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教学考试评价

来源:小奈知识网


浅谈教学考试评价

【摘 要】新课程也赋予了教学中评价方法的新含义、新范畴,再次阐明了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改进教师教学。在传统的考试评价中,教师往往凭借考试的分数一锤定音。这样,学生畏惧考试,讨厌分数,考试就成了套在他们颈上的锁链,考试的功能自然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学生也因此而失去了自身的学习动力。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评价与考试的改革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面对新的考试评价标准,笔者对学生考试评价中的改革主要通过考试的目的双改进、考试的形式个性化、考试的内容多样化、考试的结果情感化这四方面来实施。

【关键词】目的双改进;形式个性化;内容多样化;结果情感化

在传统的考试评价中,教师往往凭借考试的分数一锤定音。这样,学生畏惧考试,讨厌分数,考试就成了套在他们颈上的锁链,考试的功能自然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学生也因此而失去了自身的学习动力。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评价与考试的改革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面对新的考试评价标准,笔者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现数学考试评价中的改革: 一、考试的目的双改进

《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

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考试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考试评价的最主要目的是双“改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只有建立这样的新理念,才能真正改革考试评价。以前,每次改完卷子后,我最关注的是学生分数、全班平均分。而现在,我改完学生试卷后,最关注的是全班学生的主要问题在哪里、每个学生的知识缺漏是哪一方面。如,教学完第三册《统计》,我觉得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得很好,可单元考试后,成绩并不理想。经过分析发现,不少学生还没有掌握简单的统计方法。再如,两个学生都是90分,可一位是统计掌握不好,是知识上的缺漏,而另一位则是由于粗心,计算错误,是学习态度上的不足。通过考试我发现了存在的问题,真实地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及时进行了针对性地补缺,取得了良好的实效。我常常告诉那些没有考好的学生“如果这次失败能让你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出原因,改正错误,这不是变坏事为好事吗?”学生慢慢地发现了老师并不那么看重分数,他们也自然而然地能正确看待自己的分数了。 二、考试的内容多样化

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了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因此在考试时,不应只是测试学生现成的知识和技能,而也应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策略。考题的答案不应只是唯一的,而应是多样的。总之,教师应出一些能检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并能体现学生个性的题目。在出试题时,我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1)删除过多的机械计算题,增加动手操作题;

(2)删除需死记硬背的题目,增加开放题、综合应用题; (3)删除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应用题,增加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另外,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应成为评价与考试的重要内容。如:学习的独立性和积极性、学习习惯与方法、学习的情感态度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等。但是,对非学业内容的评价,主要参考日常的观察和记录,不一定所有学生都进行所有项目评价,而应抓住重点项目和关键指标,力求简明易评,科学有效。

三、考试的形式个性化

以往单一的纸笔考试,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性、终结性,而忽视了考试的激励性和形成性。我们要提倡评价形式的个性化,即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自选快餐式”考试。 1.让学生自主选择考卷

用一张卷子来考查所有的学生,会使一些学生永远看不到”阳光”,会渐渐丧失信心。所以在注重过程性评价的同时,尝试着对终结性评价进行改革。我在平时的单元考试中设计了a、b卷供学生选择(a卷——针对中等生、优生,有附加题,满足优生的需求;b卷——针对学困生,主要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的考查。)如第一册第六单元《认识物体》b卷中,我只设计了让学生对物体进行分类(40分),并数出它们的个数(30分)及动手根据要求摆一摆(30分)。结果所有的学困生成绩全都合格,还有几个

考了80多分。在分层考试为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我把a、b卷都发给他们,告诉他们自己选择一张,另一张留做作业。一阶段后,当学困生都能跟上了,再采用同一张试卷考试。分层考试让学困生找回了自尊和自信,连孩子的家长也对其子女的进步而喜出望外。 2.允许学生提出重考

对于一时粗心失误或对考试结果感到不满意的,可以申请重考。当然,重考不是简单的再拿一张空白卷让学生再考一次,而是另备一张卷子,也分a、b卷,一时失误的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重考另一张综合卷,而学困生重考题型基本相同、数字改变的重考卷,促使学生要真正掌握知识,达到学习目标。 四、考试的结果情感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呈现评价结果时,应重视定性评价的作用,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在定量评价上,对于合格以上的学生,我主要采用“分数+等级”评价,对于一些成绩一时不理想的学生,我将总分栏空着,让学生自己去统计失误分,并写出反思感想。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又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定性评价上,我会根据不同的学生批注不同的评语。如学完第二学段“统计与概率”后,我写给一位同学的书面评语: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收集、整理和表达数据。你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收集、记录数据、知道如何求平均数,了解统计图的特色,制作的统计图很出色,在这几方面表现突出。但你在使用语言解释统计结果方面

还存在一定差距。继续努力,老师相信你会赶上的!像评语成了我和学生情感交流最好的桥梁。从我的批语中,家长大致能了解到这阶段孩子的学习情况、学习态度,也理解了我的良苦用心。有的家长甚至也在试卷上写下了评语,如:“你是好样的!爸妈为你加油,为你喝彩,但可别骄傲噢!也真心感谢老师的教导”等等。 只要我们坚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巧用考试评价,考试不仅不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新课程改革的拦路石,而且会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评价形式,并发挥其特殊的功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