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产品”私募基金阳光化的跳板
长金投资、新同方、东方远见、以太投资、凯石投资等私募公司都将结构化产品作为阳光化的“处女作”
“在市场交易活跃的时候,私募发行结构化产品的需求也更强烈了。”光大银行(601818)财富管理中心产品总监郦明近期明显感受到了这一点,当前,他的手头上已经有数十个私募结构化产品的项目正在审核当中。今年以来,光大银行已经代销了近10个私募结构化产品,但郦明对第一财经日报《财商》记者说,这仍然满足不了银行追求固定收益的客户资金需求,现在几乎每周都必须出一个新项目。
银行客户追求固定收益,而更多私募则是选择通过发行结构化产品作为其“阳光化”的起步。
避险资金热捧私募结构化产品
“在银行中高端客户中,追求固定收益的资金是长期存在的,这部分资金的初衷就是希望收益不会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而私募结构化产品迎合了这部分资金的需求。”郦明说。
所谓私募结构化产品,即阳光私募中的“上海模式”,最初是以上国投和华宝信托为代表,主要推出结构性产品。
这类产品通常分为优先、一般两层结构,其中优先投资者享受产品到期后的预期固定收益,年预期收益率一般为5%~10%,会由一般投资者的资金来保证优先投资者的本金和预期固定收益,而一般投资者在承担风险的同时则享受预期固定收益之上的投资收益。
如果出现投资亏损,则将一般投资者的资金垫付给优先投资者。产品运作时,会设立数量化警戒、止损指标,由电子化监控系统实时盯盘,如果产品净值触及警戒线,则开始抛售证券,强行止损,以保障优先投资者的本金及收益。
一般受益人多数情况下为私募基金的投资管理顾问公司或者基金经理本人,需要实际出资参与信托产品;一般的出资额须占到优先受益人的总投资额的50%,即优先受益人、一般受益人的投资额比例为2:1。
“由于有一般受益人的资金作为安全垫,私募结构化产品对于追求固定收益客户而言更有保障。”郦明说。
在证券市场低迷的时候,私募结构化产品更受到避险资金的热捧。广州长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在2008年10月,A股市场下跌到2000点以下的时候就成立了第一只私募结构化产品——长金一号,该产品给出了10%的年收益,封闭期为3年,在当时市场悲观情绪恐慌性蔓延的情况下,10%的年收益吸引了不少资金竞相追逐。“当时发行的时候客户一早在我们公司排队购买,两个小时内份额就销售一空了。”长金投资的一名工作人员对本报记者说。
私募借道结构化产品
郦明指出,从银行拿到的项目分析,愿意发行结构化产品的大多是一些初创的投资公司,这部分私募将结构化产品作为其第一个阳光化信托产品,并借此进行市场尝试。
除了长金投资以外,新同方、东方远见、以太投资、凯石投资、世纪和众投资等私募公司都是将结构化产品作为自己阳光化的“处女作”。
有着PE和证券投资双重背景的深圳纬基投资近期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划自己的第一只阳光化证券投资产品,而他们同样也选择了“上海模式”。
“这是我们首次尝试公开化产品的运作,市场对我们的风格和操作都还不理解,如果一开始就发行管理型产品的话,募集的难度会比较大。”纬基投资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尹琳锁一语道破了很多私募将“上海模式”作为阳光化起步的核心考虑因素。
另外,尹琳锁也表示,对于作为一般受益人的核心客户而言,由于对公司的操作有信心,结构化产品的设计对他们而言更有利,产品的杠杆效应也将为他们赢取更大的收益。
对长金投资执行董事兼总裁郑晓军来说,将结构化产品作为自己的首只产品,既与当时的市场环境有关,在2008年A股市场暴跌至2000点以下的时候,发行管理型产品募集难度很大。更重要的是,郑晓军根据自己多年的实业和证券投资经验,认为在当时的点位,真正的价值投资者应该坚决入场。
“在当时的情况下发行长金一号,实际上就是相当于融资入市,市场环境那么低迷,那时候的资金是最宝贵的,而我们看好A股未来3~5年的回报,因此毅然发了这只结构化产品,并将年收益定到了高达10%的水平。”郑晓军对本报说。
长金一号成立后,郑晓军马上重仓买入中国平安(601318)(601318.SH)等严重低估的股票。“22元的中国平安,估计是这辈子都看不到的价格了。”郑晓军感叹着对记者说。
结构化=保守?
私募结构化在运作时既有警戒线、止损指标,又要求必须保障优先投资者的本金及收益,理论上讲,私募在操作结构化产品时应该会更加保守,但事实又是如何呢?
目前,多数结构化产品的私募管理人往往也同时在管理着非结构化产品,瑞富阳光私募基金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同一个私募管理人管理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产品,从长期表现看两者业绩并无显著区别。以长金一号(结构化)和长金二号(非结构化)为例,两者近一年的回报分别为29.25%和30.58%,并无明显差异,而由于投资复利的影响,没有按月计提管理费和业绩报酬,仅比长金二号早两个月成立的长金一号在净值上则已经远远领先。
从整体的情况上看,由于设置了止损指标,私募非结构化产品跌破净值的情况则远胜于私募结构化产品。财汇数据显示,目前市场上82只私募结构化产品中,跌破面值的产品仅有13只,占比为15.85%,其中有12只面值仍在0.9元以上,面值最低的则为0.76元。而在563只私募非结构化产品中,跌破面值的产品则达到121只,占比为21.49%,且有3只产品净值距离面值已经跌了一半以上。
“在操作结构化产品的时候,我们的止损标准会更严格,而且加仓顺序也更严谨。”纬基投资的投资总监李凯对记者说,在操作的时候,会采取金字塔式的建仓方法,将主仓位建在金字塔的底部,一开始建仓可能只建30%,如果市场向好,再继续加仓20%,再有好的买点则再加仓10%,这样即使买入之后出现大跌,也不会跌破亏损的底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