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驱虫剂

来源:小奈知识网
驱虫剂

中文名称:使香消积合剂

简介

[功能主治]理气止痛,驱虫消积。主治小儿蛔虫症。

[处方组成]使君子8克、槟榔8克、神曲8克、白芍8克、榧子8克、川楝子8克、山楂肉10克、茯苓10克、乌梅3枚,木香6克。以温水2碗半浸泡半小时后,文火浓煎至半碗,半饥饱时温服。婴幼儿可分数次服完。一般连服3天。

[辨证加减]驱虫为主且大便不溏加大黄6克(后下),川楝子易苦楝根皮6克;便溏或泻下完谷不化或大便次数增多加石榴皮8克;疳积患儿加疳积草10克。

[临床疗效]一般服3剂后腹痛解除,排出大量虫体或粪检虫卵转阴。治疗278例中,治愈243例(87.4l%),有效33例(11.87%),无效2例(0.72%),近期有效率达99%以上。

[处方来源]福建省厦门市中医院吴逸华。

[按语]蛔虫症一般既有虫积,又有脾虚。本方以使君子、榧子为驱虫药,其性平味甘,能消积除疳,杀虫而不碍胃;木香行气止痛,温暖脾土,通畅气机;乌梅安蛔;川楝子理气止痛杀虫;神曲、山楂等消食和胃导滞;茯苓渗湿健脾;白芍缓急止痛;更取大黄清下陈积之功,使虫邪排出体外,腑气得以通畅。全方攻补兼施,药性平和,杀虫不碍胃,祛邪不伤正。

功效:理气止痛,驱虫消积主治:小儿蛔虫症

第二十三章驱虫剂

凡以驱虫药为主组成,具有驱虫或杀虫等作用,用于治疗人体寄生虫病的方剂,统称为驱虫剂。

本类方剂以驱杀消化道寄生虫为主,主要适用于寄生在人体消化道的蛔虫、蛲虫、绦虫、钩虫等寄生虫病。其成因多为饮食不洁,虫卵随

饮食入口,进入肠道而引起。其共同的临床表现是:脐腹疼痛,时发时止,虽痛而能食,面色萎黄,或青或白,或生白斑,或见赤丝,或夜寐齘齿,或胃脘嘈杂,呕吐清水,舌苔剥落,脉乍大乍小等。若失治、误治,迁延日久,气血渐耗,脏腑渐虚,则呈现肌肉消瘦,饮食不思,精神萎糜,目暗视弱,毛发枯槁,肚腹胀大,青筋暴露的疳积之证。另外,因其虫的种类不同而又有特殊之表现,如耳鼻作痒,唇内有红白点,巩膜上有蓝斑是蛔虫之见症;肛门作痒是蛲虫之独有症状;便下白色虫体节片是绦虫特征;嗜食异物,面色萎黄,浮肿者为钩虫所致。蛔虫钻入胆道,则会出现呕吐蛔虫,右上腹钻顶样疼痛,阵发阵止,手足厥冷等蛔厥症状。

驱虫剂常以乌梅、槟榔、雷丸、鹤虱、使君子、苦楝根皮等为主组成。由于寄生虫证有寒热虚实的不同,除以上药驱虫杀虫之外,其配伍因证而异。虫证属寒者,常配川椒、干姜等温中祛寒;虫证属热者,常配黄连、黄柏等苦寒清热;若为寒热错杂者,辛温之干姜,附子和

苦寒之黄连、黄柏寒热并调;虫积成疳者,

配神曲、麦芽以消食化积,肉蔻、木香以理气醒脾,更配黄连、猪胆汁以清泄疳热;虫证日久,气血亏虚者,配人参、当归以益气补血,扶助正气;为了促进虫体的排出,常配大黄等泻下药。代表方剂如乌

梅丸、肥儿丸、化虫丸、驱绦汤等。

使用驱虫剂应注意:一是服药期间忌油腻食物,以空服为宜;二使用驱虫剂前,应先作粪便检查,辨其虫类,明确诊断,以便正确选用,有的放矢。三因驱虫药大多有毒,用量不宜过大,以免伤正或中毒。四是有些驱虫药具有攻伐伤正之作用,对年老体弱,孕妇等应慎用或禁用;五是服驱虫药后,应注意调理脾胃而善后;六是服驱虫药后,应观察大便内有无虫体排出,若驱绦虫,还应观察其头节是否排出,以确定药效。

乌梅丸(《伤寒论》)

【组成】乌梅三百枚(30g)黄连十六两(6g)

细辛六两(3g)干姜十两(9g)

当归四两(6g)附子炮,去皮,六两(6g)

蜀椒炒香,四两(5g)柏六两(6g)

桂枝六两(6g)人参六两(6g)

【用法】乌梅用醋浸一宿,去核打烂,和余药打匀,烘干或晒干,

研成细末,加蜜制丸,每服9g,一日1~3次,空腹温开水送下。亦可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温脏安蛔。

【主治】蛔厥证。症见腹痛阵发,心烦呕吐,时发时止,常自吐蛔,手足厥冷。亦治久痢,久泻。

【方解】本方是治疗胃热肠寒之蛔厥证的主方。蛔虫喜温而恶寒,善于钻孔。蛔虫寄生于肠内,久不得去,渐伤气血,气伤阳虚则内寒生于下,血耗阴虚则内热蕴于上,形成胃热肠寒,上热下寒之寒热错杂的病理特点,不利于蛔虫生存,则扰动不安,上窜而腹痛,烦闷,呕吐,甚则吐蛔;由于蛔虫起伏无时,蛔动则发,蛔伏则止,故其证时发时止;疼痛剧烈时,气机逆乱,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乃致手足厥冷而发为蛔厥。本证的主要病机是寒热错杂,蛔虫上扰。故治宜和调寒热,温脏安蛔。根据“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古今名医方论》)的治疗原则。方中重用味酸之乌梅,加之苦酒渍后,取其酸能安蛔,先安其动扰,则痛呕可缓。蜀椒、细辛味辛性温,辛可伏蛔,温可温脏暖肠,为臣药。黄连、黄柏味苦性寒,苦下蛔虫,寒清上热;附子、桂枝、干姜皆辛热之品,温脏而祛下寒,并可制蛔;人参、当归补气养血,扶助正气。诸药合用,共奏温脏安蛔之功。

本方配伍特点是:针对蛔厥,而酸、辛、苦并用,以酸安蛔为主,辛伏、苦下为辅,以治标急。寒热并用,温脏为主,以

治病本。全方邪正兼顾,阴阳调和,而缓蛔

虫之厥逆。

本方所治久痢、久泻。亦属正气虚弱,寒热错杂而致。故以乌梅酸涩,收敛涩肠止泻痢;黄连、黄连苦寒,清热燥湿而止泻痢,附子、干姜、桂枝、川椒、细辛辛热,温脾暖肾化湿而止泻利;人参、当归甘温,益气补血而扶正气。温清涩补,寒热平调,正气恢复,虽久痢、久泻亦可痊愈。

【运用】

1.本方为治疗寒热错杂,蛔虫内扰之蛔厥证的代表方剂。以腹痛时作,烦闷呕吐,常自吐蛔,手足厥冷为证治要点。本方亦可用于寒热错杂,正气亏虚之久痢、久泻。对于蛔虫证属湿热者,本方禁用。

2.本方以安蛔为主,杀虫力较弱,故可酌情加使君子、苦楝根皮、槟榔等以加强杀虫驱虫作用;腹痛重时可加木香、川楝子以理气止痛;

呕吐甚时,可加半夏、生姜以降逆止呕;下寒不重时,可减干姜、附子用量;上热不重时,可减黄连、黄柏用量;正气不虚者,可去人参、当归。

3.现代常用于治疗肠蛔虫症、胆道蛔虫症、慢性肠炎、慢性菌痢、肠道激惹综合症等证属寒热错杂,正气不足者。

【方歌】乌梅丸用细辛桂,黄连黄柏及当归,

人参椒姜加附子,清上温下又安蛔。

肥儿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神曲炒,十两(300g)豆蔻面裹煨,五两(150g)五两(150g)

黄连去须,十两(300g)肉

使君子去皮(壳),五两(150g)麦芽炒,

槟榔细剉,晒,二十个(120g)木香二两(60g)

【用法】共为细末,鲜猪胆汁和为小丸,开水调化,空腹服,每次

3g,一日2次。三周岁以内小儿药量酌减。

【功效】杀虫消积,健脾清热。

【主治】虫积脾虚内热证。症见面黄体瘦,肚腹胀满,发热口臭,大便稀溏等。

【方解】本方证乃虫积成疳,脾胃虚弱,运化下降,积滞化热所致。虫积日久,气血渐耗,影响脾胃功能,气血生化不足,故面黄体瘦;虫积食滞,气机郁阻故见腹胀;积久化热,谷气腐坏,而见发热口臭;脾虚湿运不健而大便稀溏。治宜杀虫消积,健脾清热。方中使君子杀虫化积,健脾消疳,为君药。槟榔助使君子杀虫消积,并可导滞下行,驱虫外出;肉豆蔻芳香健脾,并可涩肠止泻,共为臣药。伍以神曲、麦芽消食导滞,健脾和中;黄连清泄积滞内蕴之热;木香辛香行气,消胀止痛,共为佐药。更用猪胆汁以和药为丸,配合黄连以加强清泻积热之力。诸药合用,虫积得驱,食积得化,脾虚得健,内热得清,气血渐旺,诸症自消。本方原治小儿虫积成疳,待药后虫去而体渐增肥,故名“肥儿丸”。

【运用】

1.本方是治疗虫积成疳,

脾虚内热之证的常用方。以面黄体瘦,肚腹

胀痛,发热口臭为证治要点。本方杀虫消积力量强,健脾益胃之功稍逊,故要注意驱虫后的调补。

2.若脾胃气血亏虚较明显,神疲食少者,可加党参、炒白术、山药等以健运脾胃化生气血;兼积热伤津而烦躁口干者,可加知母、石斛以养阴清热。

3.现代常用于治疗小儿蛔虫症、小儿慢性消化不良等证属虫积食滞、脾虚内热者。

【方歌】肥儿丸内用使君,豆蔻香连曲麦槟,

猪胆为丸空腹下,虫疳食积一扫清。

化虫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胡粉(即铅粉)炒,五十两(1500g)鹤虱去土,五十两(1500g)槟榔五十两(1500g)苦楝根去浮皮,五十两(1500g)白矾枯,十二两半(370g)

【用法】共为细末,以面糊为小丸如麻子大。每次服6g,一岁小

儿服1.5g,一日1次,空腹时米汤送下。

【功效】驱杀肠中诸虫。

【主治】肠道虫积证。症见发作时腹中疼痛,往来上下,其痛甚剧,呕吐清水,或吐蛔虫。

【方解】本方为治疗肠道各种寄生虫的常用方。如蛔虫、蛲虫、绦虫等。肠中诸虫或因脏腑虚实寒热失调,或因饮食不节,苦酸辛咸偏嗜而扰动不安。虫动则腹痛阵作,往来上下;虫多则疼痛剧烈;诸虫上扰,胃失和降,则呕吐清水;若为蛔虫内扰,则可吐蛔。故治疗原则驱虫杀虫。方中鹤虱苦辛平,有小毒,可驱杀诸虫;苦楝皮苦寒有毒,其杀虫之力较苦楝实强烈,既可驱杀蛔虫、绦虫,兼可缓解腹痛;槟榔辛苦温,既可驱杀蛔虫、绦虫,又使全方借其缓泻之力促使虫体排出;枯矾酸寒收涩,可解毒伏虫;铅粉有毒,可杀虫化虫。

本方配伍特点:汇集诸多驱虫杀虫药于一方,药专而力雄,故可驱杀多种肠道寄生虫。

《医方集解》之化虫丸较本方多使君子、芜荑两味,其驱虫作用较本方更强。

【运用】

1.本方为治疗肠道诸虫的通剂,尤以治疗蛔虫为佳。以腹痛时作,呕吐或吐蛔为证治要点。本方药品毒性较大,用量要严格把握。不宜久服,多服;对年老体弱要慎用,孕妇忌用。本方使用后要调补脾胃,恢复元气,若虫未尽,可隔一周后再服。

2.若虫积而致腑气不通,腹痛剧而不便者,可加用大黄煎水送服化虫丸。

3.现代常用于治疗肠道蛔虫、蛲虫、绦虫、姜片虫等诸多种寄生虫的驱杀。

【方歌】化虫鹤虱与使君,槟榔芜荑苦楝群,

白矾铅粉糊丸服,肠中诸虫皆能除。

驱绦汤(引自广州中医学院编《方剂学》)

【组成】南瓜子肉槟榔片

【用法】先将南瓜子肉略炒香,嚼烂吞

服,隔1~2小时再服槟榔煎成的浓汁,约4

小时后,腹泻排出虫体。如无腹泻,可加玄明粉开水冲汤;如头节未驱下,隔半月后再服。

【功效】驱绦虫。

【主治】肠道绦虫证。症见腹痛,腹泻,食饮不振或食欲亢进,头痛,失眠,或粪便中有节片。

【方解】本方为驱杀绦虫之主方,专用治肠道绦虫证。人若不慎食入带有绦虫虫卵的肉食,可导致肠道绦虫的寄生和繁殖。由于绦虫上扰而致脾胃失和,气机失调,故见腹痛;脾虚则见食欲不振,腹泻;或食欲亢进,食虽多但形体消瘦。绦虫为病日久,则气血虚弱,血不养神而头痛,失眠;绦虫妊娠节片不断从虫体末端脱,则在粪便中可见白色节片。绦虫古代名曰:寸白虫。“寸白虫,九虫内之一虫也。长一寸,而色白,形小褊。因脏腑虚弱而能发动”(《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六?寸白虫候》)。治疗重在驱杀绦虫。南瓜子具有良好的驱杀绦虫作用,可使绦虫中、后段节片瘫痪;槟榔助南瓜子杀绦,可使其头节及未成熟节片瘫痪,并具通腑攻泻之作用,使虫体排出。二药相伍,具有驱杀绦虫之功而为治疗绦虫证之专用方,故名驱绦汤。

【运用】

1.本方是治疗肠道绦虫证的专用方。以腹痛时作,便下白色节片为证治要点。本方在用于驱杀绦虫后,当注重调理脾胃功能,调补气血,强壮身体。

2.现代常用于治疗绦虫病。

【方歌】驱绦汤治绦虫病,南瓜槟榔联合用,

便下虫体头节全,绦虫尽除收全功。

小结

驱虫剂共选正方4首。均具有驱杀肠道寄生虫的作用,适用于寄生于人体消化道的蛔虫、蛲虫、绦虫、钩虫等寄生虫病证。由于其寄生虫种类不同,辨证不同而主治配伍又各有特点。乌梅丸具有温脏、清热、补虚、安蛔之功,针对蛔虫之特点,酸安、辛伏、苦下并用。适于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之蛔厥证。临床以腹痛时作,常自吐蛔,手足厥冷为证治要点。亦可用于寒热错杂,正气亏虚之久泻、久痢的治疗;肥儿丸为虫积成疳之证而设。具有杀虫消积,健脾清热之功;宜于脾虚兼有郁热者,临床以面黄体瘦,肚腹胀痛,发热口臭为证治要点;化虫丸具有驱杀肠中各种寄生虫的作用。汇集诸多驱虫杀虫药于一方,药专力雄,适用于肠道各种寄生虫病,尤以治疗蛔虫为佳。临床以腹痛时作,呕吐或吐蛔为证治要点。由于毒性较大、应用当严格掌握用量;驱绦汤是专为绦虫病而设。以南瓜子和槟榔片联合用药,相辅相成,功效颇佳。临床以腹痛时作,便下白色节片为辨证要点。

化虫散

【来源】《会约医镜》卷十三。【组成】使君子(去壳

)10个雷丸鹤虱甘草(炙)大黄(体虚

者不用)花椒槟榔各6克

【用法】共研细末。大人6克,小儿3克,用猪肉煮汤调服。【主治】蛔厥腹痛,多似慢惊,但唇口紫者。驱绦汤

【处方来源】《方剂学》

【药物组成】南瓜子肉60-120g,槟榔30-60g。【方剂主治】绦虫病。

【用法用量】先将南瓜子肉嚼碎吞服,隔1-2小时后再服槟榔煎成的浓汁。4-5小时后腹泻时可排出虫体。服药后如无腹泻,可冲服玄明粉9g,如头节未驱下,隔半月再服。猎虫丸

【药物组成】芜荑、雷丸、桃仁、干漆(炒烟尽)、雄黄(微炒)、锡

灰、皂角(烧烟尽)、槟榔、使君子各等分,轻粉减半,细榧肉加倍。【处方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方剂主治】诸虫积,胀痛,黄瘦。

【制备方法】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用法用量】每服5-7分,滚白汤送下,陆续取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