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如何“乐”学语文

来源:小奈知识网
如何“乐”学语文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十年课改后的今天,传统的作业弊端日益凸现,如何抓住新一轮课改的契机来推动作业的改革,走出作业设计不规范的误区,实现小学语文高年段作业设计的优化,让语文作业不再成为“生之重负,师之忧虑”,而真正走向“减负增效”,使之能更“凸显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又能有助于学生巩固、深化所学知识,促进其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这成为摆在语文老师眼前急需突破的瓶颈。

一、把握作业数量的“适度”——让“乐写”提高作业质量

平时常听到有老师抱怨:学生的书写马虎,不少学生不能按时完

成作业(特别是后进生),似乎这一切问题都出在学生身上,很少有老师从自身找原因。据我所知,我们身边的大多数学生每晚写语文作业一至两个小时,这是态度比较认真专心的学生所需用的时间,对于一般的后进生或者做事比较慢的学生,所需的时间恐怕远远不止。长此以往,学生怎能对所做的作业感兴趣,怎能快乐地做作业?书写马虎,不按时交作业也就成为情理之中的事。于是,老师则抱怨学生“懒惰”,“一届不如一届”,每天疲于“追”作业了。

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十项规定》,小学三年级学生完成作业时间不超过45分钟,六年级学生完成作业时间不超过60分钟。因此,我们老师必须严格控制好作业量的度,对于简单的、机械的、学生已经会的可以不做,特别是学习能力强、态度认真、知识掌握能力较强的学生,老师可以大胆放手,不留书面作业。如何既减轻学生作业的量,又能让学生按时按质完成呢?比如对于要求要会认会写的生词,我会在前一天布置,只要在第二天听写中都写对的生词,抄词时就不用抄写这个词。学生特别积极,为了不用抄写,都会在布置温习的当晚记住并会写这些生词。

二、把握作业层次的“梯度”——让“层次”促进个体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肯定了这样一个事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部过程,引导他们再发现、重组合,给他们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常欢喜、常主动、常惊奇,是教育追求的境界之一。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不相等的。老师们也都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但往往在布置作业时为省麻烦,“一刀切”布置作业的现象极为普遍。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教育“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在布置作业时应当考虑到这一点,并尽可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布置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作业,孔子的“有教无类”最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1.难度分层。作业的难度应该略高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针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差异,重视找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确定相应的目标,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学生可以选择的范围与自主权。

2.类型分层。在布置作业前,老师应弄清楚教材中作业练习的编排意图,再结合本班学生的学情,创造性地设计不同类型的作业,能使学生个体得到充分的提升。

3.时间分层。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完成作业的时间上也要分层要求,这样就能有效地保障后进生“吃得了”“消化得了”的问题。如:要求在课堂上背诵的段落,后进生如果在堂上背不完的话,则允许在课后背完。

4.评价分层。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学生完成了其相应层次的作业,老师也应分层次评价学生作业。如:做全对的,给满分;全对的同时书写工整端正,在满分后加一朵小红花;有进步的,老师还可以自己动笔画一个笑脸或写上简单评语。让学生从不同的评价获得成功与进步的体验,从而获得快乐,进而乐于写作业。

三、把握作业形式的“宽度”——让“最近”设计体现语文味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他认为儿童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个“最近发展区”既不是原地踏步,也不是“高处不胜寒”的盲目拔高。这是根据新课标和教材要求,作业量和难度适中的语文作业,是放在最近发展区域内的语文作业。教师如果在设计作业时,根据教材的特点,在形式上加入“听、说、读、写、演”等调味料,就能让学生愉快地烹饪作业大餐。

1.听说结合,烹“语文味”朗读是最基本的语文能力训练作业,加入了音乐的元素,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培养了情趣,激发了兴趣,增强了对文章的感悟力。

2.读写结合,烹“语文味”。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校,语文作业的语文味应该成为语文作业与其他学科作业的分水岭。尽管语文作业需要趣味性,但绝不能偏离甚至舍弃了语文内化的内容。我平时比较重视抓学生的课外阅读,为扩大学生阅读的视野,丰富阅读的内容,我指导学生为自己的阅读设置了这样几块“小天地”——“我的新朋友”、“我的知识小金库”、“我的读书心得”等,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填写。在“读”方面,我每周会有两三天布置学生读报(如果家里没订报纸的,可以收看电视新闻),选择一两件自己最感兴趣的新闻阅读或收看,了解身边、国内甚至国际上的大事,然后写下简短的几句点评或看法。最后还为学生开辟了“用武之地”——组织学生利用每周一节的阅读课,进行“读书交流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展示的机会,得到同学与老师的肯定,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了写作业的积极性。

3.内化语言,演说结合,烹“语文味”。对一些思想教育性、操作性较强的故事,可以布置学生自愿组合,编写课本剧。

4.家、校、社会结合,烹“语文味”。学校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阵地,但家庭与社会,则是学生用语文的沃土。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结合教材,有目的、有计划地布置学生观察,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如第九册第五组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组织学生开展“啄木鸟”活动,走上街头,寻找生活中的错别字。春节期间,布置学生在拜年走亲戚的同时,可以把有意思的、自己感兴趣的春联积累下来。周末上街时,留意商家的广告语是否规范;当妈妈忙碌了一天,回家后又忙着给家人做饭菜,你会怎么做怎么说等等,通过布置这样的作业,让学语文和用语文结合起来,构成了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巩固、应用和深化所学的语文知识,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

5.课内、课外结合,培养探索精神,烹出“语文味”。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新课程特别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其中就包括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作为教学环节之一的作业当然也不能例外。

教师要善于在学习活动中捕捉时机,结合本班学生的学情,设计形式多样的作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听、说、读、写、演、唱、实践、信息处理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把语文技能的培养、运用贯穿于生活中。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如果语文作业设计优化了,训练时空拓宽了,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孩子们将变得更会阅读,更会思考,更会表达,更会生活,更会做人,语文教学的天地更广阔,内涵更丰富,语文课堂更生机勃勃,活力四射。

四、把握作业人性的“温度”——让“知行”结合酿“人情味”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除了凭借教材进行熏陶感染外,在设计作业时如果能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把语文与实践结合起来,不仅能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知识技能,提高了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

“教者有心,学者得益”,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只要我们在设计作业时把握“四度”,优化作业的设计,同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兼顾全体,关注个体,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语文的空间,学生定能快乐地在作业的天空中翱翔。 至此,学生“乐”写,老师“乐”改,怎一个“乐”字了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