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析孔子和孟子的美学思想

来源:小奈知识网
文化艺术 浅析孔子和孟子的美学思想 赵文静 (安徽大学哲学院,安徽合肥2300390) 摘要:先秦儒家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美学思想,构成了中国美学思想的重要源头。先秦儒家奠定下的基本审美思想、审 美取向和审美态度,又不断吸取、同化各家学说而丰富发展,从而构成华夏文化的主流,在滋养中国审美艺术千年历史的Id时,也造就了中华民族基 本的文化心理结构。 关键词:先秦儒家;孔子;孟子;美学思想 1孔子的美学思想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儒家美学的开创者。孔子的美学 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孔子的美学提倡礼乐思想。所谓 “仁”恰恰就是理想的君子所应怀有的德性和风范,这显示了孔子人 道主义追求的理想人格的人的建设和追求。孔子的“仁”和“礼乐” 是分不开的,表现孔子“乐从和”的审美情怀。 “礼”、“乐”,是远古图腾歌舞、巫术礼仪的进一步的发展和分 化,周公旦总结和发展了一整套有关“礼”、“乐”的固定制度,孔 子和儒家之所以极力推崇周公,后代也以周孔并称,都与此有关,周 公是“礼乐”的主要制定者,孔子是“礼乐”的坚决拥护者。“礼” 和“乐”都与美学相关联。首先,“礼”在当时是一套从祭祀到起 居,从军事政治到日常生活的制度等礼仪的总称,实际上就是未成文 的法,这种礼在殷周主要是维护尊卑长幼等级制的统治秩序,就是孔 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那个时期, “礼”有着至高无上 的作用,正是“礼”本身直接塑造培育着人,人们在“礼”中使自己 自觉脱离动物界,儒家的“礼”即在规范了的世俗生活中去展示神圣 的意义。“礼”既然是行为活动中的一整套的秩序规范,也就存在着 仪容、动作、程式等与“美”有关的方面。所谓“习礼”,其中就 包括对各种动作、表情、服饰、色彩等秩序的建立和要求。如《论 语・乡党》里描写孔子,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 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 言,圄固如也”; “君子不以绀鲰饰,红紫不以为亵服”等等。这都 表现出“礼”维护上下尊卑,严格规范个人的动作、语言、情感等社 会功能。这也就是说,人必须经过“礼”才能够真正成为人,获得人 性。“礼”不仅规范人的身体活动和外在方面,还对人的内心情感 心理有着巨人作用。《礼记・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 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里就是指人的各种情感心理也要接受 “礼”的规范要求。 “礼”对人的身心塑造作用是外面强加的,是一种强制性的,与 人的自然性的感官和情欲宣泄并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真正表现人的 内心情感的方面,只有交给“乐”来承担了。 “乐”从甲骨文中考证,有人说它表示谷物成熟结穗,与人对 农作物的收获和喜悦有关,引申为喜悦感性的心理情感。“乐”和 “礼”不同,它是通过群体情感上的交流、协同来维护和巩固群体既 定秩序的和谐稳定,它不是外在的强制,而是内在的引导,它是通过 陶冶情操、塑造情感以建立内在人性。“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 就是“乐”的标准尺度,即喜怒哀乐的内在情感都不可过分,过分即 有损于身体健康,也有损于社会稳定,音乐和各种艺术的价值就是去 建造这样一个普遍的情感和谐的形式。“礼乐思想”几千年来占据统 治地位,影响到庙堂审美到民间审美,这要归功于孔子的贡献。 其次,孔子美学特别提倡“仁”的思想。《论语》一书孔子讲 “仁”百余次,每次讲法都不尽相同。有些研究学者认为“仁”本身 就是审美,即它具有非概念所能确定的多义性、活泼性和不可穷尽 性。就“仁”本身来说,它也是有层次的 首先孔子的“仁”是以氏 族血缘为基础的,孝悌是这种基础的直接表现。孔子说: “今之孝 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因此,从 根本上说,“仁”是根基于动物而又区别于动物的人性的自觉。孔子 在这里强调的“敬”,指的正是表现为一定的礼节仪容的心意状态, 在孔子看来,便是“礼乐”所塑造培养出来以区别于犬马或者区别 于对待犬马的人的情感,随人“仁”必须以亲子这种自然生物性的血 缘事实为基础,但重要的是这种自然生物关系经由“礼乐”而人性化 了,所以才不同于犬马。孔子认为, “礼乐”的核心就是“仁”,而 ..496.. 孔子美学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尽善尽美”。在儒家思想中, 美常常和恶相对,恶就是丑,美就是善。在《论语・颜渊》中孔子 说: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这里的美恶就是现 在的好坏,也就是善恶、美丑。在孔子看来,美的东西也就是善的东 西。当然,美和善含义并不完全一致,善的东西必然是美的,但美的 并不一定都是善的,因为善主要是对事物功利主义的评价,而美出了 功利的要求外,还有内容和形式上美的要求,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这表现在文和质、德与文的关系上。在《论语・雍也》中:“质胜文 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照儒家的观点,文质 统~,有德有言,道德文章统一,才符合文质彬彬的要求。所以, 《论语・八柏》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 矣,未尽善也。”从这里就看出孔子美和善是不可分开的了。 2孟子的美学思想 孔子给予礼乐传统以仁学的自觉意识,孟子则最早建立起中国审 美范畴中的崇高:阳刚之美,这是一种道德主体的生命力量。在孟 子美学中,最重要的思想是对充满浩然之气人格美的高扬。在《论 语・泰伯》篇里: “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 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 章”,这就是说没有语言能描述尧那样伟大的功业。但孟子却对外在 的功业地位颇不重视,在《孟子・尽心下》中:“说大人则藐之,勿 视其巍巍然。”外在的“巍巍”不再被强调,它从外而内,孟子把这 种“巍巍”的大做为“壮美”,直接放在个体人格的完成层次上讨论 了。 在《孟子・尽心下》中有这样一段话:浩生不害问日: “乐正子 何人也?”孟子日: “善人也,信人也。…‘何谓善?何谓信?” 日: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 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 之下也。”在这里,孟子把个体人格划为善、信、美、大、圣、神六 个层次,明确把“美”与属于伦理道德的“善”、“信”区别开来 了。并把‘美’摆在‘善’、 ‘信’之上。 ‘善’是 可欲’的意 思,就是说个体在他的行动中追求 可欲’的东西,即符合仁义的东 西。 ‘信’是‘有诸己’的意思,就是说个体在他的行动中处处都以 自己的本性中所固有的仁义等原则作为指导,而绝不背离它。 美’ 则是‘充实’,就是说个体不但遵循着‘善人’、 ‘信人’所信守的 仁义等道德原则,而且把它扩展贯注于自己的全人格之中,使自己外 在的仪容风貌、应对进退等,处处都自然而然的体现出仁义等道德原 则。所以, ‘美’是在个体的全人格中完满的实现了的善,它包含善 而又超越善。 ‘大’同‘美’相连, 圣’同‘大’相连, ‘神’同 ‘圣’相连,一个比一个更高。但都起始于‘美’,因而它们不是单 纯的道德伦理评价的范畴,而同时是审美评价的范畴。 ‘大 是 充 实而有光辉’的壮观的美。 ‘圣’是‘大而化之’, ‘圣’的特点是 不但有一种辉煌壮观的美,而且还集前代之大成,作出了划时代的创 造,表现了一种非巧智所能达到的力量,并且成为百代的楷模,具有 极大的感染化育的力量。 ‘神’是‘圣而不可知 的意思,就是说到 了‘圣’的境界,却看不出是如何达成的。 ‘圣’是要赖人力才能成 功的, ‘神’却似乎非人力所作为。孟子对美、大、圣、神的区分, 文化艺术 浅谈武术 “棍文化"之‘‘棍术"起源探讨 马东成,易长江 (保山学院体育学院,云南保山 678000) 摘要:中国武术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其技术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在世界范围内遥遥领先-I-g-,4 ̄ ̄国家 而武术系统理论研究相对 薄弱,特别是武术分支理论、武术分支文化研究等等研究少之又少。本文以“棍文化”研究为从发点对“棍术”起源进行研究。望有助于为武术文化 研究做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棍文4J5;起源;武术 近年来对于文化问题的讨论,大家也持有不同意见,众说纷纭, 呈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可谓学术界的一大盛举。然而对于文化的研 究问题,相当复杂,至今为止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大家各抒己见,纷 纷建言献策,开辟文化研究的新道路。文化是属于人类社会的一种现 象,文化研究的复兴,是历史的必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诸如“酒文 化”、“茶文化”、“陶瓷文化”、“饮食文化”等提法也都应运而 生。 1棍文化的兴起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数千年的发展历经文化洗礼, 已成为一项独具文化特色的民族瑰宝。武术文化的提出,同“茶文 化”、“酒文化”一样,都是在相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顺应学术研 究的趋势而应运而生。武术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已经包含 了文化出版、影视制作、文化旅游等产业内容,并且与歌舞、诗词、 祭祀、宗教、表演等各项目都有联系。武术文化既具有教化作用,又 具有娱乐宣传作用,能满足人们各方面的需要,对提高我国在世界上 的文化竞争力,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棍文化的研究,正是在武术文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棍属 于武术器械的一种,种类繁多,技法技艺门派众多。是人们日常生活 中较为多见的器具,棍文化的发展史可以深刻反映武术的发展史,通 过对棍文化的研究可以更透彻的解读传统文化。研究棍文化首先我们 先从武术棍术起源开始。 2棍术的起源 2.1远古时代“棍”兴起 类利用这些木棒与禽兽、原始部落之间斗争, 《吕氏春秋.荡兵》说 到: “未有蚩尤之时,民固剥林木以战矣。”可见棍己成为当时主 要的武器。又有《世本》记载:“蚩尤作五兵,即戈、殳、戟、酋 矛、夷矛。”]“殳”即棍,在当时棍是作为战争的主要武器之一, “戈”“戟…‘酋矛”“夷矛”这四种主要武器也都是在“殳”的基 础上经过粗略的加工改造而成的。西周时期《诗经.卫风.伯兮》日: “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西周时期,英雄的士兵手拿“殳”为国效 力的真实写照。正是由于战争,促使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使用 棍的搏斗技巧与棍在实战中的技战术动作和攻防姿态,逐渐形成了自 觉运用棍的搏斗技术。春秋战国时期,军事战争运用了阵战,由于作 战的方式与以前大不相同,棍由原来的战争开始转向健身、娱乐、表 演性等功能等。棍的社会功能发生了多样化的转变,练习棍的目的开 始由原来战争的厮杀转向了社会生活中的比赛。这个时期虽未形成棍 术,但它使棍术的发展自觉的走向技术化。汉朝时期贾谊的《过秦 论》: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这是因为当时秦王收缴天下兵器, 民间禁武的结果,没有其他武器与之对恒,只有组稷白梃用来作战。 中华武术里有十八般兵器,是对武术器械种类之多的褒扬。棍就 是其中一个最早的、重要的项目。棍被称为“百兵之首”。劳动创造 了人类的一切,棍及棍术也不例外。在古代,人类为了生存,要不断 的同大自然和自然界其他生物相互斗争。然而原始人类,也就是猿人 拥有其他生物无法相比的智慧。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逐渐适应了大自 然,学会了利用自然界的工具石器、木棒等,与禽兽做斗争。云南沧 源的崖画上,就有手持木棒与野兽搏斗的描绘。画上两人赤手空拳与 棍棒用来战争似乎更为便捷。 《魏书.朱尔荣传》: “人马逼战,倒 不如棒”。 《三国志.吴志.贺齐传》:记载贺将军讨山贼“中有善禁 者,每交战,官军刀剑皆不得拔,将军乃多做劲木白桔击之。禁不复 行,因而克贼。”这一事例说明了我国的棍技的发展已经走向了成 熟。而棍真正的被用作正式的武器,应该是在元代,元代的时候,蒙 古人将华夏分为了四个等级,而汉人处于最底层,汉族人多而蒙古人 少,为了便于蒙古人的统治,蒙古人颁布了《元典章》, “一概禁 绝”的法令 统治者禁武令,收缴了所有的铁器。所以民间的练武 者,把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了棍术的研究。于是棍法逐渐发展成熟。 到推翻元朝统治者的时候,棍变为正成的武器。也是由于这个原因, 从元朝开始民间的习武社团逐渐发达起来了, “枪棒社…‘拳棒社” 等。直至明朝时期我国棍法才各臻妙际。 《总论军器》中谈到, “使 棍之家,三十有一”。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程宗猷所著的《少林禅 宗棍法》。俞大猷的《剑经》。 参考文献 [1]国家体委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人民体育出版社,1 996 【2】吕不韦.吕氏春秋.荡兵[M].陕西出版社,2 006.1 2 野兽搏斗,一人两手各持木棒前来支援。“另外还有西藏珞巴人集体 擒野兽的情况,在老虎经常出没的地方埋伏好,等老虎出来,各手持 木棒蜂拥而至,将老虎按倒,然后专门有一人用尖木棒直接插入老虎 肛门,虎即立毙。”人们在闲暇时间或祭奠活动时,拿着棍子舞弄着 搏兽的场景。这虽然称不上是棍术,但这种舞棍搏兽厮杀的场景已经 具有了棍术的因素。 2.2棍术由远古时代向近代的演变 [3】世本[Ⅲ.中华书局出版,199 7.06 [4]诗经.卫风.伯兮【Ⅲ.清华大学出版社,2 002.1 o 【5】魏书.朱尔荣传[M].宁夏文学社,22【)1.1 2 原始后期人类发展壮大过程,技术的进步,不断的将原始的石 器、木棒进行加工改造。由先前比较粗糙的木棒进行改造,木棒的粗 细、长短、质地的坚硬度、形制、弯曲度等,加以选择。在加上人 作者简介 马东成(1 9 8 3一),男,硕士研究生,云南省保山市保山学院体育学 院,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方法 包含着对美的各种不同情况和性质的观察和区分,都是针对人格美而 言的。孟子的“浩然之气”是孟子所提出的在强烈的道德感的支配下 [2]李泽厚, 华夏美学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 o01年 f3】张铃早: Ⅸ儒家美学的特征及其启示》(广西社会科学)2001年 出现的一种至大至刚的豪迈无比的精神状态,它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 精神气质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泽厚,刘钢纪 Ⅸ中国美学史 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4】张黔: 先秦儒家美学之“美”的边界》(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7年 作者简介 赵丈静(1 9 9 2一),女,河南开封人,安徽大学哲学院2 01 3级美学硕 士,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497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