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部编版八上文言文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分册完全归纳

来源:小奈知识网


部编版八上文言文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分册完全归纳

部编版八上语文课本文言文虚词一词多义完全归纳

初中常用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为,焉,也,以,于,则,者,之共14个。

【之】

(一)代词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格式:动词+之。“之”作为前面动词的宾语。如:

③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伤仲永》)

2.代事,可译作“这件事”。

一老河兵闻之

3.这,此。如: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格式:定语+之+名词/名词性短语。如: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格式:主语(名词、代词)+之+谓语(动、形容词)。如: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处处志之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格式:名词+之+谓语动词/介词。如: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格式:名词+之+形容词。如:

花之隐逸者也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格式:之+地点名词。“(某人)去某地”。如:

①送孟浩然之广陵

实战练习

之: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春冬之时

山川之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

曾不能毁山之

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操蛇之神闻之

称善者久之

冀之南,汉之阴

文帝之后六年

已而之细柳军

不闻天子之诏’

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告之于帝

【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然后”或不译。如: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4.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怒而触不周之山

5.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

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实战练习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耶!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聚室而谋曰: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已而之细柳军

成礼而去。

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如:

①可以为师矣

②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

①屠惧,投以骨。(《狼》)②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比”①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实战练习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河曲智叟亡以应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

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请以军礼见

【于】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

①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②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给”“到”“对于”等。如: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③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如:

①受制于人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格式:于+动词。如:①霜叶红于二月花

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如: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②

实战练习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相与步于中庭

天降大任于是人也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

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耶!

【为】

(一)“为”作为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

1.是。如:

①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做、当”根据上下文确定等。如:

①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伤仲永》)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3.以为,认为。如:

①以为顺流下矣,

4.成为,变成。如:

①海涌银为郭。(《观潮》)

5.作为,当作。如:

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伤仲永》)②③

6.指心理活动。如: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

(二)“为”作为介词的用法。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如: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此人——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表示被动,译作“被”。如:

①②③④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观潮》)

3.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如: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②③

实战演习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无为忽去兹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

乃拜周亚夫为中尉

【其】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

①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②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自己”“我”。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他们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③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狼》)②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③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如:

①④其恕乎。(大概,也许)(《论语》)②“学学半,其此之谓呼?

实战练习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

昔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焉】

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怎么”。如:

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湖心亭看雪》)

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如: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于此”“在(从)那里”。如:

①不复出焉。(《桃花源记》)②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共工怒触不周山》)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实战练习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且焉置土石?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复到舅家问焉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乃】

(一)作副词。有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如:

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

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三则》)

2.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如: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送东阳马生序》)

②见渔人,乃大惊。(《送东阳马生序》)

3.用于判断动中,相当于“是”“就是”。如:

①吾乃常山赵子龙。②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二)作连词,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于是”。如:

①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②蒙乃始就学

(三)作代词,译为“你、你的”。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实战练习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乃拜周亚夫为中尉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太丘舍去③,去后乃至④。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蒙乃始就学。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乃不知有汉,

【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可译为什么。为什么。怎么。怎么样。哪里。

①何陋之有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如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②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实战练习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问君何能尔?

: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无可奈何花落去,

如太行、王屋何?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白雪纷纷何所似⑤?

此何遽⑤不为福乎?

问女何所思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问今是何世

同予者何人?

何陋之有?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也】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的,如:

①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2.用在句末,与“何”等词相应,表示疑问语气的,如:①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3.表示感叹语气的,如:

①贤哉,回也!

4.表陈述语气

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5. 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引起下文或舒缓语气。如:

①余闻之也久。(《伤仲永》)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实战练习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

为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左将军王凝之妻⑩也

“贤哉,回也!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弗食,不知其旨也

不知其善也

余闻之也久

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珠可历历数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然】

(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

①父利其然也。(《伤仲永》)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

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②然志犹未已。(《隆中对》)

(三)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的样子”“……地”“好像……的样子”。

①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四)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实战练习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故

采菊东篱下,悠故见南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故。

月色入户,欣故起行

故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人恒过故后能改,

杂故相许。

公欣然曰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其此之谓乎;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父利其然也

“泯然众人矣。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欣然规往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其此之谓乎;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⑤?”

【故】

实战练习

所以因此、缘故原因、特意故意、原来的、死去、旧识老友、旧知识、本来原来的(故乡)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故曰;教学相长也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外户而不闭

是故谋闭而不兴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