尽。” 4 通过对船山论述的理解,他及其反感唐 宋以来以及明代复古派对诗歌格律的过分要求, 《明诗评选》编纂的诗学思想(一)——论王夫之评明诗学前代诗歌 进而丧失了诗歌的本质特性——诗言志(情感表 达)。他同样将这种弊端归罪于杜甫,而后代学 杜诗者则更将这种弊端推到极致,那些学杜人最 终只会“怪怒挥拳也”“多一番削骨称雄、破喉取 响之病”。 船山批判杜诗,还指出杜甫将历史 与诗歌混为一谈,迷失了诗歌发展的方向,“学杜 以为诗史者,乃脱脱《宋史》材耳。杜且不足学, 奚况元、白!”_4 王夫之对杜诗的批判究其原因, 前文所述刘绪义一文已有 较全面论述,此处不赘述。 当然,船山并非一味否定明诗学杜,例如评 论高启《郊墅杂赋》说:“苦学杜人必不得杜。唯 此夺杜胎舍,以不从夔府诗人手也。” 评郑善 夫《即事》日:“继之天才密润,以之学杜,正得杜 之佳者。善学者,正当学杜之所学。”l4 邬国平、 叶佳声曾统计《古诗评选》、《唐诗评选》和《明诗 评选》并发现船山例举的诗句中,涉及杜甫的作 品最多,共有91首,比位居第二的李白还多了48 首,另外对船山评论不同创作时期杜诗论述颇有 见地,L4。 由此看来王夫之尊杜思想还是存在的。 王夫之对盛唐杜甫批评尚且如此,那么他对 那些长篇叙事的元、白歌行来说则批判地更为彻 底,他说:“长篇为放元、白者败尽。” 又批判孟 浩然的唐诗等:“孟浩然诗十九失之偏,偏则满纸 山人气。” 圳 (二)对唐宋诗创作风格的批评 船山认为唐宋诗不能完美抒发诗家情感源 于他们在诗歌结构安排、语言运用上故意造成繁 琐曲折,说文论理,从而对诗歌情感的平顺流露 造成伤害。他在论述胡翰《拟古》之四:“唐、宋人 于‘宁遣同宿莽’之下,比捺忍不住,将下半截道 理衍说,则有议论而无风雅。” 船山觉得唐宋 诗创作风格就是将过多议论植入诗歌创作中,造 成对诗歌抒发情感特性的削弱与伤害,而胡翰此 诗未学唐宋诗手法,才做到“宁遣”句摄尽,进而 “神运气中,无涯际”。唐宋诗繁琐曲折不仅表现 在诗歌衍说道理上,对于结构安排也明显体现这 一特点。例如论述潘纬《送友人北游》日:“轻爽 疑于中唐,而实不然。中唐人必有安排,有开合, 有抑扬,不能一片合成。但熟看刘文房诗,自知 其不尔,亦具知此种诗之有古法矣。” 他批评 中唐诗歌在结构安排上开合抑扬,从而破坏了诗 歌的完整性,更加不利于诗歌情感的表达,因而 他认为潘纬诗表面看类似中唐创作风格,其实这 种轻爽的特性来自于对古诗的学习。另外,船山 论述“但自大历以下必有起落,有回互;能不作起 落回互,即有宋句,犹未害神气,所必略句而观全 体也” 同样也是这个道理。 通过以上三例可以明确船山对于唐宋诗歌 创作多议论而少情感抒发以及故意安排结构回 环往复给予批判,他认为诗歌平顺才能更好的抒 发情感,例如在刘基《旅兴》之一中论述:“平之一 言,乃五言至极处。尽唐、宋作者,止解出声,不 解内声,凄紧唐突,唯不平耳。难言难言。”l5 他 点出唐宋诗就是不能做到平顺,才无法将情感很 好抒发。五言古诗以《十九首》为尚,而《十九首》 则是抒情诗歌的典范,相较而言唐诗则缺乏平顺 的语言和结构,显然唐诗在五言上是有缺陷的, 正如船山在《唐诗评选》中赞虎丘鬼《提虎丘山石 壁二首》之一言:“开合平顺,唐人作古诗者,眉棱 如铁,肩骨如峰,皆鬼气也。此独有生人 之理。’’[ ] 另外,船山强调诗歌具有“意”的重要性,“无 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 帅之兵,谓之乌合”,而且要求诗歌之“意”乃是内 心自发,“役心向彼掇索,而不恤己之所自发,此 之谓小家数,总在圈缋中求活计也”, 刮显然这 是要求诗歌本身具有创作性。船山认为唐宋诗 对“意”不具有创造性,因为它们将意寄托于前人 之诗歌以此来舍旧趋新,那么结果诗歌也就无所 谓诗歌。“诗之深远广大与夫舍旧趋新也,俱不 在意。唐人以意为古诗,宋人以意为律诗绝句, 而诗遂亡。”_5 船山对意的理解颇为深刻,在《唐 诗评选》中就屡次对唐、宋诗歌对“意”的做出批 评,比如指责唐诗过度注重诗歌语言的刻画而未 能达意:“唐人刻画立意,不恤其言之不逮,是以 竭意求工,而去古人愈远。” 他还赞扬高适《燕 歌行》“词浅意深,铺排中即为诽刺”时,又批评 “此道自《三百篇》来,至唐而微,至宋而绝。”E 59] 从上述论述可见,船山对诗歌词与意的表述具有 运用宽泛而简洁深刻的标准,这也如他所说:“宛 折方直,简意任词,真得苏、李之髓。公于此体, 可不谓坐空百代?” 又以同一思想批评徐渭学 唐宋诗对语言运用的不足等等:“顾以弁州标伪 23 l5; 学列2o13年第4期 建安之目笼罩天下士,文长傲岸,不屑人其篱下, 矫枉过正,遂以唐、宋人刻画飞扬之体,唯恐七窍 不即凿死,大损五言风轨”。l6 以上关于诗歌 “意”之论述是船山诗学思想的重要体现,对此作 进一步论述则是后文所需完成的,这里略说。当 然,船山对唐宋诗歌创作的批评是多方面的,在 此仅是从重要方面做出专门论述以突出其诗学 思想的重点。 明诗对古诗和唐宋诗的接受在明代文学史 上产生重大影响,可以说这种影响伴随着整个明 代文学的进程。船山通过对明诗批评将个人诗 学思想融人其中,他虽没像朱彝尊那样更为系统 以人物为中心对明代诗人诗歌作出完整的诗歌 批评和诗学思想的整合,但是以具体诗歌为批评 对象,则更为直接地反映出明诗及其个人对前代 诗歌的接受,亦将个人诗学思想细微地反映于编 选的著作之中,这又是深刻的,更为后代学者全 面研究船山思想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1]董林:《王夫之与明代诗歌》,《船山学-?lJ))2006年 第2期。 [2]钱钟书:《谈艺录》,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09一 lI1页。 [3][8][10][11][13][14][15][16][17][18] [2l J[22][23][24][25][28][29][30][31][32][33] [34][35][36][40][41][42][43][44][45][46][47] [49][50][51][52][53 J[54][55][57][60][61]王夫 之:《明诗评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1、137、 139、82、193 13 21 125 27 119、123 8 26 136 101、120 44 102 102 128 206、317、25 65、265 125 219 140 253 24 58、169、187、44、87 103、216、52、80、83、324、117、140页 [4]高启:《高青丘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第885页。 [5]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 第1471—1472页。 [6]宋佩韦:《明文学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 23页。 [7]钱基博:《明代文学》,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 74页。 [9][12]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0年版,第388、30页。 [19]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3年版,第298页。 [20]周道振、张月尊:《唐伯虎全集》,中国美术出版 社2002年版,第229页。 [26]钟嵘著,郭绍虞注:《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年版,第43页。 [27]祝允明:《祝子罪知录》,《续修四库全书》卷 1122,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31页。 [37]谭承耕:《船山对明诗的评价与研究》,《中国文 学研究》1990年第1期。 [38]刘绪叉:《萧条异代不同时——王船山为什么瞧 不上杜甫》,《古典文学- ̄iR))2008年第3期。 [39]史小军、潘林:《神韵论视阈下的明代七子派》, 《广西社会科学))2o13年第2期。 [48]邬国平、叶佳声:《王夫之评杜甫论》,《杜甫研 究学刊))zoo1年第1期。 [56]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四库禁毁丛刊补 编》卷79,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345页。 [58]王夫之:《唐诗评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版,第12、13页。 (编校:余学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