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与古建筑艺术赏析
承德避暑山庄
姓名:
学号: 班级: 专业: 院系:
2015年6月
承德避暑山庄
—— 清王朝第二政治中心
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古代帝王宫苑,清代皇帝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市区北部。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89年建成。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颐和园、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1994年12月,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热河行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1. 历史背景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历史悠久,从殷周秦汉的“囿”和“苑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儒、玄诸家思想对造园艺术的影响而形成的自然式园林艺术;从隋唐文人园林的兴起到宋元文人园林的发展和造园活动的停滞。在这些历史时期园林的发展都是缓慢的,也没有一些极为突出的艺术成就。而明、清时期经济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造园活动也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的空前繁荣更为园林的发展增添了不可磨灭的一笔。所以明清时期的造园艺术在中国造园历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
明清时期,是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的集大成时期。这个时期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多与离宫相结合。一般建于郊外,少数设在城市内部,同时其规模同样宏伟。从总体布局上来说,有的是在自然山水的基础上加工改造;有的则是靠人工开凿兴建。建筑宏伟浑厚、色彩丰富、豪华绝伦、富丽堂皇。
同时,这一时期造园理论也得到了重要的发展。比如,计成的《园治》一书就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园林中的空间处理、叠山理水、园林建筑设计、树木花草的配置等许多具体的艺术手法。书中所提“因地制宜”、“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等主张和造园手法,为我国的造园艺术提供了理论基础。
还有一大特点就是这一时期建造的数量非常大,特别是在清朝,园林艺术装饰豪华、建筑尺度大、庄严,园林中呈现园中有园的的景象。在有山有水的园林总体布局中,非常注重园林建筑起控制和主体作用,也注重景点的题名,形成清代山水园林与建筑宫苑的明显特点。这种园林艺术的代表作,比如,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以及故宫中的乾隆御花园,还有众多的私家园林。
2. 承德避暑山庄简介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者热河行宫。是中国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朝政的场所。同时避暑山庄也是清皇帝为了实现安抚、团结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巩固
国家统一的政治目的而修建的一处夏宫。
避暑山庄借助自然和野趣的风景,形成了东南湖区、西北山区和东北草原的布局,共同构成了中国版图的缩影。宫殿区建于南面,是皇帝行使权力、居住、读书以及休闲娱乐的场所,至今还珍藏着两万余件皇帝的陈设品和生活用品。
承德避暑山庄不仅是难得的避暑胜地,而且曾经是清王朝的第二政治中心。它和“康乾盛世”许多重要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避暑山庄建立以后的一百年内,康熙和乾隆皇帝经常到山庄来。康熙在位期间,到塞外巡幸48次,驻跸避暑山庄21次。乾隆在位期间,到避暑山庄49次。康熙和乾隆每年大约从五月到九月,近半年的时间驻跸山庄。国家发号施令的中心,随着皇帝的驻跸而转移到了承德,皇朝的理政场所由北京紫禁城转移到塞外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以多种传统手法,营造了120多组建筑,融汇了江南水乡和北方草原的特色,成为中国皇家园林艺术荟萃的典范。
3. 发展历程
避暑山庄的营建,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至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开拓湖区、筑洲岛、修堤岸,随之营建宫殿、亭树和宫墙,使避暑山庄初具规模。康熙皇帝选园中佳景以四字为名题写了“三十六景”。
第二阶段:从乾隆六年(1741年)至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皇帝对避暑山庄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增建宫殿和多处精巧的大型园林建筑。乾隆仿其祖父康熙,以三字为名又题了“三十六景”,合称为避暑山庄七十二景。
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13年至1780年),伴随着避暑山庄的修建,周围寺庙也相继建造起来。
4. 功能布局
承德避暑山庄的建筑布局大体可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苑景区又可分成湖区、平原区和山区三部分。
4.1苑景区
4.1.1平原区
平原区位于山庄北部,占地60.7万平方米。平原区主要是一片片草地和树林。其中又分为西部草原和东部林地。草原以试马埭为主体,是皇帝举行赛马活动的场地。
林地称万树园,是避暑山庄内重要的政治活动中心之一。当年这里有万树园,园内有不同规格的蒙古包28座。其中最大的一座是御幄蒙古包,直径达7丈2尺,是皇帝的临时宫殿,乾隆经常在此召见少数民族的王公贵族,宗教首领和外国使节。万树园西侧为中国四大皇家藏书名阁之一的文津阁。另外还有永佑寺、春好轩、宿云檐等组建筑点缀在草原、林地之间。
4.1.2山区
山区位于山庄西北部,面积443.5万平方米。相对高差180米,形成了群峰环绕、沟壑纵横的景。避暑山庄周围寺庙共占地47.2万平方米,博仁寺、博善寺、普乐寺、安远庙、普宁寺、普佑寺、广缘寺、须弥福寿之庙、普陀宗乘之庙、广安寺、罗汉堂、殊像寺等12座金碧辉煌、雄伟壮观的喇嘛寺庙群,是清政府为安抚中国西北蒙、藏等少数民族,加强边疆管理而建造的皇家寺庙。寺庙之集中,规模之宏大,建筑之精湛,寺庙中大量佛像、祭器制造技艺之高超,使其成为藏传佛教圣地之一。山区多处园林解放前多遭破坏,但山区景物依旧迷人,在亭子上远眺,山庄的各风景点,山庄外的几座大庙,以及承德市区,周围山上的奇峰怪石。
4.1.3湖区
湖区位于山庄东南,面积49.6万平方米。有大小湖泊八处,即西湖、澄湖、如意泅、上湖、下湖、银湖、镜湖及半月湖,统称为塞湖。湖区的风景建筑大多是仿照江南的名胜建造的,如“烟雨楼”,是模仿浙江嘉兴南湖烟雨楼的形状修的。金山岛的布局仿自江苏镇江金山。湖中的两个岛分别有两组建筑,一组叫“如意洲”,一组叫“月色江声”。“如意洲”上有假山、凉亭、殿堂、庙宇、水池等建筑,布局巧妙,是风景区的中心。“月色江声”是由一座精致的四合院和几座亭、堂组成。每当月上东山的夜晚,蛟洁的月光,映照着平静的湖水。
湖区总体结构以山环水、以水绕岛,布局运用中国传统造园手法,组成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仙世界的构图。多组建筑巧妙地营造在洲岛、堤岸和水面之中,展示出一片水乡景色。湖区的风景建筑大多是仿照江南的名胜建造的,如“烟雨楼”是模仿浙江嘉兴南湖烟雨楼的形状修的。金山岛的布局仿自江苏镇江金山。平原区主要是一片片草地和树林。当年这里有万树园,山区自南而北,由四条沟壑组成,依次为榛子峪、松林峪、梨树峪、松云峡。山峦之中,古松参天,林木茂盛,原建有四十多组轩斋亭舍、佛寺道观等建筑,但多已只存基址。
4.2宫殿区
宫殿区位于山庄南部,占地10.2万平方米。正宫是宫殿区的主体建筑,包括9进院落,分为“前朝”、“后寝”两部分。主殿叫“澹泊敬诚”,是用珍贵的楠木建成,因此也叫楠木殿。宫殿区是清帝理朝听政、举行大典和寝居之所。建筑风格朴素淡雅,但不失帝王宫殿的庄严。正宫现辟为博物馆,陈列清代遗留下来的宫廷文物。正宫区藏有珍贵文物2万余件。“烟波致爽”殿是一座五开间平房。
宫殿区坐落在避暑山庄南部,东北接平原区和湖区,西北连山区。主体建筑居中,附属建筑置于两侧,基本均衡对称,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而又加以改造,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巧妙结合,使避暑山庄宫殿建筑园林化,又显示出皇家园林的气派。宫殿区由正宫(被辟为避暑山庄博物馆)、松鹤斋、东宫(已毁)和万壑松风四组建筑组成。
5. 艺术成就
5.1建筑美
承德避暑山庄园林建筑特色: ① 南北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
山庄的建筑特色具有南方园林的风格,又多沿袭北方常用的手法,成为南北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的典范。
避暑山庄不仅可以看到北方古典园林的古朴典雅、雄浑壮观、实用气派,如,万壑松分建筑群、四面云山、澹泊敬诚殿等。而南方的建筑特色体现在沧浪屿、烟雨楼。都是仿造江南私家园林而修建的。
② 单体建筑和建筑群落在造园中和谐组合
避暑山庄在修建时安排了一些体量巨大的单体建筑和组合的建筑群落。 ③ 园林建筑与周围园林景观自然融合
避暑山庄园林建筑的形式、功能、高度、体量、色调、风格等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与自然融为一体。
5.1山石美
避暑山庄在石料的运用上也颇为讲究,为了突出“山必古,水必活”的造园理法,康熙特别选用热河的青石、黑石和黄石造山,山呈现古朴典雅、拙重坚实、雄伟秀丽
的效果。乾隆时期又在热河下营东北山区选用混湖石、浆石、血石、鸡骨石,增添了叠山假石。假山具有多、全、异、绝、古、浑的众多特点。
5.2水体美
山庄湖区景观特色可以概括为:湖光变幻、州岛错落、亭榭掩映、花木葱茏、委婉秀丽。主要体现在:水与建筑巧妙结合;水与假山结合浑然一体;洲、岛、桥、堤丰富水景;流水之声组织景观;动植物在湖沼区的应用。
5.3植物没
承德避暑山庄的植物种类、数量繁多,植物与地形巧妙结合,既有差异对比,又有协调统一,大面积的植物造景,既充分展现了避暑山庄的皇家气派,又充分体现了其自然之美。尊重历史,科学配置是避暑山庄植物景观的配置原则。植物美主要体现在层次错落之美、雄浑自然之美、季相更替之美。
5.4文学美
避暑山庄的文学美体现在建筑题名之美、文学典籍美和山庄情结美。建筑题名多出自古代典籍,体现了国学观念。山庄情节美体现在“尊老、敬老、怀念亲人”的人之常情。
5.5意境美
意境美体现在“七十二景”之美和文人雅趣之美上。
6. 小结
承德避暑山庄这座皇家离宫园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各种手法和造园技巧,其中又有模仿南方私家园林的一些特点。所以,避暑山庄一座园林营造的活的教科书和标本。同时避暑山庄也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在避暑山庄观光的时候我们不仅会被皇家园林的气魄所惊叹,还会看到很多很美的景物,会感叹其造景的精妙之处。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集中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的审美观念,是对于中国传统审美的传承。对于园林这种特殊的艺术形态我们要做的是保护与传承。这不仅是保护一种文化遗产,更是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保护与发扬。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