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文心雕龙·物色》的“情”“物”关系

来源:小奈知识网
第17卷第5期 安顺学院学报 17 Na5 2015年1O月 】R I, AhSHUNI SI1Y 0吐觚5 论<仗J ・物色》的“情’’‘‘物”关系 唐占琴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x)715) 摘要:《物色》篇中“物”多以自然界之物作为观照对象,此篇主要探究主体与自然的对应性。“物色” 一词,无论是具备生命特质还是带有佛学色彩,抑或延伸至‘相美”之意,将其内涵释为自然界具象之物, 更贴近《物色》篇的本义。文0勰以“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作为主张,阐述了创作过程中景物、情感、言 辞之间的互动关系,呈现出景至、情至,景移、情迁的主客双的有l初统一。 关键词:物色;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中图分・类号:I2o&2文献标 }{码:A文章编母:1673—9507(2015)05—0o45—03 刘勰所著的《 雕龙》体系严密,是中国古代文论 种外来的宗教色彩。‘物色’即景色,它既不等于颜色,却 中的杰出著作,它的理论观点、美学思想历来被研究者们 又不排斥颜色……根据‘物色’的这些特点,它无疑属于 重视,研究成另 更是比比皆是,不胜枚举,进而发展壮大 佛教的‘色’而不是传统意义的‘色’。 传统意义上的 并孕育出一门独立的学术体系——‘‘龙学”。在《龙学档 ‘色’是稳定的,涵盖面窄,大体上趋于固化;而佛学的 案》—书中,‘晤年龙学论著提要”部分,收集了百年问的 ‘色’加以比皎就会发现,包罗万象,扑朔迷离,具有深厚 龙学论著,据不完全统计有247部,其中有对《文心雕龙》 意蕴。然而,郭院林对此说法是秉持否定态度的,在他看 的校勘、补正、注释、翻译,有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对 来此篇中的‘色’与佛学之间并没有交集,《物色》本篇中 《 0 雏泷》之文化及文学思想、创作及批评理论、文艺学 所写的物色都是具象之物,并不是佛学中空灵空幻的意象。 。‘ 防色 作为《文心雕龙》的一 细化到具体的文本当中,深层次解读‘‘物色”,全面 个重要范畴,一直是古代文论研究者探讨的热点,而且 掌握其内涵。《物色》开篇云:“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物色》篇中的‘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丰富性,成为学 春夏秋冬依次更替,四季景色变化多端,使人们的心灵为 者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之摇荡。可见,外在的自然景物对人的内在感受存在诱发 一、‘.4勿色”内涵的多重解读 作用。又云:‘物色相召,人谁获安?, —旦受到自然景 研究者们多角度切人,各抒己见,在现有的研究基础 物的触发,谁又能不为之所动呢?作家受到自然景物的触 上,通过梳理各家学说,本文试图将“物色”之义界定为 动之时,会产生无限的遐想和类比,在景象万千的大自然 两类。前者相对大众化,对于‘‘物”的解释大都认为是指 中流连欣赏,他列举了多个自然意象(桃花、杨柳等)做 自然景物,只是对“色”的释义有所出入。张长青、张会 类比,从色彩、姿态、声韵等方面描摹自然景物的气势、 恩说:‘饲谓‘物色’?物,《说文》云:‘万物也。’色,《说 风貌。‘ 巍 :类聚,葳蕤之群积 棚用重叠复合的词描摹 文》云:‘颜气也。,[1]瑚因此,‘ 防色’’之物,即自然界的万 山势险峻,刻画草木枝叶繁密茂盛之状,显然,‘‘物色”指 物,那么‘‘色”就蕴含了万物之色彩。 自然界之物。 ‘窥情风景之匕'钻貌草木之中’f ‘指出对景 张振云深刻剖析了“物色”是具备生命力特质的内 物的观察要细致,注重其形貌的逼真,亦指自然界的一草 涵,他 舡 质意义均与生命息息相关,进而把生命的 —木。可见,本篇中‘‘物”多以自然界之物作为主要观照 灵性f?懒I了自然万物,感物之时,自然万物的生息变化 对象。 ,使‘物色”的涵义更有情趣, 以上梳理归纳了研究者们对“物色”内涵的多重解 更富活力,形神兼备。 读,可以看出,研究者们从多角度深人,极大地丰富了 在文U建国看来各家对于‘‘物”的理解大同小异,并且 ‘‘I勿 ’理论资源。 刘勰在《 雠龙・物色》篇中探究主 认同‘‘物”泛指自然景物之解释,但他以“色”为切入点, 体与自然的对应性,认为在文学创作中人和自然关系密切, 从全新的角度对‘‘物色”的内涵作了非同寻常的解读,将 景物描写中渗透着作家的主观情态,客体是表达主观情感 带有佛学色彩的“物色.,’区别于传统意义“物色”,赋予 与态度的手段。在创作过程中,主体的作者被客体的自然 ‘‘物色”神秘感。他认为‘ 臃物色篇的‘色’明显带有一 景物所产生的强烈的感召力所诱导,触发作者产生创作动 收稿日期: 5—O6—26 作者简介:唐占琴(1987.0 ̄),女,藏族,甘肃武威人,西南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 45 ・ 机,通过对客观自然景物的描绘,来寄托自己主观的隋志。 二、‘情以物迁”的丰富蕴含 ‘情以物迁”将主客观的关系发挥得绘声绘色,表达 了‘‘应目会 的韵致。主观的情绪及感受是由客观外物 的触动而发 盘移的,作家观照不同的客观事物,所出现 的情绪变化亦是大相径庭,从而达到‘‘物”变 睛”迁的 意蕴。刘勰说:‘‘物宦 动,心亦皤 ,作家要从自然 事物中获得直观的审美体验,自觉的与自然景物融为—体, 在感受其变化的同时,调动主观情思,使作家和自然景物 契合,以对应的心态观照自然景物。在刘勰看来,四季更 替多变,人们的心情并非一成不变,由于观物之异,带给 人相对应的情绪变化,这正是‘‘情以物迁”的体观。 众多海 助Ⅱ贴近自然,获得情感的满足,把内在 情感与外在事物融为—体。贺知章的《咏柳》:“不知细叶 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天是—个万物萌生,充满着 生机和活力,人的心情也是快乐而舒畅,整首诗中洋溢着 人逢早春的欣喜之J隋。杜甫的《夏夜叹》:‘‘永日不可暮, 炎蒸毒我肠。”这是对炎炎夏日的控诉,理想受挫加上天气 炎热,心情也极度烦躁。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 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绘出一幅凄清悲凉之秋,诗人年 老体弱、沦落他乡,故移情于物产生感时伤世的惆怅与伤 感。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绘 出一幅飞鸟绝迹,人迹罕至的画面,渲染出清幽冷寂的景 象。诗中未见‘雪’’字,但读者眼前俨然一幅鹅毛大雪飘 飘洒洒的景象,—股强烈的寒气扑面而来。 作为自然之物的客体是引起主体写作激情和写作欲望 的根本原因,‘‘_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栅。一片树 叶的飘落,几声秋虫的鸣Ⅱq都可以牵动作者的感物之心。 在文学仓lJ作中,自然景物(客体)与作家的情感(主体) 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客体的变化触及主体隋感的 起伏变化,人的主观隋感处于被动的位置;另一方面,主 观情感占有主动权,主观情感的差异性,要求主体依照所 处的境遇、 境,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客体。 在奇爵词中,同样的自然景物会因为作者渗透的主观 情感的不同而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韵味,上文提到的贺知章 的《咏梆》—诗,始终充满了入逢早春的喜悦之隋。然而, 关于春的歌咏不只是洋溢着欣喜之情。‘‘伤春”在我国古代 诗词中历来都是一个恒久的主题,自古伤春者比比皆是。 杜甫著名诗作《春望》,作于故蕾帐安城磷皈军烧杀抢掠之 时,虽然已是春回大地,在诗^的眼中春日并非一派朝气 蓬勃如日方升之美景,国破家亡的凄凉画面触动着诗人的 思绪,不禁发出忧国忧民的感叹。杜甫的《曲江二首》‘‘_・ 片飞花减却春,风欧万点正愁人’’诗^用飘落的一片花瓣 使^感到春色已减,不禁叹息春光易逝。同样是写春,人 的境遇、心境不同,看待客观景物的心情也是大不相同的, 即所谓“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而同样是写秋天傍晚时的‘乍瓦”,因作家渗透的主观情 感的不同从而呈现出不同的意蕴。王维《山居秋暝》:“空 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在他眼里,秋日细雨是清新恬 淡、幽清明净的,少了兀.分悲伤之意,在空灵澄净的空山 ・46・ 中,秋雨静静地洒落,空山如洗,傍晚时分,竹林静谧, 溪水潺潺,格外心旷神怡。诗人被雨后的迷人风景陶醉其 中,极度享受恬静淡泊的生活,不由得萌生出归隐的念头, 隐居于此是何等的闲适。 三、“随物婉转。与心徘徊” 作家的境遇不同,当面对同—个客观对象时,所体悟 的隋感韵味也是相差甚远。主观的情是由客观的物唤起来 的,然而主体并非被动地反映客体,消极地服从于客观景 物,在创作过程中主体对客体也具备能动的反作用,达到 移隋于物。《物色》中写道:“随物以宛转,亦与心而徘 徊o,OY ̄0作者受到自然景物的感召和触动,在描写景物的声 色状貌时,不但要随着自然景物的变化而尽心尽致,也要 为适当应合内心的感触而再三斟酌。王元化编著的《文心 雕龙创作论》中写道:“‘随杉 璃专’是以物为主,‘与心徘 徊’是以心为主。’棚瑚在整个包阼中,客观景物的描写应当 与主观隋感的表达相符合,要以主观的情感需要去支配客 观景物,达到内心与外物相适应。 客体作为参与者,与主体之间始终保持双向互动,相 互依赖的关系。—方面是以物为中心,主体的情感要随着 客体的变化发展而相继改变;另一方面主体也要主动地把 自己的f{ 蕾-深^到客观事物中去,在特定的心境下去感悟 客观事物,这时‘‘4勿,’就服从于“心”了。刘勰在篇尾写 到:“目既往返,心亦吐纳。情往似赠,兴来如答。”诗人 仔细观察景物,反复揣摩,抒发内心所感。以情观物,触 景感兴,从而升华到主客观交融的最高境界。将情与物置 于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中,既肯定了“物”对“情”的影 响,也体现了‘‘情”是‘‘物”的反映,提出‘锌以情发’。 从物到情,客观的景物化为了主观的情感,从情到 辞,主观的情感化为具体的言辞表现出来。刘勰提倡写作 要缘晴而发,表达作者内心真实感受,为表达隋思而创作。 火史学创作的角度看,如何把主客观交融后的产物,用相 适应的语言表达出来,也就是如何‘‘物色”的问题,刘勰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具体到一些要求和方法。首先,要 ‘譬于适要’ ,描写自然景物时要结合物象,切实出发, 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性,不能随意改变事物的内在规律。 《诗经》中对景物的描写十分详尽,刘勰列举“灼灼”、‘‘依 依’’、“嘤嘤”等叠词,准确的描摹出桃花、杨柳、草虫的 声色状貌,展示了用词的精妙之处。这些自然景物的描述 与内在规律保持—致,充分重视了客观之物的内在形势特 点,对客观事物的描写并没有受到任何主观的随意改造。 其次,要‘嘶辞尚简 栅,自然景色是千变万化,繁杂多 样的,但将它们写入文章时却要注意文辞简练,达到‘‘丽 则而约 ’的境界,使文辞既华丽又符合法度。刘勰再次 以《小雅》、《离骚》为代表,例举说明其中如何将语言运 用得简洁明了,歌咏棠花,“或黄或白 捆;描述秋兰, ‘绿叶紫茎 捌 。从色彩的角度说明,表现事物的色彩所运 用的描述文字,要适时出现,如果屡次迭出,不但不能给 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反而显得繁杂且不足珍贵了。张少 康说:“文学创作往往不需要毫发无遗地把它全部描写出 来,而是要按照主观 隋’的要求,选择与之最相契合、 安顺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 最能突出‘情’的方面来加以摹写” 参考文献: 结语 [1]张-trY-,张长恩・刘勰论“情”与“景”的关系——《文心雕龙・ 在文学创作中,‘ ’、‘‘情’’、 镩 ’三者相互依赖,相 物色》篇札记D 湖南师范学报,1981(o4). 互影响,情依存于物,辞依存于隋,情是物的反映,辞是 [2]刘建国・‘‘物色’’考辨D]苏州大学学报,1997(04). 情的表现工具。可见‘‘情’’在这里起了积极的作用,客观 圈王志彬・文心雕龙译注 O北京:中华书局,2012 景物如果不引起主观情感上的反射则始终是客观的东西, [4]Y-IL ̄・文心雕龙创作论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弘 [5]张少康・《文心雕龙》的物色论一刘勰论文学创作的主观与 因此,文学创新要抓住引起主观动情的具体客观事物,并 客观D]北京大学学报,1985㈣. 用适当的文辞进行描述。 Study 0111 the Rdatiomhip be呐咖 ̄ll3fltiOll and sll _册 in‘'Wen Jfan Diao ’ Tang ̄qanqin (College of Literature,South Westem University,Q啪 ng 403715,alongq ̄,O'lina) AIJstraet:"Looking for"article‘'how to"nature as a view object,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correspondence of rmin body and the mtm'e,the word"see.1dr ̄',both has the quarldes of llfe and with a color of BuddNsm,or extends tO the meaI1iI1g of‘'beau- ’,its cx ̄anotation interpretation of the basi represeritations of nature,closer to the original mean ̄of"looking for'’ardd ̄In ‘‘to move,liu xie by affection'’as a proposition,this paper e ̄9otlnds the creation process of the interaction of the somery,d静 tions,v ̄rds,sl的wing a s黜tO,love to,view and from affection of the organic unity of subjective and obiective ̄ ICey、】I :looking for,Feeling tO rn了v1e,Words with affection (上接第4o页) 译的审美理想[I]民族翻译,2011(4): 一 [4]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剥MI.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 [7]霍韬晦・绝对与圆融:佛教思想论集咖.台北:东大图书股 司,2OO5:217. 份有限公司,1986:418. [5](陈隋)国师智者大师・大藏经[Ⅳq.大正新修第四十六册, [8]曾祖荫・中国佛教与美学[ 幻.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25影印本. 1,991. 圈王福荚・文质彬彬一从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批评看佛经翻 [9]祁志祥・佛教美学 上海:上海人民lh ̄At=,1997. Bullllist Ori ̄ns of ̄tional Olinese Translation alleory Olen Peichao (College of Hurmnities and Ⅱ】icadonS,Sha 1ai Normal University, anghai 2O0234,China) Al ̄aza-et.In the shaping and evolving proces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ies,P ̄ddhism acts as all active pla ̄. Chines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 ̄es are deeply affected by traditional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s,in which Buddhism,aS a reli— gion and philo ̄phy,plays all important part.Though Btlddhism was iniitally brought in fromIrldia,it tmder'w ̄t great changes and turns into a dassical part of Oainese culture through ages.On the ̄otmdation of erlOrlTIDIIS translation practices,related trans— lation theories fmaUy ̄-nergea and ̄'adually grew mature,with its forms,c ̄tents and translation thoughts nourished in Bud— dhim' ̄ :Oaines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ies,Buddhism,influence ̄ (责任编辑:李昌礼) ・ 47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