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阅读试卷命题“学教评不一致”现象分析及解决对策

来源:小奈知识网
文王

亚芳

评价研究

摘要:试卷命题是教学系统中具有导向作用的重要环节,应遵循学教评一致性的原则。基于抽样调研的阅读卷中发现存在着学教评不一致的问题,遂在案例解析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促进命题评价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阅读命题学教评一致基于要素发展能力

学教评一致性,是指在特定的学习活动中,以清晰的目标为前提,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及教学评价的目标相一致。试卷命题是对学生学、教师教的重要的评价环节,应贯彻和落实学教评一致性的原则。笔者在抽样调研中发现单元、期末试卷命题中大量存在着学教评不一致的现象,本文就阅读命题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促进命题评价的深入研究。

一、阅读命题内容与单元阅读要素不匹配

统编教材以语文要素为主线组织单元内容。语文要素是课堂教学、考试评价的重要依据。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包括阅读要素和表达要素,阅读命题内容应指向单元阅读要素的检测。但是笔者在试卷调查中,常常发现阅读命题内容没有突显单元阅读要素。

(一)试卷选文与单元阅读要素不相关【1.测试内容】案例呈现。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阅读卷。【阅读要素】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

【试卷命题】阅读试卷选文两篇:《临刑前的较量》主要描写了共产党员许云峰在就义前和特务头子徐鹏飞的对话,赞扬了许云峰视死如归等品质;《节约是自然界的神圣法则》从植物、动物等方面介绍节约是自然界进化发展法则的知识。

【案例解析】“点面结合写场面”是指描写场面的时候,既从整体

上写情景,又注意通过细节展现各个部分,从而突显场面的特点或氛围。试卷命题选择与此要素相匹配的文章,需要具备以下特点:有场面描写,有较为典型的“点与面”的体现。但是,试卷选文《临刑前的较量》中“临刑前”一词虽然具备了场面描写的可能,但文章中并没有具体描写,而是以对话展开情节;选文《节约是自然界的神圣法则》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性文章,更没有场面描写。这份阅读试卷中没有一篇选文与单元阅读要素相匹配,这样也就无法客观评价本单元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效果。

2.阅读要素的教学与评价要借助适当的文本材料,不同文本材料策略建议:匹配要素,精当选文。

为不同要素教学与评价提供了相应的土壤。匹配要素,精当选文,才能确保所教所学在评价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阅读能力水平得到

69

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小学教学计·语文2021/06

真实的反映。在单元阅读试卷命题选文时,我们一定要根据阅读要素明确选文要求。如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选文建议为“小说文体;具备典型情节,有丰富的人物言行神态等描写,最好也有生动的环境描写、多元的人物形象”,这样就能较好地评价本单元教学效果。

(二)试卷题目与单元阅读要素不契合【1.测试内容】案例呈现。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卷。【阅读要素】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试卷命题】阅读试卷选文为《周处知错》(略),具体题目为:1.乡人“说处杀虎斩蛟”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在文中用横线画出来。2.“处与之惧”中的“惧”在文中最恰当的解释是()。A.害怕B.全部C.一起D.齐全,完备3.“为乡里所患”中的“所”字与下面()中的“所”字意思相同。A.各得其所B.所以然C.所向无敌D.为人所笑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周处与水中的蛟龙、山中的白额虎被义兴人称作三个祸害。B.周处杀虎击蛟三日未归,乡人非常担忧,希望他早日归来。C.周处杀死蛟龙后,了解到自己被乡人讨厌,决心改正错误。D.文章告诉我们人有过错不可怕,关键是要知错就改的道理。【案例解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民间故事教学单元,民间故事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学形式,赋予了本单元特殊文体阅读的使命。从试卷选文看,《周处知错》属于民间故事,符合本单元文体要求,但是试卷中基于单元阅读要素的命题数量较少,覆盖面较窄,难以全面检测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能力水平。

2.统编教材中的语文要素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建议:细化要素,明确目标。

重要因素,在教学和评价时需要结合学情进一步分解,增强适切性和操作性。我们可以从课后练习、学习提示、“交流平台”“、快乐读书吧”等处着手细化要素。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民间故事阅读单元,依据“快乐读书吧”提示,可以细化成关注动人的情节、体会人物的特点、关注特殊的类型和段落、感悟寄托的愿望等民间故事阅读评价要素;依据“交流平台”内容,可以细化成改换角色、增加情节、变换顺序等创造性复述评价要素。综上所述,《周处知错》一文可以围绕单70

元阅读要素这样命题:

1.关注故事情节,如,照样子,抓关键词梳理故事情节:(处杀蛟)→()→()。2.关注故事人物,如:你喜欢周处吗?为什么?简要写出自己的理由。3.关注故事内涵,如:这则民间故事寄托着人们怎样的愿望?下面最准确的说法是()A.表达人们对一方凶暴的痛恨。B.表达人们对善良的热爱和呼吁。C.表达人们对英雄的崇敬之情。D.表达人们对知错就改行为的呼吁。4.关注创造性复述,如:周处是怎样杀蛟的?展开想象,把这个情节写具体。这样基于本单元民间故事的文体和创造性复述的要求进行阅读要素的细化分解,阅读命题目标一目了然,从而提高阅读命题内容与单元阅读要素的匹配度。

二、阅读命题要求与阅读能力发展不吻合阅读教学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但笔者在试卷命题的调研中,发现阅读能力检测不够清晰的现象颇为普遍。

(一)阅读命题指向与阅读能力评价不一致【1.测试内容】案例呈现。

五年级下册期末语文卷。

【阅读要素】本册有“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等单元阅读要素。

【试卷命题】期末语文卷“阅读”部分有四道题,其中第一、二题分别为:

一、按课文内容填空1.陆游的诗句“,”成了后世许多忧国忧民志士用以自警自励的名言。2.(略)二、名著阅读1.梁山好汉个性鲜明,同时也有自己的拿手绝技,其中,擅长射箭的是(),擅长奔走的是()。A.“神行太保”戴宗B.“插翅虎”雷横C.“小李广”花荣D.“没羽箭”张清2.(略)【案例解析】现行语文试卷一般分为“积累与运用”“阅读”“习作”三个部分。以上阅读试卷“按课文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容填空”命题指向的是经典名句的填空,考查的是学生对经典名句的积累和在新情境下的运用,属于“积累与运用”的部分;“名著阅读”命题指向的是对名著重要信息的记忆积累,和阅读能力无关,也应归入“积累与运用”部分。

2.阅读素养是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策略建议:基于要素,指向能力。

也是国家软实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础。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统编语文教材,借鉴国际阅读素养评估要求,我们可以从提取信息、作出解释、整体感知、评价反思和信息运用五个维度来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取信息,指能根据要求从文本中获取重要的信息;作出解释,指能利用文本信息对相关问题作出合理解释;整体感知,指能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主旨;评价反思,指能对文本内容或形式作出自己的评价;信息运用,指能合理利用信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阅读评价一定要检测阅读能力。

(二)阅读命题指向的能力评价权重不合理【1.测试内容】案例呈现。

六年级上册期末语文卷。

【试卷命题】语文卷“阅读”部分有两篇选文,具体命题如下:选文一:《窗前的树》(略)1.仔细阅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句,用横线画出来。(2分)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洋槐在一年四季的不同特征。(4分)春:;夏:;秋:;冬:。3.对第4自然段的解释最合适的一项是()(3分)A.作者此段主要写了夏日暴风雨中的洋槐。B.作者写暴风雨中的洋槐,主要原因是夏日常有雨。C.作者通过描写骄阳下洋槐的娇弱反衬暴雨中洋槐的坚强。D.作者写夏日的洋槐,着重突出暴风雨的猛烈。4.品读文章中画波浪线的两个句子,任选其一,简要写出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选文二:《雨之歌》(略)5.根据文章内容填空:在作者眼中,雨是_____、______、______。(6分)6.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词语在文中的意思。(6分)千山万壑:_______________盛气凌人:_______________酷肖:______________7.品读第3自然段,想想为什么“我哭,山河却在微笑”?简要写出自己的理解。(3分)8.这首散文诗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3分)评价研究

【案例解析】纵观两篇选文后面的阅读检测30分中,提取信息(第1、5题)8分,作出解释(第3、6、7题)12分,整体感知(第2题)4分,评价反思(第4、8题)6分。基于六年级学生能力水平,从整体布局看,提取信息和作出解释比重偏大,整体感知比重偏低,运用信息能力则没有得到体现。

2.一份完整的阅读测试卷的命题,比较理想的是:策略建议:全面兼顾,各有侧重。

1)全面兼顾各项阅读能力,努力体现阅读素养中各项能力指标;(2)阅读能力检测不平均分配,根据各年段学生不同的阅读能力要求有所侧重。一般来说,第一学段侧重简单的提取信息和作出解释,到第三学段的赋分比重要向整体感知、评价反思和信息运用倾斜,以体现阅读素养的整体提升。

三、阅读命题顺序与真实阅读规律不符合语文教学是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的,阅读教学要为学生生活和工作中的真实阅读打好基础。真实的阅读一般是先整体阅读再局部深入阅读,也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但笔者在试卷调研中,发现阅读试卷命题的顺序较为紊乱,随意性较大。

【1.测试内容】案例呈现。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卷。【阅读要素】读小说,关注环境、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试卷命题】选文《灾难突然降临的时候》(略),具体题目为:

1.将第5自然段最后一句补充完整,下面最恰当的一项是()A.很安静,大家睡着了。B.有人听着摇篮曲,竟睡着了。C.响起了小孩儿的叫声。D.仿佛掉下一根针都听得见,静悄悄的。2.文中第2自然段画横线的部分运用了()的修辞手法,作用是()。3.文中第6自然段“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一个恐怖的声音打破了可贵的安静”中“恐怖的声音”指的是______________。4.梳理故事情节,用简洁的文字填写在下面括号里。()→(母女对话,众人情绪稳定)→()→(有人点燃衣服照明,几人把火扑灭)→()5.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画波浪线部分运用了_______描写,作用是______________。6.读了短文,想一想灾难来临时,该如何应对?简要写下来。【案例解析】仔细阅读上面试卷,试卷中的题序对

71

(“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小学教学计·语文2021/06

应的测试内容如下:

题序对应内容

1局部

2局部

3局部

4整体

5局部

6整体

从整体到局部,有序进行命题。大致可以这样安排:基于整体梳理情节或概括内容寅提炼主旨或评析表达寅发表观点或灵活运用等。其中,品评细节可以结合在整体阅读理解之中,从而提高学生整体把握能力,增强学生语言的感受力和评鉴力,逐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感。

试卷命题作为教学系统中具有导向性作用的重要环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必须遵循学教评一致性的原则,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教育发展研究院)

责任编辑刘晨昕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基于文本整体的测试题偏少,六道题目中有两题;且先从局部开启命题,不符合真实的阅读规律,也不利于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影响学生答题的正确率;局部命题的顺序是从“第5自然段寅第2自然段寅第6自然段寅第1自然段”的顺序,呈现巨大的跳跃性和不连贯性,造成学生阅读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缺失,影响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正确理解。

2.策略建议:基于整体,凸显整体。

阅读试卷命题最好要遵循学生真实的阅读规律,

(上接第66页)

1.借助文字,想象画面内容,说说自己仿佛看到2.讨论:为什么要画的是背影,而不画正面形象?3.朗读描写画作的语句,该用什么语气读?

三、升华精神———欣赏一幅画om.cn. All Rights Reserved.了什么。

和向着目标不断攀登的进取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奋勇向前。了什么写法?

9.发现、讨论:这篇文章为了揭示这个道理采用10.拓展阅读林清玄的《桃花心木》,思考这篇文

8.小结:其实我们都需要挑山工这种顽强的毅力

为什么画的是上山路,而不是下山路?

章在“借事说理”上跟《挑山工》有什么相同之处。

月历沧桑,万古登山涵意长。沧海横流天欲堕,东天一柱看脊梁。”讨论:如果让你选取诗句的词语作为画作名,你会选哪个词语?说说理由。还可工整地将诗句抄在画作的题图处。什么?

5.“因为我需要它”是需要这幅图吗?“它”是指6.“一直”“挂”“书桌前”这几个词,可否去掉?7.情境说话:幅画告诉我:告诉我:。

72

当我在创作中遇到瓶颈,无法突破时,墙上的这

当我在遭遇一次次失败与否定时,墙上的这幅画当我想偷懒懈怠时,墙上的这幅画告诉我:4.有人给泰山的挑山工写了一首诗,齐读:“稳挑日

【设计意图:与其说是欣赏一幅画,不如说是赞赏一种精神;与其是赞美挑山工,不如说是汲取其力量。所以此处“画外音”的理解感悟就显得非常必要且重要。文章的结尾很短,寥寥数语,但寓意颇深,意蕴绵长。为了挖掘文本的丰厚意象,显化文本的表达效果,教者不是停留在“‘我需要它’中的‘它’指的是什么精神”这种空对空的搬运式的回答交流,而是着眼于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采用了创作手法辨析、诗句联读、画作取名、关键词句品赏、情境表达和拓展联读等手段,对画作内容进行阐释、评价、鉴赏、创意表达、联结比较,这样的语文实践不但能让学生由此及彼,对“挑山工精神”有更深远、更广泛的理解,更是一种真实学习、深度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教师教育院)

责任编辑

刘晨昕

扫码读课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