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研究

来源:小奈知识网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研究

摘 要

小学数学课的课堂教学领域改革是实施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本文主要论述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各种不同的有效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展示数学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发挥。

关键词: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有效创设,学习兴趣,教学效果

The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 situation creation

research

ABSTRACT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is implementation of primary mathematic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The new mathematics curriculum standard\" point out, maths teaching should closely student's actual, from student's life experience and existing knowledge, create all sorts of situations, based in mathematics activities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the opportunities of mathematics, and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and learn maths well wishes.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 in how to create all sorts of different effective situation to arous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mprove math the effect of classroom teaching, developing the students' mathematics knowledge and skills, show the learning process and method of mathematics, raises the student science emotions, attitudes and values, make students' initiative and creativity to play.

KEY WORDS: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ively creating, situation, to study the interest, the teaching effect

目 录

前言………………………………………………………………………1

本论………………………………………………………………………1

一、课堂教学中数学情境创设的意义…………………………………1

二、课堂教学中数学情境创设的现状…………………………………3

三、提高情境创设应遵循的原则………………………………………4

(一)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导向…………………………………4

(二)以选取合理的情境素材为前提…………………………………5

(三)以达成有效的教学目标为目的…………………………………5

四、提高情境创设的有效方法…………………………………………6

(一)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的游戏与故事情境……6

(二)创设引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生活情境……7

(三)创设启发学生关心社会,树立科学价值观的时事情境………7

(四)创设开发学生数学想象力,发展创新求异意识的开放式情境8

五、数学情境创设中应注意的问题……………………………………8

结论……………………………………………………………………10

谢辞……………………………………………………………………11

参考文献………………………………………………………………12

前言

现代社会,知识不是单一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情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教学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知识具体情境性,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产生的有效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可以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创设一个有效的情境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有效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科学途径。

教学情境是指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有利于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具体形象且富有情感性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它是在教学环境的制约下,以模仿数学家思维活动过程,挖掘数学认识动机、内在联系以及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情节为主体的教学手段。

本 论

一、课堂教学中数学情境创设的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同时数学课程标准还主张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情境教学以思维为核心,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各种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和接近生活实际的语言情境的创设,巧妙地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解决了长期以来

因重认知轻情感而带来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不能协调发展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不仅如此,情境教学将情境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强调凭借情境促进整体发展。

(一)数学情景创设切合教学实际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创设教学情境能为课堂教学提供高标准的服务,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高质量的教学情境,紧扣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将它处理得当,同时把情境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不仅能地达成课堂教学目标,而且还能更好的切合教学实际。

(二)数学情景创设有利于促进教学课程一体化

课程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任何形式的教学改革,深入到一定程度时都必然会触动课程,都需要相应的课程来支撑。情境教学在课堂教学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后,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如何对现行课程加以必要改进,将情境教学的基本主张落实在学校课程中,使教学与课程在情境教育思想的统一支配下实现有机结合,在新的理论基础和目标上实现教学课程的一体化。情境教学通过为学生提供优化的情境空间,渲染一种优美的、智慧的,学生感到特别亲切贴近生活而又富有情感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注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

(三)数学情景创设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

拓宽教学空间,追求教学的整体效益,可以视为情境教学向情境教育深化发展的基本目的之一。正如李吉林所指出的,“儿童的生活空间是他的成长环境”,“儿童成长的环境比起五六十平方米的教室要宽阔多了,然而由于‘学校是传授知识的专门场所’这一传

统的固有观念的影响,‘考试→分数→升学’的被扭曲、被阉割了的教育目标,使教育空间变得那样狭小。校园的高墙和教室低矮的门窗阻隔了儿童与社会、与大自然的相通。在这样一个狭窄天地里怎么去培养能适应未来、适应世界、可以驾驭现代化的人才呢!”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情境教学将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情境”做一个新的拓展。它将教学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让教学空间从课堂这一教学的主体区域延伸开去,力图通过多样性的课外教育活动,渲染学校欢乐向上的氛围;通过主题性大单元教育活动,强化教育的效果;通过野外情境教学活动,不断丰富课堂上学生心灵活动的源泉。并从这三个领域拓宽教学空间,形成多维结构的情境,丰富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教育源”,使学生身在学校,而心灵无处不受到滋润、感动,从而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

与此同时,情境教育还在拓宽教育空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缩短心理距离,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通过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注重实际操作,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等几条策略要求。这几个方面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情境教育模式,使情境教育的可操作性得到了加强。

二、课堂教学中数学情境创设的现状

数学学习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联系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纽带,是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通过调动“情商”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创设的教学环境。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存,而且容易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一个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它所蕴含的大量数学信息能给学生提供广泛的数学活动的机会。在现行新教材中,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在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现在都很注意在新授课的起始阶段设计情境引入的环节,

以激发学生的思考。

基于这一思想,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都在创设教学情境这一环节上,下了很多功夫,力求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然而,在日常教学中,“生活经验”常常是被具体的“生活情境”所替代的。有时学生沉醉在游戏引起的兴奋之中,而把相关的数学思考抛在了一边。面对生活情境,学生往往被丰富多彩的外在的一面所吸引,而真正有价值的数学思考却湮没其中,不为学生所关注了。课堂教学出现了耗时低效的局面。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脱离课堂教学实际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任何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都应该围绕“为课堂教学提供有效的服务”这一根本目的来进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要创设高质量的数学问题情境,教师就必须紧扣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来进行,就一堂数学课中的某个特定的问题情境而言,设置它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为了更好地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否则,不管是多花哨的问题情境,对数学课堂教学来说,都是多余的。

由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理念,所以当下很多教师为了赶时髦,往往脱离教学目标,不考虑课堂教学的需要与否,盲目地创设教学情境,这样不但无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还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不符合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是基于自身的经验基础来建构新知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

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包括生活经验和学习新内容的经验)基础,考虑自己创设的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经验基础是否契合。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学情景的创设往往为了追求新鲜和独具一格,从而超出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虽然使学生感受到情境的生动与有趣,但学生却不能从中感悟新知,从而与教学要求相背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教学情境的创设脱离学习主体的知识和经验基础,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又脱离课堂教学实际,那么教学情景就没有任何意义可言,教育本身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

三、提高情境创设应遵循的原则

在选择是否创设情境,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时,应以该情境能否很好地承载数学知识作为标准,否则将是舍本求末。要想创设好的数学情境,一般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一)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导向

所谓“问题意识”指的是学生在面对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问题”时,产生的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等心理状态。由于“问题意识”反映了学生基于内发与主动的求知欲,产生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中,因此,作为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活动平台,情境就不仅应给学生营造一种宜于学习的场景,而且还应提供一个能够原创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一课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谁知道,自行车为什么能行驶得又快又稳?”学生回答:“因为车轮是圆的。”稍加思考,就有学生马上提出:“车轮做成其他形状的,如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行吗?”学生的这一质疑激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这种强烈的认知冲突触发了学生想弄懂其中的原因。在教师的引

导下,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研究探讨、列举验证,明白了“圆”、“圆心”、“直径”、“半径”等有关的概念及性质。

(二)以选取合理的情境素材为前提

情境中的背景信息应符合现实生活场景和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其蕴涵的数学关系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此,情境素材选取的恰当与否,对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具有直接的影响。例如,在教学“游戏公平”这部分教材的“实践活动”中,某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掷瓶盖”的情境:掷出瓶盖后,盖面朝上,甲胜;盖面朝下,乙胜。并让学生思考:这个游戏对甲乙双方公平吗?学生分成甲、乙两队进行激烈的游戏比赛:时而甲队“屡试屡胜”,乙队“怨声载道”;时而乙队“一胜再胜”,甲队“高喊不公”,课堂上,不断有连续取胜后的激动和欢呼,也经常有继续败北的无奈和沮丧……半节课过去了,孩子们却没有得出“游戏公平”的结论。然而,不少老师认为这个游戏是公平的。因为瓶盖有不同的两个面,投掷后的结果应该只有“盖面朝上”和“盖面朝下”两种情况。可学生在试验中学生却无法体会到“游戏是公平的”。也许上课老师并没有思考用瓶盖作素材,想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进行实验,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因此,瓶盖整体结果的不匀称、周边的形状及其盖面不一定垂直所导致的重心偏向,游戏的不公平性就不可忽视的。可见,游戏中“盖面朝上或朝下”出现可能性的差异是不争的事实。正如对“形状是否匀称、结构是否均匀,操作的条件是否相同”等因素的忽视,导致掩盖了事实的真相,那么又怎样出现“等可能性”的局面,结果使教学在“等”中走向“无奈”,使学生在“无奈”中感受“不公”。

(三)以达成有效的教学目标为目的

在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目标要求下,以促进学生数学地发现问

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诸能力协调发展为目的的设计过程。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9加几》的导入时,课件出示:淘气欢快地推出一辆蒙着布的车子出来,揭开红布,内有9个苹果,接着右手一晃,手里又多出4个苹果。这时教师问:小朋友们,你们看了淘气的“魔术”以后,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们想提出哪些问题?可是学生只会往淘气有“魔法”的手上考虑问题:淘气会再次变出几个苹果?淘气能变出其他东西吗?学生一直无法提出老师认为最有用的问题,即“淘气现在一共有多少个苹果?”从情境创设的角度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教师没有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引导以外,还在于教师没有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问题解决)反映在情境中的任务要求上。

四、提高情境创设的有效方法

基于以上情境创设原则,可以创设以下有效情境。

(一)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的游戏与故事情境。

“玩”是孩子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如:教学《掷一掷》时,我首先告诉同学们,老师今天和大家一起做一个摸球的游戏。我手上拿的纸盒里装着标有数学1、2、3、4、5、6的乒乓球各一个,请你来闭着眼睛随手摸一个球,可以摸到几号球呢?师:想一想,我们能事先确定摸到几号球吗?生1:不能,1号到6号都有可能被摸到。生2:6个球被摸到机会是一样的。师:如果想摸到的球肯定是6号,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办?生1:多放几个6号球。

生2:不行,要全部放6号球。师:为什么?生:因为每个球都有可能被摸到,只要有一个球不是6号,就有可能摸到这个球,如果全部是6号,随便你怎样摸,摸出的球肯定是6号。创设以游戏情境为主线,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和理解“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应用价值,初步掌握“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教学过程中老师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又不是为玩而玩,而是让学生在玩中生疑,让学生在玩中质疑,让学生在玩中释疑,获取知识,提高了学习数学的能力。

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听故事的。在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我先给学生讲述唐僧分饼的故事:“三个同样大小的饼,每人只能吃一块饼的3/4或6/8或9/12,贪吃的猪八戒,争着说我要吃9/12,孙悟空说,我吃6/8,沙僧就只好拿3/4的了。同学们,你们说,猪八戒、孙悟空、沙僧三个谁吃到的饼最多?”引导学生思考,争议3/4、6/8、9/12这三个分数哪个最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创设引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如: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人、孙悟空、哪吒……),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桔子……)]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生1:把这些东西都放在一起。生2:摆整齐。生3:把好玩的放在一起,好看的放在一起,好吃的放在一起。教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入课题,探求新知。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

带来的东西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总结分类的方法。各小组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生1:我们组整理玩具有:汽车、火车、手枪……生2:我们组整理图片有:奥特曼、机器人、哪吒……生3:我们组整理水果有:苹果、梨子、香蕉……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三)创设启发学生关心社会,树立科学价值观的时事情境。

结合时代发展、身边发生的一些国家大事,在数学课堂中创设时事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国情教育等,从而启发学生关心社会,树立科学价值观。在学习《图形的对称》一课中,刚好前两天我们国家的神州五号飞船顺利进入太空,我就在课前用投影仪展示了神五模型,学生一下子“活了”起来,大家纷纷要求发言,课堂气氛活跃。再如,学习《年、月、日》一课后,我设置了如下时事问题情境:北京申奥成功是 月 日,将在 年在北京举办,这一年是 年。

(四)创设开发学生数学想象力,发展创新和求异意识的开放式情境。

开放式情境在数学教学中有其特定的功能,它可以使学生在情境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究的心理态势,对数学的本质产生一种新的领悟,对开发学生数学想象力,发展学生创新和求异意识有着重大作用。如在学习几何图形中,我设计了几个这样的问题情境:两点间可以确定几条线段?生:1条。再把问题引申:若在这条线段上,再加一点、二点……分别有多少条线段呢?学生在练习本上画的画,算的算,数的数,进行各种不同的实验和探索,

直至最后找到新的规律,才肯罢休。学生在这种开放式情境中,始终保持着认真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情境,他们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真正动了脑筋,想了办法,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因为 情境是行为驱动系统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因素。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很有必要掌握创设情境的途径和方法,并掌握适当的时机,精心创设数学情境,去触动学生的情感领域。在知识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巧妙组织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因情感的驱动而生趣,从而进入积极参与思维状态,使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为优化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契机。

五、数学情境创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数学情境的创设切忌脱离现实生活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如果情境与现实生活脱离,就难以达到它预期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垂线认识》导入时,教师通过谈话告诉学生:学校门前有两条街,一条是南北方向的商业街,一条是东西方向的通海街,两条街看作两条直线;相交就是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请学生画出两条相交的直线。学生的答案有两种:一种是“+”形;一种是横线上一竖刚好相交。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情况呢?细细分析,问题出在情境的创设上,现实生活与“直线”存在较大差距,学生认为“商业街”是不可能延伸到校园的,学生的生活事实与数学问题不够贴近,生活事实支撑不起两直线相交这一数学问题。因此,创设情境必须源自学生熟悉的生活。

(二)数学情境的创设切忌远离知识内容

有些情境中的无关因素大大干扰了课堂的进程,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因此,教师要在

有限的数学课堂时间内尽快地实现从生活原型到数学模型的过渡,才能使之成为有效的数学学习材料。例如,在教学“平均分”时,我们可以创设一个“春游”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准备及分发各种食品和水果,但教学重点应该尽快地落到“总数是多少”、“怎么分的”、“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还有没有多余的”、“不同食物的分法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等数学问题上来,而不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讨论“春游应该准备什么事物和水果”、“春游应该注意什么”等与数学数学内容无关的生活问题上。

(三)数学情境的创设切忌游离思维本质

数学问题的核心是提出思维含量高、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实质就是创设思维情境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思维活动,从而打开学生此起彼伏的思维闸门。思维情境是指适于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周围环境,课堂气氛,教学双边的情感交融,学生追求、探索的意愿以及因教学内容逐步展开而形成的创造性思维的启发推动力等。不良情境影响学生的发展,而良好的思维情境可调动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品质、知识和能力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得到主动的发展,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老师,就要主动的去创设思维情境,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他们学会学习,喜欢学习,甚至品尝到学习数学的滋味是那么的鲜美,那么的甘甜,感受到学习数学是一种享受。这样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擦出火花,促使学生深刻思辩,凸显了学生思维的生命活力。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有巩固练习时,教师先让学生写出10个百分号(%),要求一个比一个写得好看,学生们照着老师的板书或参照书上的样子认真写起来。学生书写的过程中,教师突然叫停,让学生数一数自己完成的个数。接着教师提问:你能告诉老师完成了几个吗?学生纷纷举手。教师话锋一转:“同学们,直接说出你写了几个百分号,那是很容易的。你能用今天刚学的百分数知识来说一句话,告诉老师你完成的情况吗?”学生顿觉有趣,积极思维后,学生回答出多种不同的说法: “我完成了任务40%。” “我已经写好的个数占要写个数的30% 。” “我还剩任务的60%没完成。” “我再写任务的

10%,就完成一半了。” “我完成的比刚才那位同学的多25%”等等。每一位学生都根据自己写的百分号的个数,想出一道含有百分数的式题。学生回答后,教师又问:“你是怎么想到这个百分数呢?”学生都能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如一位学生回答说:“我写了4个,占任务(10个)的 4/10 ,也就是 40/100 ,用百分数表示是40%,所以我完成了任务的40%。”教师充分肯定了他的想法。学生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下参与学习,既培养了数学思维能力,又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四)数学情境的创设切忌分离童趣童味

创设情境的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那么我们的情境创设应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突出童趣。现代信息瞬息万变,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兴趣所在。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情境,可以是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问题情境、童话情境等。呈现的形式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动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有滋有味的游戏、大胆合理的猜想、竞争激烈的比赛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例如:在教学“乘法口诀的练习课”时,可以以“小羊和狼”的故事贯穿全课,巧设学生通过做题来营救小羊,提高做题的积极性和准确率。又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一节课时,教师可设计一个这样的情境,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一个装满宝贝的山洞,洞门上有六位密码7364()1,破译密码洞门才能打开,只知道这个六位数密码能被3整除,请同学破译,当学生经过多次尝试,找到密码时,洞门自动开启,学生群情激动,掌声连连。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教师伺机组织学生自主探究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这种生动的、有趣的教学形式必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从情境的现实性、基础性、思考性、趣味性这四个维度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教师要以“点燃有效兴趣”为起点,以“激活知识原型”为支点、

以“激扬数学思考”为重点,合理选择情境素材,精心设计情境过程,智慧把控情境走向,课堂情境定能走出“浮华”、收获“实效“!

结 论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情境中质疑,探索交流知识的奥秘。当然,情境的创设并非信手拈来,情景创设要屏弃虚假、形式化,不能一味地追求生活、游戏、童话故事情境,应根据情境需要准确地把握教材和学生,选择性地对待情境,不要让情境光有华丽的外表,而没有内涵,要使情景创设真正成为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投生于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问题中学习。还应力求情境创设常变常新,只有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得以充分调动,课堂教学才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这样,落实《数学课程标准》才不会成为空话,数学课堂才会生机盎然,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谢辞

论文得以完成,要感谢的人实在太多了,首先要感谢张新平老师,因为论文是在张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 张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张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张老师大量的心血。

在此,谨向张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谢谢张老师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与我的极大地帮助。

同时,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其它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在整个的

论文写作中,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积极的帮助我查资料和提供有利于论文写作的建议和意见,在他们的帮助下,论文得以不断的完善,最终帮助我完整的写完了整个论文。

另外,要感谢在大学期间所有传授我知识的老师,是你们的悉心教导使我有了良好的专业课知识,这也是论文得以完成的基础。

总之,通过论文的写作,我收获了很多,也即将为大学三年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为将来的人生之路做好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再次感谢我的大学和所有帮助过我并给我鼓励的老师,同学和朋友,谢谢你们!

参考文献

[1]管建福 小学数学教学艺术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刘进.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情境创设的思考[J].中小学电教,2009,(01).

[6]丁国忠.让情境拥有<数学>的脊梁[J].人民教育,2006,(8).

[7]夏小刚.情境创设≠情境的生活化、趣味化[J].人民教育,2006,(9).

[8]王志民,庄幼民.课堂演绎不当 尴尬由此而生[J].小学数学教师,2007,(4).

[9]薛颖.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初探[J].小学数学教育,2007,(4).

[10]张燕.小学数学有效情境的创设[J].时代教育,2008,(04).

[11] 李吉林.为全面提高儿童素质探索一条有效途径[J].教育研究.1997-4.

[12]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3.

[13]周小山,严先元.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7.

[14]陈厚德.有效教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8;

[15游积喜.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现代教育科学,2009,(3):117-118.

[16]朱亚明.也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途径[J].读与写杂志,2009,(9):189-190.

[17]王兵虎.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形成良好学习动机[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9):64.

[18]刘莹.争取学生爱你的学科[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8):119-122.

[19杜文平. 数学教学新策略──在数学情境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J]教育科学研究, 2001,(09) .

[20]易良斌. 科学把握数学新课标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J]教育科学研究, 2002,(04) .

[21]杨文荣.现代教学理论与教学改革[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5年9月第一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