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周长》是一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教学内容,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教学环节设计上,我为了使圆的周长这一内容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达到突文秘杂烩网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高效课堂的目的,我设计了这样四个主要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情境感知
出示学生都很熟悉的三种不同规格的自行车轮,让学生初步感知圆的周长和半径、直径之间的关系。联系身边的事物,使学生逐步懂得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应用数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出车轮的直径为后面学习“圆的周长与它直径的关系”做一个小小的铺垫。初步感知了圆周长的含义。 第二环节:探究新知
1、观察猜想。观察四个不同大小的圆,请学生猜测: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是不是也存在着固定的倍数关系呢?圆的周长可能是直径的几倍?
2、验证猜想。分组做实验,合作量出圆形纸片的周长、直径,并填表、观察、对比,发现规律:圆的直径变,周长也变。得出结论: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系。并通过课件演示进一步验证猜想:圆的直径越长,圆的周长就越长。 3、揭示关系。这是本课的难点。学生继续实验并算出每个圆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商,得出初步结论:这三个圆中,每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然后在展示台上,分析这些数据,师生共同概括出:任何一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它们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值,这就是圆周率。 4、推一推、读一读。
依据已发现的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师生互动,共同探究推导得出圆周长公式 C=πd 或 C=2πr。 5、看一看、想一想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周髀算经》中关于圆周率的记载;刘徽的割圆术;祖冲之与圆周率;近代圆周率的研究结果。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历来是个难题。我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介绍我国在圆周率方面的研究成果,学生经历重演、再现数学知识发明、发现的过程,强化了刚才的学习内容,真切的感受数学的博大精深,领略到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与文明,激发起深厚的民族自豪感。 第三环节: 应用新知
本课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经历圆周长的推导过程,体验转化和极限的数学思想,
因此,我设计了两组练习:1、判断练习,以此来强化圆周率概念,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2、基础练习:课件展示各式直径(半径)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算出周长。课件展示练习内容,既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情境化的练习设计,也再次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的兴趣,掀起课堂学习的高潮,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当堂所学的基础知识,通过不同形式的变式练习,形成技巧,强化了重点和难点。
1、学生对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关系,很快就能发现,也能提出猜想。量圆的方法也比较快就想出来。但在操作时,有同学玩的时间要多,思考的问题就要少。
2、在操作时,因为课堂的时间紧,学生的操作比较慢,比较耗时。因此,我想可以在课前布置让小组四个不圆的周长和直径,然后计算出来。效果可能要好一些。
3、突破难点:一个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要根据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去理解。从周长和直径存在倍数关系去引导突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