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 (共4题;共12分)
1. (3分) (2017八上·山西月考)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 )
A . 苔痕(tái) 髯(rán) 老妪(yù) 壬戌(xū) B . 篆章(zhuàn) 蕃(fán) 德馨(xīn) 男有分(fèn) C . 淤泥(yū) 逾(yú) 幽咽(yān) 案牍(dú) D . 俨然(yǎn) 矜(jīn) 决眦(zì) 修睦(mù) 2. (3分) (2020七上·汾阳期末)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 阳春三月,微风还带着寒意。西湖边的垂柳却花枝招展 , 嫩叶满枝,翩翩起舞,仿佛在迎接来自远方的客人。
B .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C . 巧夺天工的大自然刺激了她的感官,也抚慰了她的心灵。 D . 课堂上张老师卖弄着自己的学问,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3. (3分) 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 北京申办奥运成功,我就萌发了想学好外语去北京当个志愿者,为奥运服务。 B . 我生长在戏剧之家,豫剧对我一点不陌生。
C .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各方面来的的“攻击”。 D . 材料厂经过技术革新,成本下降了一倍,而产值却增长10%
4. (3分) (2017七上·肇源期末) 下列作者作品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 A . 《论语》——孔子—— 春秋末期鲁国人 B . 《马诗》——李贺—— 唐代诗人 C . 《夏日绝句》——李清照—— 南宋词人 D . 《简爱》——夏洛蒂·勃朗特——英国作家
二、 说明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共1题;共9分)
5. (9分) (2016九上·永春期末)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治疗“语言癌”
①台湾媒体新近提出一个名曰“语言癌”的概念,一时间应者甚众,“语言癌”这一新概念,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热议。
②现代人无法用精准的中文表达,已然不是一两天的事,而是积弊已久。当触摸手机屏幕点赞大面积代替词语表达,当音频和视频大范围代替文字表述,当非规范的网络语言吞噬规范中文,当“西语”未加消化地侵入汉语,“语言癌”就在这一片雾霾中渐渐生成。
第 1 页 共 13 页
③也许有人认为,“语言癌”的症状在台湾地区较为明显,大陆症状略轻。笔者并不以为然,在这一点上,两岸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著名作家余光中认为,“语言癌”和中文的“恶性西化”有很大关系,大家只顾学英文、看翻译小说,不再看用字精简的中文经典,结果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加上电视、网络的不良影响,遂将“讲病态中文”变成时尚。台湾作家张晓风还分析说,电视记者常在现场连线时拉高音调,吐出长串累赘、不知所云的话语,这种“腔调”潜移默化感染到观众,“癌细胞”就一点点扩散了。这些分析无疑是切中肯綮的。咱们这边的电视节目“口水”也不少,“讲病态中文”在现实生活中更是常见,“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的例子俯拾即是。比如90后说话,前缀后缀经常是没完没了的“然后”。
④在“语言癌”话题引发广泛共鸣后,台湾有关部门纷纷亮出应对方策,比如在会考中适时出一些“语言癌”的辨正题,引导教学,提升语文表达能力;比如在未来修订语文领域课纲时,将提升表达能力列为重要项目,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讨论、上台讲话,等等。这些从青少年抓起的举措无疑是可喜的。但更为重要的是,全社会要形成说“雅语”的“雅风”,一要精准,二要生动,三要雅致,人人以此要求自己,并蔚然成风。毕竟,对语言影响最大的,是社会文化,它不但存在于媒体之中,还存在于人际之间,无孔不入,深入肌理。
⑤打造健康环保的“绿色语言环境”,一方面,我们需要看到流行语中的健康新生词语,并及时将它融入语言河海,丰富语言宝库;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适时进行语言清污,对形形色色的“语言癌细胞增生”梳理判别并加以遏止,让它们在“雅语雅风”面前式微。唯有如此,“语言癌”才会逐步治愈。(有删改)
(1) 根据第②段内容,用一句话解释“语言癌”
“语言癌”是现代人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渐渐生成的无法用精准的中文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病。
(2) “讲病态中文”变成时尚的原因是什么?
(3) 治疗“语言癌”可采取哪些措施?请根据第④段内容简要概括。
三、 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共1题;共9分)
6. (9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屠,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为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1)
下列句中的“之”与“爱霁云之勇且壮”中加点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第 2 页 共 13 页
B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 . 辍耕之垄上 D . 渔人甚异之 (2)
下列对课文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贺兰非常敬佩南霁云,特地款待他,但是不答应出兵帮助他。
B . 南霁云想起受苦的百姓,食不下咽,并自断一指,宴会上的人都被感动得哭了。 C . 南霁云在离开时,当面对贺兰说以后要杀他。 D . 张巡不愿意投降并告诫南霁云不能投降。 (3)
解释下面句中加线字的意思。 ①延霁云坐
延: ②因拔所佩刀断一
指 因:
③
此
矢
所
以
志
也
志
:
④
贼
以
刃
胁
降
巡 降:
(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 ②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
四、 文言文阅读(共7分) (共1题;共7分)
7. (7.0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线词。
①略无阙处: ②沿溯阻绝: ③良多趣味: ④哀转久绝:
第 3 页 共 13 页
(2) 翻译下列句子。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
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采用 的描写手法,其作用是 。
(4)
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结合文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五、 诗歌鉴赏(共5分) (共1题;共5分)
8. (5.0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后面文问题。 晚春江晴寄友人 韩琮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 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1)
诗歌首句一个“ ”字写出此刻晚日沉沉,次句“ ”字传神,绘出山之秀丽。 (2)
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六、 默写(共5分) (共1题;共5分)
9. (5.0分) (2019八上·宝山月考) 默写
(1) 相顾无相识,________。 (王绩《野望》)
(2) ________,松柏有本性。 (刘桢《赠从弟(其二)》) (3) ________,志在千里。 (曹操《龟虽寿》) (4) 春冬之时,则________,________。(郦道元《三峡》)
七、 名著及现代文阅读(共29分) (共3题;共29分)
10. (4分) (2017七上·盐城期中) 在童话《小王子》中,小王子最喜欢做的事情是________,他在临别时送给“我”的礼物是________,他送这个礼物的目的是________。
11. (14.0分) (2013·龙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福建土楼:聚族而居的“活标本” 许珍
北京时间2008年7月7日晚,世界遗产委员会投票通过了最新一批世界文化遗产,独具特色的大型民居建筑
第 4 页 共 13 页
﹣﹣中国“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此次成功入选世界遗产的“福建土楼”,由永定、南靖、华安的“六群四楼”共46座土楼组成。专家们指出,“福建土楼”造型独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体现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生土夯筑的建筑艺术成就。
土楼的建筑材料是黏土、杉木、石头和竹片。一来闽西一带生土黏性强,作为建材干后很坚硬;二来客家人在宽厚的墙体中加入竹片和杉木,它们能起到牵扯的作用;三是房屋主体采用土木结构,巧施穿斗方法,整体更加稳固。另外一些大户人家还在墙泥中搅拌了糖、蛋清、糯米等黏性物质,犹如给整堵墙注了一剂强力胶,使之固若金汤。
这样的土楼具有抗震、防盗和冬暖夏凉等优异性能。它巍峨、凛然,堡垒式威严的外观表现出强烈的防御性。但内部却温馨、亲和,每个房间都用纤细的木构件组成,居住空间对内院开敞,便于交流和互助,从而让人备感亲切。和其他经典民居不同,“福建土楼”至今人丁兴旺,相处和谐,文化繁荣,是客家人族聚生活形态的“活标本”。
天人合一是福建土楼的又一神笔,体现了客家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理念。就地取材,用最平常的土料筑成高大的楼堡,化平凡为神奇。土楼的选址或依山就势、或沿循溪流,建筑风格古朴粗犷,形式优美奇特,与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相得益彰,组成了适宜的人居环境以及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人文景观。这里,建筑材料取自大地,荒废时又回归大自然,是早期环保节能型生态建筑的经典。这种节约型和节能型的建筑与规划模式,在钢筋水泥不断肆虐和步步紧逼的今天,仍具有不可忽视的魅力和启示价值。
客家土楼作为一种独特的地域性建筑,深深扎根于中国的乡村社会。作为乡土建筑,土楼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单体建筑的技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上,也表现为土楼之间形成的整体性的、群体性的家族聚居的模式上。数十户、几百人同住一楼,反映出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这种人际关系的和谐,是耕读为本、忠孝仁义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是群体文化模式的见证。
土楼的居民们享受着安详的幸福,但是,在现代城市无休止扩张、农田山林不断被毁的开发时代,我们真正需要反思的是古人的文化遗产所告知我们的人生哲学和生活伦理。
(选自《广州日报》,有删改) (1)
下列选项中有关内容的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 由永定、南靖和华安三县的土楼组成的“六群四楼”(共46座)统称为福建土楼。 B . 土楼以黏土、杉木、石头、竹片、糖、蛋清和糯米等原料为主要建筑材料。
C . “福建土楼”至今人丁兴旺,相处和谐,文化繁荣,是客家人族聚生活形态的“活标本”。 D . 土楼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它所告诉我们的人生哲学和生活伦理值得我们去深思和反省。 (2)
“土楼具有抗震、防盗和冬暖夏凉等优异性能”,形成土楼抗震能力强的原因有哪些?请概括。 (3)
请结合土楼“天人合一”的居住理念,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第 5 页 共 13 页
12. (11.0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水乡茶居(节选) 杨羽仪
在广东水乡,茶居是一大特色。
每个村庄,百步之内,必有一茶居。这些茶居,不像广州的大茶楼,可容数百人;每一小“居”,约莫只容七八张四方桌,20来个茶客。倘若人来多了,茶居主人也不心慌,临河水榭处,湾泊着三两画舫,每舫四椅一茶几,舫中品茶,也颇有味。
茶居的建筑古朴雅致,小巧玲珑,多是一大半临河,一小半倚着岸边,地板和河面留着一个涨落潮的落差位,近年的茶居在建筑上有较大的变化,多用混凝土水榭式结构,也有砖木结构的,而我却偏好竹寮茶居。它用竹子做骨架,金字屋顶上,覆盖着竹蓑衣或松树皮,临河四周也是松树皮编成的女墙,可凭栏品茗,八面来风,即便三伏天,这茶居也是一片清凉的世界。
茶居的名字,旧时多用“发记茶居”“昌源茶室”之类字号。现在,水乡人也讲斯文,常常可见“望江楼”“临江茶室”“清心茶座”等雅号。
旧时的水乡茶室,多备“一盅两件”。所谓“一盅”,便是一只铁嘴茶壶配一个瓦茶盅。壶里多放粗枝大叶,茶叶味涩而没有香气,仅可冲洗肠胃而已。所谓“两件”,多是粗糙的大件松糕、芋头糕、萝卜糕之类,虽然不怎样好吃,却也可以填肚子,干粗活的水乡人颇觉实惠。现时,水乡人品茗,是越来越讲究了。茶居里再也不见粗枝大叶,铁嘴壶也被淘汰,换上雪白的瓷壶。柜台上陈列着十多种名茶,洞庭君山、云南普洱、西湖龙井、英德红茶……偶有一两种大众化的,也至少是茉莉花茶和荔枝红了。至于那“两件”,也绝非粗品,而时兴“干蒸烧卖”“透明鲜虾饺”“蛋黄鱼饼”“牛肉精丸”之类,倘要填肚子,也很少吃糕,而多取“荷叶糯米鸡”了。在那“史无前例”的年月,因为《爱莲说》的作者是士大夫,于是“糯米鸡”外面的荷叶也被取消了,糯米饭中裹的也不是鸡肉而变成猪肉,“糯米鸡”变成了“裸裸糯米猪”。现在,水乡茶居的糯米鸡,不但恢复了传统的荷叶包裹,而且糯米饭里头的确裹着鸡肉,还拌以虾米、冬菇、云耳等珍品,色香味均属上品,百啖不厌。
水乡人饮茶,又叫“叹”茶。那个“叹”字,是广州方言,含有“品味”和“享受”之意。不论“叹”早茶或晚茶,水乡人都把它作为一种享受。他们一天辛勤劳作,各自在为新生活奔忙,带着一天的劳累和溽热,有暇“叹”一盅茶,去去心火,便是紧张生活的一种缓冲。我认为“叹”茶的兴味,未必比酒淡些,它也可以达到“醺醺而不醉”的境界。
“叹”茶的特点是慢饮。倘在早晨,茶客倚栏杆“叹”茶,是在欣赏小河如何揭去雾纱,露出俏美的真容么?瞧,两岸的番石榴、木瓜、杨桃果实,或浓淡的香气,渗进小河里,迷蒙、淡远的小河,便如倾翻了满河的香脂。也许,是看大小船只在半醒半睡的小河中摇撸扬帆来去,看榕阴、朝日及小鸟的飞鸣吧!倘在傍晚,日光落尽,云影无光,两岸渐渐消失在温柔的暮色里。船上人的吆喝声渐渐远去,河面被一片紫雾笼罩。不知不觉,皎月悄悄浸在小河里
……此境此情,倘遇幽人雅士,固然为之倾倒,然而多是“卜老”的茶客。他们“叹”茶,动辄一两个小时,
第 6 页 共 13 页
有如牛的反刍,也是一种细细品味——不是品味着食物,而是品味着生活。
(1)
找出文中能够概括全文的句子。 (2)
水乡茶居有什么特色? (3)
茶居的过去与现在有什么不同? (4)
在语言运用上,本文和课文有什么相似之处? (5)
文章结尾说“不是品味着食物,而是品味着生活。”应怎样理解?
八、 语言运用(共4分) (共1题;共4分)
13. (4分) (2017八下·林甸期中) 假如你下周要参加市里举办的“成语大赛”,想请语文老师在这周末给你指导,但这会占用老师的休息时间,你该怎样当面对老师表达自己的请求呢?要求表达明确,语言得体,不超过40字(标点不占字数)。
九、 作文(共40分) (共1题;共40分)
14. (40分) (2017·哈尔滨) 从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一)命题作文
那一步,可能是决定,可能是行为……
迈出那一步,也许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也许是不断实践的必然…… 迈出那一步并不容易。
请以“终于迈出了那一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作文纸的第一行(题目前空四格)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少于600字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二)给材料作文
有一家生产布鞋的企业,在创办之初就有一个做法:每卖出一双鞋子,就捐赠一双鞋子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企业起步阶段,尽管他们生产的布鞋质优价廉,但销量并不高,再加上他们每卖出一双,就要捐出一双,企业还一度出现了亏损。后来,有报纸报道了这家企业“卖一双,捐一双”的爱心之举。人们知道后深受感动,纷纷去购买这家企业的鞋子,鞋子的销量迅速增加。
这家企业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虽然他们从来不做广告,但是凭借着良好的口碑,他们卖出的鞋子越来越多。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也使成千上万贫困地区的孩子不再光着脚丫。
这个故事至少给我们这样一些启示:不能只追求物质利益,还要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他人的赞誉认可,是
第 7 页 共 13 页
最好的宣传;助人其实就是助己。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不少于600字.
第 8 页 共 13 页
参考答案
一、 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 (共4题;共12分)
1-1、 2-1、 3-1、 4-1、
二、 说明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共1题;共9分)
5-1、5-2、5-3
、
三、 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共1题;共9分)
6-1、 6-2、 6-3、
6-4、
四、 文言文阅读(共7分) (共1题;共7分)
7-1、7-2、7-3、7-4
、
第 9 页 共 13 页
五、 诗歌鉴赏(共5分) (共1题;共5分)
8-1、8-2、
六、 默写(共5分) (共1题;共5分)
9-1、9-2、9-3、
9-4、
七、 名著及现代文阅读(共29分) (共3题;共29分)
10-1、11-1、 11-2
、
11-3
、
12-1、12-2、12-3、12-4、12-5、
八、 语言运用(共4分) (共1题;共4分)
13-1、
九、 作文(共40分) (共1题;共40分)
第 10 页 共 13 页
14-1、
第 11 页 共 13 页
第 12 页 共 13 页
第 13 页 共 13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