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南宋】辛弃疾《西江月》

来源:小奈知识网
杨雨品历代名家词连载 来自喜马拉雅

39.【南宋】辛弃疾《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心情词签】

本期词签由 冰黛雨 独家提供

【本期关键词】田园 稻香 丰收 喜悦 【诗词原文】

《西江月》南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精华赏析】

《西江月》本来是唐代教坊曲,词牌名可能来自于李白的《苏台览古》诗:“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西江月》这个词调在《全宋词》的使用频率高达490次,算是宋代词人相对比较偏爱的词调之一,这也是辛弃疾比较喜欢的一个词调。《西江月》的格律形式也很特别,是平仄韵通叶格。上、下片各两平韵一仄韵。

这首词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看上去句句都是在写田园风景,可事实上,句句都没有离开田园生活当中的人。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明月当空,清风习习,惊起的鹊儿离开了栖息的树枝,半空中传来鹊儿翅膀扑腾的声音,树林里又隐隐听到知了的鸣叫,真可谓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而偶尔的动态,又更加衬托出夜晚总体上的安静,这正是我们熟悉的夏天的乡村夜景。

接下来的这两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是含蓄地告诉我们:主人公登场了。 “稻花香里说丰年”,一个“说”字,就告诉了我们,这绝对不是词人一个人在自言自语,而是至少有两个人以上在说话。能够在这样的夜晚,和词人一起

闻着稻花香,听着一阵阵青蛙叫声,说说笑笑谈论着丰收年的,一定就是当地的老农。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上片没有一个字说到“人”,可是 “人”始终是这个乡村的主角,如果说宁静的乡村夏夜其实暗含着热闹喜悦的气氛,那么,这种热闹的气氛,绝对不是仅仅由喜鹊和知了的声音带来的,而是丰收的希望给村民带来了抑制不住的喜悦,使得整首《西江月》洋溢出一种明快和欢悦的情调。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上片隐约写了一群人站在稻田边喜笑颜开地讨论着丰收,下片就自然地转到了词人一个人的所见所闻了。和邻居老农痛痛快快聊了一会儿天之后,词人告别他们独自继续走在了回家的路上了。他看到的是什么呢?“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和上片的风景相比有了细微的变化,上片是夜空晴朗,明月如水,可下片里星星突然显得寥落稀疏了,这意味着一会儿工夫就变天了,从明月当空,到星星稀少,再到几滴小雨落下,短短两句词“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就完成了一系列的天气变化。

这不期然飘下来的两三点雨,让词人着急着要回家避雨了,可是黑灯瞎火的,本来在白天显得非常清楚的路线,到了半夜也变得有些陌生了,“旧时茅店社林边”,“社”应该是指祭祀土地神的土地庙。词人清楚地记得,那个茅店应该就在树林边土地庙附近,怎么走了那么半天还没看到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正在疑惑的时候,词人顺着脚下的小路转过溪水上的一座小桥,猛一抬头,那个茅店就出现在了他的眼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结尾两句仍然是纯粹写景,可是词人既然发现了熟悉的茅店,说明他又找着了回家的方向,那种惊喜的感觉已经呼之欲出了。 一首《西江月》,从头至尾没有出现一个人,貌似句句写景,但其实又是句句写人。辛弃疾并不只是一个田园风光的旁观者,他已经将自己的忧乐情怀完全融入了农民的生活,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花一鸟,一片蛙声,一缕稻香,我们看到的似乎都只是乡村的自然风景,但其实,处处都寄托着词人最真实的经历和真诚的情感。 【知识点·速读】

1、《三国演义》演绎了一段曹操创作《短歌行》的背景:建安十三年(208)十一月十五日的晚上,也就是赤壁大战的前夕,曹操率八十万大军南下,破荆州、下江陵,顺长江往东,准备攻打割据江南的孙权与刘备,一统天下。那天晚上天气晴朗,皓月当空,百万雄师阵容整齐,宽阔的长江水面上,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曹军战船。一时间,曹操胸中不禁豪情万丈,充满了即将大获全胜的渴望和喜悦。于是他下令,要和众将士在战前痛饮一番,以壮军威。

将士们酣饮谈笑的声音,惊起了树上栖息的乌鹊,好几只乌鹊扑棱着翅膀一路向南飞去。曹操诧异地问:“怎么乌鹊会在半夜鸣叫呢?”左右赶紧回答:“今夜月色明亮,乌鹊看到了以为是天要亮了,所以离开树枝鸣叫。”曹操哈哈大笑,他取来长矛,立于船头,又将酒杯斟满,满饮三大杯之后,将长矛一横,高歌了一曲慷慨激昂的《短歌行》。

2、乌鹊在古典诗词中一般指的是喜鹊,喜鹊是一种和人很亲近的鸟儿,最喜欢将鹊巢筑在民宅旁边的大树上。古人甚至认为乌鹊鸣叫预示着远行的游子将要归来:“干鹊噪而行人至。”(《西京杂记》)唐代诗人王勃的《寒梧栖凤赋》里也

说到过鹊儿报信的这一特点:“游必有方,骇南飞之惊鹊;音能中吕,嗟入夜之啼鸟。”

3、辛弃疾写这首《西江月》大约是写在南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左右。1181年,也就是辛弃疾四十二岁的时候,他从浙西路提刑任上被罢职,随后就一直定居在江西上饶,到1190年,他已经五十一岁了,在农村的闲居岁月进入了第十个年头。虽然辛弃疾的日常生活并不需要依靠种地来维持,可是十年的闲居,他早已和当地的农民打成了一片,他和农民真的已经达到了那种同命运共呼吸的地步。 【拓展推荐】

1、《青玉案·元夕》南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摸鱼儿》南宋·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3、《松门寺》五代·卢延让

山寺取凉当夏夜,共僧蹲坐石阶前。 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

衣汗稍停床上扇,茶香时拨涧中泉。 通宵听论莲华义,不藉松窗一觉眠。 4、《浣溪沙》南宋·辛弃疾

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殷勤谢却甑中尘。 啼鸟有时能劝客,小桃无赖已撩人。梨花也作白头新。 【本期心语】

一草一木,一花一鸟,一片蛙声,一缕稻香,看似再平凡不过的乡村图景,却是最具诗意的烟火人间。 【合卷赏味】

本期书画由 悦然阁主 独家提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