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非遗”资源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有效途径研究——以“双通双融”为视角

来源:小奈知识网
2013年11月 第32卷第11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N0v.2013 V01.32 NO.11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3.1 1.024 “非遗” 资源融人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有效途径研究 以“双通双融”为视角 司慧颖 (徐州工程学院思政部,江苏徐州221008) 摘要: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因为理论抽象、教学形式较为单一等问题,无法得到学生的认同,如何充实教学资 源,提升教学效果,是目前我国思政课教学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非遗资源由于其本身具有的特性,能够有效地提 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要将非遗资源引入课堂教学中,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其人文底蕴,与案例教学相结 合,创新多种教学手段。 关键词:非遗资源;双通双融;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3)11—0054—03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出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 们今天进行大学生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教育也依然具有重要 的意义。 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对于 非物质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 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 表现形式和表现空间”。这一概念突出了“非物质文化遗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青 年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在某些领域也出现了一些 与核心价值观相悖的价值取向。因此,高校的价值观与道德 观教育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根本的解决路径当然是以社 产”传承民族精神与地域文化的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 其本身的特性,使得它能够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功 能,将非遗资源融人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对于思政理论课教 学模式的改革意义重大。 一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在核心领 域整合各种价值取向。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多的 关注点在社会与政治领域,加之传统的价值观教育模式过于 强调意识形态的一面,忽视了价值观教育与青年学生生活的 对接,学生接受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我们改进价 、非遗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值观教育的理念,淡化显性的意识形态宣传,采取隐性的意 识形态传播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加注重生活化的教 育。非遗文化中所凝聚的中华民族一致认同的虽简单朴素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后,是承载着千年历史文明的伟 大祖国。非遗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这也使得它能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一)为大学生价值观与伦理观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非遗文化能传承至今,除因为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蕴之 外,还在于它凝结了千百年来民间的智慧,而这种智慧在很 多情形中表现为一种朴素但合理的价值观与伦理观,随着时 代的发展,非遗资源的某些表现形式已逐渐落伍,其适用范 围也在慢慢缩小,然而其内蕴的合理的价值观念与浓厚的人 文关怀却使得它能够历久弥新。诸如民间口头文学、曲艺、 音乐等传统表演艺术,以及大量的民间礼俗、庙会、节日活动 等仪式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朴素的人生道理,这对于我 收稿日期:2013一o9一O6 而含义隽永的价值观念,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传达科学合理的 价值取向,在内容上与我们提倡的文明、和谐、自由、平等、爱 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青年学生在对 非遗文化的认知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其内蕴的合理的价值观 念,树立起高尚的价值观与道德观。诚然,在某些非遗资源 中可能表现出某种封建迷信的倾向,但是我们更应当看到, 民间俗信与迷信是有较大区别的,“只有对蛊惑人心的谬误 邪说的极端信奉才叫迷信””J,而有关民间祭祀、祈福避灾、 禁忌避讳等属于民间信仰的俗信范畴,体现的是古时的文化 符号,我们完全可以辩证看待,充分挖掘出其积极合理的一 . 基金项目: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双通双融教学模式研究”(2013JSJG255) 作者简介:司慧颖(1978一),女,吉林长春人,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54---—— 面。 市为例,徐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两汉文化发源地,文化底蕴 深厚,共有国家级非遗资源9项,省级43项,市级101项,这 (二)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 “非遗文化是每一个族群自我身份确认的重要方式,比 其中有大量可供使用的资源。笔者在讲到爱国主义的科学 内涵时,将徐州市列入非遗名目的部分文化形式在课堂上进 行了简单的展示,学生产生了浓厚兴趣,对于传统文化产生 强烈的兴趣,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油然而生。非遗资源的地 域性是指在其传播过程中往往会与当地的本土文化相融合, 如,只有通过中国的语言、服饰、建筑、习俗、神话传说等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确认,才能回答什么是中国人的问题。” 非 遗文化产生的根基来源于古代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但是, 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它又具有了多重社会功能,丰富了人 们的日常生活,满足了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人们因为文化 基因相同而自愿集合起来按照一定的仪式活动,而这些文化 活动又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自己族群的文化认同,正因为如 此,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有了深层次的文化功能,可以凝聚集 体现出本土文化的特色。非遗资源的地域性为创新教学资 源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即以课本内容为依托,以非遗资 源的解读为媒介,将本地的地方文化与思政理论课的内容真 正实现融合与贯通。如在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 体的价值认同,传递民族的文化基因,并且能够经受住时间 的检验,在民族生活中持续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民族成员 的心灵。另外,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各地区在发展自 己本地区文化的同时,也吸纳了其他民族和地区的文化特 色,在历史流传过程中创造出既富有原创特色,又带有多种 印记的特殊的文化形式,这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的 “君子和而不同”、“厚德载物”、“天人和谐”的思想也是一以 贯之的,如能善用非遗文化,对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和自豪感,增强文化的认同感,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是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双通双 融”的新型思政教育理念 非遗文化往往与地方的民俗文化、节庆文化相结合,形 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形式,并且在非遗的传承过程 中,人们根据时代发展不断地赋予其新的内涵,因此,非遗文 化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内核,是最能体现地方经济特色与风 土人情的文化样式。基于非遗文化的这种特色,可以将其与 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相融合,有助于形成新时期的地方人文精 神。目前,高校在进行思政理论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就课本 内容就事论事,重理论讲授而轻实践操作,教育内容因缺乏 鲜活生动的案例而归于干涩,教育载体因缺乏创新而归于单 调乏味,往往起不到较好的德育效果。我们在长期的教育实 践中发现,思政教育如能与地方文化建设相结合,与校园文 化建设相结合,确立双通双融的思政教育新理念,即在内容 上与地方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中鲜活案例的贯通与融合,在 层面上与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校园文化建设的 贯通与融合,则非遗文化是最能体现地方传统特色与人文内 蕴的一种文化形式,因此充分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特 色,将其融人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活动中,是改革思政课教学 模式的重要途径。 二、非遗资源融入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非遗文化以其超越时空的人文价值,对于新时期高校思 想政治教育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非遗资源又以自身的特 性决定了它在教学实践中是完全可行的。 (一)可以成为思政教育的新载体——基于非遗资源的 丰富性与地域性 非遗资源的丰富性在于其数量众多,形式多样。以徐州 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章时,先 从徐州本地的非遗资源人手,介绍徐州本地的传统文化特 色,然后由古即今,讲到新时期徐州地区的先进文化。这样 在讲到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时,学生早已对文化的 基本内涵与发展有了直观的感受,再接受理论知识就非常自 然了。 (二)可以丰富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基于 非遗资源的生动性与独特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本叫作“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 强调它的口头传承与活态传承,因此凡是以文字形式固化的 文化遗产不能称之为“非遗”,口传心授是非遗传承的最重 要的形式,这也就意味着非遗资源要以其本身鲜活的存在形 式才能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记录与保存作用。根据联合 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 定,其载体包括口头传说的表述、社会风俗与礼仪、表演艺 术、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这其中孕育的动态、鲜活的因素, 让人们倍加喜爱,传承千年。非遗资源的独特性在于非物质 文化遗产通常是通过文学、艺术、民俗等形式表现,“这些具 体的行为、方式、礼仪等都具有各自独特而唯一的特点,每一 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区别于其他项目,不可替代。” 这种 不可替代性要求传承者必须亲自体会与感悟。非遗资源的 生动性与独特性使得思政理论课的课内与课外实践能较好 地衔接起来。 (三)实现思政理论与大学生生活的对接——基于非遗 资源的活态性与流变性 大学生是思想活跃、价值观形成却尚未定型的群体,他 们充满激情,富有创新精神与开拓精神,他们崇尚表现并张 扬个性,渴望成功和认可。所以非遗资源的活态性,即注重 人的价值,重视活的、动态的因素,重视思想、情感、精神和观 念的表达,这完全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很容易引起学生 的共鸣,更能引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非遗资源的流变性在于 其传播过程往往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相融合,从而 呈现出继承与变异、一致与差异的辩证性。目前伴随着经济 全球化的浪潮,无论文化、科技都处于相互借鉴和交流之中, 90后的大学生一方面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一方面却深受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影响,表现出传统与现代、中西文化的 双重浸润,而非遗资源一方面表现出浓厚的民族色彩,易于 为学生接受,另外其流变性折射出的不同文化之间相融合的 一55— 背景,正顺应了大学生求新求变的个性。 案例时,我们注重选取人文内蕴深厚的,能体现自强不息、积 极向上的民族精神的,以及体现徐州本地文化特色的资源。 在对案例进行编排时,会着重发掘出其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 内容,对于其艺术性、专业性的方面进行有目的的取舍。如 我们对于省级非遗资源,以民间传说形式保存的彭祖传说的 遴选使用。彭祖传说可进一步挖掘出彭祖文化,如彭祖养生 文化、福寿文化、烹饪文化、体育文化等,在将彭祖传说编选 人案例集的同时,我们会重点强调彭祖传说中积极向上的一 面,如彭祖福寿文化以及彭祖对于大彭古国的特殊贡献等方 三、非遗资源融入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有效途径 将非遗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在创新教学资源、拓展新 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效果方面都将起 到独特的作用,然而,如何将非遗资源融人思政理论课的教 学工作中,仍需在理论、实践方面展开论证。 (一)挖掘非遗文化的内蕴,探求与思政理论课内容的 结合点 随着全球化的趋势与社会的急剧变迁,我国非物质文化 面,而对于彭祖的道教师祖身份、彭祖房中术等内容就没有 进行过分渲染。在对案例使用的过程中,我们也没有局限于 遗产的生存与保护状况堪忧,尤其是在新兴娱乐活动的冲击 下,传统的娱乐活动的受众在逐渐减少。高校要将非遗融人 思政教育中,亦无法回避这一问题。如何在传统技艺的表现 形式已经与时代产生脱节的现实情形中还能保持其生命力, 是我们在尝试将非遗融人思政理论课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 的问题。非遗文化在产生和发展之初,往往与人们的民间信 仰、祭祀占卜、祈福避灾相关,而在之后的流转过程中又往往 会发展出一套相对固定的模式,并且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操作 仪式的流程也有较大区别,发展到现代社会,可能其原初的 意义已经少有人知晓,而人们的关注点更多地集中于仪式本 身。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国家级非遗——端午节,多年来人 们对于端午的记忆仅限于吃粽子、赛龙舟和纪念爱国诗人屈 原,事实上端午最初是以祛病消灾、祝福祝寿、企盼吉祥的美 好节日形象出现的,吃粽子主要是时令需要,而赛龙舟的竞 技意义已经超越端午本身的纪念意义,至于纪念屈原大夫也 只是湖南部分地区的局部风俗,从整体上来讲,端午的祈福 祝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初意义已经荡然无存,端午整 体的文化形象遭到损害。笔者以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 要探寻隐藏于种种繁琐仪式后的非遗原初的意义,并且以此 为契机,将传统的文化内蕴赋予新的含义,进行全新的诠释, 文化的表现形式可能会过时,而其内蕴的合理精神却可以超 越时空具有永恒的价值。因此,我们对端午节的节庆意义重 新进行诠释,就应强调其祈求健康长寿、防病祛病、顺应时令 的一面,并且可以结合近年来世界各国防治非典、禽流感等 大规模的防疫活动,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含义。只有对非遗文 化内蕴发掘到这一地步之后,其与思政理论课的对接才可能 实现。对端午节庆活动进行如上分析之后,即可以将其应用 于思政理论课中的爱国主义、和谐社会、价值观、社会主义特 色文化等授课内容中。 (二)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拓展思政教学资源 要将非遗文化引入课堂,元疑将其作为思政课的教学案 例使用是最为有效的途径。然而,如何将本身靠口耳相传, 甚至无法用传统媒介保存的鲜活的文化形式与理论性较强 的思政理论结合起来呢?对于非遗资源的遴选与重新编排 是至关重要的。我院组织教师编写了《徐州地方文化案例汇 编》,其中就有关于非遗资源的专章汇编。在遴选非遗资源 一56一 课堂本身,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关于彭祖文化的调研活 动,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进行有目的的参观、学习、 调查,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多份关于彭祖文化的调研报告,成 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开拓多种教学手段与方 法 传统的教学手段无非是教师讲授、学生互动等,随着多 媒体技术的发展,现在高校教师多使用多媒体资源,利用网 络技术,下载多种视频资料,这无疑增强了教学的生动性,然 而对于多媒体与网络的依赖性也限制了教师的能动性。非 遗资源如能以全新的教学形式出现在思政理论课的教学中, 无疑为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方式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契机。 我校的思政理论课教学注意与校园文化建设联系起来, 思政理论课的教学贯穿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我校设立 了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以及非物质文化 遗产数字图书馆,保存大量的图书资料与视频资料,学生可 随意取阅。另外,我校定期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 动”,相当一部分非遗资源在学校内进行展览。“非遗”传承 人为学生作报告,能吸引数百学生。我们还非常重视非遗资 源与学生专业的结合,如在艺术学院内展览汉画像石,组织 艺术学院学生参观汉画像石博物馆,要求结合专业知识对于 汉画像石进行专业领域的考察;组织音乐专业的学生观看梆 子戏,邀请梆子戏团专门针对地方戏曲进行专业性报告与演 出。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不但能起到活跃气氛,引发兴趣 的效果,更能在思政教育的同时有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拓 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M].北京:文 化艺术出版社,2010. [2]牟延林.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2010. [3]刘娟,钱逍.试论地方高校在“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中 的作用[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