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山书院
钟山书院,位于江苏上元县城(今南京市城北)。清雍正元年(1723)两江总督查弼纳倡建,选通省士子肄业其中,延师教训,门给廪璈。有大门、讲堂、斋舍等主要建筑百余间,规模较大,世宗御赐“敦崇实学”额。十一年赐帑金千两,定为省城书院,复加修葺。乾隆元年(1736)总督尹维善勒石《白鹿洞规条》和《分年读书法》于讲堂,院长杨绳武定规约10条,强调立志立品,勤学读书,穷经通史,戒抄袭请代和矜夸异毁,为之辨论古文源流和诗赋派别,判明制义得失。四十六年(1781),总督萨载定书院规条,院长钱大昕定条约,师长由督抚学政延聘,生徒系由道员稽查,州县择选,市政使等再加考验,方准入学肄业。乾隆时院内生徒已达数百人,分内课、外课、附课三类,外籍者有本学学官印文可附试,并拨给驻防八旗子弟名额,附课无额,后无论本省、外省士子均可肄业,规模甚大。每月官师课各一次,逢科举年,一月三次,官一师二,每试扃门,有午饭,肉一方,蔬一盂。课程初以科举诗文为主,乾、嘉、道间主讲者多欲改之。卢文弨两主院事,历时十年,《钟山札记》即其在书院校勘所积,又曾精选少年新生四五人专习古文,不课时文,以图其潜心于经学,未果。钱大昕掌教四年,教士以通经读史为先,《廿二史考异》即在此写成。姚鼐自乾隆五十五年(1790)起先后掌教主讲二十年,嘉庆二十年(1815)老死于钟山,以古文义法教生徒,门弟子知名者甚众。其后朱珔每月立小课以经解诗赋试士,胡培翠倡导实学,唐鉴倡程朱之学,风格各异,然成就皆卓。道光九年(1829)布政使贺长龄筹款新建院中斋舍,为书院课艺集作序,勉励诸生“毋以文视文,而反之于心,必求其有得”,出所编《皇朝经世文编》以教士。咸丰间曾国藩借地重开,“堂庑斋舍之制十不逮一”。光绪七年(1881)总督刘坤一“乃规旧址廓而新之”,清末改为江南高等学堂。同光间主讲著闻者还有李联琇、梁鼎芬、缪荃荪等。
钟山书院藏书丰富,创办之初就有藏书,当时督宪颁给《易经》、《春秋》、《册府元龟》等书籍31种119套。后来乾隆皇帝游江南时,又赐钟山书院武英殿刻印本《十三经》、《二十二史》各一部。除御赐外,公卿大夫、以方官吏也时有赠书。钟山书院藏书的保管与流通有章法。据《钟山书院志》记载:存书的杉木大书橱“安顿内厅堂上,每乘书橱大锁一把,钥匙交副掌教收执。如岁暮及新年时节,副掌教归任,将钥匙送江宁府谨收,不许疏失。平时院内师生要看,须另册注明,以免遗散。”严格的管理,使藏书得以长期保存。钟山书院历任山长有杨绳武、夏之容、卢文弨、钱大昕、姚鼐、胡培翚、陶澍、唐鉴、李联琇、梁鼎芬、缪荃孙等,他们大多为学者型藏书家,对书院藏书有独到贡献,书院藏书也成为他们著书立说的便利条件。如校勘学家、藏书家卢文弨,两度任钟山书院山长,他的《钟山札记》就是在主讲钟山书院时校甚群经所成。后继山长钱大昕是考据学家、藏书家,他的《廿二史考异》,也是利用钟山书院藏书和私人藏书才得以完成。
盛世作人,伊多士升堂入室; 芸窗修己,此数间敬业乐群。
•
博学于文; 行己有耻。
•
清代查弼纳题大门 清代陈澧题钟山书院
纶音万载文光焕; 书院千秋学业兴。
•
山水崖谷,有以自老; 道德文章,多从之游。
•
清代佚名题讲堂
清代陈澧题钟山书院
尊所闻,行所知,五伦以外无学术;
正其谊,明其道,六经之内有勋猷。
•
旧迹重新,产生几辈英才,来从劫后;
古人长往,犹有六朝山色,青到窗前。
•
清代宋衡题讲堂 清代严贯题钟山书院
倚钟山而辟贤关,奉御书四字,昭哉重实学薄虚声,砥砺无亏,庶几最难我辈少年时,莫放余闲,好料量秋冬干戈,春夏瀹乐;
世号名才,身持名教;
兴书院以培道岸,遵广训万言,必也后文章先德行,陶镕勿怠,由是处为良士,出作良臣。
•
此是古人读书处,且寻芳躅,须记取司马论史,公羊传经。
•
清代严贯题钟山书院
清代佚名题讲堂
尊经书院
尊经书院,位于江苏江宁(今南京)。清嘉庆十年(1805)总督铁保、布政使康基田捐资就原县学尊经阁旧址创建书院,咸丰间毁于火。同治间重建。薛时雨为主讲,院中肄业者200余人,除师课外,官课由观察、知府、布政使、巡抚等命题,有课艺刊行于世。清末先后改为尊经校士馆、师范传习所。
立德立言立功,士先立志; 有猷有为有守,学必有师。
•
至德本无他,皆以诚笃为本,此中有尧天舜日;
大道原一贯,不越中恕之言,到处是圣域贤关。
•
康基田题尊经书院。广东粤秀书院亦有此联
佚名题尊经书院
凤池书院
凤池书院,位于江苏江宁。清嘉庆间创建。专课童生。道光间改建于旧王府王亩园之东池。号舍讲堂规模井井,馆、桥、亭、花木擅一时之胜。过其地者流连忘返,曾被官府强作客官公馆,书籍、器物多被破坏,“肄业生徒托足无所”,巡盐道沈兆沄乃于大门外竖石碑“永远禁止借作公馆”,其风乃革。咸丰间被毁,同治间另择民房建复。
教思无穷,溥钟鼓辟雍之化; 学古有获,跻东服礼器之容。
•
佚名题凤池书院
其它主要书院简介
明道书院 位于江苏江宁(今南京)。为该地最早的书院。南宋淳熙
初,知府刘珙以程颢曾摄邑事,乃设祠祀于学宫。嘉定间改筑新祠,得真德秀之助,立精舍,置堂长及职事员,延致学者,时称明道先生书堂。淳祐间知府吴渊即地构屋建院,理宗赐“明道书院”额,规制始备。春秋释菜,朔望谒祠礼仪等皆仿自鹿洞规条。生徒不拘远近,诣山长作文1篇,文理明通者得准入院;每旬山长会集职事生员授讲、签讲、复讲,每月3课,诸生德业修否置簿记之,掌于直学,参考黜陟,管理甚严。又接程颢五世孙,馆之宫宇,迎就教育,供其衣廪,为之立后。山长由知府从诸幕官中迭请兼充。景定元年(1260)后从吏部注差。教养之事皆隶之山长。南宋时吴坚、胡崇、张显等均在此开堂会讲身心性命之学。元圮。明嘉靖初御史卢焕重建,岁久复倾。清康熙六年(1667)知府陈升虞等倡修复旧制。
南轩书院 位于江苏江宁(今南京)。初为宋张栻所立精舍和讲学之地,真德秀为之建祠祀之。淳祐、咸淳间,官员添设斋、堂、楼,为屋90余间,拔田亩,辟为书院。元时院址屡迁,大德元年(1297)重建于旧地。后圮。
奎光书院 位于江苏江宁(今南京)。原名鸡鸣书院。清嘉庆间布政使康基田创建,旋废。嘉庆二十五年(1820)邑人伍光瑜等请得总督孙玉庭筹拨公项银2000两发典生息,作院中膏火,改名“奎光”,为童试而设。道光二年(1822)定内外课童生30名,附课30名,皆取北城之士。院长由上元、江宁县学博士分课之。咸丰间毁于战火。同治间因经费无出不复。
惜阴书院 位于江苏江宁(今南京)。又名惜阴书舍,清道光十八年(1838)两江总督陶澍仿诂经精舍、学海堂例创建。专课经史诗赋,不及制艺。有优奖无膏火,每月一试。陶捐廉银1万两发典生息充资。咸丰间毁于战火,同治间复课。后由李鸿章重修建院舍。课艺由钟山、尊经山长评阅,自道光以后,主其讲席者亦多名师,如俞正燮、胡培翚、冯桂芬、薛时雨、李联琇等。光绪二十三年(1897)改考西学。课题分时务、算学、兵、农、矿、化等,凡举贡生童,均可投考。清末改为府中学堂。
文正书院 位于江苏江宁(今南京)。清光绪十六年(1890)为纪念曾
国藩而建。黄以周、张謇等曾任主讲,又有课艺刊行于世。二十三年知府柯逊庵请督宪批准,定规改考西学,每次课题,分时务、算学兵、农、矿、化各学。无论举贡生童均可投考,优者给奖。清末改为府中学堂。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