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
如何在二维空间的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 本课带领我们走进风景画的世界。 通过同学们 熟悉的南京本土的风景图片和画家多种表现技巧的绘画作品。以“景”为点,以“空间与层 次”为线,以“意境”为结,来认识了解绘画的空间与层次,欣赏与表现空间与层次独特的 艺术效果。探究风景画的“空间”的表现特点 - :形体透视和色彩透视在绘画中的运用。解 读“层次”在绘画中的处理:由近景、中景、远景构成的景深关系。通过不同形式的绘画创 作,再现风景画的艺术魅力。
一、教学途径 欣赏——面对不同视觉,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风景,画家从不同角度,不同天气,不 同季节表现不同的景致,感受风景画最美的精髓——空间与层次。
发现——不同眼睛看世界会有不同的画面效果: 形体空间, 色彩空间的表现, 让我们领 悟到风景画的灵魂——意境
研究——怎样表现空间与层次: 不同视点的形体透视和色彩透视, 通过线的疏密, 调子 的浓淡,色彩的冷暖,都能很好的表现空间与层次。
实践——根据提供的一些参考图,用不同材料不同工具(素描,线描,水彩和淡彩等) 来表现风景画,体会空间与层次的美感。
交流——把作品贴在黑板上, 办一个小型的风景画展, 欣赏不同的风景画, 交流不同的 信息。体验创作的乐趣。
课时: 1 课时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认识了解绘画中的空间与层次, 欣赏探究绘画中的空间与层次, 表现展示绘 画中的空间与层次。
技能目标:通过对景物的观察,用多种方法表现风景的空间与层次。
情感目标: 熟悉的金陵风景,不熟悉的空间与层次,让学生感悟生活处处皆美色, 画笔 寥寥现意境。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表现空间与层次,体验不同角度带来的视觉美感。 尝试同不同的材料技法表现不同的画面效果。 三、 教学准备:
不同风格的作品、资料、课件、绘画材料。 四、教学要点:
透视: 形体透视,不同视点的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表现方法。色彩透视, 大气透视和 空间透视的处理技巧。
景深:近景、中景、远景的合理安排。
这些要点的和谐统一便体现出风景画的“意境”。
教学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熟悉的景物进行观察与欣赏, 发现与探索。 关注不同透视下空间与 层次的表现。 在表现手法上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小组为单位对不同的空间与层 次的表现方法进行自主研究。 寻找自己最喜欢的表现方法进行创作。 本课是在前两节课延伸 下的提高,不同形态的树,不同形态的建筑,
不同角度的景致等,把这些元素汇总起来通过
远景、中景、近景的安排,表现有空间与层次、有意境的风景画,体验创作的乐趣。
教学参考案例
一、 认识空间与层次
活动一:看一看 观看一幅云的摄影作品
问:看见了什么?云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答:有形状的变化,色彩的变化。
总结:由云的变化导入距离,有距离导入空间与层次。 1. 空间
距离产生空间,物体占据空间的大小主要是受长宽高三个特征显现出来的。因此,长 宽高是物体的空间特征。
2. 层次
物体对空间的分割产生层次。即,物体与物体的叠加,或物体与物体的 间隔便是层次。我们通常用远景、中景、近景来表示。
活动二:说一说。
绘画是在长宽二维平面上表现长宽高三维空间的视觉效果, 答:透视。
路的纵深,树的渐渐矮小,云朵的渐远渐灰,构成了画面的透视关系。 二、 了解空间与层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的人和物的形象, 体透视和色彩透视。 1.
形体透视与空间层次(焦点透视)
按消失
便于我们表现景物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形体透视是根据光学和几何学的原理, 在平面上用线条来表示物体的空间位置, 点的不同分为平行透视、成角透视、斜透视。
有远近、高低、大小、长短以及色彩的明暗,
浓淡等不同,这是由于距离不同、方位不同在视觉中引起的不同反映。这种现象就是透视。 它分为形
即画面的纵深感。纵深感是
一种什么样的视觉效果?欣赏一组摄影作品,说一说这组图片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视觉现 象?
(1) 透视的几何图。 通过最基础的透视,了解几个重要的名词:视平线、视点、消失 点。观看两张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图片,它们的透视现象有何不同?有什么特征?
(2) 平行透视:有一面与视平线成平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物体的透视。 平展稳定、庄重严肃、层次分明、场景深远、一目了然的构图特点。
(3) 成角透视:任何一面都不与视平线平行,底线与视平线成角度的正方形或成长方形 的物体透视。具有变化多样、形式灵活、纵横交错、富有节奏的构图特点。
(4) 倾斜透视:凡物体的面与地面或视平线都不平行时,叫倾斜透视。如屋顶、楼梯、 台阶等。 有天点和地点,也叫三点透视。
高、低、平三种视点的视觉效果。概括我们平时常见的三种自然景观。
具有整齐对称、
学生活动一:欣赏与探究。 《校园图书馆》 (承上)属成角透视,体现的自然空间的关系,透 视现
象与建筑物的稳固感在地平线上形成了平稳的构图关系。 (启下)柔和的色 彩体现了很好的空间与层次。
2. 色彩透视与空间层次: (空气透视) 由于物体所处空间距离的远近不同, 景物部位的层次不同使色彩产生冷暖, 浓淡, 鲜明 与灰暗,强烈与虚弱等各种差异,怎样使这些空间距离,层次关系,明暗对比,远近分明的 色彩统一在一幅画中,这种技法,就叫色彩透视。也称大气的透视和空气透视。
色彩透视通过以下情况来表现空间形体。 ( 1)投影的长短和色彩的冷暖来表现空间形态: 空间形态。
3. 景深与空间层次 景深:被描绘的景物所在的空间的深度,就叫景深:常常用近景、中景、远景来表现。 为了表现画面的景深,常常用近清楚远模糊,近景对比强,远景对比弱来表现。
为加强形体的层次感, 最好的技法是空间的透视。 使画面景深的颜色对比和明度对比随 着物体的向后延伸而逐渐减弱, 浅色部分越来越淡, 深色部分越来越浅, 直至所有的对比同 时的融入浅色调。
问题:透视的规律是近浓远淡,《都市的高楼》这幅画为何远浓近淡。 答:特殊的表现技法 -- 逆光。
学生活动二:欣赏与探究。
欣赏杜菲的 《圣安德鲁斯远眺》 和麦克里迪的 《诺森伯兰郡的雨》 画家是怎样表现空间 与层次的?
距离产生美,同样的对象,近观平淡无奇,远观含蓄统一。试着从多种角度感受美景。 欣赏:金陵节拍,感受熟悉的金陵,不熟悉的空间与层次。
三、空间与层次的美感及表现
1. 明暗表现空间与层次:明暗对比、色调变化。 2. 线条表现空间与层次:线的强弱、粗细、疏密。 3. 色彩表现空间与层次:色彩的浓淡、冷暖。 4. 动漫中大广角表现的空间与层次。
5. 对画面的分割或叠加的特殊空间与层次。马格利特《公平的俘虏》。
6. 视频欣赏:康斯坦丁・斯坦尼斯诺维奇水彩画。把形体透视和色彩透视完美的统一起 来。画家把心灵特性融化到形体和色彩里。 超越了对物象单纯视觉感受, 由视觉探索引向精 神体验的空间与层次。完美的演绎了绘画的意境。
小结:空间与层次通过形体透视,色彩透视和景深来表现。
四、 活动三:操作体验 用铅笔,圆珠笔,彩色铅笔,水彩等工具,参考提供一些图片,创作一幅表现空间层次 的风景画。
五、 示范 老师的绘画工具是黑板、粉笔,可在黑板上,用速写的形式画一幅有空间层次的风景,
也可以在画好的素描风景施以淡彩, 感受用色彩的冷暖表现空间与层次。 现场作画的效果会 激励学生的创作激情。
六、作业评价及交流创作体会 展现作品的同时也展现了自己的心境,让学生体验创作收获的同时,体验“生活处处 皆美色,画笔寥寥现意境。”境界。 相关连接
透视的基本术语 1. 2. 3.
视平线:就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 心点:就是画者眼睛正对著视平线上的一点。 视点:就是画者眼睛的位置。
莫奈表现早、中、晚的《干草垛》;
(2)光影的强弱和虚实来表现空间形态:莫奈的《鲁昂大教堂》; (3)视角的高地远近来表现
4. 5. 6. 7. 8.
视中线:就是视点与心点相连,与视平线成直角的线。
消失点: 就是与画面不平行的成角物体, 在透视中伸远到视平线心点两旁的消失点。 天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体(房子房盖的前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上的点。 地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休(房子房盖的后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下的点。
平行透视:六面体有一个面与画面平行的透视叫平行透视,因其是正面看的,所以 还叫正
面,因其只有一个消点,所以还叫一点透视。这种透视有整齐、平展、稳定、庄严的 感觉。
9. 成角透视:六面体有一个棱面向我们的透视叫成角透视,因其有两个消点,所以还 叫两点透视、余角透视。这种透视能使构图较有变化。
10. 倾斜透视:凡物体的面与地面或视平线都不平行时,叫倾斜透视。如屋顶、楼梯、 台阶等。有天点和地点,也叫三点透视。
杜菲(1877-1953 年)
20世纪初现代绘画史开端的野兽主义成员,是一位多元化创作的艺术家。除绘画之外, 他的艺
术领域扩展到挂毯、壁画、布料图案设计及陶瓷创作,
活泼的曲线运用,成为崭新流
画面上的一些
而似 他所考虑
行设计的先驱。杜菲的很多绘画作品看上去好像都处于一种“未完成状态”, 乎仍颤动不定地在寻找它们最后的定型。
区域常常裸露空白的画布,不加任何处理,作品中的物象,看上去也仿佛不是固定的, 感觉。对于画面空间透视问题, 杜菲处理得更为大胆,他在建构他的空间距离时, 的并非是一种“客观事实”的存在情况,而是他的感觉和印象非自然真实,
这种“未完成状态”使得带给观众非常轻松随意的
而是艺术的真实。
《诺森伯兰郡的雨》诺埃尔•麦克里迪
前景中的暖色和远处强烈的黑色增加了滂沱大雨后面景色的立体感,
光线和气氛的强烈
而前面的
效果和饱和色彩的合理搭配,使画面产生一种即将到来的黑暗和朦胧的弥漫感觉。 一层雨帘,加强了画面的层次。
雷尼•马格利特(1898-1967)
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 他对波普艺术的影响十分重大。 作品在无限空间和绝对宁静的条件下,
他通常画一系列常见的物品, 他的
他在创作中常使
将他所看到的世界一一的描绘出来,
用{撞击}手法,迫使人们去看平时司空见惯的东西,随着层次的变化, 大小的变化,重叠的
使这些物品
变化,给人类带来危机意识,让人们惊奇和赞叹他不断创造出震撼人心的作品,
在不同寻常的背景下有了新的含义。
干草垛
这一主题早在1888年时就已被想到。莫奈从秋天一直画到翌年初春, 化下的草垛形象。 即色彩透视受时辰光线的影响, 中于这个物体上的光的变化,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要记录 真实印象,而不是出去描绘一幅笼统性的风景画。
不断观察其光的变
化。前后一共画了 24幅。既有单幅的,也有成组的。角度也都不同,表现在不同时辰和不同 光线变
投影的长短和色彩的冷暖, 很好的
”某一特定自然景色的
表现了空间关系。画面看似单调,面对几堆干草垛,画家却产生了深厚的色彩感情。他之所 以如此热
鲁昂大教堂
1894年的20幅同题材的组画,画了两年时间。在莫奈笔下,可以看出鲁昂大教堂外部气 候季节的变化、朝夕的变化,和画家心境的变化对色彩体透视的影响。 天和阴天的不同色彩表现,以及从清晨到黄昏的不同景象。
他描绘了主教堂在晴
从黎明的薄雾画到昏昏日落。庄
人们已经看不到建筑物
严的哥特式教堂在他的眼里, 成了一簇充满着色彩旋律的光的结晶, 本身的结构,只有一层刺眼的复杂的反射光,
看了令人目眩。莫奈以对自然光色的视觉印象
•那
为依据,将瞬间即逝的色彩变化;凝固在画面上,使它神奇而辉煌地呈现出色调表情来 最精彩的画面,评论家称之为“大气的戏剧”
。
卡米耶•毕沙罗
惟一的一个参加了印象派所有 8次展览的画家,可谓最坚定的印象派艺术大师。他对印 象派的重要意义甚至超过莫奈, 他品德高尚赢得所有人的钦佩, 在印象派画家心目中,他是 这个松散大家庭的家长,是印象派的先驱,因此人们尊称他为印象派的摩西。
《通往卢弗西埃慝之路》3 《黃马特犬街\"早晨.灰芭天气》京
《通往卢弗西埃恩之路》 清新的空气、明媚的阳光、柔和深远的云天, 次的感觉美妙极致,画面的形体透视与色彩透视的真实感处理, 的回忆。
给人的空间与层
能唤起每个人如同身临其境
《蒙马特大街 早晨灰色天气》这是一幅蒙马特大街的全景图,街道两侧尽收画面, 人群流动,车水马龙,由于视角宽广,楼房林立,车马人流很小,只能凭感觉用粗笔点画出 来,然而显得特别生动, 加之形体透视准确,画中车马人流仿佛在画中移动。 细致而变化丰富的灰调子,
画幅构图宏伟,
街景庄严而有气派; 色彩丰富柔和,在冷暖色对比的色彩透视中, 充满中间调子的过渡,形 成一种
色彩的明亮,显示着光的饱满,其笔触均匀而不失活泼变
化,粗犷与细致融为一体,表现出毕沙罗特有的艺术风格。
荷兰艺术家,他自称“图形艺术家”,专门从事于木版画和平版画,他的作品让人产生 时空错觉,真正地感受到“眼见未必实” 。矛盾空间是一种纯理论,至少在三维的空间中如 此,至于发现者是谁,并没有定论。
但是埃舍尔绝对是这个领域的鼻祖以及大师。 交替,在二维的平面上表现了三维的立体形态, 性,多数是应用在艺术设计上。
矛盾空间的形成通常是利用视点的转换和
矛盾空间具有表现多视点的特
但在三维立体的形体中显现出模棱两可的视
觉效果,造成空间的混乱,形成介于二维和三维之间的空间。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风景系列课程中的第三课,本课的主 题是风景造型表现中的透视和空间法则, 即学习和了解如何通过透视、虚实表现 风景绘画中的空间关系,体验和领会各类风景绘画中透视和空间的表现方法, 造风景绘画中的空间感。
一、教材路径
欣赏一一观察阅读作品,认真比较绘画作品和照片以及真实风景中的视觉感 受。真实景象在视觉中由近到远的变化规律,包含大和小、清晰和模糊、鲜艳和 灰暗等视觉要素的变化。
了解一一理解真实场景中三维的空间状态和绘画作品中二维的空间状态, 试寻找在二维空间中形成三维空间视觉的有效方法。
体验——体验和领会绘画中焦点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法则。
观察和认识透
尝 塑
视中地平线和消失点变化所带来的景象变化。深入认识在没有透视线的情况下, 二维绘画对三维空间的表现因素,尝试用虚实和纯度的变化表现空间感。
应用一一尝试以不同的地平线(消失点),描绘同一场景(街道房屋、河流
树木等)。理解地平线(消失点)变化所带来的画面视觉感受的变化。 创造——尝试在同一画面中, 表现两种以上的视觉变化, 并使画面有机地相 结合。完成作品后, 体验这样的作品所带来的视觉感受, 从中认识绘画的本质意 义。
二、课时建议 本课课时建议为两课时。 一课时探讨和认识透视在绘画中表现体积、 空间的 作用和意义, 了解透视的基本法则规律; 一课时探索艺术作品中透视的运用和作 品艺术表现之间的关系,认识艺术创作中从物象到精神的层次和含义。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风景画中体积感、空间感的形成原因,领会风景绘画中,平 行透视、成角透视、大气透视和空间透视的基本法则。
技能目标:在不同的视觉条件下学会各类透视法则的基本应用方法。 情感目标:感悟不同的透视、构图为画面营造的氛围和情绪表达。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各种透视的基本法则。 教学难点:体会不同透视对画面表达、表现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准备 各类不同视角的风景作品; 利用电脑对比同一景物下, 不同视角的透视变化 图片;大师风景作品。
四、教学的内容要点
1. 风景作品中的体积感和空间感是怎样表现的? 对于二维平面世界而言, 景物真实的塑造需要物象中三维的体积和空间, 而 这种体积和空间的建立从结构上来讲是依靠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来建立的, 透视 使二维的画面形成了纵深和立体的视觉感受。
2. 风景作品中大气透视和空间透视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在风景作品中,一些作品的内容并不完全具备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物象条 件,那么明暗的对比变化和虚实的变化就成为了风景作品中形成空间、 体积的重 要美术法则。
3. 风景作品透视中的角度之美。
视角,一方面决定了透视的变化,另一方面也决定了风景作品的构图、构成, 进而决定了作品的景象和意境。因此风景作品中的透视不仅仅是成就体积和空间 的法则,同时也是创设作品情境的重要途径。
4. 风景作品透视中的虚实之美。
在风景作品中,明暗对比的变化和近实远虚的变化, 表现了大气透视和空间 透视,形成了作品的空间层次;对作品色调和气氛的烘托,则达成了作品的表现 之美。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探索与查阅(教学知识准备)
寻找具有强烈透视感的风景照片,如道路、街景等,同时寻找与这些作品相 对应的美术绘画作品。查阅关于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资料。 观察一个正方体在 不同视角下的视觉变化。
二、交流与探讨(教学知识要点)
相互交流透视对物体体积塑造和对景物空间塑造的具体作用。 探讨在平行透 视和成角透视之外,作品没有明显透视线的情况下,景深和空间是通过哪些途径 来塑造的呢?这样的绘画方式在作品中还有别的作用吗?赏析这类美术作品, 讨和寻找画面的视觉变化。
探
三、观察与描绘(课题作业形式)
探讨在多种不同的视角下,同一场景在绘画中的视觉变化,在认识这些透视
变化规律的前提下,推理一种特殊的视角,如仰视和鸟瞰,并运用透视原理描绘 这一场景。
四、透视的角度和作品的艺术性
透视的视角一方面决定了作品物象的体积和空间关系, 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作 者所在的视点,视角的变化为作品提供了多样的视角选择。 作品的形式也一并反 映出情绪、感受、象征等艺术属性。探讨视角变化对作品艺术表现的影响。
教学评价建议
一、本课教学中在把握透视法则知识的同时, 力求透视法则和美术作品相结 合,并通过作品深层次的体验空间和美术表现之间的艺术含义, 从而获得新的审 美经验。
二、作业的设计不仅要呈现出透视和空间的运用, 同时还要力求借用透视表 现作品的内涵和主题。
参考案例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透视的基本规律和法则。 2. 能运用透视描绘场景的体积和空间。
3. 深入理解透视在绘画表现中的意义,并在透视法则的基础上强化艺术表 现。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透视的基本规律与法则。 教学难点:透视在艺术作品中的艺术表现力。
三、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城市照片、纸张等。 学具:牛皮纸、油性笔、油画棒等。 四、教学过程 1. 欣赏导课
(1)媒体呈现城市各种视角拍摄的照片一组,学生欣赏、讨论照片中不同 视角带来的视觉感受。
(2)画面定格幽深小巷照片一张。教师提问:请认真欣赏这张照片,用一 句话描述一下你对这张照片的视觉感受。学生思考、讨论,进入课题。
2. 分析理解
(1)媒体继续定格幽深小巷照片,学生再次欣赏。教师提问:思考是什么 视觉元素让你感觉到这种深远感的呢?学生继续讨论,寻找规律。
(2)在学生寻找规律的活动中引出透视原理,并运用录像的形式加深理解 透视的规律。
(3)在了解了透视中的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规律后, 将其运用在绘画中, 画面中的景物就会产生体积感和空间感。 媒体呈现幽深小巷的绘画作品, 学生欣 赏了解。
(4)呈现运用不同工具材料,如夸大、强化视觉感的幽深小巷绘画作品多 幅,引导学生讨论、比较,深入分析艺术作品的表现力问题。
3. 拓展思考
(1)媒体呈现广场照片一张,教师提问:假如给你们这样一个场景,你们 会如何表现?
(2)小组讨论,相互探讨各自的表现方法。
(3)教师总结: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大大丰富画面的纵深感和层次感,大 气透视和空间透视则为我们营造景物的气氛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4)媒体呈现多幅具有各种透视感的绘画作品,学生欣赏,加深理解。
4. 作业要求 根据所学透视知识,使用牛皮纸、黑色油性笔、油画棒,运用淡彩的方式表 现一幅具有强烈透视感的幽深小巷作品。
5. 展示评价
全班同学作品展示,师生共同欣赏评价作品是否具有了小巷景物的体积感和 空间感,作品是否具有了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6. 课后拓展
通过今天所学,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运用这种艺术的眼光重新审视我们身边 的各种景观,相信你的视野会有所改变,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感受。 相关链接
透视是一种对所见之物进行空间立体描绘的方法, 也就是在二维的画面上表 现出三维的立体效果。 人们在观察物体时, 物体的形状、 颜色和体积会因距离远 近的不同而
呈现出不同的透视变化。 如果不理解透视, 我们就无法准确地表达出 空间感,在研究透视时,必须具备三个要素:眼睛(视点) 、物体和画面,三者 之间的关系决定了画面透视的最终效果。
法国画家杜菲(Raoul Dufy ,1877〜1953),是现代美术史上具有独创精神, 进行多方面探索的画家。 杜菲的艺术世界是一个充满快乐的世界, 画家独特的造 型和用色将观赏者无障碍地带入他的世界, 这世界展现了纯粹的祥和宁静, 揭示 了艺术的精髓和本质。代表作品有《圣安德鲁斯远眺》附注:教学设计 2
莫扎特致敬》等。
《水上节日》《赛船》《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