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脉诊初探

来源:小奈知识网
光明中医2015年6月第30卷第6期 CJGMCM June 2015.Vol 30.6 ・1 165・ 脉诊初探 吕云华 张建梅 陈 瑜 资 润 高 敏 摘要:《黄帝内经》较全面的提出脉诊的内容、部位、作用。根据体征,提出了“十二经遍诊法”;“寸口脉诊”;“三部九候脉诊”; “人迎寸口比较脉诊法”。自《难经》提出“独取寸口”后,历代医家偶有提倡多部位诊脉,脉诊部位逐渐统一到“寸口”,其脉理解释 从《黄帝内经》的实证向心证转变,出现“心中了了,指下难明”。近现代的研究提示多部位脉诊仍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通过 对脉诊的扬弃,完善中医体征的内容,推动中医的发展。 关键词:脉诊;《黄帝内经》;演变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5.06.007 文章编号:1003—8914(2015).06—1165—02 脉诊是通过切摸脉象以了解病情的诊断方法,又 称切脉、诊脉、按脉、持脉,是中医四诊中切诊的主要内 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此脉 诊法认为“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 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即九候中有 一容。脉象是医生用手指感觉出来的脉搏形象,包括动 脉搏动显现部位的深浅、速率的快慢、强度的大小、节 候异常则病,有两候异常则病重,有三候异常则病 律的均匀等。脉诊为中医独具特色的诊病方法。中医 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较全面的提出脉诊的部位、内 容、作用。 危),“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 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 《黄帝内经》系统地提出“人迎寸口比较脉诊法” 的作用。“寸El主中,人迎主外”;“气口候阴,人迎候 阳”。比较人迎寸口平脉和病脉的异同。“……持其 1《黄帝内经》时代 《灵枢・经脉》提出的“十二经遍诊法”通过浮现的 “气1:3”的突然跳动来辨别经络虚实。“经脉十二者, 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 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也。 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 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 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少气者,脉口人 迎俱少而不应尺寸也。”确定病位病势:“人迎一盛病 脉之卒然动者,皆邪气居之,……不与众同,是以 知其何脉之动也。……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 也,以气口知之”。指出十二经脉是“常不可见”的, “其虚实,以气口知之”,一旦某经有“邪气居之”,则 “不与众同”。 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 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 阴,四盛已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已上为关 《黄帝内经》提出“寸口脉诊”的理论依据及作用, 《素问・五藏别论》:“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 于气口”,《素问・经脉别论篇》提到:“权衡以平,气口 成寸,以决死生”,《素问・平人气象论》篇日:“寸口之 脉中手短者,日头痛。寸口脉中手长者,日足胫痛…… 脉小实而坚者,日病在内。 格,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制定 治疗方法:“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根据 阴阳的盛虚而定补泻原则。“人迎与脉口俱盛三倍以 上……如此者,因而灸之,则变异而为他病矣”。 2《黄帝内经》后时代 《难经》提出”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 之法”,认为寸口是脉之大会。其后《脉经》完善“独取 寸口”诊法,明确寸、关、尺的长度,所主脏腑部位,24 脉的名称及脉形。 《黄帝内经》提出“三部九候脉诊”的具体部位及 所候经络脏腑的病势:《素问・三部九候论》篇“上部 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 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 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 人,足太阴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 脾胃之气。帝日:中部之候奈何……天以候肺,地以候 胸中之气,人以候心。帝日:上部以何候之……天以候 作者单位:云南省昆明市延安医院(昆明650011) 《伤寒论》重视全面诊脉。在“疑是证”时多凭脉 辨证,判断转归和拟定治法。以阴阳论寸尺,多用相兼 脉辨寒热虚实。跌阳脉测胃气,少阴脉测肾气,二脉同 测可辨脾肾关系. 《针灸甲乙经》补充了《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诊 法”确定的治法:“寸口主中,人迎主外,……春夏人迎 微大,秋冬寸口微大,故日平人也。……代则乍甚乍 ・1 166・ 光明中医2015年6月第30卷第6期 CJGMCM June 2015.Vol 30.6 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紧则取之分肉,代则取之血 络,且饮以药,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者,以经取之,名 曰经刺”。“寸口大一倍于人迎,……紧则先刺之而后 灸之,代则取血络而后调之,陷下则徒灸之”。 明显大于正常人,其中阳盛组人迎脉动大于寸口脉动, 阴盛组寸口脉动大于人迎脉动。发现人迎脉与寸口脉 的Vs值的异差大小表现为少阳经组<太阳经组<阳 明经组。提示人迎脉、寸口脉的搏动变化情况与经脉 病证有潜在的联系,指导实施针刺补虚泻实手法治疗 《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完善了“独 取寸口诊法”,确定寸、关、尺的定位,长度,主候,提出 24脉的脉名、脉形、相类脉、脉象鉴别,对后世影响 深远。 3 近现代 2期高血压病疗效显著。 4 探讨 脉诊被赋予辨别病情,阐述病机,指导治疗,推断 预后的作用。脉诊部位从全身简化到寸口,脉象从简 近代周潜川…将隐秘在道教医学传承中的“古脉 单演变为复杂。即便寸口脉诊有完善的理论,也不能 法”传之于世,名“分经候脉法”。此脉法秉承《黄帝内 回避临床应用的尴尬现实。现代临床散见“人迎寸口 经》中的遍诊脉法,又补充了奇经八脉共20条经络的 脉诊”的报道,罕见其它多部位脉诊的研究。脉诊客 脉诊。有具体的诊脉部位,详实的临床操作方法,所主 观化研究还未广泛用于I临床。从脉诊的演变可以看 病症。 出,《黄帝内经》多部位脉诊是实证,后世寸口脉诊演 近代针灸家陆瘦燕 提出运用寸口脉、丹田脉、 变为心证。由于寸口脉诊的脏腑定位准确性极低 , 太溪脉和冲阳脉的变化来判断疾病的轻重和吉凶。丹 影响病性、病势的判断,使用药行针出现偏差。且不同 田脉反映肾间动气即原气的盛衰。冲阳脉反映胃气的 的辨证思路,脉诊的定位归经不同,其临床统一性有待 盛衰,特别此处的病脉可以察知疾病的进退吉凶。太 进一步研究。扬弃《黄帝内经》经络脉诊,重新厘清局 溪脉反映肾脏之气的盛衰。丹田脉、太溪脉和冲阳脉 部脉诊对局部和整体的辨证价值,比较不同部位的脉 与寸口脉结合判断机体正气的盛衰和病情的吉凶。平 诊,确定具有特异性的脉位和脉象,完善中医体征的内 人冲阳脉按之不疾不徐不浮不沉和柔轻缓匀净分明。 容,有助于经络辨证,进一步研发方便实用的诊脉仪 “颔厌”脉属足少阳胆经,在上,候清空;“太冲”脉属足 器,推动中医的发展。 厥阴肝经,在下,候肝气。凡肝阳上逆者,其颔厌脉搏 参考文献 动往往较甚,而寸口及太冲脉常较弦细;如脾肾两亏, [1]廖育群.医者意也[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1-31. 中气下陷,其颔厌脉的搏动则微弱而不易触及,而寸口 [2] 黄琴峰,吴绍德.针灸学家陆瘦燕学术经验点[J].上海针灸杂志, 1994,13(3):97. 三部及太冲脉亦常相应地细小微弱。 [3] 于书庄.于书庄针灸医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53-54. 当代针灸学家于书庄 丰富了“三部九候”的临 [4] 高建芸,赵京生,孙英霞,等.正常人人迎寸口脉动相关性的季节 床诊断内容:“牙痛切其阳溪脉盛,可判断为手阳明大 观察[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7(3): 肠之火;如牙痛切其大迎脉盛,则可判断为足阳明胃 l78.180 火;头痛、眩晕、中风,若切其耳门或颔厌动脉盛者,则 [5]高建芸,赵京生,孙英霞,等.应用人迎寸口脉法的临床意义[J]. 铁道医学,2001,29(3):161—162. 可判断为少阳之火;甲状腺机能亢进,切其人迎脉盛, [6] 赵京生,孙英霞.人迎脉、寸口脉的脉动差异与经脉辨证的研究 则可判断位足阳明胃火,必见消谷善饥”。 [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6(5):345—348. 赵京生课题组 借助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流分析 [7] 高建芸,赵京生,董煌.据人迎寸121脉法实施针刺补泻治疗高血 仪(简称TCD)系统地研究“人迎寸口脉”,建立了正 压病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01,21(12):707-710. 常人不同季节人迎脉、寸口脉脉动及其相关性的TCD [8] 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53. (本文校对:段晓荣收稿日期:2014—06—25) 指标,指出高血压病患者人迎寸口脉之间的脉动差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