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清思路、概括内容、把握文意考点一标题的含义及作用方法指导1.概括文章的标题
拟写出文章标题,首先,要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依据有:核心人物+核心事物+作者情感。其次,要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理解(分析)标题的含义。
理解(分析)标题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看标题的本义。即文题中词语的含义、概括的内容、点明的对象。(2)分析标题的修辞义。将运用修辞的文题还原后理解其含义。
(3)理解标题的双关义。标题含义一般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来分析。如《白杨礼赞》表层含义是赞扬白杨树,深层含义则是赞扬像白杨树一样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抗日民众。
(4)把握标题的象征义。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体之
间的联系和共同点。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象征勇敢坚强、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抗日民众的形象。
(5)把握作者感情的出发点。有的文章标题是对作者内在情感的一种概括,或者是作者寄托情感的事物。《白杨礼赞》
(6)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7)寻找文章线索。如《背影》一文就以标题“背影”做线索,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情深。答题格式标题的含义是……,它概括(暗示)了……(文章的主题、内容、线索等),引起读者对……的深思(阅读兴趣),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3.标题的作用。
(1)散文标题的作用:①交代文章内容;②点明或突出文章主旨;③交代行文线索;④具有象征意义;⑤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等。
(2)小说标题的作用:①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②奠定全文的感情基础;③设置悬念;④贯穿全文的线索;⑤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⑥推动故事⑦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考点二把握线索,理清思路方法指导1.线索的类型及其作用。分类及举例
①以实物为线索:如张之路《羚羊木雕》线索
②以人物为线索:如胡适《我的母亲》③以事件为线索:如孙犁《芦花荡》④人物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鲁迅《故乡》⑤以人物的思想感情为线索:如魏巍《我的老师》
⑥以时间推移、地点转换为线索: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作用
(1)贯穿全文。
(2)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的连接在一起。(3)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2.从以下两方面把握线索:
(1)了解线索的特征:①贯穿全文;②有明显的文字标志;③反复出现;
(2)找线索的方法:①注意标题,不少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②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③注意抒情、议论句,抒情议论句往往是文章的另一条感情线索;④看段落间的内部联系,根据文章段落间的内部联系,就可以判断出文章的线索。
3.理清思路:注意表示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变化的词句。记叙性文章常按照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来组织结构。
答题格式本文围绕……(线索),首先写了……,然后……接着……最后……
考点三概括文章内容、梳理故事情节方法指导
题型一:概括某一件事
(1)定位概括段落段意。通读文章后,看题干要求的事件在文中哪一段落,进行定位,概括段意。
(2)提取信息,重新整合。针对那种文段中没有明显中心句或重要句子的,需针对每一个独立句或几个相对重要、互为关联的句子的意义进行归类概括,由点到面,归纳出内容要点。
概括情节/某事件答题格式谁(在何时何地)+干什么+结果怎么样(或什么事物怎么样)题型二:概括文章内容
概括文章内容可采用以下方法:
(1)题目扩展法:有的题目高度概括了文章内容,对其稍加扩展就是文章主要内容或主要故事情节。
(2)要素归纳法:找出记叙六要素并合理组织起来就是文章主要内容或主要故事情节。
(3)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的是一个段落的主要内容,将其综合即可概括出文章主要内容或主要故事情节。
(4)结构划分法:即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结构构成,关注表示时间、地点等的词语,分别归纳各环节的主要内容。这种方法常用概括梳理故事情节类的题目。
概括文章内容答题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提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批判了、揭露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考点四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
方法指导
把握文章主旨可采用以下方法:
(1)散文的主旨:①抓住表达中心意思的语句;②抓住文章开头、结尾段中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用适当的词语连贯起来;③通过结构分析来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大意连贯起来并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此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④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具有时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的社会内容。阅读时要理解文章所包含的深刻的社会和时代含义。
(2)小说的主题:①文章的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文章题目往往最先告诉人们作品要歌颂什么,反对什么,宣扬什么,控诉什么;②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通过对三要素的具体分析,从而逐步分析得出小说的主旨;③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抒情议论的句子就是作者表明心志的地方,对把握文章主旨很有帮助;④在时代大背景下才可以透彻地分析小说的主题。答题格式通过叙述(描写)……,表现了xx人物的性格特征/心理特征,表达了作者……赞美/反对/批判等的感情(或揭示了……道理)。2(二)重点词、句、段的理解与赏析考点一词语的理解与赏析方法指导1.词语含义的理解。
“词语含义”是指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特殊意义,这一意义一词典释义有某种内在联系而又有所不同。
(1)结合语境,推敲深层含义。一般的答题原则是“词不离句”,即具体分析品味其语境义。(2)注意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明确词语含义;注意细节,如词语的轻重、范围、适应对象、搭配的习惯、口语还是书面语等。(3)联系人物感情、景物特点思考。(4)有时可根据修辞义,体会双关义。答题格式某词原指……(本义),这里指……(语境义),起到了……作用(深刻含义)。2.词语的指代。
理解指示代词的含义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答题:
(1)多数情况代词指代的内容在词语的前面,极少数情况是在代词的后面,因此,①看位置,先往前找,再往后找;②联系文章内容推断。词语的指代内容有时是一个词或一句话。对于无法在原文中直接找到答案的,需要提取主要信息并加以概括。为检验答案是否正确,可以选用“代入法”,将找到的指代内容代入代词所在的位置,看是否符合句意、段意和文意,以确定答案的正确性。(2)由近及远,查找释句。在些词语比较抽象,较难理解,所以作者在提出后,一般会相应地对此进行解释,而这些解释往往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答案。因此,解题时必须从下句去寻找答案。答题格式某词指代……,表示……。3.词语的表达效果(作用)。
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从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入手。
(2)从文章的中心、人物的感情变化(写人、叙事)、景物的特点(绘景)等方面入手。
(3)从词语本身的特点入手。如:叠词的节奏韵律美,形容词的生动优美,动词的具体传神。答题格式该词运用了……(词语用法),生动形象(简明扼要)地写出了……(表达效果),具有……(作用)。
3考点二句子的理解与赏析方法指导1.句子含义的理解。可分三步完成:
(1)品析关键词,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2)结合上下文,分析修辞,探究句子的句外意义,即“言外之意”。
(3)联系文章的中心及作者抒发的感情。只有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把握主旨,才能准确理解一些特殊句的深层含义。2.句子的赏析。
(1)了解赏析对象的特点。指句子含义、描写方面、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句式、词性等。(2)确定最佳赏析角度。首选修辞或人物描写方面,无以上两点,则考虑其他赏析角度。(3)结合具体语境,指出其特定作用。答题格式1.哲理句(主旨句、抒情议论句、总结全文句)赏析:这个句子起了点题的作用,说明了……的道理(或让人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2.句式的赏析:陈述句语气平稳;疑问句能吸引读者的好奇心,制造县念;反问句能加强语气,使感情更强烈(或使观点更鲜明);感叹句能抒发强烈的感情。3.描写句的赏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描写,具体地写出了……。
4.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所在句子的赏析:联系句子所要表达的情感或思想,从字词的感情色彩方面进行赏析。
5.句式工整句的赏析:这个句子句式很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写出了……。6.叠词句的赏析:这个句子中的词是叠语,读起来有韵律美,写出了……。7.修辞句的赏析: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反复设问
作用及答题格式
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具体形象地表现了……。作者把……人格化(或赋予……人的思想、动作、情感),生动活泼地描绘出……。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整齐优美,富有气势;抒发……强烈感情(或使……观点更鲜明)。这个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这个句子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富有感染力。
设问是有问有答。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启发思考。
4反问
反问明问无答,但是答案已经包含在句子中了。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经明确的思想表达得更加突出,感情色彩更为鲜明。
考点三重点句段的作用方法指导1.段落的作用。
(1)开头段:统领全篇、引起下文、营造氛围、奠定基调、铺垫伏笔。(2)中间段: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开头(或上文)使文章结构完整。
(1)开头段:点明(或引出)叙写的人、事、物、景;设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结构
内容
(2)结尾段:点明主旨(或深化主题),升华情感,发出号召或倡议。(3)写景段: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突出人物精神品质。(4)议论抒情段:评价人物、景物、事物,抒发情感,点明主旨。
2.句子的作用。
(1)起始句:领起下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下文做铺垫,引出主旨。(2)收尾句:点明中心,总结全文。(3)过渡句:承上启下,推动情节发展。
(4)议论句:点明中心,升华主题,统领/总结全篇,画龙点睛。
(5)描写句:形象生动突出人物性格特征;渲染气氛;烘托心理;衬托人物,寄托情感。(6)抒情句:令人回味,烘托主题,抒发作者xx思想感情。
(7)引用句: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照应前文,照应标题;令人深思,给人警醒等。
(三)把握常见表达方式与写作手法考点一表达方式及其作用方法指导1.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2.记叙的人称及其作用: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作用
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描述。作用:亲切自然,真实可信。
你“你”“你们”展开描述。
作用:缩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便于直接抒情。
以“他”“他们”展开描述,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将人物经历、事件经
5过告诉读者。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比较灵活自由。
3.几种表达方式的作用:表达方式
作用及答题格式
顺叙使叙述有头有尾、脉络分明,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
倒叙
使情节曲折,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内容记叙
对比鲜明,突出中心。
补叙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是时间更加完整,具有逻辑性。插叙
使文章内容充实,结构紧凑;引出下文,反映人物之间的关系,为下文做铺垫。外貌描写对人物容貌、衣着、神情、体态等进行描写,表现人物的身份、感情、性格等。
语言描写
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表现人物的感情变化、性格品质。
人物描写
神态描写对人物表情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及心理特征。动作描写描写人物在某种情况下所做出的反应,表现人物的感情变化、性格品质。
心理描写
描写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和内心活动,提示描人物的感情变化、性格品质。
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写
社会环境
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②渲染环境气氛;环境③烘托人物心情;④推动情节的发展;⑤深化主题。
描写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空间、场景;②渲染
自然环境环境气氛;③烘托人物形象、人物心情;表现人物
性格;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①主人公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
正面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描写
②细节描写:以小见大,突出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使人物形象更鲜明饱满。
侧面
2周围人物:描写次要人物,意在衬托主要人物……的形象。
描写②环境、场面描写:描写风光景物,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
或……的思想,或为主人公的出场和故事的展开做铺垫。
抒情抒发作者……情感,提示文章……主题;表达观点,引发读者共鸣;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
议论提示主旨、画龙点睛、深化(升华)主题。说明
详细、准确地介绍事物以突出事物的特征。
6答题格式(1)人物描写(具体是哪一项):展示……人物……特征。
(2)环境描写(具体是哪一项):描写……自然风光,渲染……氛围,烘托人物……情感/心理。(3)抒情:抒发作者……情感,提示文章……主题;表达……观点,引发读者共鸣;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
考点二写作手法及其作用方法指导1.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需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结构手法以及表现手法等方面入手。2.解题时要注意:
(1)牢记写作手法本身的特点。
(2)联系文章主题。一篇文章的主题常常决定谋篇布局时采用什么写作手法。
(3)联系写作对象。写景状物类文章通常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写人叙事类文章通常用对比、衬托、以小见大等手法;揭露类文章常用对比、夸张、讽刺等手法。
(4)联系上下文。不同的语言环境通常所用的写作手法也不同。如富有静态美的景物通常借助动态描写彰显其静;感情、情怀的抒发常立足于景物描写之上。
3.常见的写作手法(作用及答题格式)(1)表达方式及作用:见前面。(2)修辞手法及作用:见前面。(3)结构手法及作用:
结构手法照应(首尾呼应、前后照应)过渡悬念伏笔详略铺垫
作用及答题格式
……与……照应,使文章情节完整,结构严谨。承上启下,结构严谨;衔接紧密,上下连贯。
文章巧妙地运用了设置悬念的手法,先把……抛给读者而又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紧紧地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地达到了表达主题的目的。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详写有利于更生动、深刻地表达中心意思,略写对主题起补充衬托作用,详略得当,使文章错落有致,重点突出,体现主题思想。
描写……,为后文……作铺垫,使情节具有合理性。(铺垫一般在文章开头)
7(4)表现手法及作用:表现手法作用及答题格式
象征抓住了……与……相似的特点,通过对……准确的描写刻画,丰富了文章内涵,给人以启迪。
衬托(正衬、反衬)
用……的……衬托……的……,使……形象更鲜明,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人、事、景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夸张讽刺运用夸张讽刺的手法,突出了人物(事物)……的特点,表达了……的感情。
抑扬(先扬后抑、先抑后作者的本意是……,而先……,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使情节更曲折,扬)使人印象深刻。
以小见大从人们所熟知的……小事入题,让人从平常小事中领悟到……深刻的生活道理,突出表现中心,更具震撼力。
托物言志紧紧抓住……的……特点,精心刻画,富含哲理,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理想(人生观)。
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出下文;营造……的气氛,奠定了……的感情基调。卒章显志总结全文,升华了……的感情;点明主旨,增强文章感染力。
画龙点睛点明了……,耐人寻味,引人思考。(画龙点睛通常在文章关键处,卒章显志则只在文章结尾。)
直抒胸臆使表达的感情更强烈。(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借景/物抒情、使抒发的……感情更含蓄,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情景交融)动静结合将……的“动”与……的“静”结合,二者相互映衬,充满情趣。虚实相生
将……的虚写与……的实写结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点),深刻揭示主题。
8(三)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拓展延伸考点一分析人物形象方法指导1.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及作用。(1)正面描写
①主人公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②细节描写:以小见大,突出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使人物形象更鲜明饱满。(2)侧面描写
①周围人物:描写次要人物,意在衬托主要人物……的形象。
②环境、场面描写:描写风光景物,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或……的思想,或为主人公的出场和故事的展开做铺垫。
2.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1)抓住主要事件。根据事件提炼人物的感情、性格。(2)分析描写方法。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具体描写中归纳人物心态。(3)关注侧面烘托。在对其他人物及环境描写中,常常包含着作者的感情倾向,这为主要人物的定位起重要作用。
(4)关注人物的年龄、身份和职业等要素。各类人物通常有特定性格。如孩子的天真活泼、顽皮可爱,农民的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
(5)从原文中找关键词句。文本中通常含有明示或暗示人物感情、性格的词句。历年中考试卷中概括人物形象常用的词语:寡言少语、平凡、朴实、纯真、善良、可爱、沉着、冷静、乐观、稳重、害羞、幽默、谨慎、正直、郁郁寡欢、洒脱、循规蹈矩、狡猾、豪放、泼辣、热心、胆小、老实、圆滑、暴躁、勇敢、从容、耐心、踏实、谦虚、勤俭、敬业、诚实、执着、势利……答题格式(1)……是一个……(性格品质)的人(身份)+原文实例。
(2)从……中,可以看出……是一个……(性格品质)的人(身份)。(3)……是一个……(性格品质)的人(身份),从……中,可以看出。
9考点二环境描写的作用方法指导1.环境描写的作用:
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
社会环境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②渲染环境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④推动情节的发展;⑤深化主题。
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空间、场景;②渲染环境气氛;③烘托人物形象、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2.环境描写答题思路:一“看”,二“抓”,三“联”。
(1)看位置。主要看环境描写所太处的位置,从具体位置可以辨别其具体的作用。(2)抓环境的特点。从环境的冷暖色调上考虑它和气氛、人物、中心的关系。(3)联系人物。环境描写是为人物服务的,从人物的活动、心理、感情、性格或品质探究环境描写的具体作用。
(4)联系情节的发展。环境描写常常起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5)联系文章中心。环境描写服务于中心,从文章中心思考环境描写的具体作用。考点二主观题方法指导拓展延伸题属立足文本又跳出文本的拓展延伸性质的试题,命题思路灵活,题型多样,是最能考查考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一类题型。
题型一:感悟启示题
要求:联系文章内容或中心,从主旨、具体语句、具体情节、具体形象等角度来谈。面不宜太宽,抓其中一点写个人感受或启示即可。
格式:①先用一句话概括个人感受;②联系文章深入展开谈感受。如题目要求结合生活实际,一定要结合生活经历来谈;③字数符合题干要求。
题型二:理解评价题
要求:联系文章内容或中心,从不同角度(主旨、语句、情节、形象、感情、写作特色)谈。面不宜太宽,抓其中一点写个人理解评价。
格式:①先一句话概括看法;②联系原文主旨谈谈理解,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③字数符合题干要求。
题型三:联想想象题(含故事)
要求:有创意,必须与语境、人物、主旨吻合。
思路:①心理描写:用第一人称;符合具体语境。②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用第三人称;符合具体语境。③环境描写:要与人物的心情相映衬。
题型四:思辨探究题
要求:结合材料,从相同点、相似点或不同点推导正确结论。思路:①确立探究路径;②亮明观点;③摆出理由;④强化结论。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