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I Abstract „„„„„„„„„„„„„„„„„„„„„„„„„„„„Ⅱ 引言„„„„„„„„„„„„„„„„„„„„„„„„„„„„„„„.Ⅲ 一、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的目标„„„„„„„„„„„„„1
(一)学生的变化„„„„„„„„„„„„„„„„„„„„„„„„1 (二)教师的变化„„„„„„„„„„„„„„„„„„„„„„„„1 (三)课堂的变化„„„„„„„„„„„„„„„„„„„„„„„„1 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2
(一)学生精神家园的失落。„„„„„„„„„„„„„„„„„„„„2 (二)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问题;„„„„„„„„„„„„„„„„„„2 (三)教师忽视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2 (四)教师只注重完成课堂知识点的传授,没顾及学生的欲求;„„„„„2 三、 问题存在的原因„„„„„„„„„„„„„„„„„„„„„„„„„3
(一)教师缺乏自我反思的能力和勇气„„„„„„„„„„„„„„„„3
(二)教师缺乏对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3 (三)教师未把握好指导的“尺度”,合理安排探究时间„„„„„„„„„4
1、教师指导的语言过多或不到位„„„„„„„„„„„„„„„„4 2、教师指导的理论性过强或缺失„„„„„„„„„„„„„„„„4 3、教师的干预行为强势或不作为„„„„„„„„„„„„„„„„4 4、心中有学生,但是教师做不到了解和研究学生,针对性地实施教学„4
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建议„„„„„„„„„„„„„„„„„„„„„„5
(一)针对以上心理障碍及其原因,拟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5 (二)教学中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我们注意努力做好几点„„„„„5
1、课堂问题、情境的趣味性„„„„„„„„„„„„„„„„„„„5 2、情境内容的生活化„„„„„„„„„„„„„„„„„„„„„„6 3、情境内容的时代性、新颖性„„„„„„„„„„„„„„„„„„6 4、情境形式的多样性„„„„„„„„„„„„„„„„„„„„„„6 (三)确立教案只是课堂教学的方向的思想„„„„„„„„„„„„„„„7 (四)加强对学生的调研工作„„„„„„„„„„„„„„„„„„„„„7 (五)加强学科专题研究,提高教学的实效性„„„„„„„„„„„„„„8 五、结论„„„„„„„„„„„„„„„„„„„„„„„„„„„„„„„„8 参考文献 „„„„„„„„„„„„„„„„„„„„„„„„„„„„„„9 致谢词 „„„„„„„„„„„„„„„„„„„„„„„„„„„„„„„10
摘要
课堂教学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自主学习能力。根据学习资源条件和学生的实际状况来选择相应的方式、方法。加强教学过程的质量管理,多引导和加强情感交流,提高教学质量。解决了课堂上问题后活跃了我们的课堂,应用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广大教师认同并积极采用的新的教学方法,比如情境设置、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等,因此可解决课堂上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课堂教学 课程标准 教学目标 问题及对策
Ⅰ
Abstract
Classroom teaching is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is to make students form good learning habits and form the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According to the learning resource conditions and the actual condition of students to select the corresponding way and method.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the quality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guide and strengthen the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Solved the problems of the classroom active our classroom, after applying the new concept, new curriculum, new materials, new teaching methods, teachers are passionate, energetic students, classroom teaching has become more wonderful. The teacher identity and actively adopt new teaching methods, such as situation setting, hands-on practice, active inquiry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thus can solve the problems in the classroom.
II
导言
无论什么学科的课堂,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都是难以避免的,就我们的数学学科而言,比如破坏课堂秩序、不遵守纪律、上课插嘴、盲目跟从等。这些课堂问题行为在各类学生身上都有发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除了后进生有课堂问题行为外,一般学生甚至优秀生,也可能或多或少地有些问题行为。对此类问题,本文现设想以下目标。
III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一、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的目标
(一)学生的变化
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明显减少。我们希望从大量的课堂教学、教学实录、教学案例当中发现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明显减少,变得越来越喜欢数学课,学习的自觉性、独立性、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也大大提高,学生的成绩也明显上升。
(二)教师的变化
1、我们的教育理念自觉提升。
我们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动力得到加强,我们学会了向书籍和网络要信息。在科研活动中,我们思维活跃,常就自己对课题的认识、对研究的问题,开展相互讨论、相互学习。
2、我们的教学方法发生转变。
我们教学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得到有效加强。例如,我们在教学导入环节上应用方法多样、特色鲜明;在设计问题上独具匠心,摆脱了为提问而提问的不自觉状态;在多媒体板书上能令学生享受知识与视觉的双重快乐;在教学反馈中能捕捉更多的学生学习的信息,并加以利用;在课堂教学中更富于情景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在课堂练习设计中重精重实,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我们能对课堂教学进行多方位的剪裁,使教学效果趋于最优化;能够更加自如地处理课堂问题行为,并形成了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三)课堂的变化
课堂上,教师再也不会因为学生的种种课堂问题行为而被迫停下上课的步伐,只要教师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往往就能让学生心领神会。由于师生关系民主、融洽,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研究性学习中明确提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活动,这就表明了学习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学生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而不仅仅是“传授”和“教导”。双方应该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有独立和完整人格的人,
1
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该以一种平等、亲和的态度走近每一位学生,师生相互接纳,共同沉浸在教学的情境中,无形中树立教师的权威。
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课堂教学而言,就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目标,要实现着个目标,就必须认真反观过去的课堂教学实践,认真分析过去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采取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学生精神家园的失落。
谁都知道,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但几乎每个人都在无情地剥夺孩子玩的权利,家长和教师的一个致命错误在于忘记了孩子的心理年纪,认为玩是没有意思的,只会虚度孩子的大好时光。于是小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过“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单调的生活,学生被牢牢地粘在板凳上听课、背书、做题等等!少数学生成天迷恋网络和游戏,依靠这些来缓解学习压力。
(二)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问题;
家庭、社会、学校的压力就象三座大山,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多数家长认为孩子要有好前途就必须“小学力争上游,初、高中争取重点,大学要上名牌”,把孩子学习的那根弦扯得太紧,把孩子逼得很累,孩子深受应试教育的高压,片面升学率的威逼,心理负担的困扰,根本享受不到任何学习的乐趣,从而使学生把学习视为一种苦“差事”。由对学习的不满转变为对学习的厌倦。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审题不认真,答题粗心大意,灵活理解运用知识能力差,综合探究分析问题能力不强等等。
(三)教师忽视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尤其是一些老年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单一。教学中以“我”为中心,教师讲的多,学生被动做题多。特别是概念教学,整节课要么是“满堂讲”,要么是“满堂问”,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课堂中只听见教师的讲解,看不到学生的活动,听不到闪耀着学生思想光芒的发言。
(四)教师只注重完成课堂知识点的传授,没顾及学生的欲求;
2
学习目的不明确是小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主观原因。学习是一种艰苦而长期的脑力劳动,需要学生付出艰辛和努力,否则就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它要求学生具备勤奋、刻苦、不怕困难、不畏挫折等一些良好的心理品质。学习目的不明确的学生往往知难而退,不知道是为了什么而学习,在困难面前丧失斗志,没有信心,久而久之,学习上的问题越积越多,学业越拉越远。另外,在工作中我们还发现“很喜欢”学数学的人数比例会随年级升高呈下降趋势,这也不能不承认学生的厌学跟我们的教育教学有密切的联系。
三、 问题存在的原因
通过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我认为只要的原因为: (一)教师缺乏自我反思的能力和勇气;
一些教师很少从教学管理、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教学水平上来反思自身。众多教师在从教几年后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越教越不知该如何教,越教越觉得教书很无聊,每天只是机械性地重复同样的内容,连生活节奏也是一成不变的。试想就是吃山珍海味吃的多了也会腻的。所以教师的这种倦怠的心理也是正常的,这在教育学的领域目前被称为“教学高原期”。大多数教师的教育理念仍停留在以往的教育习惯和传统的基础上,而缺乏必要的批判意识和反思理念。许多所谓的有经验的教师却也只是站在自己的功劳簿上吃老本,很少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面对新的课程改革,他们也会慢慢迷失自己的方向。
(二)教师缺乏对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
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必须讲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教师要有“课堂成本意识”,要处理好“投入”与“产出”、“长效”与“短时”、“可持续发展”与“暂时利益”的关系。合作形式滥用,缺少实质性。同时,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合作欲望,是确实有合作必要的选择,而不是教师认为什么时候合作就什么时候合作。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几乎每一节观摩课上都有小组合作这一环节,少则一两次,多则三、四次。一至六年级都在用。有的教师一提出问题,马上组织学生合作讨论,有的学生还不知道干什么,因此看似“热热闹闹”,但结果却是“蜻蜓点水”;有的课合作次数过多,反而削弱了师生间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使教学目标无法在40分钟内完成;有的合作学习,教师为急于完成预设的活动,在学生意犹未尽时就终止合作,使合作成
3
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三)教师未把握好指导的“尺度”,合理安排探究时间; 1、教师指导的语言过多或不到位
在研究性学习教学指导中,教师往往担心学生不会或者不懂,传统的教学意识仍然根深蒂固,对于学生的指导总是意犹未尽、滔滔不绝。这样的过多指导反而束缚了学生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学生依赖性增强,致使教学指导的有效性大大下降。所谓“言多必失”。还有的老师因准备不充分,或者对研究性学习教学指导特点的模糊,学生需要教师予以帮助解决疑惑和困难时,往往答非所问、言不由衷,因所讲的内容不到位教学指导则显得毫无意义。
2、教师指导的理论性过强或缺失
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一方面需要其自主实践精神,另一方面更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和方法的支持。教师在进行相关的理论和方法指导时,容易出现理论性过强或者缺少系统指导的现象,这将造成学生的探究行为带有盲目性和散乱无序,研究性学习之于学生的实践意义将受到影响。
3、教师的干预行为强势或不作为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有效开展探究实践活动,教师应该始终予以关注和帮助。但是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直接干预过多,教师的意志和做法自然而然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造成学生不敢放开手脚,害怕“犯错”,缺乏探究活动的自主性和生成性。很可能在所指导的学生的最终成果看上去那么统一,教师个人特征与风格的痕迹过于明显。
4、心中有学生,但是教师做不到了解和研究学生,针对性地实施教学; 作为教育的对象与主题——学生,随着他们独立意识、维权意识的增强,获取信息的渠道、数量的增多,以及作为独生子女养成的一些行为习惯的影响等等,变得对教师不再唯唯诺诺、言听计从,而是有自己的意见和主张。有时,这种意见和主张甚至会与教师的相冲突,这是存在于当今社会上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所以,教师有一种感受就是现在的孩子与以前的不一样,他们的行为不一样,有时甚至对这些学生的作法有些无奈。诸如此类,学生不仅学习成绩较差,而且行为习惯也差,意志品质薄弱,思想不稳定,加上家庭和社会背景复杂,根本无心向学。在这种情况下,较多教师对这些学生望而却步,使得各教师措手不及。
4
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建议
(一)针对以上心理障碍及其原因,拟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1) 感情投资策略师生之间情感的沟通,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自信的关键。没有情感的教学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情感比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都重。因此,教师要全身心地爱学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要注意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平日的教学,给学生以足够的安全感,让学生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中, 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障碍,树立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2)认知改变策略教师通过耐心引导、正确灌输帮助学生提高认知水平,改变原有的片面、幼稚甚至错误的看法,使之通过理性的反思矫正学习心理障碍,增强认识自我、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心理机能。
(3)量力性策略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处理好学生个性差异和自我差异,从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出发进行教学,因材施教,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4)个案研究策略针对具有典型性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个案研究,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对他们的认知、情绪、行为问题进行定期调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要注意一般与特殊相结合、策略研究和个案研究相结合、调查结果与平时的观察相结合。
(5)指导家庭教育,实施家校整合策略注重改善家庭教育方式,改变错误的家教观念,保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可开办家长学校、举办家庭心理教育讲座等等
(二)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为此,教学中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我们注意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1、课堂问题、情境的趣味性;
课堂问题于学生对求知的兴趣,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于老师对新知识的传授,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情境创设只是
5
手段,体验其中的数学才是目的,不应对情境本身作太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每节课总有一定的教学任务,需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包括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创设的情境就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且要比较具体,明确,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及时从生活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切忌在情境中流连忘返;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情境的趣味性,问题性为教学服务,不能尝浅辄止,把情境的创设只作为课堂的摆设和敲门砖。
2、情境内容的生活化
把情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体验,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小学三年级上《可能性》一课,老师准备一个盒子,里面有一个红球和五个黑球,找三个学生上来操作,学生们会发现三个同学摸到黑球的可能性比摸到红球的可能性要大,如果老师把红球拿出来,盒子里只剩五个黑球,这时从盒子里摸出的“一定”是黑球“不可能”是红球,通过这样一个类似于生活中摸彩游戏的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情境内容的时代性、新颖性
我们应该动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的信息,智力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该赋予一种时代的气息。比如在学习《吨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当小小检查员,对过往的车辆进行超载的检查,检查之后,老师告诉学生,陕西省80%的车祸是由于超载造成的。你想对司机叔叔说什么?引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4、情境形式的多样性
情境的创设要采用多种形式,一般中低段的教学情境创设应与学生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的“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作情境内容,而高段教学情境创设应以与学生直接经验相冲突的对象和“挑战性”的任务为情境内容。教学情境的表现形式也应该多种多样,可以是故事情境、图片情境,也可以是操作情境、活动情境、信息情境和问题情境等等;情境创设的主体可以是
6
老师也可以是学生。只有当学生主动地寻求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才能为数学知识的应用找到生长点,也有可能进一步探索体会其应用价值。
(三)确立教案只是课堂教学的方向的思想;
课前教案只是预案从这个意义上讲,课前教案只是预案,真正好的适用的教案应在课堂教学中,也就是说要有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课堂中学生的回答未必在教师准备的教案中,水平再高的教师也不能在备课时把学生所有可能的反应都考虑到。但是没有考虑到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教师完全可以较为灵活地处理好这一“意外”生成。比如一种做法是:就让该组学生按照他们的研究思路去研究,结果无非会出现周长是半径加直径的2倍多一点。也可以让别的小组对此问题发表看法,鼓励大家一起来讨论。由于这节课的内容是安排在学生已经学过半径与直径的关系之后,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必要时教师再稍稍启发一下,学生是完全可以发现这样的结论:“如果知道直径与周长的关系,也就知道半径与周长的关系,反过来也如此。两者各是一个影响因素,不用加起来。”这时再让学生任意选择半径或直径来研究它们与周长的关系,教学过程就能顺利地回到预先设计的轨道上来。
(四)加强对学生的调研工作;
经常性的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对学生在想什么,教学中存在哪些突出问题,需要解决什么问题等,可开展开放式教学,开放式教学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促进学生的丰富活动和数学思维,即要求学生的活动和数学思维都得到最深刻的体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给每个学生有充分的自由,使其根据个人的能力、兴趣和爱好得到发展。这使得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展示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每个学生都可以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培养不同水平层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达到“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目的。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有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开放题以它特有的魅力,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实现数学学习的民主与合作。一是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开放性练习题,引导学生冲破常规进行多角度求异,才能不断提高创新水平。如“( ) + ( ) =1,括号里可填什么”的开放题,有的学生填0.2+0.5=1,有的填0.7+0.3=1.还有的填1+0=1,
7
甚至有80厘米+20厘米=1米,20分+40分=1时,1个月+11个月=1年等,这样的题目就让学生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思索,想出不同寻常的答案,发展了学生潜能。二是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内容进行提取、删除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如学习完《长、正方形的认识》后,教师就可以设计一组开放题:根据已知条件找出藏在小动物后面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利用手中的一张正方形纸折出5个正方形,看谁数出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多等,同学们兴致很高,非常踊跃,学习的热情立刻迸发出来,把整个课堂推向了一个高潮。三是设计巧妙的问题开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启封闭的语言,思维之门,如教学完《多位数的读写》后 ,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同桌之间的活动:同学甲想好一个四位数,同桌乙向甲提出问题后猜出这个数是多少?但要求甲对乙所提出的问题只能回答“对”或“不对”。如:甲说:我想了一个几千几百的数。乙说:这个数比5000大吗?甲答:对。乙问:比7000小吗?甲答:对。乙问:比6000大吗?甲答:不对。乙问:比5600大吗?如此进行下去,直到猜中为止。这种对问题开放的数学形式能通过轻松愉快的提问游戏使学生在获得解决问题的同时,逐步建立良好的数感,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五)加强学科专题研究,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每个学科都要有自己的研究主题,可从小主题入手,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的培养等,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能够要求学生的活动和数学思维都得到最深刻的体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给每个学生有充分的自由,使其根据个人的能力、兴趣和爱好得到发展。这使得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展示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每个学生都可以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培养不同水平层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达到“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目的。
五、结论
总之,表现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了学生书本和生活之间的界限;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创建民主型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创设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关注学生独有的文化,增强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关注学生生活状态,打破单一的教师教学的组织形式。
8
参考文献:
[1]王珠英,吴烨.问题行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3
[2]张爱珠.小学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技术.中小学教学研究,2005,9
[3]俞国良,王永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教育研究,2002,7 [4]高亚兵主编,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手册.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 [5]徐芬.学业不良儿童的教育与娇治.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6]高亚兵.对小学生粗心现象的心理学研究.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1 [7]吴汉荣主编.儿童学习困难的预防及其娇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8]骆伯巍,高亚兵.不同时期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 [9]《心理素质》教科书编写委员会编.《教学参考资料一一心理素质教育论》.开明出版社,1998
9
致谢词
本课题在选题及研究过程中得到老师的悉心指导。李老师多次询问研究进程,并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李老师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踏踏实实的精神,不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虽历时三载,却给以终生受益无穷之道。对李老师的感激之情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感谢各位华师院校的老师对我的教育培养。他们细心指导我的学习与研究,在此,我要感谢我的同学三年来对我学习、生活的关心和帮助。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