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面都颇有研究。不过,顾炎武虽然满腹经 纶,但为人却谦逊低调。在其年近50时,还曾
拜乡间的句读师为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的 典范。顺治十四年(1657年),年近半百的顾炎
武在南京拜谒过明孝陵,又回到昆山告别故 乡后,便开始了他后半生“丈夫志四方”的北 国壮游生涯,把全部精力都转移到了学术研
究上。有一年,顾炎武游学到济南,在路过一处
学馆时,他听见有人正在里面讲解《仪礼》。顾 炎武心想,《仪礼》是有关古代礼仪制度的经
典著作,内容古奥难懂,除了不好学外,更难 以讲解,平常人不敢随便问津。学馆里面到底 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好奇心促始顾炎武站在窗前静静地聆听 起来。他发现,讲解的人不仅语言从容,似乎
对《仪礼》有着深厚的研究。所讲内容不但十 分非富,而且条理清楚。顾炎武听得入了迷, 心里为对方连连叫好。站在窗前听了约摸半个钟头,顾炎武有 一个强烈的念头,便是想要结识对方,拜对方
为师。想到这里,他顾不上手上正要办的一件 要紧事,立即向人打听,讲解《仪礼》的人到底
是何方高人?最后有位知情人士告知顾炎武, 对方只是一名乡间的句读师,名叫张尔岐。末了,对方询问顾炎武为何要打听此人。 顾炎武于是将自己内心的想法告诉对方。那 位知情人士听说过顾炎武,知道他学富五车。
于是好心地劝顾炎武道:“对方只是一个籍籍
无名的句读师,你怎么能向他拜师呢?这样传
出去的话,会被人当成笑话的。”顾炎武谦虚
品史地回答道,任何比我有学问的人,都可以当作 我的老师。次日一早,顾炎武立即按照古人相见之 礼,派了一名僮仆,带上自己的名刺(名片),
到张尔岐处表示求见之意。顾炎武并没有因 为对方身份的卑微,而省略掉任何一个细小
的环节。在得到张尔岐的应允后,顾炎武便衣冠
整齐地拜见了对方。两人初次见面彬彬有礼, 交谈之后,都有相见恨晚之意。分别之时,谦 虚好学的顾炎武向张尔岐提出,想拜其为师,
和他一起交流学习《仪礼》的知识。张尔岐为 人忠厚老实,他表示拜师不必,交友即可。最 终,俩人成为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不管何时,我们要懂得以贤志为立身之 本,以谦敬为做人之道,在待人处事方面,要 讲求顺适和温和。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
敬重。选自《辽宁青年》顾炎武“拜师”□姚秦川5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