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语文中考全真模拟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来源:小奈知识网
语文中考综合模拟检测试题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

满分为150分(包含卷面分5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第Ⅰ卷

一、积累运用(共22分)

1.下列选项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ng( )徉在诗词的世界中,我们心潮澎湃中华诗词博大精深,如同三山五岳,巍峨屹( )立。chá..( ):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我们感受到李白的浪漫飘逸;从“会当凌绝顶,一览o( )负;从“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中,我们体会众山小”中,我们读出了杜甫的远大bà到辛弃疾的英雄本色。 A.qìi 报 倘 bàC.yìi 报 徜 bà

B.qìi 抱 倘 pàD.yìi 抱 徜 pà

2.在下面语段中,(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因为崇尚英雄,争做英雄,所以才会英雄辈出,国家强盛。学习英雄模范,就是学习他们身上的鲜明品格。忠诚,就是矢志不渝,坚守初心(甲)执着,就是埋头苦干,坚守事业;朴实,就是认真工作,不计个人得失。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乙)不懈的奋斗精神,就一定能在平凡中造就伟大。 A.(甲)句号 (乙)逗号 C.(甲)分号 (乙)逗号

B.(甲)分号 (乙)顿号 D.(甲)句号 (乙)顿号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众目睽睽之下,这个本来从容自若的姑娘也不禁有点窘迫了。 ....B.小猴子总是担心月亮会掉下来,天天失眠,真是杞人忧天。 ....C.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D.谢老师的讲学, 语言幽默、精彩、机智,常常引得学生哄堂大笑。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学生要提升文学素养,养成爱读书,尤其是读经典名著,让书香浸润心灵。 B.小张告诉小王,睡前看电视时间太长或玩手机时间太长,都会导致他难以入睡。 C.中美贸易之争让世界认识到,中国再也不是一个任意被列强欺侮的国家。 D.不仅我们要在课堂上、在教科书中学语文,还要在课堂外、在生活中学语文。 5.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李明光对有残疾的同学说:“你虽然是个残废人,但这并不影响你努力成才。” B.张丽娟星期天去小刚家玩,进门时对小刚说:“好久不来拜访,家父在否?” C.饭桌上,老王举起酒杯,热情地向客人敬酒说:“今天该来的人却没有来!” D.陈小刚接电话时说:“您好!我爸爸不在家,请您过一会儿再来电话,好吗?” 6.下面对名著《红星照耀中国》中的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 A.国民革命军北伐 C.北方少数民族南迁 7.古诗文默写。(10分)

(1)乐器、乐曲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诗人往往借此来表达怀乡思亲之情,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①________,_____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中考倒计时100天,同学们互赠古诗文,你抄录了苏轼的“③________________,何妨吟啸且徐行”,劝勉同桌心无旁骛;同桌用诸葛亮《诫子书》中的“淫慢则不能励精,④_______________”与你共勉。 (3)默写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颈联和尾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共38分)

(一)

8.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逄候骑,都护在燕然。

A.首联写诗人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单车”也许并非真的单人单车,这样写表现出形单影只的情状,表达内心的孤寂。

B.颔联承接首联,诗人以“蓬草”、“大雁”自比,传达出漂泊无定的感受,“征蓬”“归雁”既是实写所见景物,更是即景生情。

C.颈联被赞为“千古壮观”。“孤”写烽烟单调,“直”表现其线条突兀而无甚美感,“长”写黄河的杳无尽头,“圆”表现落日之大。

D.尾联与首联呼应,续写出使一事。个人失意的情绪在大漠雄浑景象的净化下已然消散,有的只是慷慨悲壮

B.朱、毛红军会师井冈山 D.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

的情感,表现出诗人的达观。

(二)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①,友善,爱其才,恐后贻

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③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

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在谏故人耳。 注:①同年:同年考中进士; ②贻:遗留;③隙:时机 9.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连月不开(开:打开) .C.宠辱偕忘(偕:一起) .

B.去国怀乡(去:离开) .D.正患无隙以规之(患:担心) .

10.下面各项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或异二者之为 为众忌疾 ..B.正患无隙以规之 欣然规往 ..C.不以物喜 扶苏以数谏故 ..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文正与之同年 ..

11.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 B.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 C.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 D.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 12.下列句子译文有误的一项是 ( )(4分)

A.日星隐耀,山岳潜形。译文:太阳和星星失去了光辉,高山隐藏了形迹。

B.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译文:浮动的月光像闪耀着的金光,静静的月影像沉下的玉璧。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译文:不因外物(好坏)而高兴,不因自己(得失)而悲伤。 D.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译文:沙鸥时而飞翔时而,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 1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甲文写出了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两种不同心情。

B.范仲淹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成为古代知识分子精神的标杆。 C.范仲淹对滕子京很友善,爱其才,借《岳阳楼记》进行了委婉的规劝。

D.从乙文可看出滕子京是一个德才兼备,豪迈自负,而且乐于听取别人意见的人。 14.翻译(乙)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 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

(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三星堆“眼睛”崇拜到“蜀”字的起源

广汉三星堆,以极其丰富的青铜器皿向世人展现了一个设计卓越、制造技术精湛,异常神秘、奇诡、主重、威严,又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样态。

三星堆文物中关于“眼睛”造型的艺术表现形式鲜见而独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三星堆青铜人像的眼睛造型可按特征分为纵目形、杏仁形、圆角正方形、类真人形四种。

一、纵目形

纵目,即直目,就是眼球外凸。纵目类眼部呈圆筒状前伸,于面部有较大尺寸外伸。纵目类青铜像体量较大,气势恢宏,眼睛造型外突最为夸张,凝视的目光成了一种有型的、雕塑的实体,向观者突射出来,似乎在对观者施加一种颇为特别的压力,代表了古蜀时期对先王和神的崇拜。

古文献记载,蜀人始祖蚕丛的形象特征即为“目纵”。在中国上古神话中,还有一个人面蛇身、掌控天地明晦的天神烛龙,形象特征是“直目正乘”,也就是“直眼球”。纵目面具的造型依据很可能与古文献所记述的蚕丛和烛龙的形象有关。

二、杏仁形

具有杏仁眼特征的青钢人像在三星堆出土数量较多。这类青铜人像眼部外凸,呈杏仁状,线条明朗,眼球中部棱线凸出,上下眼睑棱形内陷,外形宽大。眼球上没有雕刻瞳孔,虽无瞳孔,但眼睛似乎能洞穿一切,极为庄严肃穆,显得高贵和神秘。

从族群血脉传承的角度来看,杏仁眼造型代表了蚕丛后人的特征,是一种先王后裔的血缘象征。

三、圆角正方形

圆角正方形眼出现在薄型面具上,可以看作纵目大型面具的简易版本。

这些面具眼部并不突出,但依然给人凸出的视觉感受。由于制作大型青铜纵目面具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难度很大,所以纵目大型面具数量较少,在重要地方用作挂饰或为祭祀、娱乐的时候所需的先王或神的形象。这种简易版的面具,可以较为灵活地应用。

四、类真人形

这种类型与真人眼睛相似,多出现在一些小型雕像中。

对其身份有两方面的解读:第一种可能是日常生活状态的写照,并没有完全依照宗救和王权进行符号化处理;第二种可能是俘虏或城外之人,其眼部特征与古蜀人不同。

三星堆大量“眼睛”崇拜文物的发现,或许可解释“蜀”字的起源。

“蜀”字最早见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是个典型的象形字,应当是对某种事物形象的记录。据初步统计,甲骨文中“蜀”字有二十多个个体,有多种写法,但其上部均是“目”。这或许表明,三星堆文明以大眼巨头神像来代表对“纵目”的“始祖神”蚕丛的崇拜,并以“眼睛”崇拜的形式具体表现出来。

人对世间万物的认识,首先是通过眼睛来观察、来分辩的。创造三星堆文明的古蜀人可能正是认为眼睛蕴含有这种分辩有与无、明与暗、生与死的神奇魔力,产生了敬畏,进而把它当作神灵来敬奉。他们制作出各种硕大的眼形器物,放置在突出的位置加以祭祀,形成了特有的“眼睛”崇拜。对眼睛的崇拜,亦是对祖先的崇拜,是古蜀人表达对祖先的敬畏、膜拜的情感归宿和精神寄托的物质载体。

(摘选自蜀郡小茶微博,有删改)

15.下列关于三星堆青铜人像的眼睛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三星堆青铜人像中,眼部呈柱状前伸,于面部有较大尺寸外伸的眼睛造型称为“纵目形”。 B.根据原文描述,“杏仁形”眼睛造型应如右图所示。

C.圆角正方形眼出现在小型面具上,眼部微微突出,是纵目大型面具的简易版本。 D.类真人形,即与真人眼睛相似,这类青铜人像可能是三星堆人日常生活状态的写照。 16.下列对本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题目提示了本文是围绕三星堆文物呈现出的“眼睛”崇拜与“蜀”字起源的联系来进行说明的。 B.本文在介绍三星堆青铜人像的眼睛造型时,采用了分类别、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对四种类型逐一进行介绍。 C.文中画线句中的“较大”“最”是表示估计和范围的限定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文章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在介绍三星堆青铜人像的眼睛造型时,采用了“总—分”结构。

17.下列说法中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2分)

A.蜀人始祖蚕丛与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烛龙有共同的体貌特征——直眼球,纵目面具的造型依据就来自他们。 B.三星堆青铜人像的眼部形态和装饰,可以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尊卑等级;根据眼部体量的大小等可以分析青铜人像的具体用途。

C.“蜀”字是典型的象形字,初步统计,在殷商时期出现了多种写法,但其上部均是“目”。

D.三星堆文明对眼睛及祖先的崇拜,使人们制作出各种硕大的眼形实物,放置在突出的位置加以祭祀。

(四) 温暖的劈柴 肖复兴

①那一年,父亲病故,我从北大荒回到北京,还不到三十岁,也还没有结婚。那时候,我没有意识到母亲已经老了。那时候,我还年轻,心像长了草,总觉得家狭窄憋屈,一有空就老想往外跑,好像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可以让自己散心,也能够让自己成材,便常常毫不犹豫地把母亲一个人孤零零地甩在家里。母亲从来不说什么,由着我的性子,没笼头的马驹子似的到处散逛,在她的眼里,孩子的事,甭管什么事,总是大的。

②都说年轻时不懂得爱情,其实,年轻时最不懂得的是父母。

③那时候,我在一所中学里当老师,有一次,放寒假了,我没有想到有时间了,可以在家里多陪陪已经老迈的母亲,相反觉得好不容易放假了,打开了笼子的鸟,还不使劲儿地飞,便利用假期和伙伴们到河北兴隆的山区玩了一个多星期。

④回来的那天,到家已经是晚上了。进屋后,屋里黑洞洞的,没亮灯。正纳闷,听见一个老爷子的声音:“是复兴回来了吧?”然后听见火柴噌噌响了好几声,大概是返潮,终于一闪一闪的,点亮了炉膛里的劈柴。正是冬天,我才感到屋里一股冷飕飕的寒气。

⑤说话的是邻居赵大爷,年龄比母亲还要大几岁,身板很结实。我摸到开关,打开了电灯,才看见母亲蜷缩在床上的被子里。赵大爷对我说:“你妈两天没出门了,我担心她一人在家别出什么事,进你家一看,老太太感冒躺在床上起不来了,炉子也灭了,这么冷的天,人哪儿受得了呀。这不赶紧找劈柴生火,连灯都没顾得上开。”

⑥炉火很快就生着了,火苗噌噌往上蹿,屋子里暖和了起来,被子里的母亲也稍稍舒展了腰身。赵大爷一身的灰和劈柴渣儿,母亲对我说,多亏了你赵大爷。我连忙谢他,他说街里街坊的,谢什么呀,快给你妈做饭吧。母亲连连摆手,说嘴里一点儿味儿没有,不想吃,让我先烧壶开水。我往水壶里灌好水坐在炉子上,回过头看了一眼瘦弱的母亲,心里充满愧疚。

⑦赵大爷出门前,回头对我说:“你要不先到我家拿点儿劈柴去,你家的劈柴没有了,我刚才找了半天,才找出一点儿,刚刚够点着火炉子,明天火要是又灭了,你没的使。”

⑧我跟着他走到他家,他抱来满满一怀劈柴放到我的怀里,送我走出他家院门的时候,对我说了这么一句话,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我还清晰地记得。他说:“复兴呀,原来孔圣人说:父母在,不远游。现在别说是你们年轻人了,就是搁谁也做不到,但改一个字,父母老,不远游,还是应该能做到的。”

⑨那天的晚上,没有星星,天很黑,很冷。走在回家的夜路上,耳边老响着赵大爷的这句话。心里很惭愧,怀里的劈柴很沉,但很暖。

(《文苑·经典美文》2016年第2期)

18.九(2)班举行名家名篇朗读比赛,李明准备配乐朗读肖复兴的《温暖的劈柴》,如果读第⑤段,应该选什么样风格的乐曲?( )(2分) A.热烈奔放

B.慷慨激昂

C.平和舒缓

D.哀婉低沉

19.赏析选文第④段中画线句子,感受语言的魅力。(3分) 20.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赵大爷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21.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父母老,不远游”的理解。(5分) 三、综合题(共10分)

请你参加“父爱伴我成长”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活动一:读材料,谈体会)活动一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请写出你的两点感受。(4分) 材料一:

在生活中,如果父亲很少帮妻子做家务,那么当妻子要求孩子帮自己做家务时,孩子就会理所应当地严词拒绝,因为他们的头脑中已经产生了这样的思想:做家务都是母亲的事情,自己有权不去帮忙。这些思想或者是父亲在无意之间传达给孩子的,或者是孩子从父亲的行为中得出的结论。 材料二:

父亲关注爱孩子成长调查

城 市 父亲能抽出时间陪孩子 父亲能制定行为规则约束孩子 父亲能给予方向指导鼓励孩子 村 农63% 34% 79% 46% 74% 42% (活动二:谈观点,悟真情)小明迷恋手机游戏,导致成绩下滑,小明的父亲没收了手机。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小明非常生气,甚至有些怨恨父亲。作为好朋友,你该怎样劝说小明理解父亲的做法?(3分)

(活动三:知感恩,送祝福)母亲节,父亲节快到了,请为父亲或母亲编辑一条短信,送上节日的祝福,感谢父亲或母亲的养育、教导之恩。(3分) 四、作文(50分)

2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追溯历史长河,你会发现总有一些人为了某种信念,做出自己认为值得的选择;在平凡的生活中,一样有许许多多的人、事、物、情,让我们感到值得。 请以“值得”为标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文中可以叙述见闻,记叙经历,发表议论,抒发感情;(2)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写诗不少于20行);(3)文中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可用字母代替)。

参考答案

第Ⅰ卷

一、积累运用(共22分)

1.下列选项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ng( )徉在诗词的世界中,我们心潮澎湃中华诗词博大精深,如同三山五岳,巍峨屹( )立。chá..( ):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我们感受到李白的浪漫飘逸;从“会当凌绝顶,一览o( )负;从“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中,我们体会众山小”中,我们读出了杜甫的远大bà到辛弃疾的英雄本色。 A.qìi 报 倘 bàC.yìi 报 徜 bà【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拼读能力和对汉字的书写能力。“屹立”指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挺立着;i”,注意不要误拼为“bài”。“徜徉”指闲游,“屹”应读“yì”,注意不要误拼为“qì”。“湃”应读“pà安闲自在地步行;“徜”不要误写为“倘”。“抱负”指远大的志向,注意“抱”不要误写为“报”。 2.在下面语段中,(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因为崇尚英雄,争做英雄,所以才会英雄辈出,国家强盛。学习英雄模范,就是学习他们身上的鲜明品格。忠诚,就是矢志不渝,坚守初心(甲)执着,就是埋头苦干,坚守事业;朴实,就是认真工作,不计个人得失。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乙)不懈的奋斗精神,就一定能在平凡中造就伟大。 A.(甲)句号 (乙)逗号 C.(甲)分号 (乙)逗号 【答案】B

【解析】考查对标点符号的辨析与运用。三个“……就是……”形成排比句式,故甲处分句之间应该用分号隔开,排除AD,“坚定的理想信念”与“不懈的奋斗精神”是并列的两个词语,故乙处两个短语之间应该用顿号隔开,排除C,故选B。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众目睽睽之下,这个本来从容自若的姑娘也不禁有点窘迫了。 ....B.小猴子总是担心月亮会掉下来,天天失眠,真是杞人忧天。 ....C.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

B.(甲)分号 (乙)顿号 D.(甲)句号 (乙)顿号 B.qìi 抱 倘 pàD.yìi 抱 徜 pà

D.谢老师的讲学, 语言幽默、精彩、机智,常常引得学生哄堂大笑。 ....【答案】C

【解析】A.众目睽睽:许多人争着眼睛看着,指在广大群众注视之下;选项正确;B.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选项正确;C.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也多用于下级对上级的恐惧而形成的一种不好的行为;是贬义词;使用语境错误;D.哄堂大笑: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选项正确;故选C。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学生要提升文学素养,养成爱读书,尤其是读经典名著,让书香浸润心灵。 B.小张告诉小王,睡前看电视时间太长或玩手机时间太长,都会导致他难以入睡。 C.中美贸易之争让世界认识到,中国再也不是一个任意被列强欺侮的国家。 D.不仅我们要在课堂上、在教科书中学语文,还要在课堂外、在生活中学语文。 【答案】C

【解析】A.缺少宾语 ,在“名著”后面补上“的习惯”;选项错误;B.表意不明,可把“他”去掉;选项错误;D.两个分句同一主语,关联词“不仅”应该放在“我们”的后面;选项错误;故选C。 5.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李明光对有残疾的同学说:“你虽然是个残废人,但这并不影响你努力成才。” B.张丽娟星期天去小刚家玩,进门时对小刚说:“好久不来拜访,家父在否?” C.饭桌上,老王举起酒杯,热情地向客人敬酒说:“今天该来的人却没有来!” D.陈小刚接电话时说:“您好!我爸爸不在家,请您过一会儿再来电话,好吗?”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是否得体。A.说话太直接,不够委婉;B.家父是谦词,不能用来称呼对方的父亲;C.说话得罪了已经来的客人;故选D。

6.下面对名著《红星照耀中国》中的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 A.国民革命军北伐 C.北方少数民族南迁 【答案】D

【解析】考察对名著内容的理解和识记。斯诺写的《红星照耀中国》,最早向全世界报道红军长征(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斯诺把长征誉为“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是历史上最盛大的

B.朱、毛红军会师井冈山 D.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

武装巡回宣传”。他说,不论你对红军有什么看法,对他们的政治立场有什么看法,但是不能不承认,他们的长征是军事史上伟大的业绩之一。A.国民革命军北伐: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蒋介石为总司令于1926年至1928年间发动的统一战争。与题干不符;B.朱、毛红军会师井冈山:指1928年4月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陈毅领导的部分南昌起义部队在井冈山的胜利会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与题干不符;C.北方少数民族南迁:指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南迁的历史事件。与题干不符;故选D。 7.古诗文默写。(10分)

(1)乐器、乐曲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诗人往往借此来表达怀乡思亲之情,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①________,_____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中考倒计时100天,同学们互赠古诗文,你抄录了苏轼的“③________________,何妨吟啸且徐行”,劝勉同桌心无旁骛;同桌用诸葛亮《诫子书》中的“淫慢则不能励精,④_______________”与你共勉。 (3)默写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颈联和尾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莫听穿林打叶声 险躁则不能治性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 但余钟磬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柳、芦、躁、治、籁、磬”都是易错字,注意和形似字、同音字的辨析。

二、阅读理解(共38分)

(一)

8.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逄候骑,都护在燕然。

A.首联写诗人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单车”也许并非真的单人单车,这样写表现出形单影只的情状,表达内心的孤寂。

B.颔联承接首联,诗人以“蓬草”、“大雁”自比,传达出漂泊无定的感受,“征蓬”“归雁”既是实写所见景物,更是即景生情。

C.颈联被赞为“千古壮观”。“孤”写烽烟单调,“直”表现其线条突兀而无甚美感,“长”写黄河的杳无尽头,“圆”表现落日之大。

D.尾联与首联呼应,续写出使一事。个人失意的情绪在大漠雄浑景象的净化下已然消散,有的只是慷慨悲壮的情感,表现出诗人的达观。 【答案】C

【解析】考查对诗文内容的赏析。C项,“‘直’表现其线条突兀而无甚美感”的表述错误。“直”体现了孤烟线条的挺直、坚韧,写出了沙漠渺无人烟的广袤意境,同时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融情于景。故选C。

(二)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①,友善,爱其才,恐后贻

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

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在谏故人耳。 注:①同年:同年考中进士; ②贻:遗留;③隙:时机 9.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连月不开(开:打开) .C.宠辱偕忘(偕:一起) .

B.去国怀乡(去:离开) .D.正患无隙以规之(患:担心) .

10.下面各项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或异二者之为 为众忌疾 ..B.正患无隙以规之 欣然规往 ..C.不以物喜 扶苏以数谏故 ..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文正与之同年 ..

11.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 B.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 C.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

D.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 12.下列句子译文有误的一项是 ( )(4分)

A.日星隐耀,山岳潜形。译文:太阳和星星失去了光辉,高山隐藏了形迹。

B.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译文:浮动的月光像闪耀着的金光,静静的月影像沉下的玉璧。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译文:不因外物(好坏)而高兴,不因自己(得失)而悲伤。 D.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译文:沙鸥时而飞翔时而,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 1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甲文写出了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两种不同心情。

B.范仲淹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成为古代知识分子精神的标杆。 C.范仲淹对滕子京很友善,爱其才,借《岳阳楼记》进行了委婉的规劝。

D.从乙文可看出滕子京是一个德才兼备,豪迈自负,而且乐于听取别人意见的人。 14.翻译(乙)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 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 【答案】 9.A 10.C 11.B 12.C 13.D

14.庆阳统帅降职到巴陵郡,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上。 【分析】

9.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A.句意: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开:天气放晴。故选A。

10.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A.心理活动/被;B.规劝/计划;C.因为/因为;D.的/代指滕子京;故选C。 11.考查文言句子节奏的划分。划分句子节奏,可结合句意及相关文言标志词语进行分析。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范仲淹和他同龄,两人关系很好,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以后他遭到迫害。据此可知这个句子正确的节奏划分为: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故选B。

12.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的正确翻译是: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故选C。

13.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D.结合“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可知滕子京是一个很少听人劝的人。故选D。

14.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自:从。谪:降职。辞色:言辞和脸色。” 【点睛】

参考译文:【乙】滕子京很有才华,遭到许多人的嫉妒,从开始的庆阳帅被贬到巴陵郡,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上。范仲淹和他同龄,两人关系很好,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以后他遭到迫害。但是滕子京很骄傲自负,很少听人劝。正在担心没有机会规劝他的时候,滕子京忽然写信给范仲淹,请他写一篇《岳阳楼记》。所以文中写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意思大概就在规劝好友了。

(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三星堆“眼睛”崇拜到“蜀”字的起源

广汉三星堆,以极其丰富的青铜器皿向世人展现了一个设计卓越、制造技术精湛,异常神秘、奇诡、主重、威严,又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样态。

三星堆文物中关于“眼睛”造型的艺术表现形式鲜见而独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三星堆青铜人像的眼睛造型可按特征分为纵目形、杏仁形、圆角正方形、类真人形四种。

一、纵目形

纵目,即直目,就是眼球外凸。纵目类眼部呈圆筒状前伸,于面部有较大尺寸外伸。纵目类青铜像体量较大,气势恢宏,眼睛造型外突最为夸张,凝视的目光成了一种有型的、雕塑的实体,向观者突射出来,似乎在对观者施加一种颇为特别的压力,代表了古蜀时期对先王和神的崇拜。

古文献记载,蜀人始祖蚕丛的形象特征即为“目纵”。在中国上古神话中,还有一个人面蛇身、掌控天地明晦的天神烛龙,形象特征是“直目正乘”,也就是“直眼球”。纵目面具的造型依据很可能与古文献所记述的蚕丛和烛龙的形象有关。

二、杏仁形

具有杏仁眼特征的青钢人像在三星堆出土数量较多。这类青铜人像眼部外凸,呈杏仁状,线条明朗,眼球中部棱线凸出,上下眼睑棱形内陷,外形宽大。眼球上没有雕刻瞳孔,虽无瞳孔,但眼睛似乎能洞穿一切,极为庄严肃穆,显得高贵和神秘。

从族群血脉传承的角度来看,杏仁眼造型代表了蚕丛后人的特征,是一种先王后裔的血缘象征。

三、圆角正方形

圆角正方形眼出现在薄型面具上,可以看作纵目大型面具的简易版本。

这些面具眼部并不突出,但依然给人凸出的视觉感受。由于制作大型青铜纵目面具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难度很大,所以纵目大型面具数量较少,在重要地方用作挂饰或为祭祀、娱乐的时候所需的先王或神的形象。这种简易版的面具,可以较为灵活地应用。

四、类真人形

这种类型与真人眼睛相似,多出现在一些小型雕像中。

对其身份有两方面的解读:第一种可能是日常生活状态的写照,并没有完全依照宗救和王权进行符号化处理;第二种可能是俘虏或城外之人,其眼部特征与古蜀人不同。

三星堆大量“眼睛”崇拜文物的发现,或许可解释“蜀”字的起源。

“蜀”字最早见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是个典型的象形字,应当是对某种事物形象的记录。据初步统计,甲骨文中“蜀”字有二十多个个体,有多种写法,但其上部均是“目”。这或许表明,三星堆文明以大眼巨头神像来代表对“纵目”的“始祖神”蚕丛的崇拜,并以“眼睛”崇拜的形式具体表现出来。

人对世间万物的认识,首先是通过眼睛来观察、来分辩的。创造三星堆文明的古蜀人可能正是认为眼睛蕴含有这种分辩有与无、明与暗、生与死的神奇魔力,产生了敬畏,进而把它当作神灵来敬奉。他们制作出各种硕大的眼形器物,放置在突出的位置加以祭祀,形成了特有的“眼睛”崇拜。对眼睛的崇拜,亦是对祖先的崇拜,是古蜀人表达对祖先的敬畏、膜拜的情感归宿和精神寄托的物质载体。

(摘选自蜀郡小茶微博,有删改)

15.下列关于三星堆青铜人像的眼睛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三星堆青铜人像中,眼部呈柱状前伸,于面部有较大尺寸外伸的眼睛造型称为“纵目形”。 B.根据原文描述,“杏仁形”眼睛造型应如右图所示。

C.圆角正方形眼出现在小型面具上,眼部微微突出,是纵目大型面具的简易版本。 D.类真人形,即与真人眼睛相似,这类青铜人像可能是三星堆人日常生活状态的写照。 16.下列对本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题目提示了本文是围绕三星堆文物呈现出的“眼睛”崇拜与“蜀”字起源的联系来进行说明的。 B.本文在介绍三星堆青铜人像的眼睛造型时,采用了分类别、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对四种类型逐一进行介绍。

C.文中画线句中的“较大”“最”是表示估计和范围的限定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文章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在介绍三星堆青铜人像的眼睛造型时,采用了“总—分”结构。 17.下列说法中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2分)

A.蜀人始祖蚕丛与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烛龙有共同的体貌特征——直眼球,纵目面具的造型依据就来自他们。 B.三星堆青铜人像的眼部形态和装饰,可以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尊卑等级;根据眼部体量的大小等可以分析青铜人像的具体用途。

C.“蜀”字是典型的象形字,初步统计,在殷商时期出现了多种写法,但其上部均是“目”。

D.三星堆文明对眼睛及祖先的崇拜,使人们制作出各种硕大的眼形实物,放置在突出的位置加以祭祀。 【答案】 15.C 16.C 17.A 【分析】

15.C有误,根据原文“圆角正方形眼出现在薄型面具上,可以看作纵目大型面具的简易版本”“ 这些面具眼部并不突出,单依然给人凸出的视觉感受”可知,圆形正方形眼出现在薄型面具上,且眼部并不突出;故选C。

16.C有误,“较大”一群中比较大的部分或数字,“最”表示最高,最突出的意思。因此“较大”和“最”分别是表范围和程度的限定词;故选C。

17.A有误,根据原文“古文献记载,蜀人始祖蚕丛的形象特征即为“目纵”。在中国上古神话中,还有一个人面蛇身、掌控天地明晦的天神烛龙,形象特征是“直目正乘”,也就是“直眼球”。纵目面具的造型依据很可能与古文献所记述的蚕丛和烛龙的形象有关。”可知,纵目面具的造型依据很可能与古文献所记述的蚕丛和烛龙的形象有关,A项中“纵目面具的造型依据就是来自他们”的说法过于绝对,与原文的推测意思不符;故选A。

(四) 温暖的劈柴 肖复兴

①那一年,父亲病故,我从北大荒回到北京,还不到三十岁,也还没有结婚。那时候,我没有意识到母亲已经老了。那时候,我还年轻,心像长了草,总觉得家狭窄憋屈,一有空就老想往外跑,好像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可以让自己散心,也能够让自己成材,便常常毫不犹豫地把母亲一个人孤零零地甩在家里。母亲从来不说什么,由着我的性子,没笼头的马驹子似的到处散逛,在她的眼里,孩子的事,甭管什么事,总是大的。

②都说年轻时不懂得爱情,其实,年轻时最不懂得的是父母。

③那时候,我在一所中学里当老师,有一次,放寒假了,我没有想到有时间了,可以在家里多陪陪已经老迈的母亲,相反觉得好不容易放假了,打开了笼子的鸟,还不使劲儿地飞,便利用假期和伙伴们到河北兴隆的山区玩了一个多星期。

④回来的那天,到家已经是晚上了。进屋后,屋里黑洞洞的,没亮灯。正纳闷,听见一个老爷子的声音:“是复兴回来了吧?”然后听见火柴噌噌响了好几声,大概是返潮,终于一闪一闪的,点亮了炉膛里的劈柴。正是冬天,我才感到屋里一股冷飕飕的寒气。

⑤说话的是邻居赵大爷,年龄比母亲还要大几岁,身板很结实。我摸到开关,打开了电灯,才看见母亲蜷缩在床上的被子里。赵大爷对我说:“你妈两天没出门了,我担心她一人在家别出什么事,进你家一看,老太太感冒躺在床上起不来了,炉子也灭了,这么冷的天,人哪儿受得了呀。这不赶紧找劈柴生火,连灯都没顾得上开。”

⑥炉火很快就生着了,火苗噌噌往上蹿,屋子里暖和了起来,被子里的母亲也稍稍舒展了腰身。赵大爷一身的灰和劈柴渣儿,母亲对我说,多亏了你赵大爷。我连忙谢他,他说街里街坊的,谢什么呀,快给你妈做饭吧。母亲连连摆手,说嘴里一点儿味儿没有,不想吃,让我先烧壶开水。我往水壶里灌好水坐在炉子上,回过头看了一眼瘦弱的母亲,心里充满愧疚。

⑦赵大爷出门前,回头对我说:“你要不先到我家拿点儿劈柴去,你家的劈柴没有了,我刚才找了半天,才找出一点儿,刚刚够点着火炉子,明天火要是又灭了,你没的使。”

⑧我跟着他走到他家,他抱来满满一怀劈柴放到我的怀里,送我走出他家院门的时候,对我说了这么一句话,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我还清晰地记得。他说:“复兴呀,原来孔圣人说:父母在,不远游。现在别说是你们年轻人了,就是搁谁也做不到,但改一个字,父母老,不远游,还是应该能做到的。”

⑨那天的晚上,没有星星,天很黑,很冷。走在回家的夜路上,耳边老响着赵大爷的这句话。心里很惭愧,怀里的劈柴很沉,但很暖。

(《文苑·经典美文》2016年第2期)

18.九(2)班举行名家名篇朗读比赛,李明准备配乐朗读肖复兴的《温暖的劈柴》,如果读第⑤段,应该选什么样风格的乐曲?( )(2分) A.热烈奔放

B.慷慨激昂

C.平和舒缓

D.哀婉低沉

19.赏析选文第④段中画线句子,感受语言的魅力。(3分) 20.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赵大爷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21.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父母老,不远游”的理解。(5分) 【答案】

18.C

19.环境描写,这句话写屋里冷,从侧面写出母亲在家里的无助与孤单,也为作者的自责埋下伏笔。 20.赵大爷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人:他照顾“我”生病的母亲,送劈柴给“我”;他还是一个心思缜密、考虑周全的人:他能发现母亲生病,叫“我”去生火,去他家拿劈柴。

21.示例:父母陪我们长大,我们陪父母老去,当父母年老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承担起为人子女的责任,多陪伴和照顾他们,让他们安度晚年。 【分析】

18.此题考查的是人物情感的分析。C.配乐应符合人物特点和表达的心情,赵大爷是长者,更是一个热心之人,虽有担心与劝责之意,但语气是平和的。故选C。

19.此题考查的是环境描写的作用。从“屋里黑洞洞的,没亮灯”“终于一闪一闪的,点亮了炉膛里的劈柴”可以看出是作者对现实环境的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通常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屋里一股冷飕飕的寒气”描写了“我”到家时屋内的情况,母亲感冒躺在床上起不来,屋里炉子灭了,很寒冷,从而烘托出母亲的孤独和无助,正是这样的场景促使“我”的内心发生了转变,为下文“我”的愧疚埋下伏笔。据此理解作答。

20.此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从文中找出对该人物的描写,然后结合这些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即可。从文中“你妈两天没出门了,我担心她一人在家别出什么事,进你家一看,老太太感冒躺在床上起不来了,炉子也灭了,这么冷的天,人哪儿受得了呀”“你要不先到我家拿点儿劈柴去,你家的劈柴没有了,我刚才找了半天,才找出一点儿,刚刚够点着火炉子,明天火要是又灭了,你没的使”表现了赵大爷的善良和热心肠,不仅来帮助母亲,还送“我”劈柴,又是一个观察细致,考虑周全的人;从“复兴呀,原来孔圣人说:‘父母在,不远游。’现在别说是你们年轻人了,就是搁谁也做不到,但改一个字,父母老,不远游,还是应该能做到的”可知他是一个善于引导的人。据此理解作答。

21.本题考查对文本主旨的理解与掌握。本题不设统一答案,作答本题时,围绕当父母年老时,应尽到为人子女的责任,多陪伴照顾他们表述即可。只需言之成理,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 三、综合题(共10分)

请你参加“父爱伴我成长”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活动一:读材料,谈体会)活动一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请写出你的两点感受。(4分) 材料一:

在生活中,如果父亲很少帮妻子做家务,那么当妻子要求孩子帮自己做家务时,孩子就会理所应当地严词拒绝,因为他们的头脑中已经产生了这样的思想:做家务都是母亲的事情,自己有权不去帮忙。这些思想或者是父亲在无意之间传达给孩子的,或者是孩子从父亲的行为中得出的结论。

材料二:

父亲关注爱孩子成长调查

城 市 父亲能抽出时间陪孩子 父亲能制定行为规则约束孩子 父亲能给予方向指导鼓励孩子 村 农63% 34% 79% 46% 74% 42% (活动二:谈观点,悟真情)小明迷恋手机游戏,导致成绩下滑,小明的父亲没收了手机。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小明非常生气,甚至有些怨恨父亲。作为好朋友,你该怎样劝说小明理解父亲的做法?(3分)

(活动三:知感恩,送祝福)母亲节,父亲节快到了,请为父亲或母亲编辑一条短信,送上节日的祝福,感谢父亲或母亲的养育、教导之恩。(3分)

【答案】(1)父亲的行为是孩子成长的榜样,对孩子的行为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城市家庭中父亲陪伴、约束、鼓励孩子的情况明显好于农村。(2)示例:小明,你对你爸爸的态度是不合适的。你迷恋手机游戏已经影响了学习,你爸爸是希望你爱护自己,学有所成才这样。希望你能换位思考,理解他的良苦用心,努力成为他的骄傲。你说呢?(3)示例:耳边响起了那熟悉的歌谣: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没有家哪有你,没有你哪有我。谢谢父亲给我们一切。父亲节,祝你我的父亲都健康快乐!

【解析】(1)从材料一看,父亲的很少帮妻子做家务的行为,对孩子的行为产生了影响——不愿意帮助母亲。由此可得出一个结论:父亲的行为会对孩子的行为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从材料二的图表数据看,城市家庭中父亲,在陪伴、约束和鼓励孩子的情况明显好于农村家庭的父亲,应该引导父亲关注关爱孩子的成长。(2)语言表达题,首先要有称谓(小明);其次写清劝说的原因或理由(父亲没收手机是出于爱,手机影响了学习等);第三要注意说话的对象,语言要符合说话者的身份;最后语气要委婉,不可生硬强迫。做到文明礼貌,语言简明、连贯、得体。(3)在母亲节、父亲节编写短信给父母,要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感恩之心;同时还要表达对父母的节日祝福。注意语言要简洁、生动、形象,感情真挚。答案是多元的。 四、作文(50分)

2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追溯历史长河,你会发现总有一些人为了某种信念,做出自己认为值得的选择;在平凡的生活中,一样有许许多多的人、事、物、情,让我们感到值得。 请以“值得”为标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文中可以叙述见闻,记叙经历,发表议论,抒发感情;(2)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写诗不少于20行);(3)文中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可用字母代替)。

【解析】标题“值得”意思是(这样做)有价值,有必要。之所以“值得”,是因为心灵受到了强烈的撞击,如:认识到社会真相、享受到生命乐趣、感受到人间真情、领悟到人生真谛等等。凡属“不同寻常”“不同凡响”的事都可入题,只要能写出为什么“值得”,如何“值得”,就是扣题了。在选材前,不妨追问自己,为什么“值得”?“值得”的意义是什么?之所以“值得”,必定是这件事或这段感情让自己动容、感到震撼,而要让读者有同感,应精心选择那些曾打动过自己的镜头或片段,把它放大定格,于细微之处显精神。如写老师的一番离别陈词,或是陌生人的暖心安慰……需注重对细节的刻画,让人物走上前台对话,让人物上台表演,并用工笔细描。只有这样,文章才能弥漫出令人心动的真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