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奈知识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陕西省安康市研究性学习---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

陕西省安康市研究性学习---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

来源:小奈知识网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苏轼生平事迹研究

组别:高二22班第6组

组长:张萌

成员:阚雨薇,张孝敏,何培,刘瑶,姜小红,秦俊峰,陈虎

指导老师:吴大坤

日期:2015年3月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

(一)摘要、关键字

摘要:从少年成名、前途不可思量的光辉到前途未卜、闲散州县安置的犯官,在此期间苏轼不但经历了人生的剧变,同时也实现了人格上的升华和诗词创作领域的飞跃。由于“乌台诗案”,苏东坡来到黄州。他从监狱里出来,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但是,正是由于苏东坡的到来而成全了黄州,赋予黄州一种新的意味。但同时,也是黄州成全了苏东坡。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苏轼的一生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挫折,却做出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所以,他值得我们去品读,去怀念。

关键词:乌台诗案、黄州、坎坷、成就

(二)正文或内容

一、课题提出背景、目的、研究意义:

背景: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伟大的诗人,他的一生经历了无数次的坎坷和挫折,尤其是经历乌台诗案后,他仍然保持乐观的心态,他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同学们对古诗词有着浓厚的兴趣,老师的大力支持,加上苏轼是一个文学和思想宝库,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

目的:通过对苏轼生平的研究希望可以让我们对苏轼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让同学

们懂得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提高写作水平。

意义:提高了同学们对中国古代文学诗词的兴趣,对苏轼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陶冶了我们的情操,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更加有信心迎接生活中挫折和挑战,团队合作精神有所加强。

二、课题研究方法

1、方法:查阅书刊和资料、小组成员研究讨论、查阅互联网、指导老师指导。

2、研究所涉及知识:语文 教科书、《苏东坡传》、《苏东坡突围》《苏东坡与大宋朝》、

三、研究主要内容:

苏轼,字子瞻,又名东坡居士,眉山人。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在唐宋家之列,合称为三苏。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诗、词、散文、书画上卓越成就。诗清新豪健,善用比喻夸张,语言奔放,挥洒自如,想象丰富;词题材广泛;诗文有《东坡七集》;擅长写行书、楷书,今存他的《前赤壁赋》和许多书迹等;善画竹, 也喜欢画枯木怪石,传世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对苏轼的事迹研究我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少年成名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这两人正锐意诗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

(二)乌台诗案

在错综复杂的北宋政局中,保守派的苏轼被政敌所利用,成为了政治上的牺牲品。苏轼遭遇了人生中的一大劫难——“乌台诗案”。这个案件的具体内容是特殊的,但其中反映了文化名人在中国的普遍遭遇,和值得一说。苏轼丢官降职,被贬湖北黄州。官场失意的苏轼举家来到湖北,面临无钱、无房又无粮的流放生活,苏轼将怎样摆脱窘迫与困境?长江边的小城黄州虽然是苏轼仕途上的低谷,却成了苏轼文学创作的圣地。在走出了心灵的阴霾之后,苏轼在长江边的赤壁吟诵出了响彻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成为中国文

学史上的丰碑。

相传在黄州城东门外有一块土坡,当苏轼谪居黄州的时候在此地有田产五十余亩,期间苏东坡褪去了文人的长衫,穿上了农人的短打,过起了自给自足躬耕田野的闲适生活,并从此以东坡居士自居。

苏轼在黄州谪居的岁月潇洒自在,期间创作出的许多名篇佳作都被吟诵至今,其中有初到黄州“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的孤独寂寞;也有之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的豪放通达,人生境遇有顺有逆,这是无论谁都难免的。小至阴晴不定的暮春风雨,大至政治风浪中的升沉荣辱,苏轼此时已经经历的太多了。可能这也是这次他也能这么从容的原因所在;还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样的千古绝唱。

描近景,追古人,叹自我。东坡气势磅礴,雄壮豪放,无怪后人评苏词:“自有横槊气概,固有英雄本色”。

在贬谪黄州的几年,苏东坡就过着这样潇洒自在的日子,他不但在性格上得到了历练,而且开创了一种新的诗词创作风格,成为了我国历史上豪放派词系的掌门人。是黄州造就了苏东坡。

(三)筑建苏堤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

俗话说:“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四)结局

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 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五岁。

四、研究过程

起止时间及研究阶段:2014.9至2015.6

第一阶段(2014年9月):选出对苏轼生平事迹兴趣浓厚的同学对此课题进行研究2014年10月,针对一部分同学问卷调查,了解同学们对苏轼的了解程度。 负责人:张孝敏,何培。

第二阶段(2014年11月):让同学们回家上网查阅或查阅资料,并记下笔记。具体任务分工如下:

查阅资料:秦俊峰,陈虎,姜小红 刘瑶

问卷调查:张孝敏 何培

资料汇总:小组成员 写草稿:张萌 ,阚雨薇 结题报告:张萌

2015年1月,让同学们把查阅成果进行交流并写下心得。 负责人:姜小红,刘瑶

第三阶段(2015年2月),写下收获的知识和参加活动后的感想及学到的精神。2015年4月,写出结题报告. 负责人:张萌,阚雨薇。

五、研究结论:

对苏轼的研究、解读使我们豁然之间步入了一个无比丰富、美丽的世界。在那里,不仅闪耀着文学的光芒,而且,人性的光辉也烛照出一片迷人的天空,这是一个重新发现、重新开掘的过程。但令人欣慰的是,组员们不但一起寻找着苏轼,从印有苏轼词文书画的各种古籍中,从方便快捷的网络中„„我们深受震撼、深受熏陶,我们纷纷记下了内心的触动,但这却也是我成长中重要的一课。 对苏轼而言,还有什么痛苦是他没有体验过的呢?乌台诗案,命在旦夕,宦海浮沉,坎坷丛生;七年远谪,困居蛮荒„„上苍对苏轼何其不公,又何其青睐,在将劫难痛苦抛给苏轼的同时,又赐予了他一颗坚韧、博大的心灵。人生最大的恐惧莫过于死亡。但是,大智者的彻悟恰恰是从人生的终点开始的,他们并没有绕过死亡的阴影,而是以此为起点,在对有限生命的无限性精神超越中为自己营造了一

个“诗意的栖居地”。在人生迢迢的不归路上,苏轼正是以他的磅礴大气、卓绝人格,倾力写下了一个大大的“人”字。

六、研究体会:

1、我们对苏轼有了深层次的了解。

2、 我们的人文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研究苏轼”——一次与大师的心灵对话,我们看到的是黄州、惠州、海南儋州那诗人浪迹天涯踽踽独行的背影,我们看到的是倍受、排拒、糟践、毁坏仍珍爱生命关心世事的诗人的不屈的灵魂,我们看到的是大道多歧,人生多艰,历经劫难仍保持着天真淳朴的赤子之心的亲切微笑…正是这样一次对苏轼人生的“解读”,我们的思想获得了一次蒸馏,我们的人格获得了一次升华。

3、我们的写作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提升了同学们的文学品位,增加了同学们的文学底蕴,还同步激发了课题研究的每一个学生主动写作的兴趣。

4、参加研究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得以提升。通过团队的合作,团队成员之问展开协作和交流,相互传授技能和经验,使团队的每个成员有更多的机会承担更大的责任,获得更多的锻炼,取得了更大的进步。

七、参考文献:

1、林语堂《苏东坡传》;

2、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3、高中语文教科书相关内容。

4、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7624078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3.com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3022190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