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一单元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说课稿(1)

来源:小奈知识网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一单元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说课稿(1)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

一、 教材分析 1、 关于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对新课程理念理解如下: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发展。 2、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是九年级学生的第二堂化学课,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化学理论性知识。作为启蒙阶段的学习,它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学习认知结构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学生对化学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新教材减弱了对概念的记忆要求,加强了理解要求,重视化学概念的形成,重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教材以生活中常见的变化和现象为素材,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变化这一基本概念。与具体物质的学习比较,本节内容缺乏具体性和生动性,整节课内容单一,但又要达到理解运用的要求,所以对教师有一定挑战性。 3、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及运用 难点: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

对重点难点的把握和处理:这是第二节化学课,除本节课重点,对学生来说很多知识即是全新的又是初中化学学习中的重点内容,例如仪器的介绍、实验操作中的要点、化学变化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及物质的化学式。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抓住重点,主次分明,条理清晰,对非重点内容应弱化。 4、 实验分析

本节课中的四个实验是学生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重要基础,因其是教材中的第一批演示实验,对引导学生学会用教材有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应先学会用教材再挖掘教材,笔者认为不需刻意替换实验,待学生有一定化学知识后再

设计替代实验,若学生有新建议也可酌情采纳。这四个实验具有一定层次性,属于依次递进关系,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逐一完成,学会观察、描述实验和从实验中得出结论。教材中的实验可尽量安排由学生动手完成,但在没有实验基本技能的情况下学生操作有一定危险,有些操作不规范会带来一些负面效果,所以实验1由师生共同完成,实验2和实验4第一个反应由学生分组完成,其余由教师演示。

5、 学情分析

化学对大多数九年级学生而言是一门全新的学科,但是通过生活学生已经接触大量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事例,只不过他们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及它们的区别没有注意思考过,对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没有认识。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够,开始不宜要求过高,随着学习的深入会逐步记忆理解。

二、 过程分析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课 题 简 敏 学 校 物质的变化 授课人 学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理解化 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初步概念,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 2 、 初步了解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 3、 把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连。 学 过程与方法: 1、 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目 2 、 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了解用文字、化学 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标 信息进行加工。了解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3、 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2、 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3、 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是世界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 点 难 点 教 实验讨论启发教学 法 教师: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火柴、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烧杯(大、小号)、玻璃片、研钵(杵)、试管架、试管(六支、贴标签)、教 具 滴管、药匙、水、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flash准 备 课件、每个组的标牌 学生(共5组):胆矾(块状)、石灰石、稀盐酸、药匙、研钵(杵)、试管(一支)(学生所用药品贴标签 ) 教 学 流 程 我不是你的教师,只是你 观看、思考 观看、用生动形象的画 在学生心中树立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及运用 前 奏 的一个旅伴。 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萧伯纳(George B.Shaw) 导 入 生活中的几种物质及其变了解世界由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培新 课 化, 对最后原子弹的爆炸进行评物质组成且养爱国情感,树立为民述。 物质在不断族振兴学习化学的志的变化。 实验1、水的沸腾 实验2、胆矾的研碎(展示 分组向。 这是书上的第一批实验,学生的实验基 厨房中磨碎物质的器具) 活 解 动 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实验3、研碎前后胆矾的溶实验 学习础知识不够,教师完成有危险和有技巧的操观察并记录作,可以起示范作用,实验现象,同时又尽可能多的给与生活中对了学生动手和清楚观水沸腾的印察物质的机会。实验1、象比较,体2与生活经验联系可拉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会观察应更近学生与实验的距离。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反应 探 应 究 实验4、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实验1由师生共同完成;实准确和具验2和实验4第一个反应由学生体。 分组完成,其余由教师演示。 教师引导学生由实验3得出两个结论:实验2中的粉末是胆矾;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的蓝色沉淀是新物质。 分 组 比较归纳上述四个实验的 本节最重要的知识由学生总结,记忆深 刻。培养学生善于合 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小组讨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论并交流讨概括、总结的能力。使论结果。 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 行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由实验得出结论的 相同点和不同点。 讨 论 能力和习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调动个性化和开放性思维。 学生先学会简单运用所学学 以 两个变化, 由学生判断是物理变致 用 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思考判断 知识 尽可能多的举例说明生活小组讨将所学知识与生头 脑 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风 暴 论并交流讨活结合,培养学生开放对于学生举的复杂例子,可论结果。 思维,引导学生正确利 用网络和网络学习的方法。 小组讨论并了解变化中伴随留待以后学习或告知可通过网络学习。 举例说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中伴随的一个现象,在物理变化交流讨论结的现象,进一步说明判拓 展 和化学变化中还伴随那些现果 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讨 论 象? 化的依据仅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教师说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学生认识科学研究的学 法 的联系,说明事物的变化是复杂体会这一科方法,受到科学态度和提 升 的,对复杂事情分类是科学研究学研究的方科学方法的教育。 的方法之一。 法 物质的变化是复杂的,还 激励学生不断进取 结束语 有很多无法解释的留待以后学 习。“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努力吧同学们! 板书设计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

一、 定义

伴随现象 物理变化

无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

破碎、熔化、气化、发光、放热、变色等

化学变化 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

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产生沉淀等

三、 评价分析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一直注意遵循新课程理念。所用事例均源自学生生活;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已有知识,营造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合作探究的机会,重要的结论都由学生总结,使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在学生没有实验知识的基础上都尽可能让学生实践;在设计问题时基本上都采用开放式提问,没有束缚学生,可以说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通过学习学生能辨别简单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初步学会描述实验现象。开放性学习存在很多教师无法事先预料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考验教师应变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