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来源:小奈知识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作者:陈延童 吴江秋 陈 畅 张菊香 来源:《海峡科学》2008年第05期

[概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高校在校人数不断增加,大学在校生人数的激增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吗?或者还有其它原因。该文从毕业生自身、学校及用人单位这三方着手究其缘由,并在分析就业难成因的基础上,提出对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难 成因 对策分析

200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又遇高峰,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495万,比2006年增加84万,增幅20%,加上往届未能就业的、积淀下来的毕业生,2007年各类大学生总人数可能要突破5000万,是不是我国大学毕业生太多了?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人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1996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8.3%,到2002年达15%,1997年世界平均毛入学率17.8%,发达国家平均是61.1%,应该看到,我国高等教育还处在世界发展水平的初级阶段,还不能够完全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有着强大的发展空间。那么,大学生为什么还是面临着就业难题,笔者拟从毕业生自身、高校以及用人单位三个方面对此进行分析。 1 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1.1 毕业生自身原因 1.1.1 期望值过高

我国的毕业生就业制度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市场机制已逐步在配置高校毕业生资源方面起到基础性作用,初步实现了由“政府调控导向、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就业机制的转变必然要求大学生调整就业观念以适应社会发展的现状。但是,许多大学生仍青睐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追求热门职业,向往收入比较高,福利比较好,工作相对稳定的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以及外企,愿意在人才已经饱和的城市夹缝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而对于一些收入一般的行业和单位以及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却因各种原因少有问津,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 1.1.2 自身综合素质不足

大学生素质不断提升的同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甚至已经超过当前大学生的平均素质。近几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三大产业的布局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就业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不同的岗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又有不同侧重。许多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不强、创新意识不强、专业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不够、尤其是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乏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求职技能缺乏不善于“推销”自我等,结果必然是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

1.1.3 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把自己放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以提高就业率。

1.2 高校办学专业设置及培养模式的缺陷 1.2.1 专业设置不合理

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比较严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校扩大本校在校生人数通常是通过以下三种方法,一是在原来所开设的专业下大幅度扩大该专业的学生人数;二是通过开设新的专业招收学生;三是扩大原有专业学习的学生人数的同时增设新的专业。而市场的需求是高校专业调整与设置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但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设置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很难及时跟上市场快速变化的需求,因此就易产生“结构性矛盾”,导致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供需失衡,进而影响了毕业生就业。 1.2.2 培养模式单一

许多高校在对学生的培养模式上过于注重其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却忽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缺乏对大学生情感与态度方面的培养。因而造成了高校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失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现状。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那些从培养模式单一的高校中走出来的毕业生,他们的就业将面临极大的挑战。

1.3 用人单位的误区

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

1.3.1 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的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1.3.2 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

2 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由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学生、高校等的共同努力。 2.1 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题的对策 2.1.1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高校毕业生要树立良好的就业观,认清自己,了解自己。不少毕业生更多地考虑“我想从事什么职业”、“我愿意干什么工作”,而很少了解社会需求,很少能用“我能干什么”的眼光全面地审视一下自己,因而使自己陷入择业期望值过高的误区。毕业生应当给自己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选择到社会需要的地方去工作。 2.1.2 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当代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大学生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2.1.3 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用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的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 2.2 高校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对策

2.2.1 应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积极培养具有不断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精神,能为祖国健康工作的综合素质优秀的大学生。

2.2.2 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现有专业结构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能完全适应,必须适时调整。必须强调的是,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技术工人需大于供的态势,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极度缺乏,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利于满足用人单位对这类人才的需求。

2.2.3 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咨询、指导、培训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形式,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王立,罗小林,周丽丽. 浅析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J].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6.

[2] 李荣华. 大学生择业观理论探讨[J]. 中国青年研究, 2005. [3] 周燕. 大学生就业分析[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6.

[4] 刘济勇. 大学生择业与就业体制创新[J]. 现代经济探讨, 20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