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某新城道路交通规划研究

来源:小奈知识网


某新城道路交通规划研究

[摘 要] 道路交通规划是新城区建设的基础条件之一,以某新城为例,通过对新城交通影响因子的分析,提出新城交通规划需重点把握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关键词]新城;城市道路;交通规划[Abstract] The road traffic planning is one of the basic conditions for the building of the new city, a new town as an exampl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n city traffic, the metro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to the key problems and solutions.

[keyword] Metro City Road; traffic planning;

1引言

城市道路是城市建设的支撑体系,对城市规划的格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道路的功能从原先单一的交通功能逐步发展为集城市景观、城市防灾等为一体的物质载体,城市道路网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城市的用地布局甚至整个城市功能的发挥。

我国地域宽广,地形条件各异。山地城市用地较分散,地形起伏大,路网通常呈自由式或组团式布设,非直线系数大,组团间联系相对薄弱,在道路系统规划中需对城市主要交通流(车流及人流)进行分析,确定组团间的联系通道及道路等级,从而规划出合理的路网结构。本文探讨山地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一些重点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2该新城概况

该新城规划形成一个约30万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的次中心工业城市。现有少量的村镇,建成区面积约2平方公里,是一个完全的新兴城市。

该规划区内地形坡度在20%~30%的用地占到35%,地形坡度在10%以下的用地只有33%,是一个典型的山地城市。

3新城交通影响因子分析

3.1 该新城用地布局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不同的城市用地布局决定不同的城市交通。一方面,城市各类用地布局

决定了城市交通的产生点和吸引点,决定了城市交通的流量与流向;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各类用地布局的拓展和变化,人口和岗位的分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城市单位面积的交通强度和城市交通流量流向都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中(见图1)。通过对城市用地布局的规划和对交通设施供给的阶段控制,可以起到调整城市交通状况和促进城市向更合理的结构发展的作用。

图1土地利用与交通的关系

从城市的用地结构来看,该城市功能区集中在对外交通的南部,并受地形影响呈纵向发展,跨越铁路和高速公路的通道是城市交通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城市的带状形态,使得城市的南北向道路的组织需要着重考虑;由于受山地地形的影响,整个城区路网呈组团布局,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

工业用地所产生的大量货运量,它的运输通道与物流用地的关系、与对外交通的联系,以及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的人流通道、居住区与商业区之间的联系道路都是本次规划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为了减少土方量,应尽量减少隧道及高架桥的设置,并使道路断面符合山地城市和工业城市的特征,增加步行系统在城区的设置。

3.2该城市周边地区发展对交通的影响

城区外围交通影响区主要是各个方向联系的地区,该城市将产生巨大的交通需求;由于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周边旅游城市组成的黄金线路也会吸引周边城市的人流。

交通规划需分析对外交通所产生的人流、物流,考虑其对城市的影响,使对外交通尽量从城市外围通过,避免对城市造成干扰。此外,还需重点考虑城市道路与对外交通的衔接,并在一些进城道路形成较好的景观廊道,提升城市的门户形象。(见图2)

图2该城市功能及交通流分析图

4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重点问题

通过对该城市交通影响因子的分析,确定该城市的对外交通流及内部交通流的主要走向,把握货流和客流对城市的影响,确定此类城市道路交通规划需

重点把握的几大问题。

4.1 合理的路网结构

合理的路网结构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该城市规划路网不仅要考虑南北向长距离的出行需求,还要满足组团内部的交通行驶要求。因此,应发展和完善该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形成由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组成的层次分明、功能明确的城市道路网络系统;建立与该城市相衔接和协调的工业区内部整体交通系统,以满足工业新区大运量物流和人流内外部交通的高效快速需求,建立以物流中心为支撑的物流体系。

4.2 完善的步行系统

该城市由于地形起伏较大,垂直交通有时需由步行系统解决,这也是山地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一大特色。规划在该城市建立各个组团内部的独立步行系统,与城市组团内部步行系统连成整体。

4.3 低碳的公共交通

受地形影响,该城市道路坡度较大,因此中长距离的出行必须依赖机动车,城市公共交通是低碳经济下的首选。

在该城市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倡导环境友好型交通模式,满足多元化出行需求。该城市呈南北向长条状,出行距离相对较长,规划设计中强调把公共交通体系的构建放在首要位置,积极推进沿城市主干路及重要次干路的常规公交建设,不停完善次干路及部分支路的公交服务,为交通出行创造良好的条件。

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策略探讨

在该城市的道路交通规划中,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着重从路网结构、道路断面形式、交通模式以及交通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5.1 路网系统规划

(1)城市路网应根据地形地貌特点,成自由式组团式格局,建立高效、快捷、安全、和谐的交通网络体系。根据土地使用、客货交通源和集散点的分布、交通流量流向,并结合山地地形及河流走向、铁路布局,因地制宜确定路线。道路网应平行等高线设置,并考虑防洪要求。

(2)建设准快速路:城市快速交通一般指快速路,根据《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符合设置快速路的必须是规划人口在200万人以上和长度超过30公里的带形城市。

该城市离此标准尚有一定距离,但其作为带状组团形的城市,东西窄、南北长,城市带形长度达

到1 6公里,长宽比接近5︰1。工业区和物流园区分别位于城市的南部和北部,两者之间的物资往来、与铁路和高速公路的联系都要通过南北向交通来解决。因此必须建立一条南北向的快速交通系统(准快速路,设计车速为50公里/小时),其兼有过境公路和城市道路的功能,满足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的需求,用来连接带状城市中的各个片区,增加片区之间联系的便捷度。

(3)采用以主次干路控制台地的设计思想,以具有规律性、方向性的主次干路路网控制整体城市总体格局。建设“小断面、高密度”的城市次干路体系,提高路网密度,组团内次干路尽量形成网络,确保路网贯通性。完善支路网建设,保证城市内部交通可达性。特殊地区的支路可根据具体地形特殊对待,可适当采取分段管理、分离式基础等方式减少道路土方。建设组团间的人行台阶通道,提供组团间便捷的人行交通途径。(见图3)

图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图

(4)在机动车交通量不大、非机动车较少的特殊地段可采用单幅路横断面形式。当道路横断面根据具体设置有所变化时,应设置过渡段。

(5)准快速路之间及与主干路之间的交叉口应采用渠化方式,实行信号灯控制,路口进行展宽处理。准快速路与次干路、支路之间,采用右进右出方式,实现信号灯控制。主—主交叉、主—次交叉,实行渠化展宽交叉口方式;次—次交叉,实行渠化方式;主—支交叉,支路采用右进右出方式;次—支交叉,一般采用平交路口。

5.2 步行系统规划

由于该城市山地坡度大而地形复杂,造成非机动车交通很少,城市道路设计当中可尽量减少非机动交通的空间,而鼓励居民采用公交与步行两种出行方式,跨组团中长距离的出行采用机动车交通方式,各组团内短距离交通则以步行为主。因此,步行作为重要的出行方式和低碳行为,城市步行交通系统的建设应该相应地给予强化。

山地城市与平原城市步行系统最大的不同,是其可在同一场所体会不同空间的景观变化,通过与城市功能区的结合,在同一地点通过竖向的移动可感受到开放空间、私密空间和原生态空间的同时存在,感受到城市的活力与多变。在步行道的节点位置,通过城市景观的塑造,来放大心理的舒适度和营造城市特色。

在该城市,根据步行的特点可大致分为几个步行区域:

(1)休闲绿化区,指贯穿城市南北的背景山体和城市组团之间的生态绿地与公园,要承担市民周末的登山、休闲、运动等步行类型,同时也将组团灵活地分隔开来。步行道设置应将空间、景观、设施整合在一起,构建多变的自由空间。

(2)城市活动聚集区,组团分散布置的城市建成区,是居民各种步行活动的集中区域。步行道应与各类建筑的有机结合,纳入城市“街道”的职能。

(3)滨水步行区,城市组团的公共活动区域,主要承担市民日常的亲水、娱乐、步行休闲等类型活动。该城市是一个山水相依的城市,自然环境良好,步行系统应与山体和水系紧密结合,构建丰富的视觉效果,并通过步行系统两侧景观的打造,进一步提升城市生态空间的品质。

6公共交通规划

公共交通是一种大运量的交通,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不仅是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阻塞的措施,同时也是节约能源、改善城市环境、减少污染的重要途径。工业组团和居住组团之间的钟摆式交通,可以通过公共交通得到有效的解决。

按功能将公交线路划分为干线、支线和辐射线路。为了适应城市规模的拓展和片区、组团、重要客运交通枢纽之间的联系,规划干线快速公交来满足市民长距离的公交出行需求,并构成城市公交的骨架。干线公交线路由重要交通枢纽向城市主要功能组团放射,并使得枢纽之间有良好的衔接。其线路直捷,选择的道路主要为主干路,车型较大,车速较快。公交支线主要承担对干线公交线网的补充和驳运功能,是城市公交系统的主体,起到扩大城市公交服务范围、方便市民生活的作用。支线公交主要实现各主要换乘站的接驳以及其他首末站之间的连接。线路非直线系数变化较大,通过次干路、支路深入社区。公交辐射线路主要服务于周边与中心城联系密切的城镇和中心城之间的客运需求,作为优先发展公交、城乡统筹的措施之一,方便群众经济、便捷的出行。

主要公交线路通道设置公交专用道,提高公交服务水平;新建道路设置港湾式公交停靠站。

7结语

作为山地城市和工业城市,道路交通的构建需考虑地形地貌和各种交通流的特点,规划中应考虑路网结构、步行系统和公交系统。如何从规划设计角度入手,建设现代化的符合山地城市特征的多层次综合交通体系,仍是我们今后规划设计需关注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洛贯产业承接区发展规划(2009—2030)[Z].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