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专论 有害生物在林业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陈节江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九三管理局红五月农场林业公司 161446 难干操作。如Ⅸ植物检疫条例实 【摘 要l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 于法规条款的表述过于简单、含糊,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 施细则》(林业部分)第3O条第5项中对“疫情扩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受诸多因素制约,目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仍存在 就没有进行详细的表述。假设1车松材线虫病染疫松木从疫情发生的 这一违法行为中是将“带疫植物运出县境”直接定 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形势不容乐观。笔者对此作一论述和分析,并提 甲县运到了乙县,出对策建议。 性为“引起疫情扩散”,还是应将“带疫植物运出县境,并引起再次感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问题;对策 染和疫情发生”才可定性为“引起疫情扩散”,对其如何界定就存在争 议。又如《国内森林植物检疫收费办法》规定“木材或其产品的检疫 面临的主要问题 费按其货值的2%0标准收取”,假定一批带有木材包装材料的电缆从甲 1 防治药械因素 地运抵乙地后,经检查,包装材料没有进行检疫,也没有检疫证书,按规 是按电缆的总价值的2%0收取补检费,还是仅按包装 1.1防治机械、药剂过于农业化,无法在林区大面积推广利用。一 定应补收检疫费,方面,现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药械过于依赖于农业平原施药机械, 材料价值的2%o收取,办法中没有明确。诸如此类的现象也存在于《森 无法在林区大面积推广利用的主要制约因素表现为体积大、质量大, 林病虫防治条例》g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国内森林 不适宜在坡度大、杂灌多、海拔相对高度较大、交通不便的森林中使 植物检疫收费办法》的有关条款中,使县级森防站在执法过程对违法 用,而药剂主要制约因素则表现为对森林生态危害性大的化学药剂种 事实定性可能不准确,引起不必要的行政复议或投诉,从而打击工作人 一一,类、数量过多,能保护和恢复森林生态的生物、仿生、物理药剂种类和 员的执法积极性,这种现象直接制约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检疫的依 数量太少,不能适应建设现代生态林业的需求。另一方面,防治机械种 法行政处罚的力度。 类、药剂理他睦质、森林环境和施药操作人员之间也体现出不相适宜 的相互制约现象。如粉剂型化学药剂具有通过风送方式,能很方便地 使之与高大乔木的树叶、枝条接触,具有单位时间施放面积大、防虫 效果好的优点。但是,施药人员要背负近20kg的重量(喷粉机重量加 上药的重量)在布满杂灌的森林中爬山越岭进行施放。这就产生了3个 问题:一是粉剂型化学药剂的颗粒非常细微,施放后随风在空气中飘 散,如果防护不到位,极有可能被施放人员吸入171鼻中,造成中毒;二是 化学药剂大多残留期长,剧毒,在杀死林业有害生物的同时也杀死了 有益的昆虫和其他生物,对森林生态中的生物链造成严重的破坏。三 是由于杂草灌木的阻碍和负重过大,造成单位时间施放面积缩小,充 分显示出四者之间的不相适宜的相互制约的关系。 1.2原因。主要是因为林业有害生物防冶一直以来是借用农业药 械的成果,而农业药械研制团队的研究方向重点放在平坦的农田田间 作业的特点上,很少甚至根本就没有考虑到林间作业的特点。而林业 系统并没有组建药械研究团队,即使近年来有部分林业科研院所已经 开始了林业药械的研究,也仅仅针对某一种机械或一种药剂进行研制, 没有将林间作业的特点、林业有害生物的特性,森林生态、林间作业环 境、作业人员等各个因子综合考量而进行系统研制,仍然是单一的各 自为战的研制格局。这就从客观上直接造成了药剂、施药机械、施药 人员和森林生态环境四者不相适宜的制约局面。 2、技术因素 2.1检疫检验设备、工具书过于单一,检验速度较慢。制约检疫检 验的因素主要表现为检疫检验设备和工具书种类少。基层检疫机构 的检验设备除了生物显微镜就是放大镜,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快速检验 和定性分析的需要。而林业有害生物工具书的问题则表现为以文字形 式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形态特征进行描述的较多,以直珊 林业有害 生物实物标本和彩色照片等实物直观信息进行描述的十分稀缺,林业 有害生物种类的实物直观信息储存量少。 2.2原因。产生检疫检验工具种类少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一直以 来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定性分析都是沿用传、帮、带的方式对其外部结 构和形态进行肉眼判定的方法,而对林业有害生物内部结构(比如遗 传基因等)的定性研究工作基本没有开展。因此,很难推动林业有害生 物检疫检验工具的研制和开发。 3、法规因素 3.1防治检疫法规中部分条款表述过于简单、含糊,导致依法行 政处罚时法律条款适用困难。基层林业检疫机构在进行森林病虫防 治检疫执法过程中,有时会遇到法规条款很难适用的情况。主要是由 3.2原因。主要是由于法规没有根据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发展 形势适时地进行修改或进行解释,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参照标准与依 据。 =.对镱 1 加强预测预报工作 是加强林业有害生物测报信息网络的管理和测报制度建设。 加大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的投入,改善测报、监测点的基础条件,建 立以先进的监测测报技术为依托,以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为基础,以区 县监测点为辅助的测报网络体系,对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进行监测 和短、中、长期预报。二是通过对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一般调查和系 统观测,不断积累基础资料,建立起数据库,用高新技术和监测信息处 理系统开展监测与预报工作。三是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岗位 培训。通过对各级测报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岗位技术培训,提高 测报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的体系 的整体管理和科技水平,应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仪器对林业有害生物 进行快速、准确的病虫隋预报。 2 增加森林防治科技含量,改进防治手段 是坚持发展生态林业。在保护好现有林业的基础上,坚持适地 适树,采用良种壮苗,营造混交林,实行工程造林和集约经营等林业措 施,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全过程),加 强早期预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增强林业自然抵御有害生物的能力, 走出一条林业生产与有害生物防治协调发展的路子。二是认真遵守国 家有关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规定,逐步禁止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大 力提倡使用环境友好型农药,以减轻对环境和水源的污染。三是大力 发展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技术和规模都应有一个大的突破,应加大推 广普及力度。四是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力度,研究和探讨新的林 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并在生产上推广,积极推广利用林业有害生物监 测技术。 3、加大资金投入,保证防治需要 加大资金投入是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基础。一是继续坚持 “以地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投入原则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 任制度,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多层次、多渠道投入,以筹集更多的资金。 二是各级政府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纳入当地防灾减灾计划,增加 防治、测报,检疫性有害生物普查和基本建设投资等。三是按“谁受 益,谁补偿”的原则,尽快建立起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从收取的补偿资 金中适当安排防治经费。 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