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以“悦读”为切人点提高六年级学生阅读能力

来源:小奈知识网
以“悦读”为切人点提高六年级学生阅读能力

作者:李群英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第23期

李群英

(河北省南宫市大村乡大村小学,河北南宫055750)

摘要:小学六年级各门功课的内容都需要在半个多学期内结课,然后投入到复习之中。复习中涉及到的资料很多,如果没有较强的阅读能力是很难应对的。但是从目前来看,小学毕业生普遍存在阅读能力欠缺的现状,本文主要以审美为切入点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六年级;阅读能力;“悦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205-02

小学六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已经得到初步发展。通过增强阅读能力对文字与词句的准确把握,可以实现对思维的拓展训练。学生只有在愉快的阅读过程中,才能拿捏住整篇文章的构思和框架,通过文章的阅读建立起逻辑体系,使思维得到训练。增大阅读量是途径,但是提高阅读质量、掌握阅读方法才能实现训练思维的目的。

一、小学六年级阅读能力有待提高

在整个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部分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知识板块。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初、高中时期的阅读能力。笔者通过对小学六年级学生关于阅读能力的调查,发现状况不容乐观。六年级学生的阅读总量不小,一些必备的复习资料上和家长给购置的课外书很多。但是多数的小学生主观地认为,掌握基础知识就够了,阅读是可有可无的事情,有空就看上几眼,功课多就没时间看了,多数是在师长的督促下才看。教师方面,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往往要求学生大量地做题,缺乏选择性,造成学生对阅读越来越感到疲倦和厌烦,结果学生阅读的质量很成问题,症结在于如何让学生对阅读产生“悦读”的情感并提高阅读的质量。

二、影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因素

1.学习动机影响阅读能力。学习动机影响阅读的积极性,直接关系着阅读的效果。小学生贪玩的心思较重,自身学习注意力较分散,教师选择的阅读材料没有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亮点,一味地应试做题,导致学生不能树立良好的阅读动机,课上不能参与到课堂阅读教学中来,课下的作业不能及时完成。

2.素质教育背后的应试教育犹存。六年级学习功课紧张,家庭学校给的要求高,压力太大,心理负担重。为了让学生熟悉题型,教师带领学生对阅读题机械地练习,做题的过程中由于原

有基础不扎实,经常出现错误,情感上受挫,不能在繁重的功课学习中体验快乐,找到成就感。

3.缺乏教师的趣味引导和习惯的养成。衡量学生能力与老师教学水平的尺子,还没有完全脱离开分数,小学生超负荷地做题为了应付频繁的考试。一些小学生一看到阅读题就犯难,对每一个问题都不知道如何下手,没有养成热爱阅读的习惯。

三、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悦读”措施

1.学好新课标,调动学生的阅读主动性。2012版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阅读量上,要求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在阅读方法上,通过默读提高阅读的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深度上,要求能够通过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交流和讨论中,谈自己的感受,可见新课标更加侧重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小学毕业班的语文教学,教师一般会讲文章的侧重点等,我们始终在强调知识性、情感教育、方法论,但是在学习语文的时候我们却忽视了向学生传授审美情趣,在阅读教学中,我认为传授审美情趣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一个调节剂。每一篇文学作品能被多数人赞赏,主要是作品中有一定的教育意义,需要培养学生“悦读”文学作品的美。

2.精选材料,激发学生的“悦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才能投入全部的精力,并使注意力保持长久,阅读能力才能有所提高,才能将学生认为枯燥的阅读变为自己喜欢的“悦读”,学生的思维才能达到有效的拓展。笔者除去教材外,在阅读材料上精心挑选,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对材料的阅读过程中实施“探究性阅读”,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探索中阅读,得出答案后体会到阅读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悦读”情感。精选故事情节跌宕的材料,扣人心弦、令人感动、有悬念的故事情节,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奇妙的境界,能够诱发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主动去分析阅读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阅读中只需要适当地引导,学生自主就能完成阅读任务。

3.实施分层教学,品尝“悦读”成功感。由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同,同一篇文章对学生要从提出不同的要求做起,实施分层“悦读”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对阅读感兴趣。尤其是学困生,首先激励他们在将文章读完的基础上,回答出较肤浅的问题,教师给予及时的鼓励,对于不能抓住文章实质的学生教师耐心对其进行个别辅导,保证每个学生都不掉队,让学生都能品尝到阅读的成功之感。唤醒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为“悦读”增加内驱力。

4.针对不同文体,采取不同策略。新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提出新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说明的基本方法”、“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小学阶段我们接触的阅读文体,无非就是说明文、记叙文、诗歌散文这三大文体。说明文的阅读,要抓住说明的要点、使用的说明方法,找出说明的事物特点。记叙文的阅读,通过事件发生的六要素与人物行为,读懂所叙述的内容,找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诗歌散文的阅读,主要是抓住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将情景再现,加深对作品艺术张力的理解。

总而言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为老师首先要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真正变“阅读”为“悦读”,才能让良好的阅读方法得到充分的体现和运用,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燕骅.现代小学阅读教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

[2]杨琰.浅谈如何进行小学阅读教学[J].小学生作文辅导:教师适用,2010,(9 ):11-11.

[3]王伍妹张家友.小学阅读教学之我见[J].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2008,(9 ):148-148.

[4]王连芝.小学阅读指导课教学感悟[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09,4(5):35-35.5

[5]张文明.浅谈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导”[J].学周刊:A,2011,(1):32-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