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读我国某区域沿不同纬度所做的地形剖面组图,完成1~3题。
1.①③④⑤所代表的地形单元分别为
A.太行山、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武夷山 B.大兴安岭、黄土高原、东北平原、长白山 C.贺兰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太行山 D.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长白山 2.⑤山脉南北绵延约
A.200千米 B.300千米 C.500千米 D.800千米 3.L段(①、②两山之间)的实际距离约为
A.50千米 B.100千米 C.300千米 D.500千米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1月等温线图”。读图完成第4题。 4.乙地区等温线向南凸出的原因是
A.太阳辐射影响 B.地形影响 C.大气环流影响 D.人类活动影响
下图为某河谷地址、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
变老。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完成5~6题。
5.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A.向斜 西侧大 B.背斜 东侧小 C.向斜 东侧大 D.背斜 西侧小
6.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宜开采。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
A.甲 B. 乙 C. 丙 D.丁
读黄河三角洲及周边地区略图完成7~8题。 7.烟台比济南
A.春季升温慢,秋季降温慢 B.大风日数少,年降水量少 C.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D.日出早,白昼时间长 8.该区域河流
A.以积雪融水补给为主 B.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C.流速慢,内河航运发达 D.泥沙含量高,有结冰期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图1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9~11题。
9.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 反复进退 10.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11.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黄河入海水量1951年大约为500亿立方米,2010年大约为140亿立方米,总体呈下降趋势。据材料回答12~13题。
12.导致黄河入海水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上游水电站增多 B.中游水土流失加剧 C.下游降水量减少 D.流域内用水量增多 13.黄河入海水量减少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三角洲土壤盐渍化减轻 B.三角洲扩展速度减慢 C.入海口河水含沙量增加 D.河口地区的气候变干
读长江流域图,完成14题。
14.该流域开发的优势是
A.上、中、下游水能资源均丰富 B.石油资源丰富
C.中、下游水运条件优越 D.太阳能资源特别丰富
“中国龙”——黄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但其身体上也存在许多“病症”(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15~16题。
15.黄河各河段的“病症”、主要成因及对症的“药方”搭配正确的是 A.“大量脱发”——气候寒冷干燥——加高、加固堤坝 B.“动脉阻塞”——过度放牧与垦殖——建立自然保护区 C.“腹泻”——地表植被破坏——退耕还林、还草 D.“脚肿”——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地表崎岖——在下游修筑梯田 16.黄河上游进行梯级开发的有利条件是
A.地处我国地势的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B.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 C.地势平坦,水量大,水流平缓 D.地处北方地区,气温高,蒸发旺盛
读中国西北地区局部图,完成17~18题。
17.造成河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耕作制度不同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土壤 B.海拔 C.水 D.热量
18.河套平原从“地固泽卤,不生五谷”发展成为“塞外粮仓”,主要是由于该地 A.地质条件稳定 B.年降水量增多 C.灌溉条件改善 D.黄河水量减少 图为沿海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和岩层形态示意图。读图回答19~20题。
19.P地的海拔最可能为
A.0m B.500m C.800m D.1200m 20.R段河谷的主要成因
A.向斜槽部,挤压弯曲而成 B.背斜顶部,流水侵蚀而成 C.断层陷落,流水侵蚀而成 D.雪域高原,冰川侵蚀而成
地质勘探小组在自西向东水平距离各相差五百米的A、B、C三地对某沉积岩层进行探测。尽管当地潮湿、粘稠的红色土壤给探测带来了不便,但该小组还是得到了下表中的简化数据,其中的沉积岩埋藏深度是指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据此回答21~22题。
地点 海拔(米) A B C 412 500 250 600 某沉积层埋藏深度 421 3 21.该区域可能属
A.向斜谷 B.背斜山 C.向斜山 D.背斜谷 22.该区域最可能位于我国的
A. 东北地区 B. 江南地区 C. 西南地区 D. 华北地区
植被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片总面积占土地面积的倍数,即:叶面积指数=叶片总面积/土地面积。在我国,大致以100°E为界,东部大部分地区的植被叶面积指数大于西部。读“我国30°N植被叶面积指数变化示意图”,完成23~25题。
23.造成100°E以东植被叶面积指数变化最主要因素是 A.土壤 B.降水 C.冰川 D.海拔
24.在我国30°N附近地区,100°E以西叶面积指数较小,发展农业遇到的限制性因素主要是 A.光照 B.水分 C.热量 D.土壤
25.与100°E以东地区植被叶面积指数变化所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最符合的是
A.从新疆向东依次出现的沙漠,草原和枫叶 B.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 C.由刚果盆地向北到地中海沿岸依次出现的自然植被 D.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点点绿洲
1 11 21 2 12 22 3 13 23 4 14 24 5 15 25 6 16 7 17 8 18 9 19 10 20 二、综合题 26.(20分)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图甲方框所示地区某季节的气温分布如图乙所示,试根据等温线的分布特征说明该地地形特点。(10分)
(2)图乙中B地的降水量远大于A地,试分析原因。(6分)
(3)有学者建议在怒江和雅鲁藏布江上修建水电站,你是否赞成?简述理由。(4分)
27.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3)题。(14分)
材料一:我国西南部分地区略图和2014年重庆工业结构图。
材料二:成都和重庆是成渝城市群两大核心城市,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发达,重庆工业基础雄厚。汽车为两城市支柱产业,成都以客车、商用车、轿车生产为主,重庆以重型汽车和轿车生产为主。在十三五规划中,两城市都把中高档轿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作为发展重点。(10分) (1)说明甲所在区域水能开发的有利和不利条件。(6分)
(2)某汽车制造企业拟在重庆建设生产基地,说出其有利条件。(4分)
28.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3)题。(16分)
材料一 图1为某区域略图,图2为图1中甲地和丁地的气候统计图。
材料二 图1中所示道路沿线自然带类型多样,从甲地的半干旱草原带,变为丁地的热带季雨林带。 材料三 由于河流每年带来的2亿吨的泥沙,图1中戊区域形成了面积8万平方千米的三角洲。 (1)图1中甲地和丁地都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分析两地粮食生产自然条件的异同点。(8分)
(2)分析戊区域河流泥沙丰富的原因。(8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